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程:初中历史
教材:初中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章节: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涉及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转折时期,主要讲述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背景、主要内容及其深远影响。本课上承“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政治动荡与思想混乱,下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在教材体系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因此,在讲授本课时,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两个凡是”方针的局限性和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思想解放作用,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拨乱反正的重要性,特别是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工作重心转移的历史意义,同时通过平反冤假错案和《历史决议》的通过,引导学生把握拨乱反正的全面展开及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从而为后续学习改革开放的具体措施和成就奠定坚实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文化大革命”的基本史实,对这一时期的社会动荡和政治问题有初步认识,具备一定的历史事件分析能力。初中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对文字、图片等直观材料兴趣较高,但理解深层历史逻辑的能力仍需引导。本课的重点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与意义,难点在于理解思想解放与改革开放之间的关系,以及拨乱反正的历史影响,要求学生能结合材料分析历史转折的背景与影响,提升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素养。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两个凡是”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背景及影响,使学生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认识思想解放对社会变革的重要推动作用。
【时空观念】通过梳理1976—1982年间党和国家重大政策转变的时间脉络,使学生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历史转折中的关键地位及其时代意义。
【史料实证】通过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材料的解读,使学生学会运用文献资料分析历史事件的依据与价值。
【历史解释】通过探讨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决策的历史背景与深远影响,使学生能够多角度解释历史转折的原因与意义。
【家国情怀】通过了解拨乱反正和平反冤假错案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党和国家自我纠偏的能力,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与认同。
重点难点
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两个凡是”方针
难点:思想解放与实事求是的关系、拨乱反正的意义、改革开放决策的背景
课堂导入
【教师活动】教师展示图片并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内容,简要介绍背景,随后朗读补充史料,引发学生思考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展示材料】
▲ 图片注释: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在签订“包产到户”协议(如教材中存在此图)
[“我们过去搞革命,是为了翻身做主人;现在搞改革,也是为了富起来、强起来。”] ——《邓小平文选》
【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农民为什么冒着风险签这份“生死状”吗?
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个普通家庭成员,你希望生活发生这样的改变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真实历史场景的图片和邓小平的讲话片段,激发学生对“改革开放”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兴趣,引导他们从个体视角出发思考改革的意义,为深入学习改革开放的起航与成就做好情感与认知铺垫。
探究新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两个凡是”方针与思想解放)
【教师活动】
材料1:
《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和《解放军报》于1977年2月7日联合发表社论,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人民日报》等,1977年2月7日
问题:
这一方针在当时社会引发了怎样的反响?为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材料分析“两个凡是”方针的内容及其影响,并尝试从历史背景出发思考其局限性。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凡是”强调对毛泽东个人的绝对服从,实际上延续了“文革”时期的思维方式,阻碍了对“文革”错误的反思和纠正。这种思想禁锢引起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满,为后来的思想解放运动埋下伏笔。
总结知识点:
“两个凡是”是1977年提出的维护毛泽东决策和指示的方针。
它强化了对毛泽东个人的崇拜,阻碍了思想解放。
这一方针引起社会普遍不满,成为推动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导火索。
【设计意图】
通过史料引入,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凡是”的内容与影响,培养学生分析政策与社会反应之间关系的能力,为后续思想解放运动的学习奠定基础。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教师活动】
材料2:
1978年5月10日,《光明日报》发表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指出:“‘四人帮’加在人们身上的精神枷锁还远没有完全解脱……要敢于去触及,敢于去弄清是非。”
——《光明日报》,1978年5月10日
▲图片注释:《光明日报》上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问题:
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它为何能引发全国范围的大讨论?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并观看图片,结合教材内容,分析文章提出的核心观点及其历史意义,尝试归纳这场讨论对思想解放的作用。
【教师活动】
教师点评学生的回答,指出这篇文章打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推动了全国范围内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思想基础。
总结知识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文章批判了“两个凡是”,鼓励人们解放思想。
这场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准备。
【设计意图】
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背景、内容和意义,培养其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邓小平讲话与会议召开)
【教师活动】
材料3:
邓小平在1978年12月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
问题:
邓小平在这篇讲话中提出了哪些重要思想?这些思想对即将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有何意义?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分析邓小平讲话的核心思想,并探讨其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导作用。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邓小平的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思想路线,强调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性,为会议的召开指明了方向。
总结知识点:
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强调思想解放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新问题的前提。
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政治方向。
【设计意图】
通过分析邓小平讲话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其在历史转折中的关键作用,提升学生对领导人物与历史进程关系的理解能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教师活动】
材料4: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会议冲破长期“左”的错误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中国共产党历史》(初中教材节选)
▲图片注释: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图片注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问题:
这次会议为何被称为“伟大转折”?它作出了哪些历史性决策?
【学生活动】
学生结合材料和图片,分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地位及其主要决策,尝试用关键词概括会议内容。
【教师活动】
教师点评学生回答,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总结知识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将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
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设计意图】
通过图文结合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提升其归纳总结和合作探究能力。
(历史意义与全面拨乱反正)
【教师活动】
材料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纠正了“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错误做法,恢复了正常的国家秩序和社会发展轨道。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人教版)
问题:
什么是“拨乱反正”?它在哪些方面展开?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学生活动】
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查阅资料或小组讨论,解释“拨乱反正”的含义,并列举具体表现,如平反冤假错案、恢复高考制度等。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拨乱反正”是指纠正“文革”期间的错误政策和做法,恢复党的正确路线。它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全面展开,为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总结知识点:
“拨乱反正”是指纠正“文革”错误,恢复正常秩序。
主要包括思想路线的调整、冤假错案的平反、教育制度的恢复等。
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政治和社会基础。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拨乱反正”的内涵与实践,帮助其认识历史转折后国家重建的过程,增强历史责任感和现实关怀意识。
拨乱反正
拨乱反正
【教师活动】
材料1:
“从1978年起,全国范围内开始大规模复查和纠正‘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冤假错案。到1982年底,约有300多万名干部、知识分子的冤案得到平反,数千万受牵连的人也得以解脱。”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中共党史出版社)
材料2:
“1980年5月17日,刘少奇追悼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致悼词,宣布撤销对刘少奇的一切诬蔑不实之词,恢复其名誉。”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当代中国出版社)
▲图片注释:刘少奇追悼大会
问题:
为什么说拨乱反正不仅是为个人平反,更是国家政治生活走向正常化的标志?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阅读材料1和材料2,结合教材内容,讨论以下问题:
“拨乱反正”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刘少奇冤案的平反有何象征意义?
平反冤假错案对社会各阶层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每组选出代表进行简要汇报。
【教师活动】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并结合史料与图片进一步讲解:
拨乱反正的范围广泛:不仅包括党、政、军干部,也涉及知识分子、民主人士等群体,体现了全面纠错的决心。
刘少奇案是最大冤案: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他的平反具有标志性意义,表明“文革”错误被正式否定。
社会影响深远:大量冤案平反使人们重拾信心,推动了社会秩序的恢复和现代化建设的开展。
政策调整同步推进:党和政府还调整了知识分子、民族、宗教等政策,调动了社会各界的积极性。
总结知识点:
拨乱反正始于思想解放潮流,重点是平反“文革”中的冤假错案。
刘少奇冤案的平反是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
到1982年底,大规模平反工作基本结束,涉及人数众多。
拨乱反正还包括政策调整,如知识分子政策、民族政策等。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完成。
【设计意图】
通过引入真实史料和图片,引导学生从具体史实出发,理解“拨乱反正”的内涵与意义。小组讨论和汇报形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培养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教师的点评与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历史认知,强化历史思维能力,符合新课改倡导的探究式学习理念。
课后任务
【任务主题】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与思想解放的浪潮
【基础任务】(知识巩固类)
【史料梳理】 阅读教材内容,整理“两个凡是”方针、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邓小平讲话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之间的逻辑关系,制作时间轴卡片,标注关键事件及其影响。
【进阶任务】(能力提升类)
【观点表达】 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核心观点,撰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评,说明为什么“实践”成为当时思想解放的重要突破口。
【拓展任务】(跨学科探究类)
【历史与语文融合】 模拟《光明日报》编辑部,以小组为单位撰写一篇倡导思想解放的社论,语言风格参考改革开放初期报刊文风,并在班级内进行朗读展示。
【历史与艺术融合】 选择“刘少奇平反”或“十一届三中全会”场景,绘制一幅历史插画,配以简要说明文字,展现你对这一历史时刻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历史脉络、撰写评论和跨学科创作,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思想解放与国家转型中的关键作用,培养历史思维、语言表达与艺术感知能力。
板书设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背景
“两个凡是”引发不满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邓小平讲话明确指导思想
二、会议内容与意义
确立指导方针
转移工作中心
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
三、拨乱反正
平反冤假错案
指导思想拨乱反正完成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理论性强,涉及思想解放、政策转折等抽象概念,适合采用情境创设与问题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展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图文资料,激发学生思考,增强历史代入感。教学中运用讲授法梳理脉络,辅以讨论促进理解。优点在于史料结合,语言简明有力,能突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不足在于“两个凡是”与思想解放之间的逻辑关系讲解略显抽象,部分学生理解困难。今后应加强逻辑铺垫,提升语言的形象性和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