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高考真题衍生卷·命题区间五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前期)(含答案解析)-【中国古代史】《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10 高考真题衍生卷·命题区间五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前期)(含答案解析)-【中国古代史】《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9.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7 16:46:41

文档简介

高考真题衍生卷·命题区间五
1.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末与明初相比,全国人口大幅度增加,但各地方行政单位的编制没有太大变化,且明末统治危机不断加深,这足以说明地方治理能力下降,地方政府行政职能逐渐萎缩,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高产作物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地方政府行政职能萎缩,没有涉及基层治理模式,排除C项;在人口增长一倍多的情况下,政府规模变化却相对较小,说明地方政府规模与人口增长不相适应,排除D项。]
2.C [根据材料内阁首辅高拱“练习政体,负经济才,所建白皆可行”“条奏请诎司礼权,还之内阁”可知,高拱建议还权于内阁,体现了内阁权力得到加强,C项正确;材料强调明代内阁权力的加强,无法说明行政效率的提升,排除A项;宦官专权现象在明穆宗时期并未得以解决,排除B项;明初朱元璋已经废除丞相,所以此时不存在君相矛盾,排除D项。]
3.A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中期,政权稳固,国家统一,统一的局面使少数民族一些司法实践与内地趋同,体现了国家统一的积极影响,A项正确;材料内容仅是对“回人盗马”判罚的变化,不能扩大为“变革司法”,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了少数民族一些司法实践与内地趋同,而不是因俗而治,排除C项;少数民族间差异至今依然存在,排除D项。]
4.B [由材料可知,清政府统一台湾后,第一所书院成立,但对书院创办严加管控,随着台湾府的设立,书院也更加繁荣兴盛,这表明清朝在台湾设府后,采取了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书院的设立有利于儒学思想和文化的传播,也有利于政治与文化认同的形成及政权的稳定,即文教兴盛益于政治稳定,B项正确;台湾书院所属体系是清朝中央政府下辖下的儒学教育体系,并非新体系,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文教兴盛与政治稳定”,但是仅从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台湾儒学传统根基深厚,排除C项;由“禁令逐渐放宽”可知,清政府在台湾的文化政策相对开明,而非走向封闭,排除D项。]
5.B [材料中朱元璋针对“非官差而私造印信,诈称差使,骗诈取财”的现象制定了勘合制度,以此确保官吏的真实性,对核对不准的予以严厉惩处,表明其维护了国家治理的权威性,B项正确;此种核准制度,增加了程序,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勘合制度,未涉及与其他机构的制衡关系,排除C项;勘合制度不是监察制度,是官员的核准程序,排除D项。]
6.C [明清时期东南地区虎患发生次数较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随着人口的快速增加,为解决耕地不足的问题,大量农民进入山区开垦,使老虎的生存领地逐渐缩小。失去栖息地的老虎为了生存,便离开深山,窜入城乡,伤人、危害家畜,从而形成虎患,因此,明清时期东南地区虎患频发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问题凸显,C项正确;明清时期东南地区的虎患问题应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解释,与明清的吏治关系不大,排除A项;明清时期东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与虎患频发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排除B项;材料所涉虎患频发主要属于生态环境等问题,而不是社会治安问题,排除D项。]
7.D [根据材料“明祖行事多仿汉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建立明朝之后分封子弟到各地做藩王,建立宗室藩屏,这与汉高祖建立汉朝后实行封国制异曲同工,D项正确;明太祖并没有定鼎前朝旧都,排除A项;汉高祖没有推行文化专制,排除B项;汉高祖没有废除行政中枢,排除C项。]
8.D [根据材料可知,知县谨慎选择乡约之长,并赋予他们宣讲和保卫的职责,这反映出对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视,故选D项;乡约与法律合流只是材料的一部分,不能完整解释材料,排除A项;材料中只提到乡约之长负责当地保卫事宜,并没有特别指出这是对农民的军事训练,排除B项;明朝实行里甲制,而非保甲制,排除C项。]
9.D [根据材料“民众……偏好那些带有字号招牌的商品”可知,清代民众消费时比较喜欢带有字号招牌的商品,根据材料“货多而帮众,往来不一,奚能尽悉其真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从事贸易活动的商铺数量剧增,商铺为了盈利,不断提升商品质量、提升字号声誉,因此民众在物质消费时往往选择质量有保障的带有字号招牌的商品,D项正确;材料涉及“各类物质消费”,这与奢靡消费范畴不同,排除A项;白银货币化在明代已经出现,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技术工艺的进步,排除C项。]
10.A [根据题干可知,明朝时期,江南和华北地区大量植棉,长江三角洲蚕桑业发达,福建、广东地区发展种植甘蔗、荔枝、龙眼等,由此可知明朝时期经济作物大量种植,体现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发展,这对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农业商品化趋势,与私营手工业无关,排除B项;自然经济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C项;材料没有把南北经济做对比,无法得出南北经济差距拉大,排除D项。]
11.A [根据材料“江南烟户业田多而聚居城郭者什之四五”“皆在城中,无有居乡者”可知,清初江南地主城居现象普遍,这是因为清朝租佃关系普及,佃农数量增多,地主可以进城居住,按时收取地租即可,A项正确;明清加强了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户籍管理,排除C项;中国古代社会阶层分为士、农、工、商,社会阶层流动缓慢,排除D项。]
12.C [根据材料可知,“雇佣贫苦乡民加以治理”体现了农村出现了新型的土地经营方式,即雇佣制,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土地经营方式发生变化,未涉及农村经济结构的多样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土地经营方式发生变化,未体现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土地经营方式发生变化,未涉及经济作物种植情况,排除D项。]
13.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洪亮吉指出清朝前期人口增长,但耕地没有增加,人地矛盾加剧,经商的人增加但货物没有增加,知识分子增多但书馆没有增多,于是各个行业的人都自减其值,以求出售,布帛粟米价格上涨,说明人口激增影响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D项正确。]
14.B [根据表格可知,役银分摊前,丁银(两)较多,役银分摊后,丁银(两)较少,这意味着人丁的负担减轻,有利于人口增长,B项正确;役银分摊的做法减轻了人丁税额,排除A项;税收使用银两,有利于商业发展,排除C项;役银分摊后人丁税额降低,减轻了人身依附关系,排除D项。]
15.A [根据题干可知,唐宋时期的家训以忠君报国为主,而明清的家训则重视个人贞烈观 ,这是因为宋明以来理学的发展对个人的伦理道德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在家训方面也产生了影响,A项正确;明清时期传统儒家思想没有出现信仰危机,排除B项;人口数量的增多不是家训主要内容变化的重要原因,排除C项;闭关锁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外交往上,与家训的变化没有太大的关系,排除D项。]
16.C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徐光启明确指出“方今造就人才,务求实用”,这体现了对实用人才的渴求和对空谈学问的否定;东林党人“不贵空谈,而贵实行”的主张,也进一步强调了实践和行动的重要性;而张溥则通过博览群书,掌握各种实用知识,表明了他对实用学问的追求。这些思想家和政治家们强调学问和知识的实用性,以解决实际问题,C项正确;三者的观点集中在对实用学问的追求,未涉及肯定人私欲的正当性,排除A项;三者的主张并没有受到西方的影响,排除B项;三者强调实学的重要性,与阳明心学无关,排除D项。]
17.A [根据材料“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可知,在王阳明看来,四民的差别仅仅只是职业的不同,四民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即体现了王阳明“士农工商同道”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平等色彩,A项正确。]
18.A [根据材料“救困扶危存博济,莫因倾倒共推人”“轻炎拒势,谓之正人;济弱扶倾,方为杰士”“趋显者防败,附势者必危”“光明正大,诚实无欺,重恩守信,以义行商”可知,明清时期经商理念深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经商成为大多数人的追求,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商人以扭转社会风气为己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印刷业以经商类书籍为主,排除D项。]
19.A [根据材料信息“为四民立教”“致民尧舜”可知,明中后期文人希望以自己的文艺作品影响民众的行为,对民众进行道德教化,这折射出文人的政治理想,A项正确;明朝统治思想是程朱理学,没有变化,排除B项;材料中现象是科举制僵化的结果,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对民众进行儒家的道德教化,是对儒家思想的推行,世俗文化是市民阶层文化需求,排除D项。]
20.B [根据材料“哑拳令”“划起拳来”等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拇战是在饮酒时两个人同时伸出手指猜合计数,以决胜负的一种游戏,能增添饮酒兴致、烘托气氛,这映射了明清时期世俗文化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封建等级观念被冲击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拇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酒令文化的一部分,并不是文人的价值追求,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拇战通行南北的相关信息,无法据此得出“南北生活习俗趋同”的结论,排除D项。]
21.D [南宋陈亮反对空谈性命之学,叶适认为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明代王守仁认为四民异业而同道,明末清初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这些学者的理念都关注社会现实,强调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故D项正确。]
22.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走其门者倾朝,名刺必红纸”“予少年见公卿刺纸,不过今之白录纸二寸……今之用纸,非表白录罗纹笺,则大红销金纸,长有五尺,阔过五寸,更用一绵纸封袋递送,上下通行,否则谓之不敬”得出由普通材质尺寸到红纸、金纸及较大尺寸;根据材料“明朝前期,名帖多自署‘门生’等……至于‘通家’‘年家’,非实有可据,断断不轻用也”“明朝中期以后……‘视其爵、齿及交谊以为斟酌’的风气日盛,衍生出‘晚生’‘侍生’,甚至出现‘渺渺小学生’‘通家治下牛马走’‘门下沐恩小的’等自称,原本亲戚间使用的‘眷’字亦开始滥用”得出名帖称呼由普通自谦称呼到巴结自贱;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可知,名帖作用由拜谒通报到阿附权贵、奉迎讨好的工具。第(2)问,根据名帖的变化及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和科举发展等角度回答。如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尊卑等级制度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朝中期以后,士大夫交际活动日益活跃;科举制度发展,官僚政治的腐朽。
答案:(1)变化:由普通材质尺寸到红纸、金纸及较大尺寸;名帖称呼由普通自谦称呼到巴结自贱;名帖作用由拜谒通报到阿附权贵、奉迎讨好的工具。(5分)
(2)原因: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尊卑等级制度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朝中期以后,士大夫交际活动日益活跃;科举制度发展,官僚政治的腐朽。(8分)
23.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将17世纪欧洲流行的逻辑学教材《亚里士多德辩证法大全疏解》纳入其中,阐释了知识的等级和分类,展现了以逻辑学贯穿诸学科的西学知识体系”可知突出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根据材料“从无穷、分数、公约数等数学概念,到赤道、五洲、经纬度等地理问题,该书涉及自然科学的各方面知识”可知内容丰富,集西学之大成;根据材料“南怀仁还借鉴宋明理学‘格物穷理’之说,创造性地使用了许多名词术语”可知中西汇通、融合(将格物穷理与西方逻辑学相结合);根据材料“因清朝有天主教禁令,该书删除了与传教相关的概念和提法”可知以自然科学为主,删除神学的相关内容。第(2)问,首先,阅读材料和设问,拟定标题,根据设问“围绕南怀仁和《穷理学》,以‘人·书·命运’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并结合材料内容可拟定标题为南怀仁与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融。其次,结合材料关于南怀仁和《穷理学》的内容以及所学关于清朝时期中西交流的内容进行分析说明,如新航路开辟后,西方传教士逐渐成为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的重要桥梁,在中西文化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南怀仁是清初传教士的重要代表,因其善治历法、传授西学、制造火炮,积极传播西方科技而受到康熙帝的重用,这反映了当时中国以开放包容的胸怀汇通中西文化。南怀仁编著的《穷理学》,较为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哲学与自然科学,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客观上也有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交融。但是,由于其所展示的以逻辑学贯穿诸学科的西学知识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冲突,因而不被康熙帝接受,引发皇帝的不满。南怀仁的命运因此面临转折和挑战。这说明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是有选择性地吸收外来文化,也反映了当时西方科技在中国传播面临的困境。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南怀仁在清朝的经历是世界近代科学与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他的经历不仅反映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复杂性,还揭示了个人命运与政治的紧密联系。
答案:(1)特点:中西汇通、融合(将格物穷理与西方逻辑学相结合);内容丰富,集西学之大成;突出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以自然科学为主,删除神学的相关内容。(6分)
(2) 南怀仁与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融
新航路开辟后,西方传教士逐渐成为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的重要桥梁,在中西文化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南怀仁是清初传教士的重要代表,因其善治历法、传授西学、制造火炮,积极传播西方科技,而受到康熙帝的重用,这反映了当时中国以开放包容的胸怀汇通中西文化。南怀仁编著的《穷理学》,较为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哲学与自然科学,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客观上也有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交融。但是,由于其所展示的以逻辑学贯穿诸学科的西学知识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冲突,因而不被康熙帝接受,引发皇帝的不满。南怀仁的命运因此面临转折和挑战。这说明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是有选择性地吸收外来文化,也反映了当时西方科技在中国传播面临的困境。
南怀仁在清朝的经历是世界近代科学与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他的经历不仅反映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复杂性,还揭示了个人命运与政治的紧密联系。(12分)
1 / 6命题区间五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前期)
考向1 明、清前期的政治
1.(2024·湖南卷·T6姊妹题)据统计,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全国府、州、县级行政单位共有1 346个,明末则为1 564个。与明初相比,明末各地方行政单位的编制变化不大,但明朝的人口数量从明初到明末翻了一倍还多。据此可以推断,明朝(  )
[A]地方政府行政职能逐渐萎缩
[B]高产作物传入导致人口增长
[C]基层治理模式更加科学高效
[D]地方政府规模与人口增长相适应
[2024·湖北三模]
2.(2024·湖南卷·T6姊妹题)明穆宗时期,内阁首辅高拱“练习政体,负经济才,所建白皆可行”;神宗即位后,高拱“以主上幼冲,惩中官(宦官)专政,条奏请诎司礼权,还之内阁”。这反映出当时(  )
[A]行政效率有所提升      [B]宦官专权现象得以解决
[C]内阁权力得到加强 [D]君权相权矛盾日益凸显
[2024·安徽合肥三模]
3.(2024·山东卷·T4姊妹题)据满文档案记载,乾隆时期,回人盗马通常依据回例进行判决,即处以绞刑。但在乾隆末期以后,对回人盗马的判罚主要是进行鞭打杖责,而非绞刑。嘉庆以后,盗马已由重罪变成轻罪,回疆盗马案的定性和处罚与内地法律实践趋同。这一变化说明(  )
[A]国家统一利于司法趋同 [B]变革司法以维持羁縻统治
[C]边疆治理实行因俗而治 [D]少数民族间差异逐渐消弭
[2024·河北模拟]
4.(2024·山东卷·T4姊妹题)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在台湾府治(今台南市)筹办了台湾的第一所书院——西定坊书院,并规定“不许别创书院”。次年,随着台湾府正式设立,“不许别创书院”的禁令逐渐放宽,台湾的书院更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仅在康熙年间便有12所。由此可以推知(  )
[A]书院教育新体系初步形成 [B]文教兴盛益于政治稳定
[C]儒学传统在台湾根基深厚 [D]清朝文化政策走向封闭
[2024·河南信阳模拟]
5.(2024·重庆模拟)明初屡次出现“非官差而私造印信,诈称差使,骗诈取财”的现象,故朱元璋设置勘合,规定“凡有差使,若往某衙门公干,即将应该去处填写勘合,前去干办公务。本处衙门闻有差使人员到来,即索勘合比对。如无或比对不同,绑缚赴京予以严惩”。这一制度(  )
[A]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B]维护了国家治理的权威性
[C]旨在构建权力制衡机制 [D]进一步完善中央监察制度
6.(2024·全国模拟)下图为某学者统计的明清时期东南地区各省发生虎患次数的情况。据此可知,明清时期该地区(  )
[A]因吏治腐败造成虎患问题频发
[B]逐步成为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
[C]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D]百姓深受社会治安问题的困扰
7.(2024·湖北卷·T5)赵翼《廿二史札记》中有“明祖行事多仿汉高”条:“明祖以布衣起事,与汉高同,故幕下士多以汉高事陈说于前,明祖亦遂有一汉高在胸中,而行事多仿之。”下列举措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
[A]定鼎前朝旧都 [B]推行文化专制
[C]废除行政中枢 [D]建立宗室藩屏
8.(2024·江苏卷·T4)据广东《博罗县志》记载,明嘉靖、隆庆年间,该县出现源自乡约的“约”字地名,如安山约、大连约等,一约辖一村或数村。知县往往“慎择乡约之长”,让其宣讲“高皇帝之六训”,负责当地保卫事宜。这一记载反映出该县(  )
[A]乡约与法律合流 [B]注重对农民的军事训练
[C]保甲制形同虚设 [D]重视对基层社会的治理
考向2 明、清前期的经济
9.(2024·广东卷·T6姊妹题)清代民众在进行各类物质消费时,偏好那些带有字号招牌的商品:“货多而帮众,往来不一,奚能尽悉其真伪。有字号以记之,则不问其商人之何姓何名,而但以字号为问。凡货之高下,价之贵贱,俱可随字号以定。”这可用于说明(  )
[A]奢靡的消费观念 [B]白银货币化出现
[C]技术工艺的进步 [D]商品经济的发展
[2024·全国模拟]
10.(2024·全国新课标卷·T28姊妹题)明代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这说明当时(  )
[A]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B]私营手工业发达
[C]自然经济趋于解体 [D]南北经济差距拉大
[2024·四川绵阳模拟]
11.(2024·全国新课标卷·T28姊妹题)康熙年间,“江南烟户业田多而聚居城郭者什之四五”。乾隆时苏州地区的一些豪绅宦室,更是“皆在城中,无有居乡者”,大批地主城居,甚至成为一种时尚。这一时期居城地主的大量存在主要得益于(  )
[A]租佃关系得到发展 [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C]户籍管理趋于混乱 [D]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
[2024·山东淄博一模]
12.(2024·四川模拟)明朝中期人李诩在《戒庵老人漫笔》中记载了常熟一位谭姓地主的事迹。“他用低价购买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佣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成良田,收成大增。”这反映了(  )
[A]农村经济结构的多样化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C]土地经营方式发生变化 [D]经济作物多样且种植较广
13.(2024·江苏二模)清人洪亮吉说:“今……为农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加增,为商贾者十倍于前而货不加增,为士者十倍于前而佣书授徒之馆不加增,于是士农工贾各减其值以求售,布帛粟米又各昂其价以出市。”这反映出(  )
[A]商人囤货导致市场混乱 [B]土地兼并威胁农业生产
[C]清朝社会生产陷入停顿 [D]人口压力影响社会发展
14.(2024·安徽卷·T5)明代东南地区四县役银分摊表
年份 地区 赋役总额(两) 役银分摊前 役银分摊后
丁银(两) 田赋(两) 丁银(两) 田赋(两)
1572 福建漳平 9 932 6 747 3 185 2 189 7 743
1582 浙江开化 22 456 12 648 9 808 3 457 18 999
1585 广东顺德 34 580 16 628 17 952 5 304 29 276
1621 南直隶歙县 48 609 23 669 24 940 7 657 40 952
据上表可知,役银分摊的做法(  )
[A]增加了人丁税额       [B]有利于人口的增长
[C]制约了商业发展 [D]强化人身依附关系
考向3 明、清前期的文化
15.(2024·重庆卷·T6姊妹题)唐宋家训首重忠君报国,次重修身守礼,士大夫家训无不要求子弟苦读以求取功名。明清家训重视贞烈观,以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妇孺皆知,除此之外,家法惩戒、婚丧嫁娶规范等内容愈见增多。明清时期家训变化主要基于(  )
[A]儒家思想发展演变 [B]传统信仰面临新危机
[C]人口数量不断增多 [D]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2024·广西模拟]
16.(2024·重庆卷·T6姊妹题)徐光启指出“方今造就人才,务求实用”,东林党人“不贵空谈,而贵实行”,复社领袖张溥“兵刑钱谷之数,典礼制作之大,无不博览极群书,涉口成诵”。这些主张(  )
[A]肯定了人私欲的正当性 [B]受到西学东渐思潮影响
[C]蕴含着经世致用的理念 [D]巩固了阳明心学的地位
[2024·黑龙江哈尔滨模拟]
17.(2023·全国甲卷·T27姊妹题)明代大儒王阳明认为“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这体现了王阳明思想(  )
[A]具有一定的平等色彩 [B]否定传统的伦理道德
[C]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D]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
[2024·浙江模拟]
18.(2023·全国甲卷·T27姊妹题)明清时期,介绍经商的书籍大量出现,书中不时可见“救困扶危存博济,莫因倾倒共推人”“轻炎拒势,谓之正人;济弱扶倾,方为杰士”“趋显者防败,附势者必危”等训诫。经营理念提倡公平交易,光明正大,诚实无欺,重恩守信,以义行商。这反映出当时(  )
[A]经商理念深受传统文化影响 [B]经商成为大多数人的追求
[C]商人以扭转社会风气为己任 [D]印刷业以经商类书籍为主
[2024·安徽模拟]
19.(2024·全国模拟)明朝中后期,科举的壅塞、官场的黑暗与斗争使一些文人失去入仕兴致,转而投身于文艺创作,“为四民立教”与“致民尧舜”成为一种士林风尚。该现象(  )
[A]折射出文人的政治理想 [B]根植于统治思想的嬗变
[C]导致人才选拔机制僵化 [D]适应市民阶层文化需求
20.(2024·江西南昌三模)明清时期拇战通行南北,花样繁多,粗犷豪放。结合如表可知,明清拇战(  )
明清文学作品中的“拇战”
“哑拳令”,两家不出手,不须口叫,有言者罚,拳数多寡,或通关,听人临时酌定 明《六砚斋笔记》
湘云等不得,早和宝玉“三”“五”乱叫,划起拳来……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
[A]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B]映射了世俗文化的发展
[C]彰显文人的价值追求 [D]推动南北生活习俗趋同
21.(2024·6月浙江卷·T17)南宋陈亮为学“俱以读书经济为事,嗤(嘲讽)空疏随人牙后谈性命者,以为灰埃”,世人“以为此近于功利,俱目之为浙学”;叶适指出:“(士、农、工、商)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锦末厚本,非正论也。”明代王守仁认为“四民异业而同道”,明末清初黄宗羲进一步提出“工商皆本”。这些学者的理念(  )
[A]挑战了封建的纲常伦理
[B]反映士农阶层地位逐步下降
[C]促使重农抑商政策转变
[D]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
1 9 8 7 6 5 4 3 2 1 0 +0.5
22.(2024·黑吉辽卷·T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名帖亦称名刺(类似今之名片),古已有之,在明朝士大夫的人际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年),宦官刘瑾受宠用事,“走其门者倾朝,名刺必红纸”,以致“京师红纸价顿长十倍”。郎瑛(1487—1566年)在其著述中写道:“予少年见公卿刺纸,不过今之白录纸二寸……今之用纸,非表白录罗纹笺,则大红销金纸,长有五尺,阔过五寸,更用一绵纸封袋递送,上下通行,否则谓之不敬……可谓暴殄天物,奢亦极矣!”
明朝前期,名帖多自署“门生”等,“必兼亲者,方加‘眷’字。至于‘通家’‘年家’,非实有可据,断断不轻用也”。明朝中期以后,士大夫交际活动日益活跃,“视其爵、齿及交谊以为斟酌”的风气日盛,衍生出“晚生”“侍生”,甚至出现“渺渺小学生”“通家治下牛马走”“门下沐恩小的”等自称,原本亲戚间使用的“眷”字亦开始滥用。
——摘编自[日]岸本美绪《风俗与历史观: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等
(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名帖的变化。(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名帖变化的原因。(8分)
1 9 8 7 6 5 4 3 2 1 0 +0.5
23.(2024·湖南卷·T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 顺治十六年(1659),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南怀仁来华,任职于清朝天文历法机构钦天监。南怀仁经常出入宫廷,为康熙帝讲授西学,还奉旨制造火炮。他在以往天主教士著作的基础上,编纂了《穷理学》一书。该书共六十卷,将17世纪欧洲流行的逻辑学教材《亚里士多德辩证法大全疏解》纳入其中,阐释了知识的等级和分类,展现了以逻辑学贯穿诸学科的西学知识体系。从无穷、分数、公约数等数学概念,到赤道、五洲、经纬度等地理问题,该书涉及自然科学的各方面知识。南怀仁还借鉴宋明理学“格物穷理”之说,创造性地使用了许多名词术语。例如,今天通用的“科学”“理论”和“实用”,被他译为“致知”“致明”和“致用”。因清朝有天主教禁令,该书删除了与传教相关的概念和提法。
康熙二十二年(1683),南怀仁将《穷理学》进呈皇帝。康熙帝认为该书内容荒谬不堪,不予刊印。此后书稿散佚民间,几乎被世人遗忘。康熙帝曾说:“赞美天王(主)之西教,与中国教化原不相容。唯西教士能通晓科学,故国家起用彼等,臣民当深体朕意。”南怀仁最终官至工部右侍郎,这是明清时期来华传教士所获的最高职衔。康熙二十七年(1688),南怀仁病逝于北京。康熙帝下旨表彰,谥号“勤敏”。
——改编自郑天挺《清史》、肖朗
《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史上的〈穷理学〉》等
(1)根据材料,概括《穷理学》内容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围绕南怀仁和《穷理学》,以“人·书·命运”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12分)
8 / 8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