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31.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7 17:32: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课程:初中历史
教材:初中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章节: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涉及新中国成立后至新时代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地区发展,主要讲述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与实施、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以及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成果。本课上承近代以来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脉络,下启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新气象,在教材体系中具有总结提升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讲授本课时,教师应从制度确立的历史背景入手,帮助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和优越性;通过分析民主改革、西部大开发等政策对民族地区发展的推动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国家统一与民族发展的关系;同时结合图片和实例,增强学生对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理解,培养民族认同感和国家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前已经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有初步认识,具备一定的地图阅读能力和图表信息获取经验,能够通过具体事例理解抽象概念。初中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直观、生动的内容更感兴趣,学习上需要借助具体案例和图像辅助理解。本课的重点在于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及其意义,难点在于认识这一制度如何促进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要求学生能结合历史与现实,理解国家政策对民族地区发展的推动作用,并形成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意识。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使学生理解政治制度的形成受社会经济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制约,认识制度创新对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时空观念】通过梳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共同纲领》到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发展脉络及地域分布特点,使学生掌握该制度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在不同地区的实施情况。
【史料实证】通过解读教材中的图表、政策文件和史事资料,使学生初步掌握获取和辨析历史信息的方法,提升依据史料构建历史认知的能力。
【历史解释】通过探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及其实践成果,使学生能够客观阐释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逻辑与治理智慧。
【家国情怀】通过了解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进程,使学生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重点难点
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同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保护
难点: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措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课堂导入
【教师活动】播放歌曲片段,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民族服饰与活动特点,激发兴趣
【展示材料】
▲《爱我中华》歌曲封面及民族服饰图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出自《爱我中华》——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
【提出问题】
听到这首歌、看到这些民族服饰,你觉得“中华民族”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大家庭?
你知道我们国家是怎么对待不同民族的?为什么我们要特别强调“团结”?
【设计意图】通过耳熟能详的歌曲和形象的民族服饰图,唤起学生对民族多样性的直观感受,引导他们思考“民族团结”的意义,为理解我国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奠定情感与认知基础。
探究新知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教师活动】
材料1:
“中国共产党根据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文献选编》
问题:
结合材料,思考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分组讨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含义,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其核心内容。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是“国家统一领导”与“少数民族聚居地自治”的结合。强调这一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多民族国情制定的,旨在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
总结知识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区域自治的制度。
它体现了尊重历史、照顾现实、保障权利的原则。
【设计意图】
通过史料引导学生自主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教师活动】
材料2:
“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法律汇编》
问题: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如何从政策走向法律的?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结合材料,梳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并绘制时间轴展示其确立过程。
【教师活动】
教师点评学生的时间轴,指出《共同纲领》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要政治纲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写入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则标志着制度的法制化。
总结知识点:
1949年,《共同纲领》首次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实施,制度进入法制化阶段。
【设计意图】
通过时间轴的绘制与分析,帮助学生掌握制度发展的关键节点,提升学生的历史时序意识和逻辑表达能力。
民族自治地方的层级划分
【教师活动】
材料3:
“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目前全国共有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统计年鉴》
问题:
民族自治地方有哪些层级?你能说出几个自治区的名称吗?
【学生活动】
学生查阅资料或教材,列举出我国的五个自治区名称,并尝试在地图上标出它们的位置。
【教师活动】
教师展示教材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确认五个自治区的地理位置,强调这些地区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
总结知识点:
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个层级。
我国现有5个自治区: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
【设计意图】
通过地图标注和层级划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空间认知和地理知识整合能力,同时加深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结构的理解。
内蒙古自治区的建立与示范作用
【教师活动】
材料4:
“1947年,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内蒙古自治区率先成立,成为我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区,为后来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宝贵经验。”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史》
问题:
为什么说内蒙古自治区的建立具有开创性意义?它为后来的制度推广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撰写一段简短的“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的意义”小论文。
【教师活动】
教师选取几篇学生作品进行点评,强调内蒙古作为第一个自治区在制度探索、政策实践方面的先行作用,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总结知识点:
内蒙古自治区于1947年成立,是我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区。
它为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全面推行积累了实践经验。
【设计意图】
通过写作训练,锻炼学生的历史表达能力,同时深化对内蒙古自治区历史地位的认识,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与新时代发展
【教师活动】
材料5: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发展权利,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制度保障。”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
问题: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何重要意义?新时代下,这一制度又面临哪些新任务?
【学生活动】
学生围绕材料展开小组讨论,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民族节日、文化保护等)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际成效。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仅是政治制度,更是促进民族融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制。强调新时代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继续完善这一制度。
总结知识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
新时代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
【设计意图】
通过联系现实与理论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制度的现实价值,增强民族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共同繁荣发展
一、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
【教师活动】
材料1:1950年代初,中央政府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民主改革,废除了奴隶制度和农奴制度,解放了数百万少数民族群众。例如,在四川凉山彝族地区,通过废除奴隶主对奴隶的统治,使广大彝族人民获得了人身自由和土地使用权。
——《中国民族政策简明读本》(国家民委编)
▲图片注释: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概况
问题: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要在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这些改革对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产生了哪些根本性变化?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并结合教材内容,分析民主改革前后的社会结构变化,尝试用“翻身做主人”这一关键词概括改革的意义。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趋势,指出民主改革是推动民族地区进入社会主义阶段的重要前提。强调改革不仅改变了生产关系,也极大提升了少数民族的政治地位和社会权利。
总结知识点: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废除了剥削制度。
各族人民获得自由和平等,迈入社会主义社会。
改革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设计意图】
通过史料与图片结合,引导学生理解民主改革的历史意义,培养其从历史资料中提取信息、分析因果关系的能力。
二、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教师活动】
材料2:1953年,中央政府决定在民族地区实施“以工代赈”政策,组织汉族技术人员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到1960年代,已有超过10万名汉族干部、技术人员进入民族地区工作。
——《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问题: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些措施体现了怎样的民族政策?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结合教材中的“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段落,制作“民族地区发展措施思维导图”,包括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
【教师活动】
教师展示学生作品,点评其逻辑结构,并结合教材中的图片说明民族地区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共同繁荣”的政策导向。
总结知识点:
国家通过技术、资金、人才等方式支持民族地区发展。
各民族因地制宜,发挥自身优势,取得显著成就。
民族地区经济成为国家整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计意图】
通过制作思维导图,提升学生归纳整理能力,理解国家政策与民族地区发展的内在联系,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三、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教师活动】
材料3:1950年代,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专家帮助侗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创制拼音文字,并出版了《侗文方案》《壮文方案》等成果。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概览》(民族出版社)
▲图片注释:2016年8月,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开幕式文艺晚会在北京举行
问题:国家是如何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你认为保护民族文化对民族团结有何意义?
【学生活动】
学生观看图片,结合材料3,分组讨论国家在文字、宗教、古籍等方面的保护措施,并列举具体事例。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图片中少数民族文艺演出的盛况,强调文化多样性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特征。指出国家不仅保护传统文化,还鼓励其创新发展。
总结知识点:
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创制文字,保护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开展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
少数民族文化得到尊重、保护和弘扬。
【设计意图】
通过图文结合,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理解文化保护对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多元文化认同感。
四、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地区的发展机遇
【教师活动】
材料4:200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提出重点支持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教育科技和生态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0年第15号
▲图片注释:青藏铁路线路图
问题:西部大开发政策对民族地区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具体变化?你如何看待青藏铁路的建成意义?
【学生活动】
学生结合材料与图片,分析青藏铁路对西藏经济、交通、文化交流的影响,并撰写一段“青藏铁路的历史价值”小短文。
【教师活动】
教师点评学生短文,强调青藏铁路不仅是工程奇迹,更是民族团结的象征,促进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带动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总结知识点:
西部大开发为民族地区带来发展机遇。
青藏铁路等基础设施项目极大改善了民族地区交通条件。
兴边富民行动和脱贫攻坚战推动民族地区全面进步。
【设计意图】
通过写作任务,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理解国家政策与民族地区发展的现实联系,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
五、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文艺活动的繁荣
【教师活动】
材料5: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于2015年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举行,共有来自全国56个民族的运动员参赛,展示了摔跤、射箭、马术等传统项目。
——《中国民族报》2015年8月10日
▲图片注释:56个民族火炬手共同点燃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圣火
问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文艺活动有哪些特点?它们在现代社会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图片,结合材料5,分组设计一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介绍表”,包括项目名称、起源、规则、文化意义等内容。
【教师活动】
教师展示学生作品,指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不仅是竞技活动,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总结知识点: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文艺活动丰富多彩。
运动会等活动促进了民族交流与团结。
文化活动成为展示民族风采的重要平台。
【设计意图】
通过设计介绍表,培养学生信息整理与表达能力,理解传统体育和文艺活动的文化价值与社会功能,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后任务
【任务主题】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基础任务】(知识巩固类)
查阅教材和地图,绘制一幅“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分布图”,标注我国5个自治区的名称、成立时间和主要少数民族。结合地理知识,简要说明其中一个自治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进阶任务】(能力提升类)
以“民族团结一家亲”为主题,搜集并整理一个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如服饰、节日、语言、史诗等),制作一份图文并茂的手抄报或PPT,内容包括该民族的历史背景、文化传承及国家对其文化保护的措施。
【拓展任务】(跨学科探究类)
结合语文和历史学科,选取《格萨尔王传》《江格尔》或《玛纳斯》中的一段故事进行阅读与改写,尝试用现代汉语讲述其中的英雄事迹,并思考这些史诗对民族精神传承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绘制、文化展示与文学阅读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成果,增强民族认同感与文化自信,培养跨学科综合实践能力。
板书设计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含义与地位
法律保障
自治地方的层级
二、共同繁荣发展
民主改革与社会进步
经济发展措施
文化保护成果
西部大开发与脱贫攻坚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讲授与多媒体辅助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地图、图片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及其实践成果,增强了课堂的生动性与现实联系。但在教学过程中,对民族政策深层意义的剖析不够深入,部分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较为表面。语言表达上,注重通俗讲解与情感引导,但个别政策性表述略显抽象,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考深度。今后应加强案例教学与互动讨论,提升学生对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的认知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