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7 17:33: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课程:初中历史
教材:初中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章节: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涉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史时期,主要讲述了我国在科技与文化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从“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到载人航天工程的突破,再到杂交水稻、青蒿素的科研成果以及文化事业的发展,教材通过典型史实展现了我国科技自立自强和文化繁荣发展的历程。这一内容安排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国家在科技与文化方面的进步不仅增强了综合国力,也提升了国际地位,同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教师在授课时可通过人物事迹引导学生树立崇尚科学、勇于奉献的价值观,并联系现实生活帮助学生理解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近现代科技发展常识,如对航天、核武器等有初步认识,同时通过语文、科学等学科积累了一定的科学家事迹知识。初中生处于具体运算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具备一定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但对复杂历史背景和技术原理的理解仍需借助直观材料和生活经验。本课重点在于理解“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等科技成就的意义,难点在于认识科技成就背后的精神力量和国家战略意义,要求学生能结合图片、人物故事和史事资料,理解科技发展与国家命运的关系,并从中感悟科学家的奉献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两弹一星”研制和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的科技突破与国家战略的关系,使学生理解科技进步对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的重要作用,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本原理。
【时空观念】通过梳理1960年代至新时代我国科技与文化发展的重大成就及其时间脉络,使学生准确把握现代中国科技与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空间影响。
【史料实证】通过阅读教材中关于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研制及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事迹的图文资料,使学生学会从多种来源提取有效信息,初步掌握运用史料支撑历史叙述的能力。
【历史解释】通过对“双百”方针、科技发展战略与文化成就之间关系的分析,使学生能够客观解释历史现象,理解政策决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逻辑。
【家国情怀】通过了解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等科学家的奉献精神与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发展道路,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树立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
“两弹一星”成就、载人航天发展、杂交水稻与青蒿素贡献
难点:
科技突破背后的国家战略意义、科学家精神的理解、科技发展与国家地位提升的关系
课堂导入
【教师活动】教师播放一段《东方红》演出片段的视频,并展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内容,思考当时人们的反应和心情。
【展示材料】
▲庆祝原子弹爆炸成功的群众游行(图注)
“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消息传出后,全国上下一片欢腾,许多城市举行了大规模的庆祝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一颗原子弹的爆炸会让全国人民这么激动吗?
为什么在那个年代,国家既要发展科技,又要创作像《东方红》这样的文艺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视觉材料与简明史料结合,激发学生对新中国科技与文化成就的兴趣,引导他们初步思考国家发展背后的多重动力,为深入学习“科技文化成就”做好情感与认知铺垫。
探究新知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教师活动】
材料1: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标志着我国在核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中国现代史简明读本》
▲图片注释: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问题:为什么我国要在20世纪60年代研制原子弹?这一成就对国家有何意义?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教材内容和提供的史料,分析当时国际形势与国内需求,思考原子弹研制的背景与意义,并派代表发言。
【教师活动】
教师点评学生的发言,指出20世纪60年代国际局势紧张,美苏争霸,核武器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我国独立研制原子弹,打破了有核大国的垄断,增强了国防实力,提升了国际地位。
总结知识点:
我国于1964年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原子弹的成功研制打破了核垄断,增强了国防力量。
这是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体现。
【设计意图】
通过史料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和家国情怀。
【教师活动】
材料2:
“1966年,我国首次成功进行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1967年,氢弹爆炸成功。”
——《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史》
问题:导弹核武器和氢弹的研制成功说明了什么?它们与原子弹有何不同?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并查阅资料,比较原子弹、氢弹和导弹核武器的技术特点与战略意义,填写对比表格。
【教师活动】
教师展示学生表格,指出氢弹威力更大,导弹核武器具备远程打击能力,说明我国核技术不断进步,军事防御体系逐步完善。
总结知识点:
1966年我国成功进行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标志着我国核技术从单一原子弹向多样化核武器发展。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学习,提升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理解我国国防科技的发展脉络。
【教师活动】
材料3:
“1958年,毛泽东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开启了我国航天事业的新篇章。”
——《中国航天发展简史》
▲图片注释:东方红一号
问题:毛泽东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这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结合材料和教材内容,分析当时国际科技竞争形势,思考我国发展航天技术的战略意义,并撰写一段小短文。
【教师活动】
教师点评学生短文,指出当时世界正处于冷战时期,科技成为国家实力的象征。我国发射“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起步。
总结知识点:
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航天事业起步,推动了我国科技现代化进程。
【设计意图】
通过写作任务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深化对航天事业发展意义的理解。
【教师活动】
材料4:
“钱学森是国际知名的火箭专家,1955年回国后参与领导我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工作。”
——《中国科学家传记》
问题:钱学森为何被称为“中国航天之父”?他的贡献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活动】
学生根据材料和教材内容,制作“钱学森贡献图谱”,列出他在导弹、火箭、卫星等领域的具体贡献。
【教师活动】
教师展示学生图谱,强调钱学森在航天理论、技术体系构建、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奠基作用,是“两弹一星”工程的核心人物之一。
总结知识点: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
他领导了我国运载火箭、导弹和卫星的研制工作。
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
【设计意图】
通过图谱制作,帮助学生梳理科学家的贡献,增强对科技人才重要性的认识。
【教师活动】
材料5:
“邓稼先一生从事原子弹研究,被誉为‘两弹元勋’,直到去世后才被世人熟知。”
——《共和国功勋科学家》
问题:为什么说邓稼先是“默默奉献”的典范?他的精神对我们有何启示?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开展“我眼中的邓稼先”主题演讲,每人准备一分钟发言。
【教师活动】
教师点评演讲内容,指出邓稼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科研,甘于寂寞、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学习,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总结知识点:
邓稼先是我国原子弹研制的主要负责人。
他长期隐姓埋名,默默奉献。
被誉为“两弹元勋”,是民族精神的楷模。
【设计意图】
通过演讲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师活动】
材料6:
“‘两弹一星’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新中国科技发展回顾》
问题:“两弹一星”成就背后体现了哪些精神品质?这些精神对今天有何现实意义?
【学生活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等关键词展开讨论,并制作“精神卡片”。
【教师活动】
教师展示各组卡片,总结“两弹一星”精神的核心内涵,强调其在新时代仍具指导意义,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
总结知识点:
“两弹一星”精神包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
对当代科技创新具有重要启示。
【设计意图】
通过合作学习和卡片制作,强化学生对历史精神的理解与传承意识。
【教师活动】
材料7:
“1986年我国制定‘863计划’,推动高技术研究发展;1997年实施‘973计划’,加强基础科学研究。”
——《中国科技政策发展史》
问题:“863计划”和“973计划”分别侧重哪些领域?它们对我国科技发展有何推动作用?
【学生活动】
学生查阅资料,绘制“科技计划对比图”,比较两个计划的目标、重点领域及成果。
【教师活动】
教师点评图表,指出“863计划”聚焦高技术应用,“973计划”注重基础研究,两者相辅相成,推动我国科技全面进步。
总结知识点:
“863计划”推动生物、航天、信息等高技术发展。
“973计划”加强农业、能源、健康等基础研究。
两项计划共同促进我国科技水平提升。
【设计意图】
通过图表制作,提升学生的信息整合与分析能力,理解国家科技战略的布局。
【教师活动】
材料8:
“2003年10月,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我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中国载人航天发展报告》
▲图片注释: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着陆,杨利伟走出舱门
问题: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反映了我国科技发展的哪些特点?它对国家形象有何影响?
【学生活动】
学生观看图片,结合材料和教材内容,撰写“我眼中的中国航天梦”短文,不少于200字。
【教师活动】
教师点评学生短文,指出载人航天体现了我国科技自主创新、系统集成能力强,也提升了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总结知识点:
我国于2003年实现首次载人航天飞行。
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载人航天工程体现了我国科技综合实力。
【设计意图】
通过写作任务,提升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科技自信。
【教师活动】
材料9:
“2021年6月,神舟十二号与天和核心舱完成交会对接,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中国空间站建设纪实》
▲图片注释:神舟十二号三名航天员顺利进入天和核心舱
问题:中国空间站的建成对我国航天事业有何里程碑意义?未来可能带来哪些影响?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围绕“空间站建设的意义”“未来航天发展方向”等话题展开辩论。
【教师活动】
教师总结辩论观点,指出空间站标志着我国从“跟跑”走向“领跑”,未来将在深空探测、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总结知识点:
2021年中国空间站迎来首批航天员。
空间站建设标志着我国航天迈入新阶段。
为未来深空探索奠定基础。
【设计意图】
通过辩论活动,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拓展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想象与规划能力。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杂交水稻的诞生与意义
【教师活动】
材料1:
“1973年,袁隆平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杂交水稻的三系配套培育,标志着杂交水稻技术的突破。”
——《中国农业科学院院刊》
▲图片注释:袁隆平在田间观察水稻
问题:
为什么说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他的研究对我国粮食安全有何重要意义?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阅读材料1和教材内容,结合图片分析袁隆平的研究成果及其社会价值,并填写表格:
人物 成就 意义
袁隆平 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提高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从“增产20%”、“解决吃饭问题”、“粮食安全”等关键词入手,分析杂交水稻的技术突破与现实意义。结合图片说明科学家如何在田间进行科研实践,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
总结知识点:
袁隆平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实现杂交水稻三系配套培育的科学家。
杂交水稻比常规稻增产约20%,显著提高了粮食产量。
杂交水稻技术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袁隆平因此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特等发明奖。
【设计意图】
通过史料引入和图片观察,激发学生对科学家贡献的兴趣,培养学生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归纳历史成就的能力,同时理解科技对国家发展的支撑作用。
杂交水稻的国际影响
【教师活动】
材料2:
“1980年,美国圆环种子公司与中方签订杂交水稻技术转让合同,这是中国农业首次对外输出技术。”
——《中国农业科技史》
问题:
为什么杂交水稻会被推广到其他国家?它对世界粮食问题有何帮助?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2和教材相关内容,结合地图查找印度、越南、菲律宾等国的位置,讨论这些国家为何需要引进杂交水稻,并制作简要的“杂交水稻国际推广路线图”。
【教师活动】
教师点评学生的路线图,指出杂交水稻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适应性,以及其在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中的战略地位。强调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其列为解决饥饿问题的重要手段。
总结知识点:
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多个国家。
在美国试种时增产33%~93%,表现出明显优势。
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杂交水稻列为解决粮食短缺的战略措施。
袁隆平因此获得多项国际大奖,享有“杂交水稻之父”的美誉。
【设计意图】
通过地图分析和路线图绘制,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空间分布的理解,培养其全球视野和跨学科思维能力,同时认识中国科技对世界的贡献。
青蒿素的发现与全球影响
【教师活动】
材料3:
“屠呦呦团队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获得灵感,最终提取出青蒿素,成为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中国中医药报》
▲图片注释:屠呦呦在实验室工作
问题:
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体现了哪些科学精神?它对全球公共卫生有何贡献?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3和教材内容,观看图片,思考并回答:屠呦呦团队是如何克服困难发现青蒿素的?他们用了什么方法?这种药物为何能获得诺贝尔奖?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中医药古典文献”、“数百次实验”、“艰苦科研条件”等关键词,强调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结合的价值。结合图片说明科研工作的严谨性和创新性。
总结知识点:
屠呦呦领导团队从古籍中获得灵感,发现青蒿素。
青蒿素类药物治愈率高,被世界卫生组织推广。
全球数亿人因青蒿素受益,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青蒿素的发现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设计意图】
通过史料与图片结合,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发现的过程与价值,提升其对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关系的认识,同时培养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情感态度。
新时代科技自立自强
【教师活动】
材料4:
“进入21世纪,中国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
——《中国科技发展报告》
问题:
新时代我国科技发展的特点是什么?你认为科技自立自强对国家意味着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结合材料4和教材内容,列举近年来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如北斗导航、天问探火、国产大飞机等),并以小组形式制作“科技强国大事记”时间轴。
【教师活动】
教师点评学生的时间轴,强调“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等关键词,指出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总结知识点:
新时代我国科技发展注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
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推动高质量发展。
我国已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设计意图】
通过时间轴制作,帮助学生梳理我国科技发展的脉络,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同时培养其归纳整理和表达能力,提升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意识。
文化事业的发展
“双百”方针的提出与文化繁荣
【教师活动】
材料1: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在艺术方面的‘百花齐放’,学术方面的‘百家争鸣’,应成为我们的方针。”——《毛泽东文集》第七卷
问题: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在什么背景下?这一方针对当时的文化发展有何影响?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1,结合教材内容,分组讨论“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及其对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并尝试列举该方针实施后出现的代表性文艺作品。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即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国家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需要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鼓励艺术和学术领域的多样性发展。
教师展示教材中的相关作品信息,如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说明这些作品正是“双百”方针指导下文化繁荣的体现。
总结知识点:
“双百”方针是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由毛泽东于1956年提出。
方针旨在鼓励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的多样性,推动文化发展。
在该方针指导下,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等领域涌现出大量优秀作品。
【设计意图】
通过史料引入和问题引导,激发学生思考“双百”方针的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提取信息、分析政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能力,同时增强对新中国文化建设成就的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发展
【教师活动】
材料2:1978年以后,中国文学界出现了以现实主义为主导的“伤痕文学”“改革文学”等流派,代表作有《平凡的世界》《哥德巴赫猜想》等。——《中国现代文学史》
问题:改革开放后,我国文化事业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2,结合教材内容,分析改革开放后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归纳其主要表现,并举例说明这一时期的重要文艺作品。
【教师活动】
教师指出,改革开放后,随着思想解放和经济体制改革,文化领域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文学、影视、舞蹈等艺术形式更加多样化,题材更贴近现实生活,反映社会变革和人民精神面貌的变化。
教师补充介绍教材中提到的作品,如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电影《大决战》、大型舞剧《丝路花雨》等,说明这些作品如何体现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
总结知识点:
改革开放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作品形式多样、题材广泛。
文艺作品反映现实生活,展现时代变迁,如《平凡的世界》《哥德巴赫猜想》等。
电视艺术兴起,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设计意图】
通过分析改革开放后的文化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文化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关注时代变化与文化发展的意识。
文化交流与国际影响
【教师活动】
材料3: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说:“我从小听着民间故事长大,这些故事是我文学创作的源泉。”——《人民日报》2012年10月12日
问题: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说明了什么?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是如何增强的?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3,结合教材内容,探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表现和原因,并分析莫言获奖的意义。
【教师活动】
教师指出,莫言的获奖是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标志,体现了中国文学在国际上的认可度。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中国作家、艺术家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教师强调,文化交流不仅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互鉴,也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
总结知识点:
改革开放后,中国与国外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
中国文艺工作者和作品在国际上屡获大奖,如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文化交流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提升了文化自信。
【设计意图】
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认识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培养学生从全球视野理解中国发展成就的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新时代的文化自信与核心价值观
【教师活动】
材料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人民日报》2017年1月25日
问题:新时代为什么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文化发展中扮演什么角色?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4,结合教材内容,分析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教师活动】
教师指出,新时代文化发展强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是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
教师强调,青年一代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力军,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展现出强大的文化自信。
总结知识点:
新时代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青年一代积极向上,全国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
【设计意图】
通过政策文件引导学生理解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战略方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责任感,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青少年。
课后任务
【任务主题】探索新中国科技与文化发展的辉煌成就
【基础任务】(知识巩固类)
观察教材中“东方红一号”“神舟五号”“杂交水稻”等图片,结合文字内容,制作一张“新中国重大科技成就时间轴”,标注关键事件及其意义。通过此任务,梳理我国在航天、农业、医药等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
【进阶任务】(能力提升类)
以“我心中的科学家”为主题,选择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或屠呦呦中的一位,撰写一篇人物小传,结合其科研经历与精神品质,谈谈他们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贡献。
【拓展任务】(跨学科探究类)
结合地理知识,在世界地图上标出杂交水稻推广的国家和地区,分析其地理分布与粮食需求的关系;同时,选取一部“双百方针”时期的文化作品(如《东方红》《茶馆》),从艺术形式和时代背景角度进行赏析,体会科技与文化的互动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图文结合、人物探究与跨学科分析,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新中国科技与文化发展的伟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综合思维与实践能力。
板书设计
一、科技成就
“两弹一星”
载人航天工程
杂交水稻
青蒿素
科技发展战略
二、文化发展
“双百”方针
文艺成果
对外交流
文化自信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涵盖科技与文化两大领域,教学重难点在于理解“两弹一星”精神、科技成就的意义及文化方针的影响。采用讲授法与情境教学法相结合,通过图片、人物故事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增强民族自豪感。优点在于内容丰富、史料充实,但部分学生对科技术语理解存在障碍,讲解时语言需更通俗化。今后应加强学生自主探究环节,提升课堂互动性,优化语言表达的层次与引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