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课程:初中历史
教材:初中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章节: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涉及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的当代历史时期,主要讲述了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与实践历程。本课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对台政策开始,历经改革开放后“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九二共识”的达成、两岸“三通”的实现,到新时代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晤及反“独”促统斗争,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和平方式推动国家统一的努力与决心。这一内容安排有助于学生理解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增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同时为学生认识我国外交政策和国家发展战略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近现代史知识基础,了解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为理解两岸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初中生处于具体运算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能够通过直观材料理解复杂问题,但对政策背后的深层逻辑把握较弱。本课重点在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形成与实践,难点在于理解“九二共识”和反“台独”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能结合史实认识祖国统一的历史必然性,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责任感。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党和政府对台方针政策的演变过程,使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认识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时空观念】通过梳理1949年以来两岸关系发展的关键事件与时间节点,使学生建立清晰的历史时序和空间认知。
【史料实证】通过对《告台湾同胞书》、“九二共识”、汪辜会谈等史料的分析,使学生掌握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历史解释】通过探讨“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针的提出背景与实践成效,使学生能够客观解释历史现象及其现实意义。
【家国情怀】通过了解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的历史与现实,使学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维护国家统一的责任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九二共识
难点:台湾问题的历史背景、反分裂国家法的意义、两岸关系的复杂性
课堂导入
【教师活动】教师深情朗诵一首诗,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他为什么会有这样深沉的乡愁?”随后展示相关图片和史料,引导学生进入本课主题。
【展示材料】
▲图片注释:古代中国地图中对台湾的标注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郑成功致荷兰总督书》
【提出问题】
从这张地图上你能看出什么信息?古人为什么会关注台湾?
郑成功为什么要收复台湾?你觉得他为什么说“台湾是中国的土地”?
【设计意图】通过诗歌引入情感共鸣,结合地图与历史文献,激发学生对台湾与中国大陆历史关系的兴趣,初步理解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为后续学习两岸交往的历史与现实问题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和平统一方针的形成
【教师活动】
材料1:毛泽东在1956年的一次讲话中说:“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
问题:毛泽东为什么提出“和为上计”?这反映了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怎样的态度变化?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材料1分析毛泽东讲话的背景与意义,并尝试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台政策的变化。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但随着国际形势变化,开始探索和平方式。
毛泽东提出的“和为上计”,体现了从武力解放向和平统一转变的思想萌芽。
这一思想为后来“一国两制”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总结知识点: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
毛泽东提出“和为上计”,体现和平统一思想的初步形成。
【设计意图】
通过史料引导学生理解党和政府对台政策由武力到和平的转变过程,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改革开放后的对台政策调整
【教师活动】
材料2: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呼吁两岸实现通邮、通航、通商,推动两岸关系缓和。
——《人民日报》1979年1月1日
▲图片注释: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问题:《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了哪些具体倡议?它对两岸关系有何影响?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2并观察图片,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告台湾同胞书》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教师活动】
教师点评学生回答,指出:
《告台湾同胞书》是改革开放后对台政策的重要转折点。
提出“三通”倡议,标志着大陆对台政策由对抗转向交流与合作。
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对金门、马祖炮击,两岸局势逐步缓和。
总结知识点:
改革开放后,确立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提出“三通”倡议。
两岸关系开始走向缓和。
【设计意图】
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告台湾同胞书》的历史地位,提升学生的信息提取与综合分析能力。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教师活动】
材料3:邓小平在1983年一次谈话中说:“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问题: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有哪些具体内容?这一构想对解决台湾问题有何意义?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3,结合教材内容,归纳“一国两制”的核心内容,并思考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一国两制”是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允许台湾保持原有制度和高度自治。
邓小平强调台湾的“独立性”是在“一个中国”前提下的自治权。
这一构想为两岸关系发展提供了制度框架。
总结知识点: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科学构想。
台湾可保留原有制度,享有高度自治权。
“一国两制”成为对台基本方针。
【设计意图】
通过分析邓小平的讲话,帮助学生理解“一国两制”的内涵与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两岸关系的初步缓和
【教师活动】
材料4: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逐步放宽两岸交流限制。
——《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
问题:台湾当局为何在1987年调整对大陆政策?这一调整对两岸关系有何影响?
【学生活动】
学生结合材料4和教材内容,分析台湾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影响,并尝试绘制时间轴展示两岸关系变化。
【教师活动】
教师点评学生绘制的时间轴,指出:
台湾民众强烈要求返乡探亲,推动当局调整“三不”政策。
开放探亲打破了两岸近40年的隔绝状态。
两岸关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总结知识点:
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居民赴大陆探亲。
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
两岸交流逐步扩大。
【设计意图】
通过绘制时间轴和分析材料,帮助学生掌握两岸关系发展的关键节点,提升学生的历史时序意识和信息整合能力。
两岸民间组织的建立与“九二共识”
【教师活动】
材料5: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基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海协会)。1992年两会达成“九二共识”。
——《中国外交史》
问题:“海协会”和“海基会”成立的目的是什么?“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5,查找“九二共识”的具体内容,并模拟两会代表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协商过程。
【教师活动】
教师点评学生角色扮演的表现,指出:
海协会与海基会是两岸授权的民间交流机构。
“九二共识”确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是两岸对话的政治基础。
它标志着两岸关系迈出了重要一步。
总结知识点:
两岸分别成立海协会与海基会。
1992年达成“九二共识”,确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
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一步。
【设计意图】
通过角色扮演和史料分析,增强学生对“九二共识”政治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角色代入感和历史参与感。
汪辜会谈与两岸交流深化
【教师活动】
材料6: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与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达成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协议。
——《中国现代史》
▲图片注释:汪辜会谈
问题:汪辜会谈达成了哪些成果?它对两岸关系发展有何推动作用?
【学生活动】
学生结合材料6和图片,分析汪辜会谈的历史意义,并以小组形式制作“会谈成果展板”。
【教师活动】
教师点评学生展板内容,指出:
汪辜会谈是两岸首次高层正式会谈,具有里程碑意义。
达成加强两岸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交流合作的共识。
推动了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总结知识点:
1993年举行汪辜会谈,是两岸首次高层会谈。
达成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协议。
会谈推动两岸关系健康发展。
【设计意图】
通过制作展板和图文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汪辜会谈的历史地位,提升学生的信息整理与表达能力。
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生成失败,请重新生成
新时代推进祖国完全统一的方略
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晤
【教师活动】
材料1:201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大酒店举行历史性会晤。这是自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首次直接会面,标志着两岸关系迈入新阶段。
——新华社《两岸领导人首次会晤》(2015年11月7日)
▲图片注释:习近平同马英九会晤
问题:为什么说这次会晤是“历史性的一页”?它对两岸关系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并结合材料1和图片内容,分析此次会晤的历史背景、意义及影响,每组派代表发言。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角度分析:
历史背景:两岸长期隔阂,缺乏高层沟通机制。
政治意义:首次以“两岸领导人”身份会面,体现双方对和平发展的共同意愿。
现实影响:为后续两岸交流奠定基础,增强互信。
总结知识点:
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正式会晤。
会晤地点在新加坡,时间是2015年11月。
体现了两岸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共识。
是两岸关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设计意图】
通过史料和图片引导学生理解此次会晤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增强对国家统一进程的认识。
巩固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
【教师活动】
材料2:习近平在会晤中指出:“两岸同胞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他强调,两岸应坚持“九二共识”,深化交流合作,增进同胞福祉。
——人民网《两岸领导人会晤讲话要点》(2015年11月7日)
问题:“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它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
【学生活动】
学生查阅资料或教材,结合材料2内容,归纳“九二共识”的内涵及其对两岸关系的重要性,并进行课堂展示。
【教师活动】
教师点评学生的回答,补充说明:
“九二共识”是指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在香港会谈中达成的“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共识。
它是两岸开展对话与合作的前提条件。
坚持“九二共识”有助于维护两岸和平稳定。
总结知识点:
“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
其核心是“一个中国”原则。
有利于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增进同胞福祉。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理解“九二共识”的内涵与作用,提升其对国家统一政策的理解能力,培养历史思维与政治认同。
反分裂、反干涉的重大斗争
【教师活动】
材料3: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势力,人民解放军多次在台湾周边海域组织实战化军事演练,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央视新闻《新时代国防与军队建设》(2021年)
问题:“台独”分裂势力对两岸关系构成哪些威胁?我国采取了哪些措施应对?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查找“台独”分裂活动的表现及政府应对措施,制作简要报告并进行课堂交流。
【教师活动】
教师点评学生报告,强调:
“台独”分裂势力是两岸和平的最大威胁。
我国通过外交、军事、法律等手段坚决反“独”促统。
军事演练展示了国家维护统一的决心和能力。
总结知识点:
“台独”分裂势力严重威胁两岸和平。
党和政府坚决开展反分裂、反干涉斗争。
人民解放军在台海周边开展实战化演练,维护国家安全。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台独”威胁与应对措施,增强其国家安全意识和历史责任感,提升信息搜集与表达能力。
新时代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
【教师活动】
材料4:2022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明确指出新时代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强调“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实现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国务院新闻办《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2022年)
问题:为什么说“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实现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4,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段短文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在小组内交流。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和平统一”符合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
“一国两制”保障台湾同胞的合法权益。
该方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
总结知识点:
白皮书提出新时代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实现统一的最佳方式。
方略强调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共同推进祖国统一进程。
【设计意图】
通过写作与交流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国家统一政策,提升其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增强民族认同感和使命感。
课后任务
【任务主题】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与两岸关系发展
【基础任务】(知识巩固类)
【时间轴制作】 根据教材内容,整理1979年以来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事件,按时间顺序制作“两岸关系发展时间轴”,标注关键节点如《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九二共识”达成、汪辜会谈、胡锦涛会见连战、习近平与马英九会晤等。
【进阶任务】(能力提升类)
【政策解读与角色扮演】 分组模拟“两岸对话会”,分别扮演大陆政府、台湾当局、台湾民众等角色,围绕“一国两制”“九二共识”“三通”等政策展开讨论,理解各方立场与诉求,提升辩证思维和表达能力。
【拓展任务】(跨学科探究类)
【地理+语文融合探究】 结合地图,查找台湾与大陆之间的交通路线(如直航航线、海运通道),分析地理因素对两岸交流的影响;同时撰写一封《致台湾同龄人的一封信》,表达对两岸和平统一的期待与愿景。
【设计意图】通过时间轴梳理强化基础知识,借助角色扮演提升思辨与表达能力,结合地理与语文进行跨学科探究,增强学生对两岸关系的理解与情感认同,培养家国情怀与综合素养。
板书设计
一、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新中国成立初期:解放台湾
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平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二、两岸关系的发展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与两岸缓和
1987年:台湾调整“三不”政策
1992年:“九二共识”达成
1993年:汪辜会谈
三、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1995年:江泽民八项主张
2005年:《反分裂国家法》通过
2008年:两岸实现“三通”
四、新时代推进祖国完全统一的方略
2015年:习近平同马英九会晤
反“台独”与维护统一
2022年:《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
中共二十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最佳方式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以时序为主线,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台方针政策的演变,史料丰富、政治性强。教学中采用讲授法与情境教学相结合,通过图片、文献资料还原历史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一国两制”方针的形成与实践。优点在于脉络清晰,学生能把握统一进程的关键节点;不足在于部分政策表述较为抽象,语言上需更贴近初中生认知水平,适当加入生活化类比,增强理解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