高考原创预测卷·原创预测卷八
1.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孔子认为富贵只要是合乎道义的,就可以去追求;孟子认为互通有无可以弥补不足;韩非认为奢侈而懒惰会变得贫穷,勤劳而节俭会变得富足。春秋战国时期的这三位学者都主张发展经济,追求财富,其经济思想产生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进步,故选D项;材料中的思想虽然与经济相关,但与“富国强兵”没有直接关联,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犁牛耕的新的生产方式,这对材料中观点的出现产生影响,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这些观点的共通性,而非多元差异性,排除C项。]
2.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吴政权实行“兵业”屯田制、迁出山林中的少数民族以发展农业,这些举措提高了南方农耕经济的水平,故选B项;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加速了南北商业贸易的流通”不符合史实,并立对峙的三国时期不利于南北商业贸易的流通,排除C项;“改变了”说法过于夸大,此时江南才得到初步开发,排除D项。]
3.C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从汉代“经”“礼”和“律”“法”的结合,至《魏律》入“八议”制度,再到唐律“一准乎礼”等,这呈现出律令儒家化的趋势,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基层社会”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律令儒家化趋势,看不出社会教化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社会稳定的维护,排除D项。]
4.A [根据材料可知,唐代前期,“城市中主要居住着封建官僚、军队及其家属以及一些服务人员”,他们生活所需物品或“通过俸禄直接获得”,或“由官营手工业生产”,说明唐代前期政府相关人员的生活所需物品经由城市经济活动的专门渠道取得,由此可知唐代前期政府在城市居民的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故选A项;“税制创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根本原因”不符合逻辑,唐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排除C项;“城市的经济职能进一步增强”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5.B [根据材料可知,元朝在灭亡南宋后,继承了南宋的海外贸易政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和完善。元朝在1293年制定了市舶法则二十三条,在1314年进一步修订为二十二条,这些法则的制定明确了中外商舶从事海外贸易的具体细则,对促进海外贸易的良性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故选B项;元朝全盘接受了南宋海外贸易的政策并进行了相应的“迭代”,这些措施有助于促进中外交流,排除A项;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南宋时期已经转移到南方,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元朝的对外贸易政策,“促进南北政治文化认同”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6.A [根据材料“对官民的衣冠服饰都作了严格要求和规定”可知,明初,朱元璋诏令“复衣冠如唐制”,并禁止“辫发、椎髻、胡服、胡语和胡姓”,重新制定了严格的服饰制度,朱元璋此举意在重构封建礼制,故选A项;材料体现了朱元璋变革社会习俗,但这是手段而非目的,排除B项;朱元璋恢复的是唐朝的服饰制度,并非“恢复儒家传统”,排除C项;衣冠服饰体现的是等级秩序,“加强中央集权”与服饰制度变革没有直接关联,排除D项。]
7.B [材料显示19世纪70年代,上海地区开办了数量较多的教习外语的新式学校(馆),说明这一时期上海地区对通晓外语的人才需求增多,这一现象与中外交往的扩展有关,故选B项;材料只列举了上海教习外语的新式学校增多,不能体现社会生活新旧杂陈,排除A项;新式学校的建立反映的是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增加,而非崇洋媚外之风盛行,排除C项;材料时间处于民族工业的起步阶段,排除D项。]
8.D [根据材料“鼓吹西方物质文明破产,东方文化优越的论调”可知,梁启超在实地考察战后欧洲的基础上,深刻反思了东西方文化,更加看清了西方文明的侵略本质,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这是对新文化运动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修正,故选D项;戊戌变法在1898年就已失败,以事实证明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排除A项;一战时期,战争主要集中在欧洲地区,排除B项;梁启超只是在东西方文化的对比分析中,认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并未宣扬儒家思想等中国传统思想的精粹,排除C项。]
9.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6年10月,国民党湖南省代会通过的《宣传决议案》要求办各种刊物,其主要目的在于宣传革命主张,动员民众参与国民革命,故选B项;“促进经济近代化进程”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兴起于1915年,且在20世纪20年代逐渐式微,排除C项;“扩大国民党的阶级基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10.C [从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与1947年我国东北解放区地方流通券发行数额及增长率相比,1948年的增长率明显提高,但1949年则比1948年大幅下降,这说明1949年1月战略决战结束以后,人民解放战争的战场胜利缓解了东北解放区的财政困难,故选C项。]
11.D [由材料“不再参加临朝听政”“在会议室旁的小隔间旁听,通过纸条向大臣传递意见”可知,苏丹并不亲自参与朝政,但却可以通过小隔间监视大臣,通过这种方式,营造出一种在场又不在场的氛围,从而强化对朝政的控制能力,故选D项;奥斯曼帝国并未参考明朝内阁制的设计,排除A项;“通过纸条向大臣传递意见”说明最高决策权依然在苏丹手中,并未架空君权,排除B项;材料中苏丹可以通过小隔间监视大臣,加强了君主的实际权力,因此“为虚位君主制提供借鉴”说法错误,排除C项。]
12.C [由材料可知,14、15世纪的意大利,“带有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中世纪小说以及一些充满幻想的杜撰小说”最受这一时期大众读者的欢迎,而这些体现了对个性的追求,即人文主义得到了传播,C项正确;“人们热衷于复古活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14、15世纪意大利未实行君主专制,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传统信仰遭到民众遗弃,排除D项。]
13.B [根据材料“市镇大会有权力处理地方重大事务……制定地方法规等”可知,北美地区虽然是英国的殖民地,但是地方享有较大自治权,且白人男子具有一定的民主权利,这有助于推动他们起来反抗殖民统治,促进民族独立运动的开展,故选B项;“抵消了英国殖民统治的弊端”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美国联邦制的制度基础是1787年宪法,相反地方自治更强调地方权力,不利于美国联邦制的发展,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开始于17世纪的英国,地方自治的出现不一定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排除D项。]
14.D [根据材料“禁止……取消了技术和机器出口禁令”可知,从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到19世纪20年代左右,英国政府的对外政策由贸易保护到自由贸易,其根本原因在于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进步,提高了英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即经济变革推动观念变化,故选D项;19世纪中期,英国的机器制造业实现了机械化,因此,机器大工业确立是在1840年左右,排除A项;英国在1825年虽然遭受经济危机,但要持续完成工业化,需要拓展海外市场,“国内机器市场长期饱和”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取消出口禁令是放弃重商主义的表现,并非材料变化的根本原因,排除C项。]
15.A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20世纪初,亚洲革命者希望联合起来,通过“亚洲和亲会”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以取得独立,故选A项;“彻底”不符合时空,如中国提出“彻底反帝反封的革命纲领”是1922年中共二大上,排除B项;“实现了”不符合史实,二战后亚洲国家才纷纷独立,排除C项;“引起帝国主义国家的恐慌”不符合题意,题干未提及帝国主义对“亚洲和亲会”的态度,排除D项。]
16.B [根据材料“政治意义的挖掘……吸收当时西方大众音乐元素……支持西德”可知,东德和西德政府重视从不同类型的音乐中挖掘政治意义,美国政府参与西德的音乐领域,支持西德的大众音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冷战爆发,欧洲是美苏冷战的焦点,德国一分为二是美苏冷战的产物,因此两德对音乐的态度和美国的干预反映了冷战思维的影响,故选B项;材料只涉及德国和美国,属于西方国家,不能体现东西方文化交流,排除A项;现代化音乐风格多元,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流行性,材料中的现象无法体现“传统音乐现代化”,排除C项;材料中的现象是冷战思维的产物,其目的与“提高民众艺术素养”无关,排除D项。]
17.解析:第(1)问,根据“中国古代经济伦理包含生产伦理、消费伦理、分配伦理和交换伦理等方面”、材料一管仲主张“力地而动于时,则国必富矣”、老子认为“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耕种、播种)”得出生产伦理,重视以农为本;根据材料一管仲主张“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孔子主张“节用而爱人”得出消费伦理,提倡戒奢崇俭;根据材料一管仲主张“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孔子主张“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得出分配伦理,主张以民为本、取之有度。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产生了程朱理学影响下的经济伦理”“催生了‘儒家功利主义’的经济理论”“王艮创立‘百姓日用之学’”得出一方面,以理学为代表的儒家经济伦理逐步取得统治地位;另一方面,具有功利主义性质的经济伦理产生和发展。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民族纷争日益严重”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社会矛盾、民族纷争加剧;结合两宋到明清的社会发展,从中国、西方两方面分析得出中国:经济——商品经济发展;社会——市民阶层队伍壮大;思想——理学正统地位确立;西方——西学东渐的影响。
答案:(1)生产伦理:重视以农为本;消费伦理:提倡戒奢崇俭;分配伦理:主张以民为本、取之有度。(6分)
(2)嬗变:一方面,以理学为代表的儒家经济伦理逐步取得统治地位;另一方面,具有功利主义性质的经济伦理产生和发展。(2分,照抄原文减半给分)
原因:社会矛盾、民族纷争加剧;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队伍壮大;理学正统地位确立;西学东渐的影响。(4分,任答2点即可)
18.解析:第(1)问,可以从黄河所处的地理和历史因素两方面分析;从地理因素来说,根据材料一“暴雨冲毁堤坝,河水从东北方向流经山东西北部,再进入河北,从沧州入渤海”“河堤年久淤积增高,河床渐成地上悬河,遇洪水频发,防御不慎,即成决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河上游植被稀疏,生态脆弱,下游地质活动剧烈,使河床不断抬升导致黄河改道;从历史因素来说,根据“历史上黄河曾经多次改道,给黄河两岸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河流经地区人口众多,土地开垦过度;根据材料一“战乱频繁,黄河年久失修”可知,战乱频繁破坏了当地生态系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治中心、经济中心的确立带来了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和开发;根据材料一“新莽时期政局不稳,河决后王葬为防止河水北流冲灌家乡,刻意放任,造成河水肆意泛滥”“东京留守杜充为阻止金兵南下掘开河堤,黄河自此分北流、南流入渤海、黄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于政治、军事目的的人为破坏;根据材料二“我国人民为防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代虽然不断对黄河进行治理,但缺乏综合施策,不能根治黄河水患;等等。第(2)问,根据材料“历史上黄河曾经多次改道,给黄河两岸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可知,保护了黄河流域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材料二“元代,贾鲁创造性地采用……有效化解了黄河水灾、漕运安全、盐场安全等三大问题”可知,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统治;根据材料二“清代靳辅继承了潘季驯的治黄思想,通过疏浚河道、坚筑河堤等举措,使黄河全部归入正流,南北运河畅通无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河的成功治理扩大了耕地面积,有利于农耕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二“唐宋时期疏于治理,致使黄河在整个淮河流域频繁摆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变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口的地区分布;引发了中国古代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变迁;根据材料二“明代,经刘大夏、潘季驯治理后黄河灾害大为减少。清代靳辅继承了潘季驯的治黄思想”可知,历代对黄河的治理积累了宝贵的治黄经验,为后世对黄河的治理提供了借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黄河的有效治理有利于传承和保护中华文明,延续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
答案:(1)地理因素:黄河上游植被稀疏,生态脆弱,下游地质活动剧烈,使河床不断抬升导致黄河改道。(2分)
历史因素:黄河流经地区人口众多,土地开垦过度;战乱频繁破坏了当地生态系统;政治中心、经济中心的确立带来了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和开发;出于政治、军事目的的人为破坏;历代虽然不断对黄河进行治理,但缺乏综合施策,不能根治黄河水患;等等。(5分)
(2)保护了黄河流域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统治;黄河的成功治理扩大了耕地面积,有利于农耕经济的发展;改变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口的地区分布;引发中国古代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变迁;历代对黄河的治理积累了宝贵的治黄经验,为后世对黄河的治理提供了借鉴;黄河的有效治理有利于传承和保护中华文明,延续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6分,每点1分,答出6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19.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仿照日本宪法,预备立宪”得出以救亡图存为目的;由材料一“借鉴美国宪法,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宪法”得出受西方法治思想和宪法的影响;由材料一“清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得出多个阶级和政治势力参与;由材料一“仿照日本宪法,预备立宪”“工农民主专政”得出制宪过程在曲折中不断推进。第(2)问,由材料二“构建新政权的运行秩序”“指明了社会主义道路”得出新中国的制宪实践以实现国家独立、富强为目标,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由材料二“根据客观实际需要,推进宪法与时俱进”得出通过制宪,推进宪法与时俱进,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了保障;由材料二“逐步提出‘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等重大理念”得出制宪过程是民主法制现代化的过程;由材料二“确认了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成就与经验”得出创新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宪政。
答案:(1)以救亡图存为目的;受西方法治思想和宪法的影响;多个阶级和政治势力参与;制宪过程在曲折中不断推进。(6分,任答3点即可)
(2)新中国的制宪实践以实现国家独立、富强为目标,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通过制宪,推进宪法与时俱进,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了保障;制宪过程是民主法制现代化的过程;创新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宪政。(6分,任答三点即可)
20.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及所学知识可知,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带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根据材料一“制造业从业者……下降”“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可知,美国大力发展新经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寻求成本更低的生产基地,将传统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全球联系增强,生产日益全球化;日本、西欧、中国等国的崛起引发全球贸易格局的变动。第(2)问,根据材料二“购买美国货和雇用美国人”可知,为美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根据材料二“以发展先进制造业为出发点”“扩大企业对国内商品和服务的购买……创造市场”及所学知识可知,吸纳更多产业向美国转移;引发全球产业的重新布局;根据材料二“用贸易保护政策促进制造业发展”可知,使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削弱了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力。第(3)问,根据材料一“1791年……对制造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制造业……下降”可知,根据国内政治经济环境适时调整经济政策;根据材料二“发展国家技术创新型制造业”可知,鼓励科技创新;根据材料二“重视高端制造业和军事国防行业高新技术发展”“购买美国货和雇用美国人”可知,发展高科技产业与解决民众就业相结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完善税收政策;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答案:(1)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带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美国大力发展新经济,调整产业结构;美国寻求成本更低的生产基地,将传统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全球联系增强,生产日益全球化;日本、西欧、中国等国的崛起引发全球贸易格局的变动。(5分)
(2)为美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吸纳更多产业向美国转移;引发全球产业的重新布局;使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削弱了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力。(6分)
(3)根据国内政治经济环境适时调整经济政策;鼓励科技创新;发展高科技产业与解决民众就业相结合;完善税收政策;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4分)
1 / 7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
原创预测卷八
一、选择题
1.孔子曾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孟子主张“以其所有,易其所无”“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韩非认为“侈而堕者贫,而力而俭者富”。据此可知,这些观点( )
[A]旨在实现诸侯富国强兵 [B]有利于新生产方式的产生
[C]标志着思想多元格局形成 [D]根植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孙吴政权实行的“兵业”屯田制,让士兵一面打仗,一面从事农业生产;同时又把山越等少数民族从山林中迁出,使其依附于将领和大官僚地主,以强行开发土地。这些举措( )
[A]推动了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B]提高了南方农耕经济的水平
[C]加速了南北商业贸易的流通
[D]改变了江南农业落后的局面
3.汉代以降,法律经“引经决狱”“引经注律”和“引礼入法”阶段,最终完成对法的价值与精神的主导。《魏律》入“八议”制度,《晋律》取“五服以制罪”更是获得重大突破,唐律内容“实三典之隐括”“一准乎礼”。材料现象( )
[A]强化了基层社会等级制 [B]凸显了社会教化功能
[C]呈现出律令儒家化趋势 [D]维护了社会稳定局面
4.唐代前期,城市中主要居住着封建官僚、军队及其家属以及一些服务人员,这些人所需的农副产品大都通过俸禄直接获得。此外,手工业品也大都由官营手工业生产。因此,城市封闭结构并没有对这些城市居民的生活造成过多影响。这可用来说明,唐代前期( )
[A]政府在城市居民的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B]税制创新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C]政府的扶持是当时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D]城市的经济职能进一步增强
5.灭亡南宋后,元朝不仅全盘接受了南宋海外贸易的政策,并进行了相应的“迭代”。唐宋时期,尽管官方拟订过一些有关市舶的规则,但尚未形成完整统一的市舶法则。1293年,元廷制定了市舶法则二十三条,1314年,法则修订为二十二条,并明确了中外商舶从事海外贸易的细则。元朝的上述举措( )
[A]强化管理限制了中外交流 [B]有助于外贸的良性发展
[C]推动了中国经济重心南移 [D]促进南北政治文化认同
6.明初,朱元璋诏令“复衣冠如唐制”,要求士庶“不得服两截胡衣”,禁止辫发、椎髻、胡服、胡语和胡姓,并对官民的衣冠服饰都作了严格要求和规定。朱元璋此举意在( )
[A]重构封建礼制 [B]变革社会习俗
[C]恢复儒家传统 [D]加强中央集权
7.据统计,自1872年至1875年,仅在《申报》上刊登招生广告的外语学馆就有14所,加上此前已有的兼教外语的西学堂,1875年上海至少已有24所教习外语的新式学校。这反映了上海地区( )
[A]社会生活新旧杂陈 [B]中外交往得到扩展
[C]崇洋媚外之风盛行 [D]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8.1919年,梁启超以北洋政府官方代表身份,在英、法、比、意等国游历一年之久,听到了不少关于欧洲文明破产的说法。回国以后,于1920年3月在上海《时事新报》发表长文《欧游心影录》,鼓吹西方物质文明破产,东方文化优越的论调。据此推知,其意在( )
[A]为变法图强寻求内在依据 [B]揭示列强对中国侵略的罪行
[C]宣扬中国传统思想的精粹 [D]批判新文化思潮的偏激倾向
9.1926年10月,国民党湖南省代会通过的《宣传决议案》指出:“衡阳常德各为湘南湘西数十县交通枢纽,应各办日报一种;此后各城市广设文化书社流通本党书报及各新文化书报;各县党部应各办刊物一种,周刊、旬刊或年月刊。”这一指示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经济近代化进程 [B]动员民众参与国民革命
[C]推动新文化运动发展 [D]扩大国民党的阶级基础
10.如表是1947—1949年东北解放区地方流通券发行数额的大致统计。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年份 发行额(单位:万元) 比上一年的增长率(%)
1947年 上半年 2 882 032 76
下半年 10 212 606 254
1948年 上半年 32 860 127 222
下半年 350 000 000 965
1949年 1 206 620 000 245
[A]解放区的物价持续下降 [B]流通券发行额的增长率上升
[C]战场胜利缓解财政困难 [D]东北通货膨胀问题得以解决
11.15世纪后期,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不再参加临朝听政,国家常务决策交于“御前会议”,此会固定每周召开4次,每次7—8小时,参会大臣包括宰相在内共九人。苏丹若参会则在会议室旁的小隔间旁听,通过纸条向大臣传递意见。这说明奥斯曼帝国( )
[A]参考明朝内阁制的设计 [B]遭遇权臣架空君权的危机
[C]为虚位君主制提供借鉴 [D]强化君主控制朝政的能力
12.在14、15世纪的意大利,除了传统的法律法典和宗教时辰书、祷告书之外,最受这一时期大众读者欢迎的是历史故事书,特别是带有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中世纪小说以及一些充满幻想的杜撰小说。这反映出当时( )
[A]人们热衷于复古活动 [B]市民对君主专制的不满
[C]人文主义得到了传播 [D]传统信仰遭到民众遗弃
13.地方自治是北美殖民地时代较为盛行的一种体制。特别是在新英格兰地区,年满21周岁的白人男子都可以参加市镇大会。市镇大会有权力处理地方重大事务,如征税、分配土地、制定地方法规等。由此可知,北美的地方自治( )
[A]抵消了英国殖民统治的弊端 [B]有利于民族独立运动的开展
[C]成为美国联邦制的制度基础 [D]充分体现了启蒙思想的内涵
14.英国曾在1750年至1795年多次颁布法令,禁止与羊毛、钢铁和人造品的相关技术、机器出口。但在1825年,英国政府取消了技术和机器出口禁令,允许技术工人外流。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英国( )
[A]机器大工业已确立 [B]国内机器市场长期饱和
[C]开始放弃重商主义 [D]经济变革推动观念变化
15.1907年,亚洲许多国家的革命者和流亡者组成了“亚洲和亲会”,明确提出:“本会宗旨在反对帝国主义,期使亚洲已失主权之民族,备得独立。”由此可知( )
[A]亚洲革命者进行了联合斗争的尝试
[B]革命者提出了彻底反帝反封的革命纲领
[C]亚洲各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复兴
[D]亚洲各国的斗争引起帝国主义国家的恐慌
16.二战后,东德政府重视传统音乐和古典音乐中政治意义的挖掘,西德政府重在吸收当时西方大众音乐元素。与此同时,美国推动本国作曲家进入德国传统音乐领域,支持西德大众音乐兴起。该现象( )
[A]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B]反映了冷战思维的影响
[C]有利于传统音乐现代化 [D]旨在提高民众艺术素养
二、非选择题
1 9 8 7 6 5 4 3 2 1 0 +0.5
17.【古代经济伦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经济伦理是伦理学与经济学的理论综合。中国古代经济伦理包含生产伦理、消费伦理、分配伦理和交换伦理等方面,侧重于经济和道德的整合,在世界思想文化史上独具特色。
材料一
思想家 主张
管仲 “力地而动于时,则国必富矣” “故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 “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
老子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耕种、播种)”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孔子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材料二 自秦之后,以先秦诸子中道家、儒家为主整合其他思想,构成这一时期思想发展特色之一。魏晋时期,佛教思想乘虚而入,成为经济伦理思想的另一资源,直至隋唐统一,儒家经济伦理思想复苏。宋明时期,一方面产生了程朱理学影响下的经济伦理,另一方面在民族纷争日益严重的挑战下催生了“儒家功利主义”的经济理论。明清之际,“泰州学派”王艮创立“百姓日用之学”,李贽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命题,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的本末论,顾炎武也从同样的人性观点出发,提出圣人“用天下之私成一人之公,而天下治”的思想。
——摘编自唐凯麟、陈科华《中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时期经济伦理的内涵。(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宋到明清之际中国古代经济伦理的嬗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1 9 8 7 6 5 4 3 2 1 0 +0.5
18.历史上黄河曾经多次改道,给黄河两岸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历史上黄河六次改道年表
次数 时间 概况
第一次 公元前602年 暴雨冲毁堤坝,河水从东北方向流经山东西北部,再进入河北,从沧州入渤海
第二次 公元11年 新莽时期政局不稳,河决后王莽为防止河水北流冲灌家乡,刻意放任,造成河水肆意泛滥,从滨县、利津入渤海
第三次 公元1048年 战乱频繁,黄河年久失修,在河南濮阳东岸决口,向北流入卫河河道,从天津入海
第四次 公元1128年 东京留守杜充为阻止金兵南下掘开河堤,黄河自此分北流、南流入渤海、黄海
第五次 公元1494年 右副都御史刘大夏筑太行堤以断北流,使黄河全河入淮
第六次 公元1855年 河堤年久淤积增高,河床渐成地上悬河,遇洪水频发,防御不慎,即成决口,河水自利津入渤海
——据岑仲勉《黄河变迁史》改编
材料二 我国人民为防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公元69年,汉明帝任用王景治理黄河,成效显著,史称“王景治河,千年无恙”。唐宋时期疏于治理,致使黄河在整个淮河流域频繁摆动。元代,贾鲁创造性地采用“疏、浚、堵”并举的方法在黄河主汛期开工治河,有效化解了黄河水灾、漕运安全、盐场安全等三大问题。明代,经刘大夏、潘季驯治理后黄河灾害大为减少。清代靳辅继承了潘季驯的治黄思想,通过疏浚河道、坚筑河堤等举措,使黄河全部归入正流,南北运河畅通无阻。
——摘编自董永立、杨明《确保黄河世代安澜——
历代黄河及郑州段的治理概说》
(1)指出历史上黄河频繁改道泛滥的原因。(7分)
(2)探讨黄河治理的意义。(6分)
1 9 8 7 6 5 4 3 2 1 0 +0.5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颁行时间 制定者 宪法名称 特色
1908年 清政府 《钦定宪法大纲》 仿照日本宪法,预备立宪
1912年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借鉴美国宪法,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宪法
1931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宪法大纲》 工农民主专政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了《共同纲领》,构建新政权的运行秩序。新中国成立后,一届人大制定和颁行了1954年宪法,进一步指明了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制度。改革开放后,人民政府又颁行1982年宪法,并逐步提出“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等重大理念。后来,又根据客观实际需要,推进宪法与时俱进,形成了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4个宪法修正案,真实记录了党领导人民加快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及时确认了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成就与经验,规范、引领、推动和保障国家各项事业向前发展。
——摘编自杨琳、吴磊《中国共产党人民宪法观
的百年演进与内在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我国制宪实践的发展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新中国的制宪实践。(6分)
1 9 8 7 6 5 4 3 2 1 0 +0.5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1791年美国财政部部长汉密尔顿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制造业问题的报告》,显示出对制造业发展的高度重视。19世纪美国在钢铁等一些领域慢慢追赶并超过了英国,成为当时重要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不论是制造业产值(主要是传统制造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还是制造业从业者在总就业人口中所占的比重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服务业的快速增长。2000年美国的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1.6%、24.9%、73.5%,同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增加值的比重仅为15.1%。
——摘编自王丹莉等《美国工业化、去工业化和
再工业化进程对中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启示》
材料二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实施了许多旨在“重振美国制造业”的措施。
时期 战略 主要内容
奥巴马(2009—2017年) “再工业化” 以发展先进制造业为出发点;发展国家技术创新型制造业和新兴工业;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卫生服务和可再生能源;实现出口倍增
特朗普(2017—2021年) “美国优先” 行政部门要购买美国货和雇用美国人;用贸易保护政策促进制造业发展;重视高端制造业和军事国防行业高新技术发展
拜登(2021年至今) “美国就业计划” 扩大企业对国内商品和服务的购买,增加国内生产,为开发的新技术创造市场;为期8年、金额达2.29万亿美元的基建投资及其他支出计划;研发、制造和就业培训三项支出合计5 800亿美元
——摘编自王雨杰等《美国制造业回流政策对其就业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去工业化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重振美国制造业”带来的影响。(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对当今中国工业发展的启示。(4分)
1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