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课程:初中历史
教材:初中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章节:第13课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涉及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主要围绕“一国两制”的提出、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以及回归后的繁荣发展展开。本课上承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背景,下启新时代国家统一与发展的战略推进,在教材体系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及其成功实践,认识到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理解中央政府对港澳地区的治理方针和支持措施,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为后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脉络,对改革开放后的国家发展有一定认识,但对“一国两制”的具体内涵和历史背景理解尚浅。初中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但需借助具体事例和图片增强理解。本课重点在于掌握“一国两制”的提出背景、含义及其实践成果,难点在于理解“一国”与“两制”的关系及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要求学生能结合图片和史实描述回归过程,并认同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时代背景与实践成果,使学生理解政治决策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认识制度创新对国家统一与稳定的重要作用。
【时空观念】通过梳理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脉络与历史节点,使学生形成清晰的时序认知和国家统一进程的空间理解。
【史料实证】通过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史事和图片资料,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论证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
【历史解释】通过对“一国两制”内涵与实践的探讨,使学生能够客观阐释国家统一政策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
【家国情怀】通过了解香港、澳门回归的庄严历程与国家为实现统一所作的努力,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维护国家统一的责任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一国两制构想、香港澳门回归过程、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的措施
难点:一国与两制的关系、维护国家安全与高度自治的平衡、爱国者治港治澳原则
课堂导入
【教师活动】教师播放一段1997年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短视频片段,随后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朗读相关史料,激发学生对香港、澳门回归历史的兴趣。
【展示材料】
(假设教材中有此图)
▲1997年6月30日午夜,中英两国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今天,中英两国政府举行了庄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耻辱,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中国现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
【提出问题】
同学们,看到这张照片和这段话,你们觉得当时的人们心情会是怎样的?
为什么香港被英国管了一百多年,现在却能顺利回到祖国怀抱呢?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图片和简洁有力的史料,帮助学生感受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激发民族自豪感,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一国两制”的构想与祖国统一的关系,为后续学习奠定情感与认知基础。
探究新知
"一国两制"的构想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背景
【教师活动】
材料1:
“自鸦片战争以来,香港、澳门相继被英国和葡萄牙占领。台湾则因内战原因与大陆分离。这些问题成为中华民族百年未解的历史难题。”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人教版)
问题:
为什么说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这些问题对国家统一有何影响?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材料1和已学知识,列举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形成的历史原因,并分析其对国家统一造成的障碍。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国共内战等重大历史事件,明确三地问题的由来。指出这些问题是近代中国积贫积弱、主权受损的结果,解决它们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一步。
总结知识点:
香港问题源于1842年《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
澳门问题源于1553年葡萄牙人借居澳门,后逐步占据。
台湾问题源于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造成两岸分治。
【设计意图】
通过史料引导学生理解“一国两制”提出的现实背景,培养学生从历史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民族责任感。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与内涵
【教师活动】
材料2:
“邓小平在1982年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强调主权问题不容谈判。”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人教版)
问题:
邓小平为何要在改革开放时期提出“一国两制”?这一构想体现了怎样的政治智慧?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2,结合教材内容,绘制“一国两制”结构图,标明“一国”与“两制”的关系,并用简短语言解释其核心含义。
【教师活动】
教师展示学生绘制的结构图,点评其逻辑是否清晰,重点讲解“一国”是前提,“两制”是方式,体现尊重历史、照顾现实、面向未来的思想。
总结知识点:
“一国”是指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主权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两制”是指在统一的中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港澳台享有高度自治权,但外交、国防由中央政府负责。
【设计意图】
通过绘制结构图,帮助学生理解“一国两制”的科学性和创新性,培养逻辑思维和归纳能力。
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成为基本方针
【教师活动】
材料3:
“1984年,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确认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并实行‘一国两制’。”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人教版)
问题: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为何能成为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它有哪些优势?
【学生活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拟“政策辩论会”,分别扮演中央政府、香港民众、外国观察员等角色,围绕“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可行性进行角色扮演与发言。
【教师活动】
教师点评学生的角色扮演,强调“和平统一”避免战争风险,“一国两制”尊重差异、维护稳定,是符合国情的最佳方案。
总结知识点:
“和平统一”是手段,避免武力冲突。
“一国两制”是制度安排,保障港澳台原有制度不变。
这一方针体现了国家对历史和现实的尊重,具有高度灵活性。
【设计意图】
通过角色扮演,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提升表达能力和多角度思考能力,深入理解政策制定的复杂性与合理性。
四、邓小平对“一国两制”的系统阐述
【教师活动】
材料4:
“邓小平曾说:‘除了派军队外,北京不会干预香港的行政事务。’这表明中央政府对香港的高度信任。”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人教版)
问题:
邓小平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它对港澳回归后的治理有何指导意义?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4,结合教材中的“相关史事”,撰写一段“邓小平谈一国两制”的模拟采访稿,设想记者提问与邓小平的回答。
【教师活动】
教师选取几份采访稿进行展示,点评其是否准确反映邓小平思想,强调“不干预”体现的是“高度自治”的原则,也展示了中央政府的诚意与自信。
总结知识点:
邓小平多次强调“一国两制”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期政策。
中央政府承诺不干预港澳内部事务,只保留国防和外交权。
这种制度安排有利于保持港澳繁荣稳定,增强国际社会信心。
【设计意图】
通过模拟采访,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与历史想象能力,加深对“一国两制”实践意义的理解。
五、教材图片引用说明(无图片)
本节教材中未提供具体图片资源,因此不插入任何图片。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地图、时间轴、制度对比图等方式辅助教学,但不在本设计范围内。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教师活动】
材料1:邓小平在1984年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指出:“香港问题的解决,必须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同时考虑到香港的实际情况。”
——《人民日报》1984年报道
▲图片注释:1984年,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
问题: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背景是什么?这一构想对香港和澳门回归有何意义?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教材内容和提供的史料,分析“一国两制”提出的背景、内涵及其历史作用,并填写表格:
背景 内涵 意义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从国家统一、国际关系、制度创新等角度进行分析。
总结知识点: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提出的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伟大构想。
其核心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允许香港、澳门保持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这一构想为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祖国开辟了和平、稳定的途径。
【设计意图】
通过史料引入和问题引导,激发学生思考“一国两制”提出的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历史理解能力。
香港回归祖国
【教师活动】
材料2: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如期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江泽民主席庄严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新华社1997年报道
▲图片注释: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问题:香港政权交接仪式有哪些重要环节?这些环节象征着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观看图片并阅读材料,模拟“新闻播报员”,用简洁语言描述交接仪式的过程和象征意义。
【教师活动】
教师点评学生的表达,强调交接仪式中的关键节点(如国旗升起、防务交接),并解释其政治和历史意义。
总结知识点: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
交接仪式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
【设计意图】
通过角色扮演和语言表达训练,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与记忆,提升历史叙述能力。
澳门回归祖国
【教师活动】
材料3:1999年12月19日午夜至20日凌晨,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中国青年报》1999年报道
▲图片注释: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
问题:澳门回归与香港回归有何异同?为什么说它们都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学生活动】
学生对比阅读香港和澳门回归的材料,制作“回归大事对比表”,并小组汇报。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从时间、方式、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强调两地回归都是“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体现。
总结知识点:
澳门于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
回归后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
澳门回归进一步推动了祖国统一大业的进程。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提升分析比较能力,深化对“一国两制”政策的理解。
香港、澳门回归的意义
【教师活动】
材料4:江泽民题词:“香港明天更好。”
——《人民日报》1997年报道
▲图片注释:江泽民题词:“香港明天更好”
问题:你如何理解“香港明天更好”这句话?它反映了人们对香港回归后的哪些期待?
【学生活动】
学生围绕“回归后的变化”展开头脑风暴,列举回归后香港、澳门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实例。
【教师活动】
教师总结学生发言,强调回归不仅是主权的转移,更是制度融合、社会稳定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总结知识点:
香港、澳门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
回归后两地保持繁荣稳定,体现了“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回归推动了祖国统一大业的进程,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设计意图】
通过情感体验和价值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回归的历史意义,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教师活动】
材料1:2003年6月29日,内地与香港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标志着内地与香港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中国对外开放大事记》
材料2:2003年10月,内地与澳门也签署了类似协议,推动两地经济合作进入新阶段。
——《澳门回归十年经济发展报告》
问题:为什么中央政府要在2003年分别与香港、澳门签署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这些措施对港澳发展有何意义?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阅读材料1和材料2,结合教材内容,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CEPA协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些协议如何促进港澳与内地的经济联系?
你认为这些措施对港澳社会稳定有何帮助?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指出CEPA协议是“一国两制”方针下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的重要举措。通过开放内地居民赴港澳旅游、降低关税、放宽服务行业准入等措施,不仅增强了港澳经济活力,也加强了与内地的经济联系,体现了“互利共赢”的理念。
总结知识点:
中央政府坚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
2003年内地与港澳签署CEPA协议,推动经贸合作。
开放内地居民赴港澳旅游,增强人文交流。
这些措施强化了内地与港澳之间的经济纽带,实现互利共赢。
【设计意图】
通过引入真实史料,引导学生理解CEPA协议的背景与意义,培养学生从历史资料中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对“一国两制”政策实践的理解。
新时代推进“一国两制”实践
【教师活动】
材料3:2019年香港发生“修例风波”,部分激进分子冲击立法会、破坏公共设施、攻击警察,严重破坏社会秩序。
——新华社报道《香港局势回顾》
材料4:2020年6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依法惩治分裂国家、颠覆国家政权、恐怖活动、勾结外国或者境外势力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汇编》
问题:面对香港局势动荡,中央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体现了怎样的治理理念?
【学生活动】
学生观看材料3和材料4,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完成以下任务:
概括2019年香港局势的特点。
分析《香港国安法》出台的背景和目的。
探讨“爱国者治港”原则的意义。
【教师活动】
教师点评学生讨论结果,强调《香港国安法》的出台是中央政府依法治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体现了“一国两制”下中央对特别行政区的全面管治权。同时,“爱国者治港”原则确保了香港的治理权掌握在爱国者手中,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总结知识点:
新时代中央政府全面准确推进“一国两制”实践。
依照宪法和基本法行使对特别行政区的全面管治权。
落实“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原则。
2020年颁布《香港国安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设计意图】
通过分析现实事件和法律条文,引导学生理解中央政府在新时代如何依法治理香港,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法治意识,增强国家认同感。
深化内地与港澳交流合作
【教师活动】
材料5:粤港澳大湾区包括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等9个城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材料6:截至2023年,香港仍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澳门人均GDP位居世界前列。
——世界银行《全球经济指标报告》
问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港澳发展有何推动作用?港澳在大湾区中扮演什么角色?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5和材料6,结合教材内容,完成以下任务:
描述粤港澳大湾区的组成和战略定位。
分析港澳在大湾区中的优势和作用。
探讨大湾区建设如何促进港澳与内地共同发展。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推动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平台。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澳门作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在大湾区中发挥着独特作用。通过深化合作,港澳与内地实现了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总结知识点:
中央政府深化内地与港澳交流合作。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战略,推动港澳融入国家发展。
香港、澳门在大湾区中发挥金融、旅游等优势。
港澳与内地呈现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设计意图】
通过分析区域发展战略,引导学生理解港澳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的宏观视野和综合分析能力,增强对国家发展战略的认同感。
“一国两制”的制度创新
【教师活动】
材料7: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一国两制’是党领导人民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问题:“一国两制”为何被称为“伟大创举”?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处于什么地位?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7,结合教材内容,开展小组讨论并完成以下任务:
解释“一国两制”的含义。
分析“一国”与“两制”的关系。
探讨“一国两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的地位。
【教师活动】
教师点评学生观点,强调“一国两制”是中国共产党在解决国家统一问题上的制度创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包容性和灵活性。“一国”是前提,“两制”是保障,两者统一于国家整体利益之中。
总结知识点:
“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制度。
“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
“两制”从属于“一国”,统一于“一国”之内。
“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创举。
【设计意图】
通过深入解读政策文件,引导学生理解“一国两制”的制度价值和理论内涵,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和制度自信,培养其历史思维和政策分析能力。
课后任务
【任务主题】“一国两制”与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
【基础任务】(知识巩固类)
阅读教材中关于“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香港、澳门回归过程的内容,绘制时间轴,标注关键事件(如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签署、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等),并简要说明每个事件的意义。
【进阶任务】(能力提升类)
结合教材中邓小平关于“一国两制”的阐述和回归仪式的描述,撰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新闻播报稿”,模拟播报1997年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盛况,体现历史现场感与民族自豪感。
【拓展任务】(跨学科探究类)
结合地理知识,在中国地图上标出香港、澳门的地理位置,并分析其作为国际金融、贸易中心的独特优势;从语文角度,赏析江泽民题词“香港明天更好”的语言表达与情感内涵。
【设计意图】通过时间梳理、情境表达和跨学科探究,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一国两制”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增强国家认同感和综合实践能力。
板书设计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
“一国两制”的提出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二、图片语境内容
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驻港部队接管防务
江泽民题词“香港明天更好”
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
澳门人民欢庆回归祖国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以“一国两制”构想与港澳回归为主线,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和现实意义。教学中采用讲授法与情境教学相结合,通过图片、史事材料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历史代入感。优点在于能紧扣教材,引导学生理解“一国两制”的内涵与实践意义;但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一国”与“两制”关系时,语言表达略显抽象,部分学生理解存在障碍。今后应加强概念解析,提升语言的通俗性与逻辑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理解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