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课程:初中历史
教材:初中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章节:第11课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主要讲述了中国梦的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经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本课上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成就,下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推进,在教材体系中具有总结提升和引领未来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讲授本课时,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中国梦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间的内在联系,梳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脉络,使学生认识到党和国家在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及其现实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中国近现代的基本发展脉络,具备一定的历史事件识别能力,但对“中国梦”“四个全面”等政治概念的理解仍较为浅显。初中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对文字描述和现实案例较易接受,但对政策性内容的兴趣较低、理解难度较大。本课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中国梦的内涵、“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意义以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容,难点在于认识这些战略思想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及其现实影响,要求学生能结合实例分析其作用,并形成积极的价值认同。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中国梦”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提出背景及实践路径,使学生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时空观念】通过梳理2012年以来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的时间脉络与空间布局,使学生掌握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与战略安排。
【史料实证】通过解读教材中的文献资料和统计数据,使学生初步掌握获取、辨析历史信息的能力,理解政策实施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历史解释】通过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新发展理念的分析,使学生能够客观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与意义。
【家国情怀】通过了解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等伟大成就,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与信念。
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梦的内涵、“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难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发展理念的实践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地位
课堂导入
【教师活动】教师展示图片并引导学生观察,随后朗读相关史料,激发学生兴趣,引出“中国梦”与国家发展的主题。
【展示材料】
(假设教材中有此图)
▲ 图注:新时代中国的发展成就,如高铁、航天、城市建设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实力显著增强,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 ——《人民日报》2021年专题报道
【提出问题】
同学们,从这张图片中你能看到哪些你熟悉的中国发展成果?
想一想,国家为什么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图片和贴近生活的史料,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变化与国家发展的关系,激发对“中国梦”和国家战略目标的兴趣,为深入学习本课内容奠定情感与认知基础。
探究新知
中国梦宏伟蓝图
中国梦宏伟蓝图
【教师活动】
材料1:2012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新华社报道《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 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2012年11月29日)
▲图片注释: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会场
问题:你认为“中国梦”提出的背景是什么?它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有何联系?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中国梦”提出的背景可能包括哪些历史和现实因素?
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知识,谈谈为什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图片中展示的是哪次会议的场景?这次会议与中国梦的提出有何关联?
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教师活动】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并引导学生理解:
中国梦的提出背景:中国自近代以来经历了列强侵略、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饱受苦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但民族复兴的目标尚未完全实现。
中国梦的核心内容: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体现了国家、民族和个人三者利益的统一。
实现路径: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人民性: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总结知识点:
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梦的核心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梦的根本目的是造福人民。
【设计意图】
通过引入真实史料和图片,引导学生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理解中国梦提出的背景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小组讨论和代表发言的形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升合作与表达能力,同时深化对“中国梦”内涵的理解。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教师活动】
材料2: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人民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2021年7月)
问题:“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分别对应什么时间节点?它们与中国梦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并完成填表任务:
时间节点 奋斗目标 具体内容
第一个一百年 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个一百年 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 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随后,学生结合表格内容,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
教师根据学生填写情况,讲解“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具体内容及其与中国梦的关系:
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
第二个百年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最终目标。
阶段性安排:中共十九大将第二个百年目标分为两个阶段推进,即2020—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2035—21世纪中叶建成现代化强国。
总结知识点: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国梦制定的阶段性目标。
第一个百年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个百年目标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共十九大将第二个百年目标分为两个阶段推进。
【设计意图】
通过表格填写和问题引导,帮助学生梳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间节点和具体内容,理解其在中国梦实现过程中的战略地位。同时训练学生提取信息、归纳整理的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和历史责任感。
中共十九大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规划
【教师活动】
材料3: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2017年10月)
问题:中共十九大为何要将第二个百年目标分为两个阶段?这种安排有何意义?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并绘制时间轴图示,标注出两个阶段的时间范围和目标内容。然后结合图示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
教师点评学生绘制的时间轴,并引导学生理解:
分阶段推进的意义:使目标更具体、可操作,有利于逐步实现现代化。
第一阶段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迈向全面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第二阶段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最终体现。
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关系:现代化强国建设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方面。
总结知识点:
中共十九大将第二个百年目标分为两个阶段推进。
第一阶段(2020—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阶段(2035—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这种安排体现了科学规划和循序渐进的发展思路。
【设计意图】
通过绘制时间轴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第二个百年目标的阶段性安排,提升空间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发展的长远规划,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时代使命感。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与内涵
【教师活动】
材料1:2014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强调:“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是首次明确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人民日报》2014年12月报道
问题:结合材料,思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它体现了党怎样的治国理政思路?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分组讨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的背景及其意义,并尝试归纳其四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它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战略目标,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作为三大战略举措,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总结知识点: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2020年后,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四个全面”内涵调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它体现了党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深刻把握和系统谋划。
【设计意图】
通过引入权威史料,引导学生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的背景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和政治认同感,增强对党和国家政策的理解与支持。
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与实践
【教师活动】
材料2: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图片注释:棚户区居民迁入新居
问题:结合材料和图片,分析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取得的成果。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观察图片,结合教材内容,分组讨论全面深化改革涉及哪些方面,以及改革如何改善人民生活。
【教师活动】
教师点评学生回答,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重点在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图片反映了住房制度改革带来的民生改善,说明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总结知识点:
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改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六大领域。
改革成果体现在民生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等方面。
【设计意图】
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广泛性和现实意义,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联系实际的能力。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教师活动】
材料3: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
问题:结合材料,思考全面依法治国的核心目标是什么?为什么说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并回答全面依法治国的意义,尝试举例说明法治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依法治国不仅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也是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途径。通过具体案例(如反腐败、司法公开等)说明法治建设的成效。
总结知识点: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推进依法治国有助于规范权力运行、保障人民权益。
【设计意图】
通过材料引导学生理解依法治国的战略地位,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政治素养,增强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认识。
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与实践
【教师活动】
材料4:2014年12月,习近平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人民日报》2014年12月报道
材料5:2013—2014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党范围内展开,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问题。——《新华网》报道
问题:结合材料,分析全面从严治党的核心任务和具体措施有哪些?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分组讨论全面从严治党的具体表现,如作风建设、反腐败斗争等,并尝试归纳其重要意义。
【教师活动】
教师点评学生回答,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是加强党的领导、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保证。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八项规定”落实、“打虎拍蝇猎狐”等行动,有效净化了党内政治生态。
总结知识点:
全面从严治党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
主要措施包括: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反腐败斗争等。
目的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设计意图】
通过材料分析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增强对党的自我革命精神的理解,提升政治认同和历史责任感。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教师活动】
材料6:2019年10月,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
问题:结合材料,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并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尝试列举制度优势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的关键保障,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显著优势。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路径。
总结知识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探索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
制度优势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
坚持和完善制度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
【设计意图】
通过材料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增强制度自信,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和历史责任感。
新发展理念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演化
【教师活动】
材料7: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材料8:2020年10月,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内涵调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问题:结合材料,分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何会发生变化?新发展理念与“四个全面”之间有何联系?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分组讨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演化的背景和原因,并尝试分析新发展理念在其中的作用。
【教师活动】
教师点评学生回答,指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演化反映了我国发展阶段的变化和党的治国理政思想的与时俱进。新发展理念为“四个全面”提供了思想指导,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总结知识点: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随时代发展不断调整,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
新发展理念为“四个全面”提供思想指导,推动高质量发展。
战略布局的演化体现了党对国家发展的科学规划和系统部署。
【设计意图】
通过材料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动态发展过程,增强对党和国家政策连续性和创新性的认识,提升综合分析能力。
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教师活动】
材料1:
“2021年,中国GDP总量达到114万亿元人民币,占全球GDP比重超过18%,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2年位居世界第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材料2:
“中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谷物自给率超过95%。”
——《中国农业发展报告2022》
▲图片注释: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
问题:
从这些数据中,你能看出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就?这些成就对人民生活和国家发展有何影响?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以下任务:
观察图片中的曲线变化,描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的增长趋势。
结合材料1和材料2,列举我国在工业、农业、经济总量方面取得的成就。
思考这些成就如何体现“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图片中的GDP增长曲线,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趋势。结合材料1和材料2,强调我国不仅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在粮食安全、制造业规模等方面具有全球领先地位。
总结知识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GDP总量稳居世界第二。
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保障了国家经济安全和人民生活需求。
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为国家应对各种挑战提供了坚实基础。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图表和阅读真实统计数据,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理解经济发展与国家综合实力之间的关系,提升历史思维中的“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素养。
进入新时代的经济发展
【教师活动】
材料3:
“2021年,中国货物贸易总额达4.16万亿美元,连续五年保持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国地位;吸引外资1149亿美元,同比增长14.9%。”
——《中国商务发展报告2022》
材料4: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已与149个国家签署合作文件,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2023)》
问题:
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是什么?“一带一路”倡议在其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以下任务:
阅读材料3和材料4,归纳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制作“一带一路”倡议影响图,展示其在推动国际合作、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
讨论我国如何通过开放型经济体制提升国际影响力。
【教师活动】
教师点评学生的“一带一路”影响图,指出该倡议不仅促进了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平台。结合材料3说明我国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的重要地位,强调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开放性和高质量特征。
总结知识点:
新时代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注重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全球互联互通,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我国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设计意图】
通过分析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新特征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际成效,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增强对国家发展战略的理解与认同。
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教师活动】
材料5: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于2013年9月正式挂牌成立,成为我国首个自贸试验区。此后,全国陆续设立21个自贸试验区,形成覆盖东西南北中的改革试点格局。”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报告(2023)》
材料6: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自2016年运营以来,已批准超过200个项目,总金额超过370亿美元,涵盖能源、交通、城市发展等多个领域。”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官网(2023)
问题:
我国为什么要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亚投行的成立对“一带一路”建设有何意义?
【学生活动】
学生开展以下探究活动:
阅读材料5和材料6,分析我国设立自贸区和成立亚投行的目的。
模拟“新闻发布会”,由学生扮演发言人,介绍自贸区和亚投行的功能与成效。
总结我国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方面的具体举措。
【教师活动】
教师对学生模拟新闻发布会的表现进行点评,强调自贸区是制度创新的试验田,亚投行则为“一带一路”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结合材料说明我国正通过制度性开放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
总结知识点:
自贸区是我国推进制度型开放的重要平台,推动贸易便利化和投资自由化。
亚投行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金融支撑机构,助力区域互联互通。
我国正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设计意图】
通过角色扮演和资料分析,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培养其“历史解释”和“责任意识”,理解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主动作为。
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
【教师活动】
材料7: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初期,中国迅速组织医疗物资生产调配,向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抗疫援助,展现了强大的应急响应能力和国际担当。”
——《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行动报告》
材料8:
“2022年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成为全球首个‘双奥之城’,展示了中国在大型国际赛事组织、城市治理、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综合实力。”
——《人民日报》2022年2月报道
问题:
综合国力增强体现在哪些方面?你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
【学生活动】
学生完成以下任务:
阅读材料7和材料8,归纳综合国力增强的具体表现。
小组合作制作“综合国力展示卡”,包括经济、科技、文化、外交等领域的实例。
分享展示卡内容,并讨论综合国力增强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教师活动】
教师点评学生的展示卡,指出综合国力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上,还包括科技实力、文化软实力、国际影响力等多个方面。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在应对突发事件和举办国际盛会中展现出的强大组织能力和制度优势。
总结知识点:
综合国力增强体现在经济、科技、文化、外交等多个领域。
强大的综合国力使我国具备应对突发事件、主办国际盛会的能力。
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设计意图】
通过制作展示卡和小组分享,培养学生整合信息、表达观点的能力,强化“家国情怀”和“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增强对国家发展成就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开启新征程
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教师活动】
材料1: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宣布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问题:
你认为“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什么是“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你知道哪些关于“解决绝对贫困”的具体措施或成就?
为什么说这一成就是“历史性”的?
【教师活动】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实现全体人民摆脱极端贫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总结知识点:
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我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这标志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内涵与意义,培养学生从宏观角度理解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同时锻炼其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教师活动】
材料2:到2020年底,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人民日报》2021年2月25日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现场
问题:
为什么说脱贫攻坚是一项“艰巨任务”?它对中国的发展有哪些深远影响?
【学生活动】
学生观看图片,阅读材料后进行小组讨论,并完成以下任务:
列举脱贫攻坚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如地理环境、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
分析脱贫攻坚胜利对国家和社会的意义。
结合家乡实际,谈谈身边的变化。
【教师活动】
教师点评学生的发言,指出:
脱贫攻坚之所以艰巨,是因为涉及范围广、人口多、条件差,尤其是西部山区、少数民族地区。
脱贫攻坚不仅改善了人民生活,也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增强了国家治理能力。
这一成就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方案,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总结知识点:
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近1亿贫困人口脱贫。
脱贫攻坚体现了党和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
【设计意图】
通过分析脱贫攻坚的背景与成果,帮助学生理解国家政策与人民福祉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参与社会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总结
【教师活动】
材料3:2021年11月,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全面总结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
——《新华社》2021年11月报道
问题:
你认为为什么要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这对未来的发展有什么指导意义?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以下任务:
列出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伟大成就(如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脱贫攻坚等)。
思考这些经验如何帮助我们应对未来的挑战。
小组讨论:你认为哪些经验对我们青少年的成长有启发?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
党的百年奋斗经验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有助于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总结经验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青少年应从中汲取智慧,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使命。
总结知识点:
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决议总结了党在四个历史时期的重大成就。
决议重点总结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增强学生的历史认同感和政治认同感,培养其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的能力,提升历史思维水平。
中共二十大擘画现代化国家蓝图
【教师活动】
材料4:202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战略谋划,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了全面部署。
——《央视新闻》2022年10月报道
▲中共二十大会议现场
问题:
你认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包括哪些方面?作为青少年,你能为此做些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观看图片,阅读材料后完成以下任务:
查阅资料,了解“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的具体内容。
讨论:现代化国家建设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模拟写一份“我为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行动计划。
【教师活动】
教师点评学生计划,强调:
“五位一体”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
“四个全面”包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青少年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远大理想,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总结知识点:
中共二十大为新时代新征程指明了方向。
大会对“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作出全面部署。
大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国家发展战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使命感,鼓励他们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相结合,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课后任务
【任务主题】理解中国梦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践意义
【基础任务】(知识巩固类)
阅读教材内容,梳理“中国梦”的核心内涵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间节点,绘制时间轴图示,标注关键年份及对应目标,结合语文知识撰写一段100字以内的“中国梦”宣传语。
【进阶任务】(能力提升类)
分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间的逻辑关系,制作一张对比表格,分别列出每个“全面”的提出背景、主要内容及现实意义,结合政治学科知识,思考其如何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拓展任务】(跨学科探究类)
结合地理与经济知识,在地图上标出“一带一路”主要路线,并选取一个沿线国家,探究其与中国在自贸区建设、基础设施投资等方面的合作案例;用艺术形式(如手绘海报、短视频脚本)展示我国对外开放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梳理、逻辑分析与跨学科探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梦与国家战略布局的时代价值,提升综合思维与实践创新能力。
板书设计
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一、中国梦宏伟蓝图
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四、经济建设重大成就
五、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征程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理论性强,涉及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经济建设成就等,适合采用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并辅以图片、数据增强直观理解。教学中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思考“两个一百年”目标与自身发展的关系,激发学习兴趣。优点在于逻辑清晰、语言通俗易懂,但部分概念如“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讲解略显抽象,学生理解存在一定难度。今后应加强情境导入,提升语言的具象化表达,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理解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