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与精析
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
高考真题衍生卷·命题区间一
1.D [根据材料“石斧、石锛、石凿等生产工具在男性墓葬中共发现了28件,在女性墓葬中只发现了6件;纺轮都出自女性墓中”可知,在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掘中,生产工具在男性墓葬和女性墓葬中具有明显的差别,这说明当时社会分工已经出现,D项正确;受生产力水平影响,当时手工制造技术并不高超,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阶级分化,排除B项;国家形态的出现标志如监狱、刑法、城市、军队等的出现,材料未涉及,排除C项。]
2.B [根据题干可知,该遗存不仅发现了城垣、人工水系、大型建筑等重要遗迹,还出土了象征权力的玉钺和石钺、象牙器以及大量磨光黑陶等遗物,这说明该文化遗存时期生产力水平和经济都有了明显发展,具备了国家初始形态,B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得知该文化遗存时期是否受到北方文化影响,排除A项;“开始”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建立了强大部落联盟”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3.C [根据材料可知,高坎垅遗址墓中随葬器物的数量、种类、质地不同,器形高大,种类很多,这反映出该遗址陶器的制作工艺水平日臻成熟,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不同等级的差别,无法反映该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排除A项;较理想的农耕环境包括自然和人为两方面,材料不涉及农耕环境,排除B项;距今约1万年,人们就开始从事原始农业,但“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
4.C [根据材料可知,该遗址发现了距今8 000—4 000年四个阶段的文化遗存,且考古学文化面貌各异。第一阶段既有新的考古学文化因素,又体现出兴隆洼文化的影响;第二阶段与河北地区的后岗文化相一致;第三阶段与河套地区仰韶文化晚期文化极为相似;第四阶段发现了起源于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晚期的石城。 这反映出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文化在该遗址相互碰撞与交融,C项正确。]
5.C [根据材料可知,二里头文化礼器系统与诸区域礼制文化因素存在相似之处,反映了中国早期礼乐文化呈现统合趋势,C项正确;此时还未出现专制王权,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中国早期礼乐文化呈现统合趋势,不能得出“形成完备体系”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中国早期礼乐文化呈现统合趋势,此时还未出现华夏认同观念,排除D项。]
6.D [根据材料可知,在奉天(今辽宁)沙锅屯发掘了一处穴居遗址,此遗址与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属于同一文化类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仰韶文化距今约7 000—5 000年,它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物,可推断该遗址可能出土了彩陶残片,D项正确;骨制凿刀在旧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不是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排除A项;中国境内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就有明确的燧石取火遗迹,排除B项;碳化稻粒是南方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典型代表,排除C项。]
7.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部落内部的活动和事务逐渐增多,需要一个专门的场所来进行公共活动、处理公共事务以及作为部落首领的居所。这表明部落的组织架构和功能分工在不断发展和细化,不再是简单的群居状态,反映了这一时期部落组织日益复杂,B项正确;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阶级分化日益明显,社会矛盾逐渐加剧,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直接提及劳动分工更加明确,排除C项;材料中仅“大房子”的出现不足以表明国家形态的初步具备,排除D项。]
8.D [根据材料可知,在商周时期工匠属于各级世袭封君,封君可凭个人意志对他们进行主宰,而到了秦朝,“工隶臣”则为国家所有,只能依据法律和制度进行处置,这表明,在秦朝对工匠的人身控制放松,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工匠社会地位的变化,排除A项;工商食官制度是西周时期官府控制手工业和商业的一种制度,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国家经济管理水平,排除C项。]
9.D [由材料“匡氏因此赔偿给智氏7块田、4名‘臣’和1名‘众’”等可知,“众”与“臣”都是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且附属于贵族,任由贵族支配,D项正确;仅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对“众”“臣”二者的地位进行比较,排除A项;赔偿7块田,可理解为土地经营权的转让而不是土地所有权发生变化,这与西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并不矛盾,排除B项;由“‘众’的身份为普通周人”可知,“众”不是奴隶,排除C项。]
10.B [根据“而中华文明所在范围和回旋余地很大,便于吸纳与整合不同民族的势力和文化,也不致因地区性的自然灾害而全体毁灭”可知,材料主要从地理角度论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B项正确;包容性指的是融合借鉴其他文明,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先进性需要有对比才能体现,排除C项;本土性强调文明是靠自身发展起来的,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
11.D [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记载了商周时期的自然和社会现象,呈现了当时的历史,这反映了文字是文明的重要载体,D项正确;甲骨文记载的内容与社会礼乐秩序的建立无关,排除A项;商周时期的文字是实用性的文字,书法没有从文字中独立出来,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文字,是文明的重要载体,未涉及青铜器的审美表现力,排除C项。]
12.D [由材料可知,商王的祭祀系统有新旧两派,随着商王朝的扩张,新派祭祀杂收诸神,这表明在祭祀方面,商人已经摆脱原有族群局限,向多族群融合的方向发展,D项正确;商代并未形成中央集权,排除A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完全形成是在周代,排除B项;商王祭祀系统出现新旧两派不等于商王祭祀体系混乱,排除C项。]
13.B [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国人虽能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甚至影响国君废立,但不能改变宗主世袭制,更换国君也只是更换宗主,这说明国君可能因国人的意见而被更换,但新立的国君依然是基于血缘关系的继承,维护了血缘政治的传统,说明西周血缘政治色彩浓厚,B项正确;“军国大事取决于国人”说法错误,国人虽能发表意见并产生一定影响,但最终决定权不在国人,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体现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材料表明宗法制度在当时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并非遭到破坏,排除D项。]
14.B [西周时期,关中地区(秦国地域)墓多为北头向,是为华夏代表,说明当时关中地区受中原华夏文化影响大,而春秋时期(东周)关中地区墓葬变成西头向,说明这一时期关中地区深受西戎文化的影响,B 项正确;“西周时期华夏认同初步形成”说法欠妥,排除A项;材料只强调了关中地区的变化,没有提及其他民族的变化,排除C项;“趋于稳固”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5.A [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统治者强调敬天,但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主张中均淡化敬天,说明在大动荡时期诸子主张回归现实,淡化神秘色彩,A项正确;先秦诸子淡化天命思想,而不是沿袭,排除B项;C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材料中体现不出诸子迎合诸侯,排除D项。]
16.C [根据材料“君臣之道,臣事事而君无事,君逸乐而臣任劳。臣尽智力以善其事,而君无与焉,仰成而已”“臣有其劳,君有其成功”可知,慎子和韩非子在君臣治国理念上有相同之处,均强调臣子多办具体事、做实事,君主不要过多的干预,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二者的治国理念,而非政治出身,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等级观念,排除B项;二者的学术观念具有相似性,排除D项。]
17.A [根据题干可知,战国时期封地的大小已经不再用方圆多少来形容,而是以“城”作为土地人口的计量单位,说明城市中的人口不断增多,这是社会生产进步带来的结果,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体现分封体制不断强化和兼并战争更加激烈,排除B、C两项;根据人口计量单位的变化,并不能说明当时土地国有制度废除,排除D项。]
18.C [根据材料可知,甘肃庆阳的南佐遗址主产粮食是粟和黍,水稻很少见,很宝贵,南佐先民用当地少见的水稻献祭神祇祖先反映了他们对祭祀礼仪高度重视,C项正确;用水稻祭祀,不能表明他们自南方地区迁居而来,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具体的农业种植情况,不能反映精耕细作,排除B项;水稻很少见,说明水稻不是主要作物,排除D项。]
19.D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争霸,通过“盟主”地位号令各诸侯国,意在攫取更多的土地和人口,故D项正确;春秋时期,宗法制、分封制尚未瓦解,周天子依然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大宗),诸侯仍然有向周天子缴纳贡赋的义务,故A、B、C三项错误。]
20.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层,其思想较为保守,并不积极主张变法改革、延揽人才,C项正确。]
21.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端午节由来已久,其起源有纪念屈原、吴越民族图腾祭、恶月恶日避毒除害等说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端午节的内涵具有爱国情怀与献身国家的牺牲精神;根据材料一“古代各地的端午习俗包括,‘以五彩丝系臂’祈求‘不病瘟’‘采艾以为人(人形),悬门户上,以攘毒气’,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屈原,‘蹋百草’‘斗百草’”可得出端午节的内涵有倡导健康生活与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根据材料一“‘龙舟竞渡’,出嫁女‘归宁(回娘家)’等”可得出端午节的内涵有重视家庭和睦以及社会团结。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端午节由来已久,其起源有纪念屈原……等说法”、材料二中“20世纪以来中国端午节大事表”可知端午节源远流长;根据材料二“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新历法,规定新旧二历并存,旧习俗择要存录,吉凶神宿一律删除”“1922年,《杭州青年》发表《整洁节(端午)卫生大运动宣言》‘利用旧习惯里端午节除毒的社会心理’,举行卫生大运动”可得出民国时期对端午节习俗的现代化改造,强调卫生保健,体现了节日文化多元融合,因时而变的特点。根据材料二“1984年,国家体委在广东举办首届‘屈原杯’龙舟赛;随后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也开始举办龙舟赛”“2006年,端午节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端午节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端午习俗申遗成功,中国传统节日首次跻身世界非遗名录”可得出近现代以来,端午节不仅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重视和保护,还走出国门,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民族认同。
答案:内涵:爱国情怀与献身国家的牺牲精神;倡导健康生活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重视家庭和睦以及社会团结。特点:源远流长;多元融合,因时而变;民族认同。(9分)
1 / 5命题区间一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
考向1 石器时代的文明
1.(2024·全国新课标卷·T24姊妹题)江苏刘林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的145座墓葬中,石斧、石锛、石凿等生产工具在男性墓葬中共发现了28件,在女性墓葬中只发现了6件;纺轮都出自女性墓中。这说明当时( )
[A]手工制造技术高超 [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C]国家形态初步具备 [D]社会分工已经出现
[2024·广东揭阳模拟预测]
2.(2024·全国新课标卷·T24姊妹题)湖北沙洋城河遗址是距今约5 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考古人员在该遗存不仅发现了城垣、人工水系、大型建筑等重要遗迹,还出土了象征权力的玉钺和石钺、象牙器以及大量磨光黑陶等遗物。这可说明,该文化遗存时期( )
[A]受到北方文化影响 [B]具备了国家初始形态
[C]开始出现阶级分化 [D]建立了强大部落联盟
[2024·河南濮阳一模]
3.(2024·湖北卷·T1姊妹题)1984年,湖南省博物馆考古部对高坎垅遗址进行了部分挖掘,墓中随葬器物的数量、种类、质地有所不同,随葬品大部分是实用陶器,陶器轮制,器体高大厚重,主要器形有簋、碗、盆、豆、瓮、釜、罐等。据此可推知,该遗址( )
[A]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B]所在地具有较理想的农耕环境
[C]陶器的制作工艺水平日臻成熟
[D]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
[2024·湖北模拟]
4.(2024·湖北卷·T1姊妹题)下表所示为河北邓槽沟梁遗址发现的四个阶段的文化堆积层风貌。该遗址的发现反映出( )
距今8 000年左右 既有新的考古学文化因素,又体现出发源于内蒙古兴隆洼文化的风貌
距今6 500年左右 与河北地区的后岗文化相一致
距今5 100年左右 与河套地区仰韶文化晚期文化极为相似
距今4 200—4 000年 发现起源于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晚期的石城
[A]早期文明的发展与成熟
[B]新石器时代部落战争激烈
[C]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D]食物生产有了突破性进步
[2024·广东三模]
5.(2024·江苏盐城模拟)如表为二里头文化礼器系统与诸区域礼制文化因素的对应关系(部分)。据此可知,中国早期礼乐文化( )
二里头文化礼器 原型器物所在区域文化 象征权力类型
青铜鼎、爵、卜骨 王湾三期文化、二里头文化 政治权力、祭祀权力
青铜铃、绿松石龙形器 石峁文化 祭祀权力
玉琮、玉璧、玉钺 良渚文化;陶寺文化、石峁文化 祭祀权力、军事权力
[A]维护专制王权
[B]形成完备体系
[C]呈现统合趋势
[D]促进华夏认同
6.(2024·黑吉辽卷·T1)1921年,有学者在奉天(今辽宁)沙锅屯发掘了一处穴居遗址,认为“此一奉天穴居之留遗,与彼一河南遗址,不特时代上大致同期,且正属于同一的民族与文化的部类,即吾所谓仰韶文化者也”。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该遗址出土了( )
[A]骨制凿刀 [B]燧石石器
[C]碳化稻粒 [D]彩陶残片
7.(2024·甘肃卷·T1)新石器时代中期,大多数聚落出现结构复杂的“大房子”,与众多中小型居址形成明显对比。“大房子”是部落公共活动中心,或部落首领住宅兼公共事务场所。“大房子”的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 )
[A]社会矛盾逐渐加剧
[B]部落组织日益复杂
[C]劳动分工更加明确
[D]国家形态初步具备
考向2 商和西周
8.(2024·安徽卷·T1姊妹题)商周工匠中的“工隶臣”属各级世袭封君,封君可凭个人意志主宰他们;秦朝则规定“工隶臣”为国家所有,只能依据法律和其他制度处置“工隶臣”。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工匠社会地位显著提升
[B]工商食官制度趋于严密
[C]国家经济管理水平提高
[D]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2024·河北保定二模]
9.(2024·安徽卷·T1姊妹题)西周时,“众”的身份为普通周人,“臣”则是外族臣服者。智鼎铭文记载了一场诉讼事件,匡氏家族的“众”与“臣”在饥馑之岁盗窃了智氏家族的禾,匡氏因此赔偿给智氏7块田、4名“臣”和1名“众”。从上述铭文中可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是,西周时期( )
[A]“众”的地位高于“臣”
[B]旧的土地制度已经瓦解
[C]奴隶买卖现象普遍存在
[D]部分劳动力附属于贵族
[2024·全国模拟预测]
10.(2024·江苏卷·T1姊妹题)袁行霈教授认为: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文明都处在相对集中的较小范围内,一旦遭到外族入侵或自然灾害,就难以恢复;而中华文明所在范围和回旋余地很大,便于吸纳与整合不同民族的势力和文化,也不致因地区性的自然灾害而全体毁灭。这一观点旨在( )
[A]从文化角度论证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B]从地理角度论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C]从文化角度论证中华文明的先进性
[D]从地理角度论证中华文明的本土性
[2024·江苏苏州三模]
11.(2024·全国模拟预测)商周时期,甲骨文的内容涉及祭祀、求雨、王命、征伐、狩猎、迁徙、生育、灾害、死亡等种种自然和社会现象,青铜器铭文的内容则集中于对制器者受天子册命、贽见等活动的记载。这反映了( )
[A]社会礼乐秩序逐步建立 [B]书法从文字中独立出来
[C]青铜器的审美表现力强 [D]文字是文明的重要载体
12.(2024·全国模拟)有学者认为,商王祭祀系统有新旧两派,旧派的祭祀对象是谱系严整的先公先王祖妣;新派则杂收诸神,包括各种自然神及大人物(例如大巫),至于祖先神,致祭时只祭祀大宗及五世以上的先妣。新派出现于晚商后期,其时代与商王国的扩张相近。这一现象说明( )
[A]商朝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商代宗法制度完全形成
[C]商王祭祀体系走向混乱 [D]商人逐渐摆脱族群局限
13.(2024·湖南卷·T1)西周时期,国人可以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甚至能够影响国君废立,但不能改变宗主世袭制,更换国君不过是更换宗主。这说明西周( )
[A]军国大事取决于国人
[B]血缘政治色彩浓厚
[C]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14.(2024·重庆卷·T1)新石器时代到两周时期中国各地区传统墓葬头向可概括为:“东夷及其先民尚东,楚蛮及其先民尚南,西戎及其先民尚西,华夏及其先民尚北。”关中地区凤翔西村、沣西客省庄等地西周墓多为北头向,春秋时期的墓葬多为西头向。这表明( )
[A]西周时期华夏认同初步形成
[B]春秋时期秦国深受戎俗影响
[C]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得到发展
[D]各地区的文化传统趋于稳固
考向3 春秋战国
15.(2024·山东卷·T2姊妹题)西周时,统治者提倡“敬天”“敬事上帝”,强调“四时致祭以常保天命”。但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敬鬼神而远之”,法家强调“敬上奉法”而不言“敬天”,庄子主张“时祀尽敬而不祈喜”。这一变化反映出,先秦诸子( )
[A]注重关注人世现实
[B]沿袭西周天命思想
[C]提倡融合百家精华
[D]着意迎合诸侯需求
[2024·山东聊城三模]
16.(2024·山东卷·T2姊妹题)在君臣孰劳问题上,慎子主张:“君臣之道,臣事事而君无事,君逸乐而臣任劳。臣尽智力以善其事,而君无与焉,仰成而已。”韩非子认为“臣有其劳,君有其成功”,方可谓“贤主之经”。这表明二者( )
[A]政治出身的相似
[B]等级观念的差异
[C]治国理念的相通
[D]学术观点的分歧
[2024·山东枣庄一模]
17.(2024·山东淄博二模)战国时期,人们广泛使用“城”作为土地人口的计量单位,封地的大小往往不再用方圆多少来形容,如秦王用十五城求购“和氏璧”,商鞅被封为商君并且得到商於之地十五城。这说明( )
[A]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兼并战争更加激烈
[D]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18.(2024·广东深圳二模)甘肃庆阳的南佐遗址距今约5 000年,是一处都邑性质的聚落。考古学者在遗址宫城的祭祀区发现了数百万粒炭化水稻,几乎不见粟和黍,而宫城其他区域出土的绝大多数都是粟、黍。南佐先民用当地少见的水稻献祭神祇祖先反映了他们( )
[A]自南方地区迁居而来
[B]注重精耕细作的生产
[C]对祭祀礼仪高度重视
[D]以水稻为主要的作物
19.(2024·全国甲卷·T24)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当“盟主”。齐国、晋国、楚国接续争雄,吴越争霸。诸侯成为“盟主”可以( )
[A]取代周天子获得分封权力
[B]成为诸侯国的“大宗”
[C]免除向周王室纳税的义务
[D]号令各诸侯国的行动
20.(2024·全国新课标卷·T25)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百家大都呼吁“选贤与能”。不认同这一理念的学派是(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9 8 7 6 5 4 3 2 1 0 +0.5
21.(2024·北京卷·T20)端午故事(9分)
材料一 端午节由来已久,其起源有纪念屈原、吴越民族图腾祭、恶月恶日避毒除害等说法。古代各地的端午习俗包括,“以五彩丝系臂”祈求“不病瘟”“采艾以为人(人形),悬门户上,以攘毒气”,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屈原,“蹋百草”“斗百草”“龙舟竞渡”,出嫁女“归宁(回娘家)”等。
材料二 20世纪以来中国端午节大事表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新历法,规定新旧二历并存,旧习俗择要存录,吉凶神宿一律删除
1922年,《杭州青年》发表《整洁节(端午)卫生大运动宣言》“利用旧习惯里端午节除毒的社会心理”,举行卫生大运动
1928年,民国政府废止阴历,严禁机关、学校、团体循旧历习俗放假
1940年,抗敌文协为纪念屈原,将端午节定为“诗人节”“向国内推广实行”
1941年,《屈原》新剧上演,纪念国殇
民国年间,各地县志多有关于当时端午习俗的记载,如山西“插艾,食角黍(粽子),饮雄黄酒……游郊”;广东“各家裹角黍,各乡竞龙舟”
1984年,国家体委在广东举办首届“屈原杯”龙舟赛;随后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也开始举办龙舟赛
2006年,端午节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端午节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9年,端午习俗申遗成功,中国传统节日首次跻身世界非遗名录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阐释端午节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特点。(9分)
1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