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项羽本纪(节选) 课件 (2)

文档属性

名称 13、项羽本纪(节选) 课件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5 20:13: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2张PPT。《史记》选读 项 羽 本 纪普通高中课程·语文选修第三部分:垓下悲歌教学目的。1、理解重点的实词、虚词和重点句子。
2、能较深刻的了解项羽。教学重点。1、掌握军、骑、夜、购和德的翻译。2、分析司马迁、杜牧和王安石对项羽的评价。解释有标志的词和翻译句子。1、项王军壁垓下(都是名词)
2、是何楚人之多也!
3、莫能仰视。
4、项王则夜起
驻军 修筑营垒, 作动词这里为什么这么多楚国人呢?没有一个人能抬起头来看他。名词作状语。在夜里。课文第一段讲了什么内容?霸王别姬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楚汉春秋》记载了虞姬的歌: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呀骓马不再往前闯!骓马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怎么安排你呀才妥善?” 学生朗读,表现了两人的什么思想?
提示:项羽陷入十面埋伏之中,四面皆楚歌,他
意识到失败的命运无可挽回了,他惊慌失措,却
又无计可施,只好借酒浇愁。在这时,项羽想到
的不是他的天下,不是战争,也不是事业,他想
到的是他的宝马和美人,他慷慨悲歌,热泪滚滚,
左右随从受其感染,也一同悲泣起来。这个盖世
英雄此时显得过于儿女情长了。
明确:《垓下歌》表现的是项羽面临绝境之时。地厚天高,却托身无所,一种愤怒,万种低回,是一种英雄穷途末路之哭。 虞姬回应项王的和歌,能够令“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歌一定极为动人。试赏析下这首歌。 赏析:虞姬之歌,文字极为浅易,,但是却充满了真情。“汉兵已略地, 四方楚歌声。”是叙说形势,看似平常得很,——这是设计的平川。 接着是平川之上的奇峰突起,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这是“虞 兮虞兮奈若何”态度鲜明、立场坚定的回答。从字面看这是对偶,“大王” 对“贱妾”,“意气尽”对“何聊生”,这样的组织对偶,实际是旗帜鲜 明地将自身与项羽的生死联在了一起。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大王 得意时,我紧随大王,大王现在失败了,我也绝不能苟活,更不能落人敌 手。 文字虽然平易,却闪出爱的晶莹。这首歌的动人,还在于唱歌之后。虞姬 的歌是回答项羽的问,而她自己的歌收尾也是一个问号。 “贱妾何聊生” 是回答,又是反问,其实态度是明明白白的,是不需要回答的。这更是设 问,让人怦然心跳的,就是自问自答的那一答:电影中,霸王不愿意她死,怎么说?“你应该给自己一个机会。”即你跟别的男人吧!不要陪我去死,我爱你,就希望你好好地活着,希望你幸福!虞姬唱完之后,她就 ------ “我和你刎别”-----------自刎了,用自刎回答了以心爱着的英雄,用自刎完成了一首诗的句号。
扼腕?——是?非?后来,有了传说:有一种美丽的花,那花鲜红鲜红的,那花就叫虞美人。美丽的虞姬死了,死得很美丽,虞姬的歌停了,在使用电脑的今天,仍有声音。《垓下歌》与美丽的虞姬之歌,是关于爱情与生命的最严肃的歌,所以读《垓下歌》不可不读虞姬之歌。 《垓下歌》和虞姬之歌是在生命将存将无时唱出来的。
背景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虞姬的歌就说明了这一点,这首歌,如果没有前后的背景是看不出来什么的。
我们去看看垓下、江边鲜红鲜红的虞美人吧!霸王别姬霸王别姬霸王别姬课文第2-6段讲了什么内容?东城之战判断“骑”读音:乘坐q í ;一人一马j ì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乘坐q í一人一马j ì解释有标志的词翻译句子。1、汉军乃觉之
2、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3、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5、骑皆伏曰:“如大王言!”这件事他们定语后置。能跟上的骑兵只剩下一百多人了。向东走。名词作动词。通“服”,佩服。思考讨论 “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突出了什么? 明确:用了夸张手法。示项羽威猛如画。这与《三国演义》写张飞当阳桥喝退曹兵极为相似。此段的表现手法是什么?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 明确:本段用了正面描写手法。展现了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第4段项羽认为自己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的正确解释是( ) A、(是)老天使我死亡,不是(我)用兵的罪恶啊 B、(是)天意要我流亡,不是(我)用兵的罪责啊 C、(是)天意让我灭亡,不是(我)用兵的过错啊 D、(是)老天要我逃亡,不是(我)用兵的罪过啊C项羽说了三次,事实真像他说的这样的吗?明确:非也。项羽的失败与其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刚愎自用,感情用事,优柔寡断,拒纳良言,烧杀抢掠,错失良机,痛失人心等有很大关系。项羽此时反复狡辩,正体现了他心死而未平,认输而不服气的心理特点。 课文第7-8段讲了什么内容?乌江自刎解释有标志的词翻译句子。1、今独臣有船。籍独不愧于心乎?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2、亦足王也。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只有。/难道。语气词、感叹号、问号是其标志。/仅、光。主语不同,据意思推断。称王。 / 使(让) ……称王3、以赐公。拿(它)来赐给你。4、我何渡为!我还渡乌江干什么!为,句末语气词。何辞为!《鸿门宴》5、吾知公长者。6、吾为若德。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长者。我给你一点好处。/ 我就把这份好处送你吧!(双宾语)7、地方千里。 地方方圆。古今异义 小结全文。1、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作者在介绍项羽年少时的事,已埋下伏笔。
两件。一是少时学情。不想学书、学剑,想学万人敌的兵法,说明他的豪迈不群的性格特点;而“不肯竟学”,又暴露出性情粗疏的性格特点。二是观始皇游。不俗的言论昭示日后的不凡。
(少时言语不俗的还有哪些?提示:刘邦见始皇:“大丈夫当如是也。”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豪迈不群与少年言志体现了项羽除暴安良、建立丰功伟绩、成就英雄霸业的宏愿;但粗疏的性格,为他刚愎自用,感情用事,优柔寡断,拒纳良言, 错失 良机,大失人心埋下了落败的种子。 吾闻之周生曰①:"舜目盖重瞳子②。"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③?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④,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⑤,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⑥,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太史公说:我听周生说舜的眼睛可能是两个瞳人儿。又听说项羽也是两个瞳人儿。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吗?不然他的发迹怎么那么突然啊!秦朝搞糟了它的政令,陈涉首先发难,各路豪杰蜂拥而起,你争我夺,数也数不清。然而项羽并非有些许权柄可以凭藉,他趁秦末大乱之势兴起于民间,只三年的时间,就率领原战国时的齐、赵、韩、魏、燕五国诸侯灭掉了秦朝,划分天下土地,封王封侯,政令全都由项羽发出,自号为“霸王”,他的势位虽然没能保持长久,但近古以来象这样的人还不曾有过。至于项羽舍弃关中之地,思念楚国建都彭城,放逐义帝,自立为王,而又埋怨诸侯背叛自己,想成大事可就难了。他自夸战功,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却不肯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要靠武力征伐诸侯治理天下,结果五年之间终于丢了国家,身死东城,仍不觉悟,也不自责,实在是太错误了。而他竟然拿“上天要灭亡我,不是用兵的过错”这句话来自我解脱,难道不荒谬吗?《项羽本纪》全面记载了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的历程,其中着重描绘了这个英雄人物短暂而波澜起伏的四个阶段。 吴中起兵——事业的起点 巨鹿之战——功业的顶点 鸿门宴———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垓下自刎——英雄未路的终点思考; (一)司马迁的点评应怎样理解? 本段评论了项羽成功的失败的原因,表现了作者褒贬兼备实事求是的公正态度,前段肯定项羽适应历史潮流,乘势消灭暴戾秦族,获得成功,极赞他的兴兵之暴;后段批判项羽的刚愎自用,只依靠武力,不重视战略,导致失败,极叹他的亡之速。一赞一叹,想见作者对项羽这一历史人物的无限惋惜。 《史记》中本纪是给在一定历史时期以内掌握最高统治权者写的。而项羽从起兵反秦胜利到他被汉军所败而自杀乌江(前209~前202),终生未完成帝业,司马迁为什么把项羽传记列入“本纪”,这并不是司马迁“求名责实,再三乖谬”,而正是表现了司马迁从历史的实际出发的客观态度。因为在秦亡以后,汉兴以前的过渡阶段,项羽实际支配着当时的政局,代表着当时的政权。正如司马迁在“论赞”中所说的“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司马迁把项羽看得同帝王一样。但司马迁认为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由此可见,司马迁并不完全是以成败论英雄,而是遵从历史,从实际出发,基本客观地评价了历史人物。 司马迁对项羽的描写真实而又客观,且带有强烈的感情,他赞扬项羽,但并不隐瞒他的缺点,他批评项羽的缺点,但并不妨碍对他的敬仰,这些都是司马迁的可贵之处,也是成功之处。
项羽,他是一个卓越的战将,但他不懂政治。武力、剽悍和血腥只能换得表面的震慑。项羽个人的英勇终究没能挡住群起的诸侯,没能挡住民心的向背。 生存以人为本,无论一个民族、一个企业、一个领域、一个项目。 他可以去攻城掠池、啸傲疆场,但他不适合去经营天下。他不知道用人,本来能人就不多,有一个厉害的范增却不好好任用,依靠个人的英勇只能营造一个短暂的传奇。而刘邦则不同,他文武都不突出,但善于用人,他任用张良、萧何、韩信各挡一面,依靠群体的力量最终成就了一个王朝的霸业。
《西游记》中, 唐僧西天取经,成功在于是一个好领导者,而不是武功高强。
在秦末乱世的天空中,项羽原本只适合做一颗流星,他短暂的生命照亮了历史前进的道路。

项羽是一面镜子,他反射的光芒足以耀亮古今、警示整个社会。后人应该从中得到启示和借鉴。 项羽是农民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力拔山、气盖世,声名显赫一时. 但也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暴虎冯河的匹夫,特别是秦王朝被灭后,他目光短浅,策略失误,加之烧杀抢掠,逐渐丧失民心。 既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又有儿女情长(项王别姬); 既仁爱恻隐(思民苦),又残暴无情(坑杀战俘,火烧咸阳); 既义重如山(与部下同甘苦,财共享),又吝啬小气(官印迟迟不分给功臣); 有时果毅决断(杀宋义自立),有时又优柔寡断(鸿门宴)。 总之,司马迁巧妙运用多种手法把项羽性格中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中,不虚美,不隐恶,既有深刻的挞伐,又有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小结:项羽人物形象 思考:项羽是英雄吗?(结合原先你对项羽的了解,谈一谈你心目中的项羽形象?写在小作文。)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唐·杜牧《题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衰,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与君王卷土来?
----北宋·王安石《乌江亭》《史记》选读之《项 羽 本 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两首诗对项羽失败原因的看法有何不同?王安石以一个大政治家的非凡气度和远见卓识,对
于项羽之死又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见解。如果说杜牧
对项羽评价注重“该不该”, 王安石则看重“能不能”,
杜牧认为项羽不该乌江自刎,该重整旗鼓,以便东
山再起;王安石则深入分析了民心的向背和大势所
趋。楚汉相争,战乱频仍,百姓饱受战乱之苦,而
望烽烟止息。此时刘邦已稳定了大局,项羽则一败
涂地,回天无力,民心和形势都决定了项羽不可能
再有东山再起、卷土重来的辉煌。其中民心的向背
和顺应形势的高论,就很发人深思,时至今日,更
显得是至理名言! 启示:引领我们如何正视打击和挫折,如何在困境
中奋起。
1.抓住主要事件,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活动,以突出人物特点,塑造人物形象。(霸王别姬、东城快战) 2.语言特色 ①善于运用符合人物身分的口语来表现人物的神态和性格。(观始皇少年言志之语) ②叙述语口语化。(“太史公”曰新体例) 本文的艺术手法阅读歌词《霸王别姬》和《垓下歌》,完成练习我站在烈烈风中 恨不能荡尽绵绵心痛 望苍天四方云动 剑在手 问天下谁是英雄 人世间有百媚千抹 我却独爱你那一种 伤心处别时路有谁不同 多少年恩爱匆匆葬送我心中你最忠 悲欢共生死同 你用柔情刻骨 换我毫情天纵 我心中你最忠 我的泪向天冲 来世也当称雄 归去斜阳正浓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1)两首诗都可以说是“慷慨悲歌”,但“悲”的特点略有
不同,前者是_____,而后者是_____。
(2)《霸王别姬》中划线句子在诗中的作用_________悲壮 悲凉借景抒情作业:
1、熟读课文。记住重点的实虚词,
重点的句子。
2、思考课后练习题。
3、思考:项羽是英雄吗?(结合原先你对项羽的了解,谈一谈你心目中的项羽形象?写在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