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高考真题衍生卷·命题区间七 近代中国的抗争与探索(民国时期)(含答案解析)-【中国近现代史】《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4 高考真题衍生卷·命题区间七 近代中国的抗争与探索(民国时期)(含答案解析)-【中国近现代史】《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4.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7 16:46:41

文档简介

命题区间七 近代中国的抗争与探索(民国时期)
考向1 民国时期的政治
1.(2024·山东卷·T6姊妹题)1926年,中国共青团中央的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发文,号召青年到民间去“重地方调查与研究”“进行本地和平改良”“参加地方斗争工作”。这一号召是为了(  )
[A]配合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B]开启民智实现思想启蒙
[C]动员青年参与地方社会改良 [D]巩固扩大革命统一战线
[2024·山东烟台二模]
2.(2024·山东卷·T6姊妹题)192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通告指出:“在秘密行动之下,本党的印刷物传布到党的群众和深入党外的群众中去,是非常重要的工作,等于人身上的血脉,血脉之流滞,影响于人的生死。”由此可见,此时的中国共产党(  )
[A]面对复杂凶险的革命形势 [B]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C]认识到农民力量的重要性 [D]坚持践行俄国的革命道路
[2024·吉林联考]
3.(2024·福建漳州三模)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系列标语口号,如“政权归于革命的民众接受十月革命的革命经验!中俄联合万岁!”“拥护广东国民革命政府”等。这些标语口号的宣传(  )
[A]完成了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B]扩大了红色政权的影响力
[C]转变了中国民主革命性质 [D]推动了工农革命意识觉醒
4.(2024·山东淄博二模)下面为近代中国某一时期的标语口号。该时期是(  )
“中俄联合万岁” “打倒国际帝国主义及国内军阀” “反对苏联便是赞助帝国主义” “反抗军阀政府的苛捐杂税” “全体农民起来反抗贪官污吏劣绅土豪”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5.(2024·江苏卷·T7)1924年2月,周恩来等人决定,将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巴黎创办的机关刊物改名为《赤光》,并在改刊宣言中强调:“我们所认定的唯一目标便是:反军阀政府的联合,反帝国主义的国际联合。”他们这样做是为了(  )
[A]策应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
[B]拓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途径
[C]促成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D]探索独立开展武装斗争的道路
6.(2024·北京卷·T9)1937年3月,毛泽东在讨论同国民党的谈判时说,谈判的方针,无疑是无产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的合作的方向,而不是无产阶级做资产阶级的尾巴。如果这样,我们便要失去信仰。这表明(  )
[A]中国共产党决定国共和谈解决西安事变
[B]中国共产党强调其在统一战线中的地位
[C]抗日民主政府应遵循“三三制”原则
[D]民主联合政府应由国共两党合作建立
考向2 民国时期的经济
7.(2024·湖南卷·T8姊妹题)如图为民国初年山东经济发展的情况(部分)。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山东(  )
·1911年开办的棉织企业为8家,1913年增加到63家。 ·1912年至1913年,酿酒、制糖、榨油、火柴、制蜡、制烟和皮毛制革等各行业迅速增加,由333家增到476家。 ·自民国元年至1920年,设立的各种铁工厂计有济南8家,青岛9家,博山5家,威海卫、济宁各4家,潍县3家,全省共33家。
[A]工业布局更加合理
[B]经济运行环境有所改善
[C]工业体系初步建立
[D]列强经济侵略有所放松
[2024·山东威海模拟]
8.(2024·湖南卷·T8姊妹题)如图为1887—1921年中国生产资料进口额在进出口贸易差额中的占比变化情况。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A]中国实现入超转为出超
[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C]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
[D]外部环境影响民族工业发展
[2024·天津河北二模]
9.(2024·黑吉辽卷·T8姊妹题)20世纪20年代,汕头市政当局计划修建整齐划一的马路。商民提议马路沿线许建骑楼的方案被采纳后,沿街业主借助充足的侨汇资金建成令人瞩目的骑楼街区。据此可见(  )
[A]近代城市发展呈现基层自治趋势
[B]政府与民众合力形塑城市新风貌
[C]政治革命推动近代市政体制建立
[D]民族资产阶级慷慨捐资建设家乡
[2024·广东二模]
10.(2024·黑吉辽卷·T8姊妹题)19世纪末,孙中山提出,中国应将农业生产与工业发展结合起来,“以农为经,以商为纬”,科学把握农工商之相互依存关系;“人事补天工”,大力兴修水利。这些观点(  )
[A]与传统民本思想相一致 [B]代表了农民阶级的利益
[C]践行了民生主义的思想 [D]擘画了农业现代化构想
[2024·河南濮阳模拟预测]
11.(2024·黑龙江模拟)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主张“学习西洋,与世界文明各国从同”,要求“剪发易服改元”。但1911年12月12日,上海及苏、杭、宁三地4个同业公所,包括丝绸、制衣、典当三业合共150余人,联合发起成立了“中华国货维持会”,公开呼吁并四处鼓动“剪发不易服”。对此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辛亥革命潜藏着失败的危机
[B]群众提倡国货运动蓬勃发展
[C]民族工业担忧国货发展前景
[D]思想观念影响社会习俗变迁
12.(2024·河北保定三模)20世纪20年代,广州市政府严格区分不同类型的广告场,详细确定各类广告场的位置,并作出诸如“公开揭贴或刊登之广告,不得用有伤害善良风俗之图画及文字”“赁与他人为广告位,仍以不妨碍交通及观瞻者为限”等若干规定。这些规定(  )
[A]体现了广告与市政建设的融合
[B]凸显了广告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C]意在彰显政府对价值观的引领
[D]旨在推动民族资本主义长足发展
13.(2024·黑吉辽卷·T9)1947年,河北景县流传着歌谣:“吃八路,穿八路,住八路,为什么不去当八路。”南宫县的新兵说:“好日子是毛主席给的,不打老蒋是没心肝的,所以我要坚决打老蒋。”肥乡县的农民说:“我得报恩,我老了,我送我儿子参军。”这反映出(  )
[A]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 [B]减租减息激发了革命热情
[C]国民政府陷入统治危机 [D]土地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14.(2023·湖南卷·T8)抗战时期,冀中根据地的公粮征收经历了从摊派、村合理负担到统一累进税的过程。根据对各阶层的调查,1941年统一累进税负担占家庭总收入的比率为:贫农3.81%,中农9.76%,富农29.65%,经营地主21.77%,平均负担水平21.70%。统一累进税的实施(  )
[A]是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重大举措
[B]大大减轻了农民阶级的税负压力
[C]为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最早尝试
[D]比较合理地分配了各阶层的负担
考向3 民国时期的文化
15.(2024·北京卷·T8姊妹题)夏志清教授在中国文学的简论中,描述了笼罩20世纪前半期整个文学创作的“道德义务”,就是它“念念不忘地对为害中华民族,使其不能自强或不能改变其固有的不人道行为的精神疾病的关注”。这突出反映出该时期(  )
[A]民主科学思想推动了文学革新
[B]西学传播丰富了文学创作内容
[C]家国情怀成为文学创作的主题
[D]中国的文学创作重视弘扬道德
[2024·辽宁育才学校模拟]
16.(2024·北京卷·T8姊妹题)1920 年2月浙江爆发的“一师风潮”,缘起于浙江教育厅不顾学生反对,撤换第一师范学校校长经亨颐一事。经亨颐主张改革国文课教学,支持传播新思想,创办进步刊物,成为浙江“主持文化运动的中心人物”。4月 17日,“一师风潮”以学生胜利告终,全校复课。这表明当时浙江地区(  )
[A]引领了全国的教育改革
[B]民主与科学的观念得到普遍认同
[C]民族民主意识不断觉醒
[D]思想解放运动成果得到继承发展
[2024·广东二模]
17.(2024·安徽卷·T7姊妹题)1920年4月,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成立大会上,陈独秀发表名为《劳动者底觉悟》的演说,高度评价工人阶级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称赞“社会上各项人只有做工的是台柱子”。这表明陈独秀(  )
[A]强调中国共产党代表劳苦大众的利益
[B]致力于发起新文化运动以批判旧思想
[C]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分析社会问题
[D]主张知识分子应与工农运动紧密结合
[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一模]
18.(2024·安徽卷·T7姊妹题)胡适认为五四运动应始于1917年和1918年发展的新思想运动。历史学家何干之则主张五四运动应始于《青年杂志》创刊。据此可知,他们认为五四运动(  )
[A]以北大学生为革命的先锋 [B]是新文化阵营分化的结果
[C]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延续了民权和觉醒的信念
[2024·湖南益阳三模]
19.(2024·广东肇庆三模)据统计,仅1919年和1920年新创办的杂志有近百种,1921年全国共有各类期刊584种;各种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主要得益于(  )
[A]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B]知识分子的普遍觉醒
[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革命政党势力的扩大
20.(2024·广东惠州二模)1919—1920年,李大钊先后发表《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认为孔子之道适应了专制时代的社会生活需求,当社会物质生活发生激烈变动后孔子之道必然动摇。这表明当时(  )
[A]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人心 [B]新的思想理论得到传播
[C]国人救亡方式发生改变 [D]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动摇
21.(2024·江苏卷·T8)1948年12月,毛泽东在审阅《新区图书出版发行暂行办法》时作出批示:“书籍与报纸不同,暂时除没收国民党书店以外,可一概放任,遇有反动书籍可个别进行干涉,暂时不必普遍立条例。”这一批示(  )
[A]有利于保护解放区的文化设施
[B]重在揭露国民党文化专制主义
[C]合乎团结广大知识分子的需要
[D]为发动战略反攻做好舆论准备
1 9 8 7 6 5 4 3 2 1 0 +0.5
22.(2024·湖北卷·T17)【五四期刊与社会思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以五四运动为中心的前后时期(1915—1923年),大量期刊涌现。下图是五四时期期刊创办情况:
——摘编自杜波《五四时期期刊研究》
材料二 创办于1915年的《新青年》《科学》及1917年的《太平洋》,代表了当时思想界的动态。文化类期刊有《湘江评论》《浙江新潮》等新文化期刊,《国故》《学衡》等保守主义文化期刊,《侦探世界》等通俗文学期刊,《小说月报》《创造》等新文学期刊。《科学》“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职志”,主张科学救国,同类期刊有《电界》《心理》等。《太平洋》主要刊发政论文章,主张政治革新。政府及政党亦办期刊,如中共刊物《共产党》《劳动界》,国民党刊物《建设》等。
——摘编自《五四时期期刊介绍》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五四时期期刊的整体特征。(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五四时期期刊蓬勃发展的背景。(8分)
1 9 8 7 6 5 4 3 2 1 0 +0.5
23.(2024·全国新课标卷·T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32年中国重要新闻标题摘编如下:
锦州撤防辽西尽陷;蒋汪昨晚在杭晤谈;溥仪竟作傀儡;日本大批军队昨日到沪;蒋汪均决长住首都;日本毁我经济中心,上海闸北惨化灰烬;日军自昨晨猛烈总攻,我军沉勇坚守击退之;十九路军奉令开闽;蒋介石又做鄂豫皖“剿赤”总司令;全国红军继续大获全胜;国民党军阀大调白军布置进攻苏区;日军果进犯热河;湘鄂赣红军二次大胜利;国民党进攻苏区;傀儡组织近状;全线出击,红军捷报频传。
——摘编自陈益民、江沛主编《老新闻1931—1939》
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择取材料中的有关时事,拟定一个主题,写一篇短评。(要求:主题正确,运用材料,史实准确,评论合理)(12分)
1 / 9高考真题衍生卷·命题区间七
1.D [依据材料概括可知,1926年,正值国民革命运动时期,中国共青团号召青年到民间去“重地方调查与研究”“进行本地和平改良”“参加地方斗争工作”,是为了巩固扩大革命统一战线,以适应国民革命的形势,D项正确。]
2.A [根据材料“是非常重要的工作,等于人身上的血脉,血脉之流滞,影响于人的生死”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报刊等印刷物传播党的思想和政策,获取人民群众的支持,说明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面对复杂凶险的革命形势,A项正确;此时中国共产党尚未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排除B项;材料未能体现中国共产党对农民力量的重视,排除C项;材料未能体现中国共产党此时以城市为中心,以工人运动为中心,排除D项。]
3.D [由材料可知,这些标语口号强调民众革命、中俄联合以及拥护国民革命政府等,这有利于传播革命思想,推动工农革命意识的觉醒,D项正确;革命新道路的探索是一个长期过程,此时并未完成,排除A项;此时红色政权还未广泛建立,谈不上扩大其影响力,排除B项;中国民主革命性质并未因这些标语口号而转变,C项夸大这些标语口号的作用,排除。]
4.A [根据材料“中俄联合万岁”“打倒国际帝国主义及国内军阀”“反对苏联便是赞助帝国主义”“反抗军阀政府的苛捐杂税”“全体农民起来反抗贪官污吏劣绅土豪”可知,这些标语口号倡导打倒帝国主义除军阀,倡导农民运动等,这些都是国民革命时期出现的,A项正确;土地革命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国民党新军阀,排除B项;抗日战争时期的斗争对象是日本侵略者,排除C项;解放战争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南京国民政府,排除D项。]
5.A [根据材料信息“1924年2月”“反军阀政府的联合,反帝国主义的国际联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的国民革命席卷全国,可得出此时周恩来等人将在欧洲的刊物改名,显然是为了策应和支持国内的革命形势,故选A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刊物改名并强调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目标,目的是支持国内的国民革命,并非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排除B项;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八七会议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6.B [毛泽东明确表示,与国民党的合作是无产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的合作,而不是无产阶级成为资产阶级的附庸。这实际上是在强调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地位和原则,避免成为其他政党的附属品,故选B项;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而材料中的言论是在1937年,且主要讨论的是与国民党的合作关系和原则,而非解决某一特定事件的方式,排除A项;“三三制”原则是关于政府组成的原则,而非与国民党合作的原则,排除C项;毛泽东在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作了《论联合政府》报告,针对国民党独裁、卖国、反共、反人民的政策,提出成立联合政府,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
7.B [题干内容所述及的时间点是民国初年,即20世纪初,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在20世纪初,山东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较快,不仅数量增加,而且行业增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同时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也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即经济运行环境有所改善,故选B项。]
8.D [根据材料可知,1914—1918年中国生产资料进口额在进出口贸易差额中的占比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欧洲正在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列强无暇顾及中国,中国对外贸易有所增加,D项正确;材料强调中国生产资料进口额在进出口贸易差额中的占比变化情况,并未对比进出口贸易的比重,无法说明中国实现入超转为出超,排除A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排除B项;1914—1918年列强减少了对华的资本输出,排除C项。]
9.B [根据材料“汕头市政当局计划修建整齐划一的马路。商民提议马路沿线许建骑楼的方案被采纳后,沿街业主借助充足的侨汇资金建成令人瞩目的骑楼街区”可知,政府采纳商民提议马路沿线许建骑楼的方案,沿街业主建成令人瞩目的骑楼街区,体现了政府与民众合力形塑城市新风貌,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治上的基层自治,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政治革命和近代市政体制,排除C项;根据材料“沿街业主借助充足的侨汇资金”可知,是借助海外华侨的资金,并非中国国内的民族资产阶级慷慨捐资建设家乡,排除D项。]
10.D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认识到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并提出了通过科技、水利等手段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现代化,D项正确;传统的民本思想没有涉及将农业生产与工业发展结合起来,排除A项;孙中山的出发点更多的是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角度考虑的,而不是代表农民阶级的利益,排除B项;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为“平均地权”,这与材料内容并无关联,排除C项。]
11.C [根据题干信息“上海及苏、杭、宁三地4个同业公所”“公开呼吁并四处鼓动‘剪发不易服’”“联合发起成立了‘中华国货维持会’”可知,三地4个同业公所反对易服,不反对剪发,提倡国货,因为如果突然易服,当时民族工业不足以满足中国市场的大量需求,这将给列强商品输出创造机会,C项正确;题干是关于社会生活的变迁,不体现革命危机,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行业组织提倡国货,并非群众,排除B项;题干信息不涉及思想观念,排除D项。]
12.A [根据材料“20世纪20年代,广州市政府严格区分不同类型的广告场,详细确定各类广告场的位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20年代,广州市政府严格区分不同类型的广告场,详细确定各类广告场的位置,体现了广告与市政建设的融合,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广告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排除B项;对价值观的引领不是政府此举的主要目的,排除C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广州市政府的规定旨在推动民族资本主义长足发展,排除D项。]
13.D [根据材料“1947年”“吃八路,穿八路,住八路,为什么不去当八路”“好日子是毛主席给的,不打老蒋是没心肝的,所以我要坚决打老蒋”“我得报恩,我老了,我送我儿子参军”及所学知识可知,老百姓感恩共产党、报恩共产党,主要是由于1947年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解放,这是土地改革的结果,故选D项;1948年秋,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陆续开始了三大战役,排除A项;减租减息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没有关于国统区的信息,且全面内战爆发后,国统区财政经济逐渐陷入崩溃的境地,经济危机已经出现,排除C项。]
14.D [冀中根据地统一累进税的实施考虑了各阶层的总收入情况,富农、经营地主的税率负担较高,中农、贫农的税率负担远远低于平均负担水平,这一统一累进税合情合理,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有利于更好地抗战,故选D项;抗战时期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一定程度上承认封建剥削制度,排除A项;“大大减轻了农民阶级的税负压力”与材料中“富农29.65%”远高于“平均负担水平21.70%”相矛盾,排除B项;我国个人所得税制起步于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的所得税条例,排除C项。]
15.C [材料中强调整个文学创作的“道德义务”是对中华民族面临的问题以及精神疾病的关注,这突出反映了在20世纪前半期,家国情怀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作家们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对国家命运、民族自强等问题的关切和思考,C项正确;材料重点在于强调对民族问题的关注,而非民主科学思想推动文学革新,排除A项;材料主旨不是西学传播对文学创作内容的丰富,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家国情怀这一特定的道德层面,而非泛指所有道德,排除D项。]
16.D [根据材料“1920年……‘一师风潮’”“经亨颐主张改革国文课教学,支持传播新思想,创办进步刊物”可知,“一师风潮”是新旧思想的斗争,最终以拥护新思想新文化的学生胜利而告终,表明当时浙江地区思想解放运动成果得到继承发展,D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一师风潮”对于浙江地区的影响,“引领了全国的教育改革”的说法夸大了其作用,排除A项;“普遍认同”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强调思想文化方面,未体现民族民主意识的不断觉醒,排除C项。]
17.C [根据材料“高度评价工人阶级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称赞‘社会上各项人只有做工的是台柱子’”可知,陈独秀认识到工人阶级的重要性,加之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说明其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分析社会问题,C项正确;当时中国共产党还未诞生,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于1915年开始的,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陈独秀认识到工人阶级的重要性,没有涉及主张知识分子应与工农运动紧密结合,排除D项。]
18.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论是1917年和1918年的新思想运动,还是《青年杂志》的创刊,都体现了对民权和觉醒信念的延续,D项正确;题目给出的信息中并没有任何关于北大学生作为革命先锋的直接证据或描述,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新文化运动阵营分化的结果是一部分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五四运动的重要影响之一,不是材料中强调的内容,排除C项。]
19.A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是思想领域的一场革命,民主和科学的精神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推动了学生社团和新式刊物的涌现,A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知识分子普遍觉醒的结论,排除B项;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但就对新创办的杂志和社团涌现这一现象来说,新文化运动的推动更为全面和直接,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革命政党势力扩大的相关信息,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20.B [依据材料可知,李大钊从经济上来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这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来观察分析中国近代社会的变动,这表明当时马克思主义思想得到传播,B项正确;李大钊的文章是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社会变迁,没有体现民主科学思想,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国人救亡方式,无法知晓是否改变,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只是李大钊个人对近代思想变动的认识,无法体现儒家思想统治地位是否动摇,排除D项。]
21.C [毛泽东的批示表明他对于文化工作及文化设施的态度,即允许一定程度的言论自由,对反动书籍只进行个别干涉,而非普遍订立条例,这是通过宽容的文化政策来团结知识分子,有利于巩固和扩大反蒋统一战线,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故选C项;由“没收国民党书店”可知,对原来国民党统治下的书店要进行没收,这不属于保护解放区文化设施,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揭露国民党文化专制,与批示内容并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战略反攻发生在194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22.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五四时期期刊创办情况”可知,集中在少数地区,北京、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创办期刊的数量较多;根据材料二“创办于1915年的《新青年》《科学》及1917年的《太平洋》,代表了当时思想界的动态”可知,《新青年》《科学》《太平洋》是当时思想界的代表;根据材料二“文化类期刊”“《科学》‘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职志’”“《太平洋》主要刊发政论文章,主张政治革新”“政府及政党亦办期刊”可知,期刊的种类丰富;根据材料二“新文化期刊”“新文学期刊”“主张科学救国”“主张政治革新”可知,有思想启蒙和救亡图存的色彩。第(2)问,根据材料一“以五四运动为中心的前后时期(1915—1923年),大量期刊涌现”可知,五四运动的影响;根据材料二“创办于1915年的《新青年》”可知,新文化运动中对民主和科学的宣传;根据材料二“政府及政党亦办期刊”可知,政党政治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国民党等的宣传;结合所学知识从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新思想的传播等角度分析。
答案:(1)集中在少数地区,北京、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创办期刊的数量较多;《新青年》《科学》《太平洋》是当时思想界的代表;期刊的种类丰富;有思想启蒙和救亡图存的色彩。(6分)
(2)五四运动的影响;新文化运动中对民主和科学的宣传;政党政治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国民党等的宣传;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新思想的传播;等等。(8分)
23.答案:示例一:
主题:1932年的中国:民族危机与抗日烽火。(2分)
短评:1932年的中国,时事多舛,民族危机深重。这一年,日本侵略者在中国领土上肆意横行,从锦州撤防到辽西陷落,再到上海闸北化为灰烬,无不显示出侵略者的凶残和野心。同时,傀儡政权的出现更是加剧了中华民族的屈辱和痛苦。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更加坚定。
面对外敌入侵,无论是国民党军队还是红军战士,都展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他们在武器装备劣势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沉勇坚守、击退日军的猛烈进攻。这充分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与此同时,国内政治形势也异常复杂。蒋介石一方面对红军进行“剿灭”行动,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应对来自日本方面的压力。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使得中国的抗日战争更加艰难。但无论如何,中国人民始终没有放弃抵抗到底的信念。
综上所述,1932年的中国处于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在面对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人民展现出了英勇无畏、团结一心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奋斗不息。(10分)
示例二:
主题:1932年的中国:民族抗争与内战交织。(2分)
短评:1932年,中国历史进入一个充满挑战和动荡的时期。这一年,中国不仅面临着外敌的侵略,还深陷内战的泥潭。从新闻标题摘编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主要的矛盾:一是中日之间的民族抗争,二是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内战。
首先,日本的侵略行动对中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锦州撤防辽西尽陷”和“日军果进犯热河”等标题揭示了日本军队对中国东北和热河地区的侵略,这不仅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也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日本毁我经济中心,上海闸北惨化灰烬”更是凸显了日本侵略给中国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的重大损失。
其次,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内战也在这一年达到了高潮。“蒋介石又做鄂豫皖‘剿赤’总司令”和“国民党军阀大调白军布置进攻苏区”等标题,反映了国民党对中国共产党的军事行动。然而,“全国红军继续大获全胜”和“湘鄂赣红军二次大胜利”等标题,则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抗击国民党军队中取得的一系列胜利。
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中国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然而,正如“全线出击,红军捷报频传”这一标题所显示的,中国人民并没有屈服于侵略者和内战的压力,而是展现出了坚强的抗争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综上所述,1932年的中国处于一个民族抗争与内战交织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不仅反映了国家和民族的苦难,也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勇气。这段历史对我们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有效应对内外挑战,实现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10分)
1 / 7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