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苏武传(节选) 教学设计 (2)

文档属性

名称 14、苏武传(节选) 教学设计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5 20:16: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苏武传(节选)
1学情分析
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发现许多同学无话可写,是因为手上没有素材,而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传记选读》,里面每一位传主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同时这也是我们很好的写作素材。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同学积累《传记选读》的素材。我们用了三个课时学习了《苏武传》,了解了苏武的事迹,但是否我们就能在写作中正确运用这个素材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2教学过程
2.1
第一学时
2.1.1教学目标
1、通过对《苏武传》的学习,学会分析和理解传主的精神,并思考和作文立意之间的相关点,建立写作素材积累表。
2、能够将《苏武传》这个素材准确运用到写作中去。
2.1.2学时重点
1、通过对《苏武传》的学习,学会分析和理解传主的精神,并思考和作文立意之间的相关点,建立写作素材积累表。
2、能够将《苏武传》这个素材准确运用到写作中去。
2.1.3学时难点
能够将《苏武传》这个素材准确运用到写作中去。
2.1.4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品读《苏武传》,积累写作素材
一、建立写作素材积累表
1、(范例)
课文
《在哈金森工厂》
传主资料
姓名
邓小平
生活年代
20世纪
作者
毛毛
国籍
中国
人物类别
政治家
传主大事记或生活细节
传主的品质与特征
适用的写作主题
事件1
邓小平1921年来到巴黎一直到1923年离开哈金森工厂的打工经历。
表现了邓小平坚强不屈的意志、坚忍不拔的毅力。
勤勉,压力,磨难、考验、逆境、锻炼
事件2
邓小平年轻时的性格相当活泼开朗,在法国哈金森工厂做工的那种困难艰苦之中尚能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
开朗乐观的个性
乐观
事件3
邓小平的学历不高,他曾对子女们说,他只有中学文化水平,他的知识,主要是在靠日积月累地自学而来。他的智慧,也都是在革命斗争中和切身实践中锻炼而来。
勤奋好学的品质
自学成才、实践出真知
价值观点连接
1.从邓小平在法国留学期间遇到不少困难得出:
一个人成就一番事业,不一定会一帆风顺,所谓:“逆境出人才,时世造英雄,”越是经历艰辛和苦难,越能激发一个的内在潜能,越能为他日成就一番事业打下基础。
2.从邓小平在18岁就单身一人到法国留学,并且完全依靠自己勤工俭学得出:
人的成长是需要磨练的,只有经历生活的磨练,才能长大。在家庭的呵护下的成长,是经不住考验的。
3.从邓小平几度到哈金森工厂工作,又几度离开哈金森,直到最后参与旅欧中国共产党。得出:
人遇到挫折不要轻言放弃,要努力克服困难。
2、仿照范例,完善下面写作素材积累表。
课文
《苏武传》
传主资料
姓名
苏武
生活年代
西汉
作者
班固
国籍
中国
人物类别
汉朝使臣
传主大事记或生活细节
传主的品质与特征
适用的写作主题
事件1
苏武被禁锢十几年不肯屈服,最终白发而还,回到自己的国家。事件2
卫律用赐封高官与享用不尽的荣华富贵引诱苏武,使之投降时,苏武毫不动摇,还大骂卫律:“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事件3
苏武被流放北海,衣食俱缺,渴饮雪,饥吞毡,还经常靠捉老鼠和收集鼠洞中的草籽野果来充饥,但他“杖节牧羊”,始终不肯放下象征国家尊严的汉节。价值观点连接二、拓展运用:以《苏武传》为素材,自己确立一个观点,写一个论证段。(200字左右)
以《在寻找“野败”的日子里》为例
示例一:
热爱是力量的源泉。袁隆平在寻找“野败”的日子里,生活艰苦、工作单调,他却乐在其中,埋头苦干;了解到日本已经实现了“三系”配套,他决心抢在前面,于是更加废寝忘食地工作。终于他成功了。袁隆平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勇气和力量呢?因为他心中有爱,有对祖国、对人民、对科学的无比热爱。他心中想的就是为祖国争光,想的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是的,心中有爱,力量无限!
示例二:
播种智慧,收获富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他是一介农夫,却让千千万万的人们收获了富足。我们是否想过,这不仅仅是他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吗?更多的应该是他智慧的结晶!如果袁隆平只知道“锄禾日当午”地播种,只局限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播种模式,那么,又怎么可能会有他播种的是“传统水稻”,可收获的却是产量翻几番的“杂交水稻”的奇迹呢?那也就谈不上赢得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了。可见,想要收获富足,需要勤奋和汗水,更需要智慧啊。你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