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8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8 20:1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安徽省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商朝武丁时期,招周边国族“古”的首领入朝为卜官,招宾氏族首领作为卜官入职商王室,招亘族首领到商王朝供职。这些做法( )
A.建立了神权政治体系 B.推动了族群的交流
C.提升了占卜官的地位 D.完善了内外服制度
2.明朝历代不乏言官规谏皇帝的事例,但明代没有设置专门的谏官,言官的职能进一步向监察文武百官偏移。这反映出明朝( )
A.监察职能的蜕变 B.政治腐败的加剧
C.官僚体系的成熟 D.君主权力的强化
3.下表为1993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宪法修正案的方式对1982年宪法部分条款的修改。据此可知,当时( )
1982年 1993年
第七条 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营经济的巩固和发展 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
第十五条 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A.民营经济得到法律保障 B.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C.依法治国理念得到贯彻 D.公有制经济地位出现动摇
4.下图为北魏墓葬出土的屏风漆画(局部)。墓主为当时的礼部尚书司马金龙,该画中间为装饰豪华的车辇,车辇中人物头戴冠冕,垂五旒,穿着褒衣博带风格的汉人服饰,与车辇中人物的服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四车夫穿着的则是游牧民族常见的裤褶服。该图见证了当时( )
A.汉族地位高于少数民族 B.北魏封建化的完成
C.胡汉文化的交融与并存 D.六部制度雏形初现
5.20世纪80年代,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大行其道,美国里根政府采用其理论,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削减福利开支是核心内容之一。由此推知,里根政府的改革( )
A.加剧了贫富分化 B.解决了财政危机
C.完善了经济理论 D.建立了“福利国家”
6.一战前夕,单一经济作物生产在非洲逐步铺开,尤其是在沿海地区,各地开始形成一种或数种主导经济作物的生产格局,并批量生产和出口。在个别地区,单一经济作物甚至完全取代了传统的粮食作物。这体现出( )
A.列强经济殖民的推进 B.非洲资源禀赋的优越
C.物种交流互换的频繁 D.政府经济政策的变革
7.据江西省《浮梁县志》记载,明代景德镇的制瓷业“镇官民窑,每窑不下数十工,一工有事故必扯累窑户(专门从事制瓷的民户,世代相袭)”。这说明当时( )
A.民营手工业的发达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生产分工的细密化 D.人身依附关系加强
8.据统计,从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产业工人的工资增长了不到40%,而同一时期,整个国民总收入增加至少150%。这体现出当时( )
A.社会财富分配机制不合理 B.工人阶级经济地位提升
C.英国产业结构实现了重构 D.工业革命加速英国崛起
9.据记载,唐朝自设市舶使后,番舶至广州,市舶使“则审事宜以闻”,并“设市区,令蛮夷来贡者为市”,因而“是时诸番多所便”。这说明市舶使的设置( )
A.巩固了传统中外朝贡贸易体系 B.规范了海外贸易的活动
C.彰显了唐朝外交政策的开放性 D.加速了陆上丝路的衰落
10.1967年,重庆标准件厂从上海迁建于沙坪坝区的中梁山,大部分为举家搬迁,有500多人集中居住的5栋楼房被当地人称为“上海村”。这种以移民为主体的居民区在重庆、湖北等山区颇为常见。这一现象源于( )
A.人口的自然流动 B.区域发展的均衡
C.西部大开发开展 D.国家战略的实施
11.14世纪中后期至15世纪中期,瘟疫几乎每10年侵袭拜占庭帝国一次,无论是平民还是贵族都遭到沉重打击;奥斯曼人却较少受到瘟疫祸害,其军事实力实现迅猛增长,于1453年攻破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这说明疫病( )
A.进一步加快了基督教文明的衰落 B.推动了欧亚地缘政治格局的变迁
C.直接导致了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D.促进了欧洲封君封臣制的解体
12.朴寅亮“文词雅丽”,高丽写给宋、辽的告奏、表状多出其手,可谓当时高丽的一代文宗。据高丽史料记载,他出使宋朝时,留下许多诗篇,与同行随员金觐的诗文得到宋朝文人肯定,被刊行为《小华集》(今佚),其“小中华”之名即始于此。据此可知,当时( )
A.儒家文明圈开始形成 B.文化下移趋势加强
C.高丽的科举文化发达 D.中华文化影响深远
13.14世纪初,教皇明确提出了教宗有权对世俗君主进行审判;作为回应,当时的法国国王则囚禁了教皇,之后的70余年,教皇都是由法国人担任,教廷也由罗马迁至法国的阿维尼翁。这折射出当时( )
A.法国绝对君主制的建立 B.教权借助王权进行统治
C.西欧权力格局发生异动 D.宗教改革冲击社会秩序
14.深圳的城市建筑文化既有南北混杂还有中西合璧,如广东本土的广府文化、客家文化,邻近地区的闽南潮汕文化,甚至远隔千里的中原文化、海派文化、西洋文化,都能在深圳找到各自的闪光处。这体现出深圳( )
A.本土文化遭遇挑战 B.房地产行业占据了主导
C.城市发展开放包容 D.对外开放战略成就巨大
15.亚历山大大帝对反抗他的国家和民族,施以极为残忍的手段,如底比斯的所有居民都被卖为奴隶;推罗城的男性居民几乎被屠杀殆尽;将波斯波利斯城抢掠一空,并付之一炬。亚历山大的做法旨在( )
A.减少统治阻力 B.推动古希腊文化的传播
C.打击贵族势力 D.掠夺财富增强军事力量
16.2020年11月,故宫博物院通过公众号和小程序开启了“‘杏’运金黄铺满整个秋天”的直播活动,日均访问量达39.4万人次,直播活动互动浏览量超过4000万次,总播放量超过1400万次。这说明( )
A.传统文化借助网络实现重生 B.博物馆的功能发生了异化
C.文物的保护途径日益多样化 D.现代技术促进文化的传播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以“仁”释“礼”,认为行礼的仪式及其用来行礼的各种器物是礼的外在形式,宁违众不违礼。他主张通过道德自省和自我强制来使自己的行为合乎礼的要求,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提出“正名”主张,以纠正春秋以来诸侯、士大夫僭越引起的社会名分之颠倒也即是纠正天下无道造成的“礼崩乐坏”的状况。
荀子提出:“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由此将君置于等级体系的至高位置。荀子将建立在等级制度基础上的礼仪规范视为礼的外在形式,每个人都安于自己的等级,不要有非分之求。他还强调“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赋予礼以强制性。
——摘编自王珊《孔子与荀子礼治思想异同刍议》
材料二 在《王制》《王霸》《富国》《强国》诸篇中,荀子精心设计了王者理想的施政纲领,即富国强国的目标,在其他篇章中从君道臣道、用贤赏罚、教民爱民等方面来谈为政的具体措施,措施中最为重要的是对人才的重视、选拔和任用。这些对理想社会的设计和具体的施政策略深深地契合了晚清社会的现实情境。无论是晚清政府,还是维新派的谭嗣同,以及古文经学家章太炎,都无一例外地拿荀子做文章,荀学由此实现了“复兴”。
——摘编自牛嗣修《荀学在晚清的历史命运——以晚清政府、谭嗣同、章太炎对荀子的态度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和荀子“礼治”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荀学”复兴的原因并加以评价。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60—70年代,日本政府对日元国际化并不热心,担心日元国际化引发日元升值,扰乱国内货币政策和影响日本出口。日元在各国的外汇储备比重远远低于美元、马克等主要国家货币在国际外汇储备的比重,这与日本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是不相适应的。由于日元被低估,日本和美国在贸易领域的摩擦不断增多,美国将本国的贸易赤字归根于日本金融市场的封闭和被低估的日元。日本政府被动实施日元国际化进程,1984年,日本大藏省发表《金融自由化与日元国际化的现状和展望》,提出日元国际化的具体措施,包括金融自由化、欧洲日元自由化和建立东京离岸市场。1985年,日本和美国等国达成货币协议,规定日元对美元必须升值。至此,美国实现了东京金融市场自由化和日元国际化,减轻了基准货币美元的负担。
——摘编自张国庆、刘骏民《日元国际化:历史、教训与启示》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日元实现国际化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80年代日元国际化的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末的郑县规模很小,人口不过3000多人。1889年,张之洞上折建议修筑从卢沟桥经由河南至汉口的铁路(卢汉铁路)。1906 年,卢汉铁路全线通车,更名为京汉铁路。1913年1月,连接中国东部沿海与西部的陇海铁路开通,与京汉铁路交会于郑州,造就了郑州中国铁路枢纽的地位。当时有言道:“汴省自铁轨交达,风气大开,商务、实业进步甚速。”1954年,新改造的郑州火车站入围中国十大车站。1957年,京广铁路由此全线贯通,郑州的客流量进一步增加。21世纪,随着京广高铁等的修建,郑州进入“一城五站”全新的铁路运输格局:郑州站、郑州北站、郑州东站、郑州南站和郑州西站,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半小时经济圈”、中原经济区“1小时经济圈”和全国“3小时经济圈”。百年时间,郑州从郑县变成了“国际郑”。
——摘编自李长波、谢昭瑞、刘乃钰《郑州铁路枢纽的转型发展》等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B
2.D
3.B
4.C
5.A
6.A
7.C
8.A
9.B
10.D
11.B
12.D
13.C
14.C
15.A
16.D
17.(1)同:均以恢复社会秩序为根本目标;都强调等级制度的重要性;都将“礼”作为核心治理手段。
异:孔子“礼治”思想的核心是仁,荀子强调君主是等级体系的核心;孔子强调礼的外在形式为仪式和器物,荀子则以等级制度下的礼仪规范为外在形式;孔子强调礼是个人道德修养,荀子则强调礼的强制性;孔子主张以正名来恢复周礼,荀子则主张礼法并治。
(2)原因:荀子富国强兵的思想契合救亡图存需求;清政府统治危机加剧;近代知识分子的推动。
评价:荀子的思想蕴含的时代价值使得其在晚清受到一定的重视,并成为救亡图存的思想资源;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以荀子为代表的儒家的思想并不能实现救亡图存。
18.(1)日本经济发展,成为第二大经济体;日元被低估;日本经济地位与货币地位失衡;日美贸易摩擦增加;美元霸权地位受到冲击;美国等国家的敦促。
(2)日元对美元实现大幅升值;冲击日本出口贸易发展;强化了美国对日本货币、经济的影响力;削弱了日本经济主权。
19.论题:铁路交通助推城市化进程。
阐述:铁路因具有运量大、运费低等优点,成为近现代重要的交通工具,铁路交通带来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等。郑州位于中原腹地,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中国两条重要铁路干线的交汇点,铁路交通带来了大量的人口,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城市产业的升级改造,推动了郑州城市化的进程。进入21世纪,郑州铁路枢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以郑州为中心,铁路的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郑州也借以进一步发展,一跃从郑县变为“国际郑”。 纵观郑州城市发展史,可见其从一个人口不过数千人的“小镇”变为“国际化的大都市”,离不开交通尤其是铁路交通的发展。
(“示例”仅供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