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题衍生卷·命题区间二
1.C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反映了楚人对秦朝统治的不满和反抗情绪,也显示了楚文化的强烈民族意识。陈胜在占领陈后,当地的三老、豪杰建议恢复楚国的社稷,陈胜便建立了“张楚”政权。这一行动体现了楚地人民对秦朝统治的反抗和对楚文化的认同。项羽在彭城建“楚”,号西楚霸王,并分封诸侯,这一行为也是对秦朝统一政权的一种挑战,反映了地方势力对中央集权的不满。尽管秦朝在政治上实现了对中国的统一,但在文化整合方面却未能与政治发展同步。秦朝的统治虽然采用了法家思想,强调法律的普遍适用和中央集权,但在短时间内难以消除各地长期形成的不同文化传统和地方意识。因此,这些历史事件折射出秦文化的扩张严重滞后于政治发展,C项正确。]
2.B [根据材料“郡国庙是西汉特有的产物,是伸张刘氏统治权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可知,汉初时,郡国设庙有利于巩固刘氏统治,但随着社会稳定,郡国庙的设置威胁到中央统治,到汉元帝时期,中央政府罢郡国庙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所以郡国庙从设到废反映了不同时期维护统治的需要,B项正确;郡国庙属于一种礼制,与地方治理能力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从汉初到文、景、武帝时期,郡国庙的礼制及王国势力的上升,威胁中央集权,排除C项;根据材料“至元帝时期,中央政府取得了罢郡国庙的彻底胜利”及所学知识可知,诸侯王国势力是在不断削弱,排除D项。]
3.B [根据材料“东汉初期既然在洛阳立高庙,合祭西汉五帝,作为刘氏后裔,将世祖及以后历代皇帝神主纳于高庙中序昭穆、享祭祀,属于合乎情理的举措”“但汉明帝为光武帝单独立世祖庙,随后诸帝又皆立神主于世祖庙,却似乎隐隐含有与西汉帝系截然有别的蕴意,此举被后世视为违礼之举而加以抨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为西汉王朝法统上的继承者和刘氏后裔,东汉建国伊始沿袭了西汉的宗庙制度。但汉明帝为光武帝刘秀单立世祖庙及随后诸帝的做法,均含有褒崇光武帝的意图,因违背了儒家的宗庙礼制而受到抨击,这说明儒家思想对后世政治伦理影响深远,B项正确;宗庙制度是宗法观念的体现,A项与史实不符,且与材料无关,排除;两汉交替,体现了“家天下”的皇权传承制度,C项错误;虽然宗庙礼制体现了祖先崇拜,但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4.A [根据材料“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贾谊认为不能用打天下的方法来治天下,汉初吸取这一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获得成功,A项正确。]
5.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分封同姓诸侯,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统治,反映出国家结构适应形势需要,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分封诸侯有利于政局稳定,不涉及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国家统一,排除C项;秦朝实行郡县制,并未实行分封,排除D项。]
6.C [根据材料可知,秦政权制定的“式”作为文书制作的格式和规范,里耶秦简中的行政文书严格遵循“式”的要求,这说明了秦代文书行政的标准化,C项正确;统一文字度量衡主要是在文字、长度、容量和重量等方面的统一,与“式”所体现的文书制作格式和规范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A项;“式”的推行重点在于规范文书行政,而非强调严刑峻法统治,排除B项;“地方治理日趋完善”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7.D [根据材料可知,在鲁相乙瑛向朝廷陈请为孔庙增设百石卒史这一事件上,朝廷各部门各司其职,说明了封建国家不同职能的有效履行,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将东汉中枢权力部门与之前的朝代做比较,无法得出中枢权力扩大的认识,排除A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涉及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和皇权与相权两对关系,材料不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突出传统道德秩序走向规范,排除C项。]
8.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因汉初社会经济凋敝,无力征讨匈奴,通过和亲等方式减少匈奴的威胁,因此,汉文帝引用汉高祖的话“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命单于;长城以内,冠带之室,朕亦制之”,这体现了汉文帝时期“无为而治”的边疆政策;到汉武帝时期,经济繁盛,国力强大,希望通过对匈奴以战争的方式实现国家大一统,因此汉武帝多次策问贤良如何“德润四海”“施乎方外,延及群生”等问题,这说明汉代经济发展影响治国理念,A项正确。]
9.C [根据材料“‘市井之孙亦不得仕宦为吏’……时人记载武帝‘除故盐铁家富者为吏。吏益多贾人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人为官的数量不断增加,汉武帝通过任用商人作为主管官员,并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及采纳他们所提出的一系列较为合理的经济政策以挽回西汉经济的颓势,故选C项,排除A、B、D三项。]
10.B [依据材料可知,材料现象是秦汉政府从限制农业人口流动到鼓励人口流动,这表明汉代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政府鼓励开荒,B项正确;秦代已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但与该变化无关,排除A项;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在汉武帝时期确立,排除C项;农业人口流动性增强是材料所示现象,但题目问的是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排除D项。]
11.C [根据材料可知,大禹所铸的九鼎成为国家权力的象征,此后历代都将拥有九鼎作为正统统治的象征,秦始皇打捞九鼎等史实反映了统治者重视政治传统的延续和继承,C项正确;材料强调统治者重视政治传统的延续和继承,材料未体现秦打算通过九鼎为统一做舆论准备,排除A项;材料强调统治者重视政治传统的延续和继承,未涉及秦始皇巡游天下的影响,排除B项;D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12.C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使得各地的交易和计算有了统一的标准,这极大地便利了跨地区的经济交流和贸易。在统一的度量衡下,商品可以更加顺畅地在各地流通,促进了市场的扩大和经济的繁荣,从而有利于社会经济的一体化,C项正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秦始皇推行的是度量衡的统一,这主要是经济制度上的变革,与民众的赋税负担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度量衡的统一确实有助于经济交流和贸易的标准化,但它并不能“消除”各诸侯国之间的经济差异,排除B项;虽然秦朝有重农抑商的政策,但材料中并未提及这一政策与度量衡制度之间的直接联系,排除D项。]
13.C [根据表格可知,西汉时期引进的作物主要来自丝绸之路沿线,尤其是西域、中亚地区,反映了西汉与西域各地的联系密切,故选C项;西汉与中亚、西域的交流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盛起来是在唐朝中期以后,受北方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陆上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排除A项;表格反映的是蔬菜、水果等作物的引进,没有体现出社会风俗的变化,排除B项;表格信息只反映了新作物的引进,没有反映这些作物的种植情况,排除D项。]
14.D [由材料可知,《说文解字》提及次数较多的郡国多位于黄淮地区,这说明北方是经济发展的重心,当时南北经济发展存在巨大的差异,故选D项;图中仅涉及郡和国,说明地方上仍然存在郡国并行制,与之前一致,由此可知行政制度并未进行重大调整,排除A项;材料中提及次数较多的郡与国中,郡远多于国,郡的长官都是由中央任免的,而国则由于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而不会再威胁中央集权,所以“豪强势力的地方割据”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儒家思想在东汉前期确实居于主导地位,但材料并未提及,排除C项。]
15.A [题干说到汉武帝时期为了聚敛财富解决财政危机,用尽了各种手段,但唯独没有增加田租,这说明当时汉武帝坚持以农为本的治国理念,故选A项;汉武帝时期已经是西汉的中期,所以材料中措施不是服务于汉初战事,排除B项;由题干中“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可知,这是在搜刮民间财富,以解决“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的问题,而不是藏富于民,排除C项;题干只是提到汉武帝时期用聚敛之臣,采用各种手段来解决“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的问题,并没有提到材料中举措的结果,所以仅凭题干信息不能得出“解决了财政危机”的结论,排除D项。]
16.A [根据材料可知,秦兵马俑第三次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中,“陶俑”“陶马”“战车”代表了军事作战的士兵和工具,“鼓”和“鼓槌”代表作战指挥,“漆盾”可用于防御,“弓弩”可用于远距离攻击等,“陶俑、陶马”再加上“战车”“鼓”和“鼓槌”“漆盾”等共同体现了战争中排兵布阵的情况,有助于厘清秦军军阵排列规律,故选A项;武器只是秦兵马俑第三次考古发掘出土的少部分内容,“明确武器的种类与配属”不能体现考古发掘中“陶俑”“陶马”“战车”等内容,并非对该考古发掘最合理的解释,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陶俑的制作程序,排除C项;秦始皇兵马俑整体上能够反映秦朝强大的军事实力,但秦兵马俑第三次考古发掘中,估计“全部发掘后可出土陶俑、陶马约6 000件”,仅通过此次发掘的“6 000件”“陶俑、陶马”不能展示秦朝军事实力强大,排除D项。]
17.A [根据表格可知,两汉时期,史学领域取得较多开创性成就,这说明当时比较注重历史文化传承,A项正确;材料没有官修史书和私人修史的对比,无法得出“官修史书居于主导”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中列举了史学成就,无法得知文化氛围如何,排除C项;材料所列史书具有开创性成就,价值较大,排除D项。]
18.A [司马迁对刘邦和项羽的人物刻画存在明显的“扬项抑刘”的倾向,这体现了他的个人情感,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司马迁对现实政治的不满,排除B项;司马迁的史学写作不符合正统观念,而非颠覆正统观念,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史学体例的创新,排除D项。]
19.B [根据材料“分封诸王,并自立为西楚霸王”可知,项羽取得咸阳后实行分封,说明项羽受“封建亲戚”传统观念的影响,根据材料“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可知,项羽认为富贵之后如果不回家乡,就像穿着锦绣衣裳在黑夜里行走,谁也看不见,这说明项羽受“衣锦还乡”传统观念的影响,因此材料反映了项羽的观念传统,故选B项;根据材料可知,项羽“具有绝对优势兵力”,但却没有继续进取,而是分封诸王,并“率部东归”,说明项羽目光较为短浅,排除A项;根据材料“项羽在具有绝对优势兵力的情况下”可知,当时项羽处于优势地位,形势对其有利,但项羽并未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说明项羽并未审时度势,排除C项;材料中项羽分封诸王,率部东归,都是其自己的决断,并未显示出其优柔寡断,排除D项。]
20.B [材料主要围绕蜀地墓葬的变化,说明战国至西汉初期以蜀文化因素为主,西汉中期墓葬形式以汉文化因素为主,随葬品也具有明显的关中特征,这反映出西汉中期蜀文化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并融入汉文化中,故选B项。]
21.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的西汉形势图和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西部版图相较秦朝时的变化主要体现为版图范围明显扩大和开始对河西走廊、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在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进行军政管理。第(2)问,根据材料一“西汉末年,西域为匈奴所控制。东汉前期,朝廷恢复对西域的管控。东汉末年,中原政权再次失去西域。曹魏西晋时期,该形状的版图再一次形成。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西域为高车等游牧政权所据有。盛唐时期,该形状的版图又一次形成”可知,中原政权的政局动荡、更迭与强大影响对西域的控制程度;根据材料一“西域为匈奴所控制”“西域为高车等游牧政权所据有”可知,不同的少数民族势力的兴衰;根据材料二“中原王朝一般属于农耕政权,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农业,经营的区域往往是农耕区”可知,中原王朝一般的地理环境,农耕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材料二“新疆以天山为界,北有准噶尔盆地,南有塔里木盆地,环塔里木盆地边缘的雪山融化,形成了绿洲农业,也便于中原王朝驻屯军队”可知,新疆的农业优势。
答案:(1)变化:版图范围明显扩大;开始对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辖。机构设置:在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进行军政管理。(6分)
(2)原因:中原政权的政局动荡、更迭与强大影响对西域的控制程度;不同的少数民族势力的兴衰;中原王朝一般的地理环境,农耕经济发展的需要;新疆的农业优势。(8分)
1 / 6命题区间二 古代中华文明的建立与巩固(秦汉时期)
考向1 秦汉时期的政治
1.(2024·湖南卷·T2姊妹题)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陈胜占领陈后,三老、豪杰建议“复立楚国之社稷”,陈胜乃建号“张楚”。项羽在彭城建“楚”,号西楚霸王,分封诸侯。这折射出( )
[A]秦朝的暴政是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B]农民起义迫切需要树立政权合法性
[C]秦文化的扩张严重滞后于政治发展
[D]楚文化在秦朝末年最具社会影响力
[2024·湖南三模]
2.(2024·1月浙江卷·T4姊妹题)郡国庙是西汉特有的产物,是伸张刘氏统治权力的一种有效方式。文、景、武帝时期,诸侯国由于立有先帝的宗庙,等于有了“礼制”给予的入承大统的正当性。至元帝时期,中央政府取得了罢郡国庙的彻底胜利。这种变化反映了( )
[A]汉代地方治理能力的提升 [B]礼制兴革与维护统治的关系
[C]中央集权制度的持续加强 [D]诸侯王国势力得到一定膨胀
[2024·贵州遵义三模]
3.(2024·1月浙江卷·T4姊妹题)有学者指出:“东汉初期既然在洛阳立高庙,合祭西汉五帝,作为刘氏后裔,将世祖及以后历代皇帝神主纳于高庙中序昭穆、享祭祀,属于合乎情理的举措。但汉明帝为光武帝单独立世祖庙,随后诸帝又皆立神主于世祖庙,却似乎隐隐含有与西汉帝系截然有别的蕴意,此举被后世视为违礼之举而加以抨击。”这表明( )
[A]宗法观念已被摒弃 [B]儒学影响政治伦理
[C]皇权传承缺乏规范 [D]祖先崇拜源远流长
[2024·黑龙江模拟预测]
4.(2023·广东卷·T2姊妹题)贾谊分析秦二世而亡时说:“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汉初以此为鉴并获得成功的是( )
[A]“扫除烦苛,与民休息”
[B]设刺史“以六条问事”
[C]颁布“推恩令”
[D]“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2024·广西南宁二模]
5.(2025·福建泉州一模)如表为汉初诸侯王的有关记述(部分),说明了当时( )
内容 出处
黥布反,参从悼惠王(刘肥的谥号)将车骑十二万,与高祖会击黥布军,大破之 《汉书·萧何曹参传》
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所谓磐石之宗也 《史记·孝文本纪》
海内晏如,亡(无)狂狡之忧,卒折诸吕之难,成太宗之业者,亦赖于诸侯也 《汉书·诸侯王表》
[A]国家结构适应形势需要 [B]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
[C]地理环境影响国家统一 [D]地方管理延续秦朝制度
6.(2024·甘肃卷·T2)秦政权制定多种律令来保障文书的制作、传递与保存,其中文书制作的格式和规范称为“式”。例如,里耶秦简中的行政文书,就严格遵循了“式”的要求。“式”的推行说明秦代( )
[A]统一了文字度量衡 [B]依靠严刑峻法统治
[C]文书行政的标准化 [D]地方治理日趋完善
7.(2023·海南卷·T2)据东汉《乙瑛碑》载,鲁相乙瑛向朝廷陈请,为孔庙增设一名百石卒史来守庙并掌管礼器(流程如下图)。这一史实最适合用来说明,当时( )
(注:①—⑦表示处理此事的先后步骤)
[A]国家行政中枢权力的逐渐扩大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日益巩固
[C]传统社会道德秩序的渐趋规范
[D]封建国家不同职能的有效履行
考向2 秦汉时期的经济
8.(2023·全国甲卷·T25姊妹题)汉文帝在《遗匈奴书》中说先帝(高祖)制:“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命单于;长城以内,冠带之室,朕亦制之”,而汉武帝则多次策问贤良如何“德润四海”“施乎方外,延及群生”等问题。这一变化反映出,汉代( )
[A]经济发展影响治国理念 [B]儒学已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C]地方治理体系渐趋完善 [D]实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2024·河北邯郸模拟]
9.(2023·全国甲卷·T25姊妹题)西汉前期“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但仍然规定“市井之孙亦不得仕宦为吏”。至武帝时代,朝廷多选经验丰富的富商大贾为吏,时人记载武帝“除故盐铁家富者为吏。吏益多贾人矣”。这一调整旨在( )
[A]改革抑商政策 [B]整顿官僚系统
[C]管控社会经济 [D]扩大征税对象
[2024·河北承德二模]
10.(2024·河北保定模拟)秦代官府控制的官田实行授田制管理,农民从官府领取份地进行耕种,农民不允许迁徙。而汉景帝时期,政府下令鼓励官田里的农民“自硗狭(xiá)(贫瘠狭隘的土地)移往饶广”。这一变化源于( )
[A]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B]汉代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C]汉代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 [D]农业人口流动性有所增强
11.(2024·北京海淀三模)如图是汉代画像石“泗水捞鼎”。史载大禹铸九鼎,代表天下九州,成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以后,随着朝代兴亡,九鼎先后为商和周所得。战国时,东周灭亡,九鼎不知去向。有传言九鼎落于彭城(今徐州)泗水。秦始皇东巡琅琊时,动用大量人力寻找打捞,但未果。对上述史实评论正确的是( )
[A]秦打算通过九鼎为统一做舆论准备
[B]秦始皇巡游天下造成了沉重的赋役
[C]统治者重视政治传统的延续和继承
[D]画像石确证了九鼎记载的真实可信
12.(2024·河南安阳一模)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以商鞅变法时期的度量衡制为标准(如下表所示),颁行全国。这一举措( )
度 量 衡
1丈=10尺=100寸 1斛=10 斗=100升=1 000合 1石=120斤(合今307 50 克)
合今230厘米 合今2 000毫升 1斤=16 两=384铢(合今256.25 克)
[A]减轻了全国民众的赋税负担
[B]消除了各诸侯国的经济差异
[C]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一体化
[D]体现出严重的重农抑商倾向
13.(2024·山东淄博模拟)下面为西汉时期引进作物统计表。据此推知,西汉( )
作物名称 类别 原产地
胡瓜 蔬菜 印度西北部
胡豆 蔬菜 亚洲西南部、非洲北部
胡蒜 蔬菜 欧洲南部和中亚
胡荽 蔬菜 地中海沿岸、中亚
石榴 水果 伊朗、阿富汗地区
葡萄 水果 欧洲、西亚和北非
[A]注重海上丝绸之路交流 [B]社会风俗出现显著变化
[C]与西域各地的联系密切 [D]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14.(2023·福建卷·T2)东汉前期,许慎在编撰《说文解字》时,征引全国各地的政区地名资料,用以分析字形、考辨字义。其中提及次数较多的郡、国如图所示。这反映了该时期( )
[A]行政制度的重大调整 [B]豪强势力的地方割据
[C]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D]经济发展的南北差异
15.(2022·湖南卷·T2)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 )
[A]体现以农为本 [B]服务于汉初战事
[C]意在藏富于民 [D]解决了财政危机
考向3 秦汉时期的文化
16.(2023·湖北卷·T2姊妹题)2023年1月陕西发布秦兵马俑第三次考古发掘发现,共清理陶俑220余件、陶马16匹、战车4乘、鼓2处、鼓槌1处、漆盾1处、笼箙3处;兵器柲多处、弓弩箭箙多处,发现车马器、兵器、生产工具等共计千余件(组),按照排列密度估计,全部发掘后可出土陶俑、陶马约6 000件。对这一考古发掘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
[A]初步厘清军阵排列规律 [B]明确武器的种类与配属
[C]清楚了陶俑的制作程序 [D]展示秦朝军事实力强大
[2024·山东青岛二模]
17.(2024·江西南昌三模)据如表可知,两汉时期( )
两汉时期史学领域代表性成就
著作 作者 中国史学地位 史学家对其评价
《史记》 西汉·司马迁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班固:“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汉书》 东汉·班固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郑樵:“断汉为书,是致周秦不相因”
《汉纪》 东汉·荀悦 开创编年断代史体例 顾炎武:“以前人之书改窜而为自作”
《东观汉记》 东汉官修 第一部官修史书 范晔:“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
[A]重视历史文化传承 [B]官修史书居于主导
[C]文化氛围自由宽松 [D]史书价值总体不高
18.(2024·湖北宜昌三模)下表为《史记》中司马迁对刘邦和项羽的人物刻画。据此可知,司马迁的史学写作( )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
《史记·项羽本纪》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A]表达了作者的个人情感 [B]体现了作者不满现实政治
[C]颠覆了传统的正统观念 [D]开创了全新的史学的体例
19.(2023·天津卷·T2)秦朝灭亡后,项羽在具有绝对优势兵力的情况下,取得咸阳后没有称帝,而是分封诸王,并自立为西楚霸王;他认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遂率部东归。这主要反映了项羽( )
[A]目光远大 [B]观念传统
[C]审时度势 [D]优柔寡断
20.(2022·重庆卷·T2)考古表明,战国至西汉初期,蜀地墓葬中蜀文化因素占主要地位,墓葬形式以船棺葬、狭长形土坑墓为主,随葬品也极具蜀地特征;至西汉中期,具有汉文化特色的长方形竖穴木椁墓成为主要墓葬形式,随葬品也有明显的关中特色。这反映出西汉中期( )
[A]蜀地墓葬出现平民化趋势 [B]蜀文化逐渐融入汉文化中
[C]蜀地经济实力与关中相当 [D]蜀文化与关中文化交流有限
1 9 8 7 6 5 4 3 2 1 0 +0.5
21.(2024·湖北卷·T16)【农耕文明与疆域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张骞“凿空”后,西汉开始控制西域,第一次形成由河西走廊连接中原和西域的版图,形状如图。
西汉末年,西域为匈奴所控制。东汉前期,朝廷恢复对西域的管控。东汉末年,中原政权再次失去西域。曹魏西晋时期,该形状的版图再一次形成。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西域为高车等游牧政权所据有。盛唐时期,该形状的版图又一次形成。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等
材料二 中原王朝一般属于农耕政权,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农业,经营的区域往往是农耕区。其疆域也往往以该区域的边缘为界:北阻大漠、草原,沿年均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修筑长城,区隔游牧;东南阻于浩瀚无垠的太平洋;西南阻于山高流急的横断山脉和高耸入云的青藏高原;只有西北沿河西走廊的狭长农耕带通向新疆。
新疆以天山为界,北有准噶尔盆地,南有塔里木盆地,环塔里木盆地边缘的雪山融化,形成了绿洲农业,也便于中原王朝驻屯军队。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西汉时期西部版图相较秦朝时的变化,以及相应的管理机构设置。(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该形状版图反复出现的原因。(8分)
1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