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项羽本纪(节选) 教学设计 (1)

文档属性

名称 13、项羽本纪(节选) 教学设计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5 19:26: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项羽本纪(节选)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掌握判断句文言句式。
2.了解项羽的生平及其性格特征。
3.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4.学会运用正确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2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语文情况如下:
(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靠,学得比较浮躁、不扎实,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还不够充分。
(二)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欠缺,理解实词、虚词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三)不能深入文本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
3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掌握判断句文言句式。
2.学会运用正确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4教学过程
活动1【活动】项羽本纪 第2课时
[质疑探究]
探究一:《少怀壮志》
1.第一段交代了有关项羽家世的哪些重点信息?对项羽家世的介绍有何寓意?
参考答案:
项羽家世:①世代为楚将。②祖父为秦所戮。
寓意:①世代为楚将。生为将门虎子,这是项羽兴兵起义的资本,是成就英雄霸业的奠基。②与秦有不共戴天之仇。为项羽以后忠贞不二,志在灭秦,嫉恶如仇,驰骋疆场,冲锋陷阵,置生死于度外注入了激情。
2.第二、三自然段写了几件事?各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与他一生功业的成败有何联系?
3.用一句话概括第四段内容。
探究二:《叱咤风云》
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可以分成几个层次?本小节中哪些事件能体现项羽“叱咤风云”的本色?
【提示】“叱咤风云”叙述项王在“楚汉相争”中的英勇善战,可分为三层。从“楚、汉久相持未决”到“汉王伤,走入成皋”为第一层。这一层的意思是:项王吓退汉军中“善骑射者楼烦”,并“伏弩射中汉王”,使汉王受伤,逃入成皋。从“项王闻淮阴侯已举河北”到“闻之皆争下项王”为第二层。这一层的意思是:项王率军东击陈留、外黄,赦免“外黄当坑者”,使“东至睢阳,闻之皆争下项王”。从“汉果数挑楚军战”到“尽走险阻”为第三层。这一层的意思是:楚将曹咎违背项王调度,引发汉楚汜水之战,汉军大败楚军。项王引兵而还。
探究三:《垓下悲歌》
1.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可以分成几个层次?主要从哪些方面刻画项羽的性格特点?
第一段垓下之围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动作描写:惊——起——饮——歌——泣
第二、三、四、五、六段:东城快战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东城快战
行动描写:三次行动
第七、八段:写自刎乌江
主要情节: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自刎而死
语言描写:天之亡我无颜见江东父老
2.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尤其是慷慨悲歌后泣下数行,这些情节的描写表现了项羽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3.项羽在东城的最后决战,作者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项羽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4.项羽自刎前的仰天高呼“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应怎样看待项羽的这一说法?
【提示】项羽爱士卒如子弟,驰骋疆场,所向披靡。最终却落得个失败的结局,这与其性格中的刚愎自用、感情用事、优柔寡断、拒纳良言、烧杀抢掠、痛失人心等有很大关系。项羽此时的仰天高呼,正体现了他身死而心未平,失败而不服气的心理特点。
项羽本欲渡乌江,可到了乌江边却不肯渡,为什么?拒渡自刎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性格?
探究四:评价历史人物
1.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的评价:
结合前人评价项羽的诗歌(《夏日绝句》李清照、《题乌江亭》杜牧、《乌江亭》王安石),分析他们分别从什么角度怎样评价项羽的?
2.结合本文或《项羽本纪》的有关内容评价项羽形象。
(讨论问题:你认为项羽是一个英雄吗?在乌江边,他该不该自刎?)
3.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阅读教材108页第一题的文段,思考司马迁对项羽有怎样的评价?
4.“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一句,项羽说了三次,事实真象他说的这样的吗?试剖析项羽失败的原因。
布置作业
作文:项羽,我想对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