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抗美援朝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抗美援朝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34.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7 17:27: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抗美援朝
课程:初中历史
教材:初中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章节:第2课 抗美援朝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涉及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讲述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经过和伟大意义。本课上承《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下启《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在教材体系中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讲授本课时,教师应注意从国际环境与国家安全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严峻挑战,通过分析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战争胜利的意义,帮助学生认识这场战争对中国国际地位提升和国家安全保障的重要作用,同时为后续学习社会主义建设的国内外背景奠定基础,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前已经对抗美援朝战争有初步的背景认知,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环境和保家卫国的意义。初中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对直观、生动的内容更易理解和记忆,因此图文结合的方式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本课的重点在于理解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战争意义,难点在于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精神品质及战争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需要学生结合地图、图片和文字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与决策过程,使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客观原因与主观能动作用的关系。
【时空观念】通过阅读战役示意图和时间线索,使学生准确把握抗美援朝战争的主要时间节点与空间变化。
【史料实证】通过观察图片、文字叙述等资料,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多种来源中提取有效信息以支持历史判断的方法。
【历史解释】通过对英雄事迹和战争意义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多角度理解抗美援朝精神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家国情怀】通过感悟志愿军战士的英勇牺牲和爱国精神,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维护国家尊严的责任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抗美援朝背景、战斗英雄事迹、抗美援朝精神
难点:保家卫国的必要性、国际主义精神理解、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课堂导入
【教师活动】教师播放一段抗美援朝战歌的音频片段,引导学生聆听并思考:这首歌是在什么背景下唱响的?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展示材料】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司令员率领下,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他们面对的是装备精良、补给充足的美军及其盟军。” ——《中国现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
【提出问题】
听完这首歌,再看看这张图片,你觉得当时的战士们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情走上战场的?
为什么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就要出兵朝鲜?你认为这是必要的决定吗?
【设计意图】通过歌曲、图片与简明史料的结合,营造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初步思考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与意义,为深入学习本课内容奠定基础。
探究新知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朝鲜内战爆发与美国干涉
【教师活动】
材料1: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爆发内战。美国政府迅速决定进行军事干预,并派遣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中国现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版)
问题:
为什么美国在朝鲜内战爆发后迅速介入?这对中国安全构成了哪些潜在威胁?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讨论以下问题:
美国为何要介入朝鲜战争?
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朝鲜战争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可能带来哪些影响?
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组补充或质疑。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美国的全球战略意图,指出其在亚洲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政策背景;强调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挑衅,阻碍了中国统一进程;同时说明朝鲜局势恶化将直接威胁中国东北边境安全。
总结知识点:
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迅速武装干涉,扩大战争规模。
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统一。
美国操纵联合国成立“联合国军”,加剧地区紧张局势。
【设计意图】
通过史料引导学生理解朝鲜战争爆发的国际背景,培养学生从地缘政治角度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增强国家主权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美军越过三八线与中国安全受威胁
【教师活动】
材料2:
“1950年10月初,美军不顾中国政府多次警告,越过三八线,向中朝边境推进。美军飞机频繁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城市,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初中适用版)
▲图片注释:中国人民举行声讨美国侵略罪行、支持抗美援朝的示威游行
问题:
美军越过三八线对中国意味着什么?你认为中国政府为何必须做出回应?
【学生活动】
学生观看图片并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
图片中人们在做什么?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情绪?
美军轰炸中国边境造成了哪些后果?
中国政府为何不能坐视不管?
学生可结合地图分析三八线与中朝边境的地理关系。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美军越过三八线的战略意图,指出其对中国东北地区的直接威胁;结合图片说明民众对抗美援朝的支持态度,强调国家利益与民族情感的交织。
总结知识点:
美军越过三八线,战火逼近中朝边境。
美军轰炸中国东北,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中国国家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必须采取行动。
【设计意图】
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战争对中国本土的直接影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其从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中国出兵朝鲜与志愿军入朝作战
【教师活动】
材料3:
“1950年10月,应朝鲜党和政府请求,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毛泽东任命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初中教材)
▲图片注释: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问题:
中国为何决定出兵朝鲜?志愿军入朝作战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观看图片,阅读材料,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画面给你什么感受?
中国出兵是否是必要的选择?为什么?
抗美援朝与“保家卫国”之间有何联系?
每组整理观点并进行展示。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出兵的决策背景,强调这是出于国家安全和国际主义义务的双重考虑;结合图片说明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历史意义,指出其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敌、捍卫和平的决心。
总结知识点:
中国应朝鲜请求出兵朝鲜,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
彭德怀任志愿军司令员,率军入朝作战。
出兵目的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设计意图】
通过图片与史料结合,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出兵的战略决策过程,增强其对国家利益与国际责任的认识,提升历史思维能力。
志愿军首战告捷与纪念日确立
【教师活动】
材料4:
“1950年10月25日夜,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在朝鲜北部与敌军遭遇,成功歼灭敌军一个营,取得入朝后的首次胜利。此后,10月25日被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中国现代史简明读本》(初中适用)
问题:
志愿军首战告捷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将这一天定为纪念日?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首战告捷对志愿军士气有何影响?
为什么选择这一天作为纪念日?
这场胜利对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有何推动作用?
学生可尝试绘制时间轴,标注关键节点。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首战告捷的战略意义,指出其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鼓舞了志愿军士气;强调纪念日的确立体现了国家对这段历史的铭记与传承。
总结知识点:
志愿军首战告捷,打击了美军嚣张气焰。
10月25日被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此战增强了志愿军信心,为后续作战奠定基础。
【设计意图】
通过具体战役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转折点及其象征意义,培养其归纳总结与历史记忆能力。
志愿军连续发动五次大规模战役
【教师活动】
材料5: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后,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连续发动五次大规模战役,成功将美军赶回三八线附近,扭转了朝鲜战场局势。”
——《中国近现代史图册》(初中配套教材)
问题:
五次战役的结果如何?这对整个战争走向有何影响?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结合地图分析志愿军作战路线:
五次战役分别发生在哪些区域?
战役结果如何?
志愿军是如何将美军赶回三八线的?
学生可尝试用箭头在地图上标出主要战役方向。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五次战役的战略部署与成果,指出其标志着志愿军由防御转入反攻阶段,有效遏制了美军的进攻势头,稳定了朝鲜战局。
总结知识点:
志愿军连续发动五次大规模战役。
成功将美军赶回三八线附近。
扭转了朝鲜战场局势,奠定战争胜利基础。
【设计意图】
通过地图与史料结合,帮助学生掌握战争进程中的关键节点,提升其空间认知与历史逻辑分析能力。
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
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
【教师活动】
材料1:
“在一次战斗中,黄继光所在的营奉命去夺取一个被敌人占领的高地。当冲锋部队遭到敌人火力阻击时,黄继光在已经受伤、手榴弹用尽的情况下,奋不顾身地冲了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为战友开辟了前进道路,自己英勇牺牲。”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图片注释:黄继光
材料2:
“与上甘岭战役同时,志愿军某团准备夺取敌人的一个高地。为缩短攻击距离,保证战斗发起的突然性,邱少云所在的排,奉命于晚上潜伏在距离敌人只有60米的山脚下,准备配合第二天晚上大部队的进攻。不料,敌人的炮火燃起烈火,烧到邱少云身上。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图片注释:邱少云
问题:
黄继光和邱少云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做出了英勇牺牲?他们的行为体现了哪些精神品质?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阅读材料1和材料2,结合图片观察人物形象,讨论并完成以下任务: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黄继光和邱少云的事迹;
分析他们面对危险时的心理状态和选择;
列出他们身上体现的精神品质。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如“手榴弹用尽”“奋不顾身”“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等关键词,帮助学生理解两位英雄在极端困难条件下所展现出的坚定信念和无畏精神。
结合图片,教师指出黄继光以身体堵枪眼、邱少云忍受烈火焚身不动,是抗美援朝战争中革命英雄主义的典型代表。
总结知识点:
黄继光在战斗中舍身堵枪眼,为战友开辟前进道路;
邱少云在潜伏中忍受烈火焚身,严守纪律直至牺牲;
他们体现了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忠诚精神;
他们是“最可爱的人”的杰出代表。
【设计意图】
通过史料阅读和图片观察,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与表达能力;通过分析英雄事迹,引导学生感悟抗美援朝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课后任务
【任务主题】感悟抗美援朝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基础任务】(知识巩固类)
结合教材内容,绘制“抗美援朝战争进程示意图”,标注主要战役时间、地点及结果,如志愿军入朝时间、上甘岭战役位置、停战协定签署地等。通过地图梳理战争发展脉络,掌握基本史实。
【进阶任务】(能力提升类)
阅读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英雄赞歌”短文,要求语言真挚、情感饱满,体现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可结合语文课中人物描写方法,提升表达与写作能力。
【拓展任务】(跨学科探究类)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我身边的抗美援朝记忆”调查活动。访问家中长辈或社区老人,记录他们对抗美援朝战争的记忆或看法,整理成访谈记录或小视频,结合信息技术制作成电子展板或微纪录片,进行班级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绘制、文本写作和实地调查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掌握抗美援朝的基本史实,深入理解志愿军战士的英勇精神,增强家国情怀与历史责任感,同时培养跨学科综合实践能力。
板书设计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一、战争背景
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武装干涉
美军越过三八线,威胁中国安全
二、出兵原因
应朝鲜请求,中国决定出兵
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始作战
三、战斗经过
首战告捷,10月25日定为纪念日
五次战役,将美军赶回三八线附近
四、英雄事迹
黄继光堵枪眼,英勇牺牲
邱少云烈火中坚守,壮烈牺牲
五、上甘岭战役
战役持续40多天,敌军投入6万兵力
志愿军击退900多次冲击,取得胜利
六、战争意义
打败美军,提高国际地位
捍卫国家安全,维护亚洲和平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讲授与情境教学法为主,结合教材中的图片与史事材料,增强学生对抗美援朝历史的感知。通过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强化爱国主义教育。语言上注重情感渲染,但在战争背景分析上略显简略,部分学生对“保家卫国”的战略意义理解不够深入。今后应加强史料分析环节,提升学生历史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