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高考真题衍生卷·命题区间十一 近代西方文明的兴起(新航路开辟—18世纪)(含答案解析)-【世界史】《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4 高考真题衍生卷·命题区间十一 近代西方文明的兴起(新航路开辟—18世纪)(含答案解析)-【世界史】《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3.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7 16:46:41

文档简介

命题区间十一 近代西方文明的兴起(新航路开辟—18世纪)
考向1 近代西方政治
1.(2023·湖南卷·T14姊妹题)《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每一个神圣罗马帝国的邦国都享有主权,可以独立地从事对外交往,包括宣战和媾和。这些内容逐渐演变成了国家主权原则。但在欧洲,经常上演小国被瓜分的剧目,比如波兰就三次被周围的三个大国瓜分。这些现象表明(  )
[A]国际治理体系已经形成
[B]社会达尔文主义已出现
[C]国际体系遭遇现实挑战
[D]国家主权原则缺乏基础
[2024·山东滨州一模]
2.(2023·湖南卷·T14姊妹题)近代国际体系自发端以来,从西方渐次向东方推进,不断容纳新独立的国家,从主权国家投射出近代国际体系,最终演化成具有环球史意义的世界秩序,其演化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选项中,对该图解读合理的是(  )
[A]尊重国家主权与独立是近现代国际体系的基本原则
[B]维也纳体系开创了“大国一致”的国际体系的先例
[C]凡尔赛体系形成了具有环球史意义的世界秩序
[D]维护当今世界秩序的前提是尊重西方国际体系
[2024·湖北恩施二模]
3.(2024·甘肃卷·T13姊妹题)在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亨利五世》(英国国王)中,剧作家特意呈现法国公主凯瑟琳学讲英国话的情节,公主将英语念得“跟英国人一样准”视为一种值得赞扬和夸耀的才能;在《亨利六世》里,造反的凯德把法语看作是敌人的语言。这些历史剧(  )
[A]有助于强化英国的民族认同
[B]表明莎士比亚深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C]是英法矛盾不断激化的结果
[D]使英语开始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
[2024·湖南株洲一模]
4.(2024·甘肃卷·T13姊妹题)1672年,英王发表《宽容宣言》,主张给予不信国教者及天主教徒平等的权利。该宣言遭到议会的强烈谴责。次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凡任英国公职者,必须宣誓信仰英国国教”,英王被迫签字同意。这说明,此时英国(  )
[A]民族主义情绪高涨
[B]宗教改革方兴未艾
[C]君权神授观念浓厚
[D]议会把持选官权力
[2024·河北保定三模]
5.(2024·广东三模)国际法之父荷兰人格劳秀斯1609年发表《论海洋自由》。他提出即便沿海国拥有靠近海岸的制海权,也不能妨碍无害通行的航海自由,任何国家船只路经别国领海,不得威胁别国海权,无害通过,这是自然法赋予人的权利。这一思想旨在(  )
[A]维护本国海外贸易权益
[B]维护欧洲各国制海权
[C]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D]促进航海自由的实现
6.(2024·河北唐山一模)1694年,英国政府公布法律,限制印花税局的服务人员成为国会议员,1699年,议会规定将此法律推广到其他各部。英国政府此举(  )
[A]减少了营私舞弊现象的出现
[B]推动了两官分途原则的确立
[C]防止平庸之辈占据国家要职
[D]降低裙带关系对政治的影响
7.(2024·重庆卷·T11)从15世纪末16世纪初开始,南德意志的帝国城市与皇室逐渐建立起较为强大的同盟。然而,随着这些帝国城市大部分转信新教,其与帝国皇帝的天主教信仰产生尖锐冲突,市民与王权的结盟遭遇重挫,帝国城市被迫寻求新教诸侯建立同盟。材料有助于说明,宗教改革促成(  )
[A]德意志人宗教信仰自由
[B]德意志政治势力重组
[C]帝国城市获得主权地位
[D]德意志分裂局面形成
考向2 近代西方经济
8.(2024·全国新课标卷·T31姊妹题)16世纪20年代,一位西班牙人在西非的加奥写道:“不可胜数的黑人来到这里,带来了大量的黄金,用来购买来自欧洲和柏柏尔地区(北非)的商品……但往往找不到足够的商品将身上的钱花光……”西非的这种状况(  )
[A]迎合了欧洲资本积累需要
[B]推动欧洲向东方寻找新航路
[C]导致了黑人奴隶贸易兴起
[D]刺激了地中海地区商业发展
[2024·广东汕头二模]
9.(2024·全国新课标卷·T31姊妹题)苜蓿是古老的世界性牧草。约公元前490年,波斯人在入侵希腊时,为饲养战马、骆驼及家畜,开始在希腊种植苜蓿,并传播至罗马。16世纪中叶,苜蓿被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入美洲。到1800年,在全球广泛种植。这一传播历程客观上反映了(  )
[A]苜蓿的优良品质
[B]物种交流的全球化
[C]战争的积极作用
[D]文明交流的复杂性
[2024·福建福州模拟]
10.(2024·山东菏泽模拟)早在17世纪末,欧洲就出现了名为“豆蔻”的植物种子,其药用价值迅速获得了欧洲市场的认可。比较药理学家佩雷拉同一著作的不同版本,可以看出“豆蔻”种类的扩展和完善。在1842年版中,其列出的姜科植物包括七个豆蔻属物种。在1850年版中,豆蔻属被重新分类并最终增加到九种。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商业发展改变了社会认知
[B]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确立
[C]物种交流提高了粮食产量
[D]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11.(2024·广东东莞三模)如图为十六、十七世纪世界贸易体系图,这一体系促使中国(  )
[A]贸易长期逆差
[B]逐步成为世界市场雏形的中心
[C]专制空前强化
[D]资本雄厚的大额贸易得到发展
12.(2024·全国新课标卷·T32)17世纪,法国某细布工场雇佣近1 700人,分属于制作轮子与刀具、清洗、上色、整经等部门。织布分为多道工序,其中压印、绣花等通常由妇女承担。这可用于说明(  )
[A]生产方式变革的条件渐趋成熟
[B]机器大生产强化对工人管理
[C]现代工厂制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D]工业革命促进女性地位提升
13.(2024·重庆卷·T12)1500年前后,英格兰商业以本地市场为主。17世纪初,英格兰大多数地区,社会因商业活动空前联系在一起。这在不断发展的长途贸易中尤为显著,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远方。17世纪中叶,很多农村家庭已经与伦敦等大城市连接在一起,他们或是生产者,或是消费者,或两者兼备。材料表明近代早期英格兰(  )
[A]消费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
[B]地方经济受跨国资本影响
[C]长途贸易促进了资本的积累
[D]经济商业化趋势不断加强
考向3 近代西方文化
14.(2024·黑吉辽卷·T14姊妹题)英国东印度公司创建于1600年,是一家由100多个持股人组成的股份公司。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授予该公司皇家特许状,给予它垄断“东印度”贸易的特权甚至为了利益发动战争的权利。由此可见东印度公司(  )
[A]是典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垄断组织
[B]对外贸易的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C]体现了国家意志与商业利益的结合
[D]由政府主导建立但由商人自主经营
[2024·辽宁名校联盟联考]
15.(2024·湖南卷·T13姊妹题)伏尔泰提出,自由是人人享有的一种天赋权利,不应受任何侵犯,这种天赋人权只受法律支配;平等则意味着反对等级制度和封建特权,人人生而平等。而政府只不过是从法律上来保护人们的自由、平等权利的国家政治制度和权力结构。这意在强调(  )
[A]自由平等应得到尊重
[B]个人与国家间的契约关系
[C]理性主义的哲学思考
[D]社会契约为国家学说核心
[2024·山东菏泽一模]
16.(2024·广东汕头二模)19世纪中叶,许多西方史学家强调历史研究者必须从文献或文献所揭示的事实入手,然后依据科学范型归纳出普遍性的结论,形成实证主义史学,这样就能揭示出决定历史发展的法则。这一史学思想产生的背景是(  )
[A]科技革命深刻改变世界
[B]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诞生
[C]欧洲启蒙运动达到高潮
[D]基督教神学历史观瓦解
17.(2024·山东青岛一模)15世纪有西欧思想家指出“事实上,人们所谓的……无神论的基础是相当脆弱的。对宗教真正持淡漠态度的人还是极少数,而且这种态度更多地……不是来自学者。”这表明此时文艺复兴的特点是(  )
[A]过渡性        [B]进步性
[C]权威性 [D]工具性
18.(2024·江西卷·T13)15世纪,虽然威尼斯禁止喜剧的上演,但公众的需求导致宗教性剧本变为各种肤浅、杂乱无章的喜剧。1506年,修道士阿莫尼奥在爱利米塔尼的修道院上演第一出喜剧《千金》。此后威尼斯喜剧开始蓬勃发展。这种变化(  )
[A]体现了理性主义流行
[B]顺应了宗教改革潮流
[C]加速了市民阶层壮大
[D]反映了世俗文化兴盛
1 9 8 7 6 5 4 3 2 1 0 +0.5
19.(2023·北京卷·T18)【延续与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西方传统观点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此时欧洲告别中世纪,进入现代。
材料二  20世纪后期,有学者提出,公元1500年前后这一时段固然重要,但还不能称之为欧洲历史的分水岭,因为此时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8世纪中后期,此后历史才真正步入现代,分水岭才真正出现。
历史发展往往是一个延续与变迁交织的过程。从这一角度,结合15—18世纪欧洲历史的重大史实,评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12分)
8 / 8高考真题衍生卷·命题区间十一
1.C [根据题干可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中关于国家主权的规定逐渐演变成国家主权原则,但在现实中欧洲却经常出现大国无视小国主权的情况,由此可知国际体系遭遇现实挑战,故选C项;根据材料“在欧洲,经常上演小国被瓜分的剧目,比如波兰就三次被周围的三个大国瓜分”可知,大国无视小国国家主权,所以不能说国际治理体系已经形成,排除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社会达尔文主义在19世纪出现,而第一次瓜分波兰是在1772—1795年,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家主权原则并非缺乏基础,而是被一些大国无视,排除D项。]
2.A [根据图片信息可知,近代国际体系自发端以来,最终演化成具有环球史意义的世界秩序,但都是以主权国家为核心,因此尊重国家主权与独立是近现代国际体系的基本原则,A项正确;联合国开创了大国一致原则,排除B项;凡尔赛体系主要解决的是战后欧洲社会秩序,并不具有环球史意义,排除C项;“维护当今世界秩序的前提是尊重西方国际体系”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3.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语言自觉是民族意识生成的要素,因此莎剧中经常出现人物对英语之外的其他语言差异的关注,试图借肯定民族语言的优越性来增强人们对自身语言的自信,进而增进民族的认同感,A项正确;文艺复兴运动重在人文主义,与材料中语言问题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英法民族矛盾无关,排除C项;英语开始广泛使用是在13世纪,排除D项。]
4.A [根据材料“凡任英国公职者,必须宣誓信仰英国国教”及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国教是英国宗教改革的产物,具有脱离罗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会的性质,议会通过的法案表达了英国政治不受罗马教廷和其他民族教派干预的坚定立场,体现了英国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特征,A项正确。]
5.A [由材料“即便沿海国拥有靠近海岸的制海权,也不能妨碍无害通行的航海自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荷兰在海洋贸易中掌握主导权,被称为“海上马车夫”,荷兰占据了海上优势,最符合荷兰的要求,故身为荷兰人的格劳秀斯提出这一思想旨在维护本国海外贸易权益,A项正确。]
6.B [根据材料中“1694年,英国政府公布法律,限制印花税局的服务人员成为国会议员,1699年,议会规定将此法律推广到其他各部”可得出,英国政府此举强调的是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分开,推动了两官分途原则的确立,故选B项;材料内容说的是“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分开,推动了两官分途原则的确立”,有利于减少营私舞弊现象的出现,但是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防止平庸之辈占据国家要职”说的是官员素质,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材料内容说的是“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分开,推动了两官分途原则的确立”,没有提及对政治影响的因素,所以“降低裙带关系对政治的影响”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7.B [根据材料“市民与王权的结盟遭遇重挫,帝国城市被迫寻求新教诸侯建立同盟”可知,宗教改革使得城市与皇室信仰不一致,产生冲突,从而造成城市抛弃与王权的结盟,重新寻找与新教诸侯结盟,而这种变化会促进德意志国内的皇室势力和地方诸侯势力重组,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德意志政治势力的变动,而不是宗教信仰自由,排除A项;帝国城市只是获得自治权,不是获得主权地位,排除C项;宗教改革前的德意志处于分裂时期,排除D项。]
8.A [根据材料“不可胜数的黑人来到这里……(北非)的商品”可知,非洲的黄金大量流入欧洲,这迎合了欧洲资本积累的需要,故选A项;西班牙人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排除B项;黑奴贸易的兴起是欧洲殖民者对非洲人民掠夺的结果,排除C项;西班牙的殖民活动主要在美洲,排除D项。]
9.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苜蓿作为一种牧草,其传播历程从波斯到希腊,再到罗马,最终被带入美洲并在全球广泛种植,这一过程展示了不同文化和地区之间的物种交流。这种交流不仅仅是苜蓿本身的传播,也反映了随着人类活动,特别是探险和贸易活动的增加,不同地区的物种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因此,这一传播历程客观上反映了物种交流的全球化,B项正确;虽然苜蓿的优良品质可能促使其被选择作为牧草,可能在某些情况下促进了物种的传播,但题目中的描述更强调的是苜蓿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的传播过程,排除A项;“战争的积极作用”只能体现部分材料,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文明交流的复杂性”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0.A [根据材料“出现了名为‘豆蔻’的植物种子”“七个豆蔻属物种”“重新分类并最终增加到九种”等信息可知,随着全球商业联系的紧密,对豆蔻这一新物种的探索和分类不断加深,这可以用来说明商业发展对社会认知的改变,A项正确。]
11.D [通过十六、十七世纪世界贸易体系图可以看出,欧洲人需要中国大量的茶叶、生丝,其从美洲掠夺的黄金、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市场,促使中国大额贸易得到发展,D项正确;中国此时贸易处于顺差,排除A项;十六、十七世纪,英国逐步成为世界市场雏形的中心,排除B项;中国的专制空前强化与世界贸易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
12.A [根据材料“17世纪,法国某细布工场雇佣近1 700人,分属于制作轮子与刀具、清洗、上色、整经等部门。织布分为多道工序,其中压印、绣花等通常由妇女承担”可知,17世纪的法国某一工场分工明确,雇佣人数较多,说明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变革的条件渐趋成熟,故选A项;B项是工业革命后的情况,排除;“现代工厂制度”“工业革命”都是18世纪的事情,排除C、D两项。]
13.D [根据材料“17世纪初,英格兰大多数地区,社会因商业活动空前联系在一起”可知,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不断扩大,英格兰地区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成为商品越来越多的流向市场,生产和消费活跃,商业化是将有利于生产的一切活动扩大变成商品及服务并进行交换,说明当时经济商业化趋势不断加强,故选D项。]
14.C [根据材料可知,英国东印度公司是一家由私人持股人组成的股份公司,同时受到国家的支持,体现了国家意志与商业利益的结合,C项正确;材料强调东印度公司是国家意志与商业利益的结合,资本主义性质的垄断组织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关,排除A项;东印度公司“垄断‘东印度’贸易的特权甚至为了利益发动战争”,体现了其经济目的,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东印度公司受到国家的支持,但未体现由政府主导建立,排除D项。]
15.B [根据材料“自由是……一种天赋权利”“平等则意味着……人人生而平等”“政府只不过是从法律上来保护人们……的国家政治制度和权力结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伏尔泰意在强调自由平等属于人的天赋权利,政府需要在法律上保护人们的自由、平等权利,体现了个人与国家间的契约关系,故选B项。]
16.A [根据材料“从文献或文献所揭示的事实入手”“然后依据科学范型归纳出普遍性的结论”“形成实证主义史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学革命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方式,确立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综合等基本途径发现自然规律的方法,因此19世纪中叶,科技革命深刻改变了世界,推动了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史学研究也遵循科学范型,追求基于事实的研究,形成实证主义史学,故选A项。]
17.A [由材料可知,当时西欧无神论基础比较薄弱,多数人认同宗教,当时思想处于多种思想并存过渡时期,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文艺复兴的思想与中世纪思想的比较,进步性不是材料的主要信息,排除B项;由材料可知当时西欧无神论基础比较薄弱,且对宗教持淡漠态度的人更多的不是来自学者,排除C项;从材料中无法得知文艺复兴作为一种工具或手段而产生的效应,排除D项。]
18.D [材料描述了15世纪尽管威尼斯官方禁止喜剧上演,但宗教剧本逐渐转变为世俗的喜剧,且1506年后喜剧开始蓬勃发展。这表明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世俗文化的追求,世俗文化在当时逐渐兴盛,D项正确。]
19.解析:首先,对两则材料中观点进行概括,可知材料一观点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欧洲进入现代”,材料二观点为“公元1500年前后欧洲无本质变化,18世纪中后期欧洲才真正步入现代化”。其次,结合所学15-18世纪欧洲重大史实,分别对材料中的两个观点进行评析,材料一观点要列举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史实进行论证;材料二观点要列举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法国大革命等史实进行论证。
答案:材料一观点: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欧洲进入现代。
评析:公元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密切了欧洲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雏形出现,食物物种交流增多,引起了欧洲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西欧开始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早期资本原始积累,为工业革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引发了思想的变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发展,解放了思想;经济与思想的变化,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变革。
材料二观点:公元1500年前后欧洲无本质变化,18世纪中后期欧洲才真正步入现代化。
评析:18世纪中后期,蒸汽机改良并得到推广使用,促进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爆发。工业革命产生了巨大生产力,促进了欧洲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法国大革命爆发,促使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从一国向多国扩展,影响蔓延至其他国家,最终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因此18世纪中后期欧洲社会发生了巨变,真正步入现代化。(12分)
1 / 4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