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高考真题衍生卷·命题区间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繁荣(宋元时期)(含答案解析)-【中国古代史】《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8 高考真题衍生卷·命题区间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繁荣(宋元时期)(含答案解析)-【中国古代史】《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3.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7 16:46:41

文档简介

命题区间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繁荣(宋元时期)
考向1 宋元时期的政治
1.(2024·广东卷·T5姊妹题)有学者指出:“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该学者意在说明,元代行省制(  )
[A]打破山川形变划界原则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阻碍了区域间经济交流 [D]不利于维护地方社会稳定
[2024·山东模拟预测]
2.(2024·广东卷·T5姊妹题)据《元史·兵志》记载,全国共有驿站1 383处。马可·波罗称全国共有驿邸逾万所,“此种驿站备马逾三十万匹”。正如元人所言:“四海为家……适千里者,如在户庭,之万里者,如出邻家”“无阗域藩篱之间也”。这有利于(  )
[A]加强领土的控制与管理 [B]扩大统治区域
[C]密切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D]缓和社会矛盾
[2024·河南一模]
3.(2024·黑吉辽卷·T4姊妹题)北宋初年的最高统治者们认为:“国家若无内患,必有外忧,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为之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为可惧。帝王合当用心于此。”基于此想法,宋朝皇帝的做法是(  )
[A]采用以文治国 [B]推行强干弱枝
[C]设置二府三司 [D]开创御史监察
[2024·辽宁模拟预测]
4.(2024·黑吉辽卷·T4姊妹题)宋代,新官上任最长半年内仍可带“新授”等字样,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强调:今后原地方僚属若犯赃罪,路级长贰上任未满百日,州级长贰上任未满一月,因其尚未熟悉新工作,就不必追责,以便展开工作规划。这项举措(  )
[A]有利于稳定地方治理秩序 [B]容易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
[C]完善了古代官员选拔制度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024·全国模拟预测]
5.(2024·陕西安康模拟预测)宋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任用当地土酋为地方长官,但不许土酋自置职名,凡土酋自置的名号,宋朝一律不予承认,须中央任命方可,如“夔州路降蛮首领皆自置职名,请因而命之,上不许”。这一措施(  )
[A]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政策特征
[B]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社会治理
[C]基本稳定了宋代的政权环境
[D]推动了宋朝疆域的巩固与拓展
6.(2024·全国新课标卷·T27)
书名 基本内容 成书时间
《宋史》 依据宋朝国史、实录等编撰而成的纪传体史书 元朝后期
《三朝北盟会编》 按时间汇编徽宗、钦宗、高宗时期宋金和战史料 南宋中期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据南宋高宗朝国史、文集等编写而成的编年史 南宋后期
《宋史纪事本末》 汇编《宋史》等书,以事件为中心 明朝后期
上表所列史书皆涉及南宋初年与金朝关系,研讨这一问题,首先应信重的是(  )
[A]《宋史》 [B]《三朝北盟会编》
[C]《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D]《宋史纪事本末》
7.(2024·广东卷·T4)宋代巨贾彭则爱好儒学,“为其子延接师友,不问其费”,曾捐书于州学。郡从事为之记,称其为“贩夫”,彭氏子孙皆耻之。知州认为,彭则所为是善事,遂删“贩夫”二字。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士农工商界限被打破 [B]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
[C]地方官学教育的普及 [D]文治政策提升了士人地位
考向2 宋元时期的经济
8.(2024·湖北卷·T4姊妹题)南宋《农书》记载,一是将“地势之宜”列在“天时之宜”之前;二是将天时、地利统一起来合称为“天地时宜”;三是更重视人的因素。“人定胜天”一词在南宋中期开始出现。据此可知,此书(  )
[A]全面总结了传统农业生产技术
[B]标志传统农学完成根本性转变
[C]强调积极主动地改造利用自然
[D]深受理学格物致知观念的影响
[2024·黑龙江三模]
9.(2024·黑吉辽卷·T5姊妹题)北宋时期,具有较强商业功能的城市数十个,主要分布在中原、东南地区,而荆湖路、广南路等地区(今湖北西南部、湖南西北部及广西北部)的大型贸易中心数量很少。出现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人口流动的加剧
[C]区域开发的程度 [D]政治局势的影响
[2024·山东德州三模]
10.(2024·山东淄博二模)宋神宗元丰年间,徐州地区的36个冶铁作坊因政府关闭河北市场而开工不足,冶户和冶工均有“失业之忧”。经苏轼上疏请求后,中央政府撤销禁令,“使铁得北行”,冶户们“皆悦而听命”。据此可知,当时(  )
[A]宋辽之间关系紧张 [B]区域市场联系密切
[C]雇佣关系已经普及 [D]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11.(2024·安徽滁州二模)下面是宋代国有矿场生产关系表。据此可知,宋代国有矿场(  )
经营者 经营方式 产品分配方式 从业者身份
官府 劳役征发 课额制或抽分制度 厢兵、罪犯、役夫
招募 厢兵、罪犯、役夫、民匠
私人 买扑(承佃) 民匠
[A]深受产品消费市场影响 [B]经营理念趋向灵活多元
[C]出现了全新的生产关系 [D]仍居于矿冶业主导地位
12.(2024·重庆卷·T5)1284年,元朝政府下令禁止权势之家进行海外贸易,犯者籍没一半家产,但这一禁令收效甚微。1293年,不再禁止权势之家“入蕃为贾”,而是约束不法行为,“依着百姓每(们)的体例,与抽分者”。此后权势之家出海为贾现象增多,这反映出元朝(  )
[A]征税加剧社会贫富分化 [B]贵族势力扩张威胁专制皇权
[C]法律调整缓和阶级矛盾 [D]海外贸易繁荣推动政策变革
13.(2024·江苏卷·T3)下表为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常平仓的部分支出情况。这些支出反映了北宋政府(  )
时间 支出及用途
熙宁六年十一月 3万石谷,淮南西路招募饥民兴修水利
熙宁七年五月 5万石谷,真定府路减价出粜
熙宁九年二月 10万缗钱,广南西路转运司以备军需
[A]力图发展农业平抑物价 [B]运用经济手段稳定秩序
[C]鼓励民间组织救济灾民 [D]增加军费缓解边防压力
考向3 宋元时期的文化
14.(2024·重庆卷·T4姊妹题)北宋时期,散文家的作品常常洋溢强烈的民族意识;南宋时期,从岳飞《五岳祠盟记》到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等,亦是如此。此外,宋代豪放派、婉约派词人,也具有同样意识。这主要是由于宋代(  )
[A]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B]社会经济的繁荣
[C]文学作品的传承发展 [D]科举制度的推行
[2024·宁夏银川三模]
15.(2024·重庆卷·T4姊妹题)与唐文化开放博大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相比,宋文化则趋向单纯内敛高雅,注重人文品性涵养,审美情趣方面也从外在的羁旅漫游、征戍迁谪逐渐转向丰富多彩的心智活动。据此推知(  )
[A]科举制是影响宋文化特征的主要原因
[B]宋文化特征的形成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
[C]宋文化的发展逐渐转向封闭保守落后
[D]国家分裂动乱影响了宋文化的发展特征
[2024·甘肃模拟预测]
16.(2024·江苏南通模拟预测)精通天文的宋朝官员苏颂出使辽朝期间,正好遇到辽国冬至,辽人要求宋使入朝贺节,但苏颂不肯,因为辽历比宋历早一日。他知道对方“不禁天文、术数之学,往往皆精”,“其实契丹历为正也”,在回朝后将此事奏报宋廷,纠正了这一失误。对这一事件理解正确的是(  )
[A]宋朝文化科技相对落后 [B]契丹注重吸收中原习俗
[C]辽国天文历法颇有成就 [D]辽宋政权长期对立冲突
17.(2024·山东模拟预测)宋时形成了“有相当数量的专门制造纸的工匠和作坊”,许多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纸的生产,如陕西路一带,“人以纸为业,号纸户”,广西的宾州、澄江洞的许多人家以“造楮为业”等。上述现象可以印证宋代(  )
[A]传统科技领先世界 [B]地域分工日趋细致
[C]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18.(2024·湖北三模)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所著《三经新义》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神宗死后,王安石获得配享太庙的资格。南宋理宗时期,王学被视为邪说,理宗以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五人从祀太庙,削除王安石从祀资格。这反映出宋代(  )
[A]儒学改造自身以适应现实变化
[B]理学是评价人物的主要标准
[C]学术分歧决定王朝的政治走向
[D]学术与政治的联系较为紧密
19.(2024·全国模拟预测)佣书是通过抄写书籍来获取报酬的职业。宋代,抄书不再是佣书的代称,佣书业务包括代写上书文字、供词、诉讼状子、填写税钞、办理公证文书,为举人、官员承办各类文书等。对宋代佣书业务变化最合理的解释是(  )
[A]经济发展提升服务意识 [B]社会阶层的互动性加强
[C]科技进步影响社会生活 [D]政策宽松促进商业繁荣
20.(2023·1月浙江卷·T18)宋代是书院发展的重要时期。有北宋学者云:“五代学校不修,学者多各从其师,是以庐山有白鹿洞书院,嵩阳、岳麓亦各有书院,国朝各赐以书籍。……后庠序之教兴,而所谓书院者,未之或闻矣。”南宋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有官员谓:“国朝偃武崇文,首善太学,其后天下州郡始相继有请建书院以养士。”据此材料,无法得出的结论是(  )
[A]五代时学校凋敝、书院兴起
[B]北宋一度出现学校兴盛而书院衰落的现象
[C]宋代崇文抑武,推动书院发展
[D]宋代书院成为科举考试与人才培养中心
1 9 8 7 6 5 4 3 2 1 0 +0.5
21.(2024·甘肃卷·T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辽朝设南、北面官,太祖将皇族分为近亲组成的南面与远亲组成的北面,并任命南、北府宰相。太宗令北面官穿契丹服装。南面官着汉式服装。南、北面并非严格按地理划分,北面官掌治契丹与诸部,不管他们生活在哪里;南面官掌治汉人。世宗正式确立按地域划分的南、北两套职官系统,南面包括汉人与渤海人居住的南部和东部地区,北面为契丹及其属部居住的地区。北面官本质上是部落领袖的私人扈从,南面官相比更加成熟,模仿了唐和五代的官制。
——摘编自《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材料二 西夏职官建置,大多效仿宋朝。朝贺礼仪,杂用唐、宋制度。李元昊仿宋置尚书令,设十六司,官制渐备。毅宗李谅祚设各部尚书、侍郎、南北宣徽使及中书学士等官,增设昂聂、昂星、谟个、阿泥等本族官号。
——摘编自《宋史·夏国传》等
材料三 天会四年,建尚书省,遂有三省之制。至熙宗颁新官制及换官格,除拜内外官,始定勋封食邑入衔,而后其制定。然大率皆循辽、宋之旧。
——《金史·百官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辽代职官制度的发展历程。(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辽夏金职官制度的共同特点及其意义。(9分)
1 9 8 7 6 5 4 3 2 1 0 +0.5
22.(2024·安徽卷·T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田子茂出生于山西忻州一普通农家,幼“颖异于群儿”“稍长则便能武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先为保甲体制下的保丁,后赴京应试,“天子临轩试之,中第一”,得以“补三班差使”。哲宗绍圣二年(1095)前后,先后担任泾源路第四将队将、鄌延路经略司准备差使等职。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因受改革派吕惠卿之案牵连,一度入狱,后无罪释放,被任命为“绥德军暖泉寨主”。徽宗崇宁四年(1105),在宋军收复银州(今陕西榆林南)战事中立有军功。徽宗政和四年(1114)去世,享年56岁。
田子茂的生平是宋代某些历史场景的再现。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2分)
1 / 8高考真题衍生卷·命题区间四
1.D [材料“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体现的是该学者认为元朝的行省制使地方天险尽失,面对农民起义时波及速度过快,不利于维护地方社会稳定,D项正确;行省制推行犬牙交错原则,虽然打破山川形变划界原则,但是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行省制虽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是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C项材料未涉及,排除。]
2.A [根据材料可知,驿站制度便利了中央和地方及地方与地方间的联系,有利于元朝加强对领土的控制与管理,A项正确;元朝设立驿站的目的是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不是扩大统治区域,排除B项;C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驿站制度与“缓和社会矛盾”无关,排除D项。]
3.C [根据材料可知,题干所说成为内患的奸邪,主要是指朝廷中的宰辅大臣和手握兵权的高级将官。宋初为了分割相权而把晚唐五代时设置过的枢密使(权力与宰相相当)和三司使定为常设官员,以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政大权,以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大权,C项正确;文官治国并不能限制相权,排除A项;“强干弱枝”指的是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削弱相权,排除B项;设立监察性质的御史在秦朝就已出现,排除D项。]
4.A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宋代“新授”官员在一定时期内“因其尚未熟悉新工作,就不必追责,以便展开工作规划”,这有利于稳定地方治理秩序,A项正确;宋代对新官的两项规定,不会导致官僚机构膨胀,排除B项;题干信息是关于宋代官员管理制度,而非选官制度,排除C项;对新官的免责不能体现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D项。]
5.B [由材料可知,宋代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加强管理,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社会治理,B项正确;因俗而治是指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传统,不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由当地部落首领自主管理本族群内部事务,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仅材料中举措难以稳定宋代的政权环境,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宋代对已有统治区域的管理,未涉及疆域拓展,排除D项。]
6.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历史研究中,第一手史料通常是研究者最为重视的资料,因为它们最接近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未经后人加工或较少加工,更能反映历史真相。《三朝北盟会编》是按时间汇编徽宗、钦宗、高宗时期宋金和战史料的史书,成书于南宋中期,是表中所列史书中成书时间最早的关于南宋初年与金朝关系的史书,故选B项。]
7.D [根据材料可知,彭则作为商人,对儒学的热爱和其对教育的投入,显示出当时社会对儒学和士人的高度尊重;知州删除“贩夫”二字,更进一步体现了官方对士人地位的重视和维护,这与宋代文治政策下士人地位的提升相符,故选D项。]
8.C [根据材料“三是更重视人的因素。‘人定胜天’一词在南宋中期开始出现”可知,人在农业中的作用高于自然地理环境,反映了该书强调积极主动地改造利用自然,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人定胜天的理念,没有涉及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排除A项;南宋的《农书》虽然出现了新的理念,但仍属于传统农学的范畴,排除B项;“格物致知”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
9.C [根据材料可知,北宋时期,具有商业功能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中原和东南地区,而中部和西南地区较少,因为这些地区开发较晚,较落后,C项正确;经济重心在南宋时期转移到南方,排除A项;人口流动和城市发展无关,排除B项;北宋时期境内整体都比较稳定,排除D项。]
10.B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原本徐州地区的冶铁作坊因政府关闭河北市场而面临开工不足的问题,但苏轼上疏请求后政府撤销禁令,使得徐州地区的铁能够进入河北市场,冶户们“皆悦而听命”,这说明徐州和河北这两个地区之间的市场有密切联系,B项正确;宋辽之间时战时和,但材料没有明确宋辽之间的政治、军事等关系,得不出宋辽之间关系紧张,排除A项;C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宋代重农抑商政策只是有所松动,而不是松弛,排除D项。]
11.B [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国有矿场的经营方式具有多样性,出现了承佃方式,而产品分配采取课额制或抽分制度,从业者身份既有罪犯,也有民匠,这些都反映出宋代国有矿场的经营理念趋向灵活多元,B项正确;消费市场对于矿场的影响在材料中并不能体现,排除A项;C项错在“全新”,排除;材料没有列举其他类型的矿场,因此不能说明国有矿场仍居于矿冶业主导地位,排除D项。]
12.D [根据材料可知,在统一初年,元朝政府不允许权势之家进行海外贸易,但是由于宋朝时海上贸易已经非常繁荣,而且利润丰厚,禁令成效甚微,元朝政府也发现海外贸易有利可图,所以放宽禁令,允许权势之家进行海外贸易,同时约束不法行为,打击垄断,并要求权势之家海外贸易所得应当与百姓抽成,发挥政府控制社会平衡的宏观调控作用,这说明海外贸易的繁荣推动元朝统治者改变原有政策,推进海外贸易合法化,D项正确;与百姓抽成是元朝政府为了缩小社会贫富差距的举措,排除A项;不能将权势之家理解为贵族,而且元朝政府改革并不是权贵要求的,排除B项;封建社会的对立阶级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仅凭借材料中的政策并不能缓和阶级矛盾,排除C项。]
13.B [根据材料信息“招募饥民兴修水利”可知政府利用经济手段救济灾民,根据材料信息“减价出粜”可知政府利用经济手段平抑物价,根据材料信息“以备军需”可知政府支出是为了保证军费,稳定政治秩序,这三种支出与用途均体现政府运用经济手段稳定秩序,故选B项;根据材料信息“减价出粜”只能得知政府平抑物价,不能得出发展农业,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招募饥民兴修水利”只能得知政府救济灾民,不能得出政府鼓励民间组织救济灾民,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以备军需”只能得知政府拨放军费,没有与以前拨放军费的对比,不能得出是否增加军费,排除D项。]
14.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两宋时期文学作品洋溢强烈的民族意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理学兴起,强调历史使命,加之当时民族问题复杂,北宋与辽、西夏时有战争,北宋后为金所灭,南宋偏安一隅,与金对峙,故此期间主流意识是理学思想激起民族意识,A项正确;B项是宋代文学繁荣的原因,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科举制度的推行是为朝廷选拔合适的人才,排除D项。]
15.B [宋文化内敛高雅,注重人文品性涵养以及丰富多彩的心智活动,与理学的“格物致知”理念、讲究心性诚明的哲学体系和道德修养有密切关联,B项正确;唐宋都实行科举制,这不是造成唐宋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内敛高雅,注重人文品性涵养不代表其封闭保守落后,排除C项;国家分裂动乱与单纯内敛高雅的文化以及丰富多彩的心智活动无内在逻辑,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6.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精通天文的宋朝官员苏颂出使辽朝期间,得知辽历冬至比宋历早一日,他知道契丹历为正,回朝后将此事奏报宋廷,纠正了这一失误,由此得知辽国天文历法颇有成就,C项正确;宋朝文化科技在当时处于领先位置,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明契丹注重吸收中原习俗,排除B项;根据宋朝官员出使辽朝不能得出辽宋政权长期对立冲突,排除D项。]
17.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宋朝时期造纸业繁荣,说明纸张的用量大增,由此可以折射出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宋朝时期传统科技领先世界,排除A项;材料说明宋朝时期造纸业繁荣,并不能体现地域分工日趋细致,排除B项;宋朝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但是材料强调文化事业的发展,排除D项。]
18.D [根据题干中王安石及其学说在北宋和南宋不同境遇的相关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王安石的思想受到重视,南宋时却被否定,这反映出学术在不同时期与政治的联系较为紧密,政治形势的变化影响了对学术的态度,D项正确;题干重点强调的是学术与政治的关联,而非单纯说儒学改造自身,排除A项;理学只是在南宋时被重视,不能说理学是整个宋代评价人物的主要标准,排除B项;学术分歧不能直接决定王朝的政治走向,排除C项。]
19.C [根据题干可知,佣书原本的业务是抄书,宋代时佣书的业务转变,“抄书”业务减少、代笔业务增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印刷技术的改进对“抄书”造成了一定冲击,推动佣书业务发生改变,C项正确。]
20.D [根据材料“后庠序之教兴,而所谓书院者,未之或闻矣”“首善太学,其后天下州郡始相继有请建书院以养士”可知,宋代书院曾经一度衰落,后来中央太学、地方书院都是人才培养的机构,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五代学校不修……岳麓亦各有书院”说明五代时学校凋敝、书院兴起,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后庠序之教兴,而所谓书院者,未之或闻矣”说明北宋一度出现学校兴盛而书院衰落的现象,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国朝偃武崇文……书院以养士”表明宋代崇文抑武,推动书院发展,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1.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太祖将皇族分为近亲组成的南面与远亲组成的北面,并任命南、北府宰相”得出辽太祖时期南、北面官按照血缘关系远近划分管理;根据材料一“太宗令北面官穿契丹服装。南面官着汉式服装。南、北面并非严格按地理划分”得出辽太宗时期,非严格按照地理位置划分;根据材料一“世宗正式确立按地域划分的南、北两套职官系统”得出辽世宗时正式确立按地域划分的南、北两套职官系统。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辽朝的南、北面官制度并结合材料二“西夏职官建置,大多效仿宋朝。朝贺礼仪,杂用唐、宋制度”、材料三“天会四年,建尚书省,遂有三省之制……然大率皆循辽、宋之旧”可知双轨制,因地制宜,因俗而治,保持民族特色;借鉴汉制,强化君主权威。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从巩固统治、民族交融交流、封建化进程、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回答即可。
答案:(1)发展历程:辽太祖时期南、北面官按照血缘关系远近划分管理;辽太宗时期,非严格按照地理位置划分;辽世宗时正式确立按地域划分的南、北两套职官系统。(5分)
(2)共同特点:双轨制,因地制宜,因俗而治,保持民族特色;借鉴汉制,强化君主权威。
意义:有利于学习借鉴汉族的先进文明,巩固政治统治;推动了政权的封建化进程;适应了南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促进了民族交融;根据具体国情调整统治政策,进行制度创新,为之后的少数民族统治提供了经验,也对后世的治理提供了借鉴。(9分)
22.解析:首先,根据材料“田子茂出生于山西忻州一普通农家”“稍长则便能武事”“中第一”“担任泾源路第四将队将”等信息可得出北宋发展科举、崇文抑武。由此可拟论题为宋朝科举制促进社会流动。其次,根据田子茂个人奋斗历程并结合宋朝历史发展特征进行阐释。最后总结即可。
答案:示例:论题:宋朝科举制促进社会流动。(2分)
阐释:北宋王朝实行崇文抑武的国策,科举制相比前朝更进一步发展,不仅原则上面向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田子茂作为一介平民,自幼聪颖,年长先为保丁,后参加科举,参加殿试,夺得第一,得以授官;从此一路青云,宦海浮沉。由此可见,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人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活力,促进宋朝社会风气的变化,时人概括为“取士不问家世”。(8分)
同时,田子茂的一生,反映了北宋时期边疆危机、崇文抑武、科举发达、变法改革、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等显著历史特征,再现了北宋的某些历史场景。今天,我们可以根据他的生平事迹来研究北宋历史,以小人物窥探大历史。(2分)
1 / 5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