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高考真题衍生卷·命题区间六 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觉醒(晚清时期)(含答案解析)-【中国近现代史】《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2 高考真题衍生卷·命题区间六 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觉醒(晚清时期)(含答案解析)-【中国近现代史】《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23.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7 16:46:41

文档简介

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史
高考真题衍生卷·命题区间六
1.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清政府在《南京条约》签订以后,谈判具体细则时坚持文明的等级制礼貌行为以及中国的整个文化优越感,由此可知,清政府维护传统意识形态,B项正确;根据材料“用贸易特权和友谊去收买外国的好战分子”可知,清政府没有以维护国家利益作为基本原则,排除A项;《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排除C项;根据材料“乞求于文明的等级制礼貌行为以及中国的整个文化优越感来设置各种限制”可知,清政府维护传统意识形态,而不是弘扬中华文化,排除D项。]
2.C [根据材料“取消界内土地永租权,取消外国人对界内的行政管理权,外国人只有纳税义务而无权征税”可知,清政府在自主开放的通商口岸,不允许外国人永久租借土地和过多干预行政管理、税收事务,意在维护国家领土和税收等方面的主权,体现民族国家主权意识的增强,C项正确;材料所述开放重庆、沙市等为通商口岸是清朝方面的自主行为,而非被列强逼迫,排除A项;当时清朝政府仍然受旧观念的影响,并未完全摒弃限制对外交往的政策,排除B项;材料所述并非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是清政府对外交往方面的政策观念,排除D项。]
3.D [根据材料“为新疆画久安之策,纾朝廷西顾之忧,以求将新疆与内地行政区划统一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位大吏主张将新疆与内地的行政区划统一起来,以此作为新疆长久安定的策略,减轻朝廷对西部边疆的忧虑,于是在此之后,晚清政府设立新疆行省,使西北边疆渡过了危机,D项正确;“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并设伊犁将军管辖”发生于清朝前中期,不是晚清时期,排除A项;“彻底平叛占据天山南北的噶尔丹势力”也发生在清朝前中期,排除B项;理藩院并不负责新疆的行政区划,而是主要负责民族事务,排除C项。]
4.C [材料信息描述的是1842年中国清朝与英国之间的一次军事冲突及其后续的外交谈判,最终导致了中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这一事件反映出英国代表的工业革命后的西方现代文明与中国代表的传统的农业文明的碰撞与冲突,C项正确;在压迫战争中,中国是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而非主动开启近代外交,“开启了近代外交”的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主要涉及清政府的反映,没有提及英国的意图与态度,无法得出“英国商品输出的意图”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两种文明的冲突”,而“清朝近代海防的落后”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5.C [根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学者何秋涛撰写了关于北疆史地的作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0年中国遭到列强的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材料反映了史学研究顺应了时代需要,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传统夷夏观念,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西学传播,排除B项;材料涉及史学边疆研究,未涉及制度变革,排除D项。]
6.C [材料提及近代中国后一代外交官比前一代的外语水平强,对西方了解程度深,体现了近代中国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中国外交的近代化趋势加强,故选C项;第一代到第二代外交官受益于晚清洋务运动,排除A项;“平等”不符合史实,近代中国外交受控于西方列强,处于被宰割地位,排除B项;“适应晚清政治体制的变革”不符合史实,第三代外交官顾维钧等的外交活动主要在民国时期,清朝已经灭亡,排除D项。]
7.B [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广州进口了大量印度棉花,并且将其加工成棉布后远销海外市场,这有助于密切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加工棉布的生产方式,无法得出新经营方式产生的结论,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清王朝被迫开放了五口通商口岸,从而打破了闭关自守政策的限制,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缓慢解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从而加快了传统手工业的衰落,排除D项。]
8.C [根据材料“1814年从中国流入印度的白银为130万两,1827年共计流入2 358万两。1830年至1839年,总数增长至3 176万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度此时已沦为英国殖民地,英国为扭转中英贸易逆差,在印度大量种植鸦片输入中国,导致中国对印贸易出现逆差。大量白银外流使国内银价高涨,百姓税收负担日益沉重,社会矛盾丛生,C项正确;关税自主权丧失的时间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也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成为列强商品倾销地,从而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A、B两项;材料体现的是印度对华输入鸦片的危害,非两国经济存在较强互补性,排除D项。]
9.A [根据材料可知,1843—1860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不断增加,而中国出口的茶、丝等原料也在不断增加,说明中国日益卷入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国日益卷入世界市场,而非扭转了对外贸易格局,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对外贸易,而非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对外贸易,而非传统手工业的优势地位,排除D项。]
10.B [19世纪60年代后,随着西方国家特别是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中国开始逐步融入全球市场中。这导致了中国的传统手工业和农业受到了冲击,许多农民和手工业者失去了原有的工作机会。同时,由于丝绸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江浙地区的丝织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因此,江浙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至丝织业的现象主要是由于中国逐渐融入世界市场,B项正确;江浙地区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经济的解体,不是剩余劳动力出现,排除A项;“经济中心地位的辐射”表现为中心地区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但是材料主要表现“外资入侵后的中国社会”,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中国逐渐融入世界市场”,而“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推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1.C [从图中可以看出,1845年到1848年英国货物输华总值呈现下降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对外国商品有一定的抵制作用,这使得英国货物在华销售遇到阻碍,能解释货物输华总值的波动,C项正确;仅从英国货物输华总值的变化不能直接得出中国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破坏的结论,排除A项;当时的中国是被迫开放,并不是实行贸易保护政策,排除B项;民族资本主义此时还未产生,排除D项。]
12.A [根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国贸易中心逐渐由广东转到上海,促使上海对外出口总体上高于广州,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进出口贸易额的对比,只是描述的出口额,因此无法判断是否存在逆差,排除B项;材料没有描述上海和广州的经济发展情况,排除C项;19世纪50年代,在中国爆发太平天国运动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国内政局动荡,影响了茶叶对外出口的走势,但不是主要因素,排除D项。]
13.A [漫画中的狮子由沉睡到醒来,再到奋起,最后腾飞,象征着中国农工商业不断发展,旁边的人代表着列强对中国农工商业的态度由俯视到漠视,到害怕,再到惊恐被吓跑,体现出中国农工商业的逐步发展有利于抵抗列强的侵略,所以反映了国人振兴经济救国强国的愿望,故选A项。]
14.B [根据材料“19岁的宋庆龄(1893—1981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伟大事件”的发生的时间是1912年。根据材料“已给中国带来了自由和平等”“通向博爱之路的任务可能就落在中国这个最古老的国家身上”可知,这一“伟大事件”是辛亥革命及中华民国的建立,其倡导自由平等和博爱,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B项正确;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A项;材料事件并未起到推动国民革命兴起的作用,排除C项;20世纪初清末新政的失败证明了立宪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排除D项。]
15.D [《南洋官报》主张“垦荒地、讲种植、开矿产、兴水利”以解决皖南当地存在的问题,《北洋官报》报道上海设厂仿制洋烛,很好地抵制了外货,两者都主张发展实业,体现了实业救国的思想,D项正确;“新思潮”说法笼统,所指不明,排除A项;中体西用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目的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B项;维新派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C项。]
16.A [根据材料中“1909年”及图中“雄鸡一唱天下白”“病鬼”“贪鬼”“赌鬼”“烟鬼”“醉鬼”等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该报纸意图以广告的形式促进思想启蒙,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革命排满”的主张,排除B项;“实现了”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体现不出与维新变法的关系,排除C项;近代中国在19世纪晚期便传入了民权意识,排除D项。]
17.D [根据材料可知,近代中国西方科技得到一定程度传播且受到一定程度认可,章炳麟以西方自然科学为思想资源对诸子学说有诸多诠释,虽有牵强附会之嫌,但其目的是说明民族文化的优势,即西方科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有体现,进而树立文化自信,强调民族文化的自觉自立,D项正确;材料中章炳麟用西学阐发诸子学说,没有提出改旧法推行新政的维新主张,排除A项;章炳麟意在树立文化自信抵御外侮而非传播西方自然科学,排除B项;章炳麟的言论意在激发民众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而非激发民众反抗意识觉醒,排除C项。]
18.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目中提到的《泰西新史揽要》《中东战纪本末》《时事新论》《列国变通兴盛记》等书籍很可能包含了关于西方国家兴衰的历史和经验教训,这些书籍的广泛接受表明当时的有识之士正在积极借鉴异邦的兴衰经验来探索中国的救亡道路。这种对西方书籍的渴求和接受程度的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于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寻求变革的迫切愿望,故选D项;“师夷之长技”是林则徐、魏源以及洋务派的思想主张,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民众普遍认同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说法过于夸大,且材料也没有提及民众的态度,排除B项;“戊戌政变”废除了维新措施,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失败,不利于新学传播,排除C项。]
19.解析:第(1)问,根据设问可知,我们可以围绕“战争原因、经过、结果、评价”等方面对鸦片战争形成认识。根据材料一“清朝的时候,鸦片运来得越来越多…但英国商人不服从禁烟命令”可知,清政府发起的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根据材料一“英兵攻打浙江,破定海,封镇宁波,进逼天津”可知,鸦片战争的大致经过;根据材料一“清朝皇帝就和他们订立了一个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可知,鸦片战争最后以清政府失败并签订不平等条约告终;根据材料一“清朝皇帝不中用,怪林则徐闹出乱子来,把他革职……”可知,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清政府的腐败(或皇帝软弱无能、妥协、军事实力不济等);根据材料一“但英国商人不服从禁烟命令,不怪自己不好,反去求印度总督来救援”可知,鸦片战争是一场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第(2)问,根据材料二“一是以‘近代性’(科学与民主)区分近代史与晚清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鸦片战争的刺激下,国人开眼看世界,有利于思想解放。根据材料二“二是把中国近代史当作世界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全球化视角来看,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融入世界的程度不断加深,近代中国沦为资本主义市场的附庸,但同时,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最后,不同的时代和立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故书写“鸦片战争”应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结合不同时代的记载、不同人物的历史著述等,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
答案:(1)概述: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等。(2分)
失败原因:清政府腐败(或皇帝软弱无能、妥协、军事实力不济)。(2分)
性质:是一场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或非正义战争、殖民性质战争)。答中国的反侵略战争亦可(2分)
(2)①从在鸦片战争的刺激下,国人开眼看世界,鸦片战争是中国向近代转向的起点等角度作答。(2分)
②从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融入世界的程度不断加深等角度作答(全球化视角)。(2分)
③从时代记载、历史著述等全面客观书写鸦片战争史的重要参考角度作答(或受主观立场、时代背景影响;多元视角;唯物史观)。(3分)
1 / 6命题区间六 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觉醒(晚清时期)
考向1 晚清时期的政治
1.(2024·广东卷·T7姊妹题)《南京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在谈判具体细则时坚持以下原则:(一)在商业和私人交往方面让步,用贸易特权和友谊去收买外国的好战分子;(二)乞求于文明的等级制礼貌行为以及中国的整个文化优越感来设置各种限制。由此可知,清政府(  )
[A]以维护国家利益作为基本原则
[B]维护传统意识形态
[C]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力图弘扬中华文化
[2024·辽宁东北育才模拟]
2.(2024·广东卷·T7姊妹题)1895年《马关条约》规定开放重庆、沙市等为通商口岸。1898年,清政府决定自开直隶秦皇岛、湖南岳州为通商口岸,权自我操,取消界内土地永租权,取消外国人对界内的行政管理权,外国人只有纳税义务而无权征税。这一变化体现了清政府(  )
[A]被迫接受了近代外交体制
[B]放弃了“海禁政策”
[C]民族国家主权意识的增强
[D]中央集权体制弱化
[2024·湖北武汉调研]
3.(2024·黑吉辽卷·T6姊妹题)晚清某位封疆大吏曾在光绪三年(1877年)上奏光绪帝,提出:“新疆地段较远,他族通处,故土新归……天山南北两路,还隶版图,气象一新,中外群属,耳目诚及,此时早定大计。”“为新疆画久安之策,纾朝廷西顾之忧,以求将新疆与内地行政区划统一起来。”为此,清王朝(  )
[A]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并设伊犁将军管辖
[B]彻底平叛占据天山南北的噶尔丹势力
[C]专设理藩院掌管新疆地区的民族事务
[D]设立新疆行省使西北边疆渡过了危机
[2024·浙江杭州模拟预测]
4.(2024·湖北武汉模拟预测)1842年8月,英国军舰攻入南京下关后,英军要求谈判。钦差大臣耆英建议道光帝“藉此转机,速为招抚”,道光帝“不得不勉允所请”,订立条约,以“聊为羁縻外夷之术”。这反映了(  )
[A]中国开启了近代外交     [B]英国商品输出的意图
[C]两种文明形态的冲突 [D]清朝近代海防的落后
5.(2024·辽宁模拟预测)《朔方备乘》是何秋涛所著的关于清代北疆史地的集大成之作。始著6卷,后复详订图说,收集蒙古、新疆、东北及早期中俄关系史料,起汉晋,迄道光,增为80卷,包括图说、例目共81卷。该书于1858年进荐朝廷,文宗赐名《朔方备乘》,光绪时期大量刊印。这表明(  )
[A]传统夷夏观念得以突破
[B]民族危机推动西学传播
[C]史学研究顺应时代需要
[D]制度变革成为时代共识
6.(2024·湖北卷·T6)近代中国第一代外交官郭嵩焘等多是传统科举出身,不谙外语,了解西方有限;第二代外交官陆征祥等基本出身于同文馆、广方言馆等,外语能力尚可,相对了解西方;第三代外交官顾维钧等基本都有海外留学经历,外语娴熟,非常了解西方。这种演变(  )
[A]受益于民主革命思想的深化
[B]促成近代中外关系的平等
[C]体现中国外交的近代化趋向
[D]适应晚清政治体制的变革
考向2 晚清时期的经济
7.(2024·江苏卷·T6姊妹题)据统计,1785—1833年广东平均每年进口印度棉花约20万担,其中很大一部分供应珠江三角洲加工成棉布,并远销海外。这(  )
[A]推动了新的经营方式产生
[B]密切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C]突破了闭关自守政策限制
[D]加快了传统手工业的衰落
[2024·广东佛山二模]
8.(2024·江苏卷·T6姊妹题)1814年从中国流入印度的白银为130万两,1827年共计流入2 358万两。1830年至1839年,总数增长至3 176万两。这一变化(  )
[A]与清政府关税自主权丧失有关
[B]表明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使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D]表明中印两国经济存在较强互补性
[2024·湖南娄底三模]
9.(2024·甘肃卷·T6姊妹题)下表所示为英国输华货物总值与中国出口茶、丝的总体概况。这体现了当时中国(  )
英国1843—1860年输华货物总值与中国出口茶、丝的总体概况
年份 英国输华货物总值(英镑) 年份 中国出口货物
茶(万磅) 丝(包)
1843 1 456 180 1844 7 047.65 2 604
1845 2 394 827 1850 7 743 21 548
1852 2 503 599 1853 10 122.7 62 896
1860 5 318 036 1859 11 091.52 67 874
[A]日益卷入世界市场 [B]扭转了对外贸易格局
[C]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D]传统手工业仍具优势
[2024·江西南昌二模]
10.(2024·甘肃卷·T6姊妹题)19世纪60年代后,浙江双林镇附近农村“男子或从事于打线,且必时常出市买丝卖绢,田功半荒”;江苏吴江县盛泽镇“以丝织业为业者,殆不下万户,男女作工人数殆在五万以上”。家庭劳动力则集中在丝织业上,或雇人做工。江浙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大量剩余劳动力出现
[B]中国逐渐融入世界市场
[C]经济中心地位的辐射
[D]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推动
[2024·河北邯郸一模]
11.(2024·山东淄博三模)如图为1845—1848年英国货物输华总值(单位:英镑)。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贸易保护政策
[C]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12.(2024·四川成都三模)下面是19世纪50年代广州和上海出口茶叶数量的走势图。对此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
[A]中国贸易中心转移带来此变化
[B]广东对外贸易逆差大于上海
[C]两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比较大
[D]政局动荡是波动的主要因素
13.(2024·黑吉辽卷·T7)下图是刊登在1909年《图画日报》上的系列寓意画。该系列寓意画反映了(  )
[A]国人振兴经济救国强国的愿望
[B]一战期间民族经济发展较快
[C]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日益加深
[D]清政府解决财政危机的信心
考向3 晚清时期的文化
14.(2024·广东卷·T8姊妹题)在美国留学期间,19岁的宋庆龄(1893—1981年)发表《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件》,盛赞它“已给中国带来了自由和平等,通向博爱之路的任务可能就落在中国这个最古老的国家身上”。这一“伟大的事件”(  )
[A]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C]推动了国民革命兴起 [D]证明了立宪道路不通
[2024·海南海口一模]
15.(2024·广东卷·T8姊妹题)1904年《南洋官报》发表文章《皖南风俗利病说》,细数当地存在的六大问题,如地广人稀,多商少农;没好好开发黄山上的药材资源;等等。解决措施即“垦荒地、讲种植、开矿产、兴水利”。1905年《北洋官报》曾报道新闻一则“洋烛一宗,近来销售颇巨,上海早经设厂仿制,借以抵制外货,成效卓著”。这些近代报纸反映了(  )
[A]新思潮的萌发 [B]中体西用原则
[C]维新变法主张 [D]实业救国思想
[2024·江西鹰潭二模]
16.(2024·河北衡水调研)下图为1909年10月22日,《安徽白话报》敬祝《民吁日报》的广告。这则广告(  )
[A]反映了思想启蒙的色彩 [B]表达了革命排满的主张
[C]实现了维新变法的要求 [D]推动了民权意识的传入
17.(2024·河北模拟预测)章炳麟在《膏兰室札记》中以西方自然科学为思想资源对诸子学说有诸多发挥,如他将《庄子》中所言“青宁”定义为微生物,“青宁生程”是指微生物聚合而成生命,“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体现了物质与能量之间的转换演化过程。章炳麟旨在(  )
[A]论证西学中源说宣扬维新 [B]推动西方自然科学的传播
[C]激发民众反抗意识的觉醒 [D]强调民族文化的自觉自立
18.(2024·安徽卷·T6)1899年,《万国公报》称:广学会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中东战纪本末》《时事新论》《列国变通兴盛记》等,“初印时,人鲜顾问,往往随处分赠,继而渐有乐购者,近三年来,几于四海风行”。这一现象表明(  )
[A]“师夷之长技”成为时代潮流
[B]民众普遍认同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C]“戊戌政变”促进了新学传播
[D]有识之士借鉴异邦兴衰探索救亡道路
1 9 8 7 6 5 4 3 2 1 0 +0.5
19.(2024·山东卷·T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鸦片战争”的时空之维
材料一 下图为1936年《儿童杂志》刊载的《谈谈鸦片战争》的会话摘编。
(大聪——哥哥,省立中学学生)
(小敏——弟弟,育才小学学生)
小敏:哥哥,我要问“鸦片战争”是怎样一回事?
大聪:清朝的时候,鸦片运来得越来越多,现银流出也就跟着多了,好几个皇帝都下过禁烟的命令。
小敏:那么,怎么会同英国人打起来的呢?
大聪:皇帝叫林则徐到广东查禁鸦片,但英国商人不服从禁烟命令,不怪自己不好,反去求印度总督来救援。
小敏:林则徐就吃了败仗?
大聪:不!打了胜仗,可后来英兵攻打浙江,破定海,封镇宁波,进逼天津,清朝皇帝不中用,怪林则徐闹出乱子来,把他革职,叫琦善去和英人议和。琦善这个人不会办事,英兵就再打进吴淞,进逼南京。清朝皇帝就和他们订立了一个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小敏:……
材料二 研究中国近代史有两个基本点:一是以“近代性”(科学与民主)区分近代史与晚清史;二是把中国近代史当作世界史,这两个点是我们看历史的“眼睛”,它是立体的、全方位的“眼睛”。
——摘编自刘泽华主编《中国政治思想通史》
(1)大聪的讲述,会让小敏对“鸦片战争”形成怎样的认识?(6分)
(2)你认为应如何书写“鸦片战争”?说明理由。(7分)
1 / 9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