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南通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8 20:21: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苏省南通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分。
1.大汶口遗址出土了大量骨耜,其中大型骨耜坚硬耐用适应长时间劳作,数量约占出土骨耜的60%;小型骨耜多由家畜的骨骼制成,数量约占35%;另有少量特殊骨耜工艺精湛,用于祭祀活动。这一考古发现说明(  )
A. 原始农耕文明显现 B. 家庭式劳作日渐普及
C. 礼乐制度得到发展 D. 奴隶制经济高度繁荣
2.汉武帝在河西地区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修建塞、鄣、烽燧等诸多防御设施,设都尉以管理军事防卫和移民屯垦等。这些举措(  )
A. 削弱了诸侯王国的势力 B. 加强了对西域的有效管辖
C. 意在开通陆上丝绸之路 D. 利于抵御匈奴的军事威胁
3.西晋元康四年(294),辽东鲜卑慕容氏政权设立冀阳郡、成周郡等侨郡,安置来自冀、豫、青、并等州的汉族流民,让他们与鲜卑部众杂居共处,并任用汉人“教以农桑”,百姓流亡归附者日月相继。这反映出当时(  )
A. 少数民族大量内迁 B. 门阀士族的势力强大
C. 华夏文明得到扩展 D. 孝文帝改革影响深远
4.唐代规定民户每年需向乡里申报包含姓名、年龄及田产数量的“手实”,各县依据乡里呈报的“手实”开展“貌阅”,核验信息后形成计帐并逐级上报,最终由户部编制户籍文书。由此可知唐代(  )
A. 地方行政效率显著提高 B. 注重基层社会治理
C. 通过上计考核地方官员 D. 中央财政权力下移
5.隆庆元年,明穆宗接受福建巡抚涂泽民建议,选择漳州的月港作为民间对外贸易的港口。到万历元年,整个漳州可考的市镇就有38个,较之前增长了近4倍。漳州市镇的发展得益于(  )
A. “一条鞭法”的推行 B. 地域商帮的兴起
C. 地处中外交流前沿 D. 朝贡贸易的兴盛
6.清政府同意将尚在日本之手的威海卫租借给英国,但要求英方不得再向中方提出领土要求。英方表示租借威海卫是专为抵御俄国,予以拒绝。为此,翁同龢提议各国共同召开和平会议,约定“一不占中国之地,一不坏各国商务,一不侵中国政权”。这表明清政府(  )
A. 谋求维护国家利益 B. 力图缓解列强在华的矛盾
C. 积极融入国际市场 D. 依据国际法开展外交活动
7.图为1916年6月“龙虎人丹”在《申报》上打出的广告。这则广告的问世(  )
A. 揭露日本独占中国的企图 B. 深受提倡国货运动的影响
C.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D. 意在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
8.1933年8月,毛泽东在中央苏区一次经济建设大会上提出“把革命战争和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确切地建立起来”,并要求“努力推销经济建设公债,发展合作社运动,普遍建设谷仓,建设备荒仓”。毛泽东的讲话是为了(  )
A. 做好战略大转移准备 B. 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C. 应对残酷的军事斗争 D. 推动大生产运动的开展
9.下表为1963-1965年间,中国政府发表的外交声明。这些声明共同反映出当时中国(  )
时间 声明
1963年8月29日 《反对美国一吴庭艳集团侵略越南南方和屠杀越南南方人民的声明》
1964年1月12日 (中国人民坚决支持巴拿马人民的爱国正义斗争》
1965年3月23日 《我们希望阿拉伯国家团结起来》
1965年5月12日 《支持多米尼加人民反对美国武装侵略的声明》
A. 开展全方位外交 B. 坚持求同存异方针 C. 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D. 支持民族解放运动
10.1982年,中共深圳市委要求市总工会组建先进人物事迹报告团。报告团成员多为餐厅员工、工厂司机、建筑工人等普通职业;报告题目多与自身职业相关,如“做一个合格的驾驶员”“争当一个优秀服务员”等。深圳特区的这一举措(  )
A. 表明人民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 B. 旨在鼓励市民自主创业
C. 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D. 推动城市改革全面展开
11.在汉谟拉比创建的帝国之中,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保护神。汉谟拉比在《法典》前言中,将巴比伦城和其他25个被征服的城市及地区的主神一一列举,并宣告天神安努和众神之王恩利勒将最高权力授予了巴比伦城的保护神马尔杜克。汉谟拉比的做法表明他(  )
A. 厉行文化专制 B. 维护国家统一 C. 宣扬法律至上 D. 推行城市自治
12.罗马帝国在行省人口和财产普查实施中,针对每个家庭人口和财产具体情况的差异,以法律对申报内容的要点做出细致的规定。通过编订人口和财产普查申报书、目录、摘要等文书档案,建立起清晰的、可以有效查索的税收征收凭据。据此可知,罗马帝国(  )
A. 行省拥有较大的独立性 B. 法律强调保护私有财产
C. 民众赋税负担极其沉重 D. 地方治理体系较为完善
13.从16世纪下半叶起,原产于美洲的辣椒开始在欧洲,尤其是在南欧广泛流行,逐渐取代昂贵的胡椒,成为一种平民化的调味品,被称为“穷人的胡椒”。这一变化主要源于(  )
A. 大西洋贸易的兴盛 B. 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
C. 传统欧亚商路受阻 D. 欧洲出现了价格革命
14.1922年,欧洲考古学家卡特发现埃及法老图坦卡蒙陵墓,他认为埃及人的技术手段落后,难以胜任对古埃及文明的发掘任务。1924年,埃及总理扎格鲁尔推动埃及自主考古发掘活动,强调古埃及是现代埃及国家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扎格鲁尔这一举措反映了埃及(  )
A. 与欧洲的文物保护理念冲突 B. 从文化遗产中寻找国家认同
C. 通过自主考古揭示历史真相 D. 完全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15.下图反映的是1980年至2000年拉丁美洲出口商品占当年出口总额比重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说明拉丁美洲(  )
A. 外向型经济模式成为主导 B. 本土制造业能力有所提升
C. 摆脱了对国际资本的依赖 D. 出口商品的品种较为单一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带来了中国与国际秩序之间关系的巨大变化。中国批判两个超级大国控制或由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并不反对联合国所代表的国际政治秩序。中国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联合国倡导的维持世界和平与安全,尊重基本人权和自决原则等理念是一致的。也正因为如此,中国赢得了第三世界国家的认可和友谊,从而开启了“面向东方”的外交新局面。当1972年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时,中国的外交舞台就从东方扩展到了整个世界,走出了冷战的阴影。在此后一段时间里,中国以鲜明的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的姿态出现在联合国舞台上,特别注意倾听、反映发展中国家的声音。可以说,中国作为一个被排斥在国际体系之外的大国,却实际成为战后国际秩序的积极倡导者和认真实践者。
材料二1 978年中国的对外政策开始了引人注目的调整,这一调整主要是基于对当时世界主题的正确论断。冷战结束后,中国作为参与建设国际秩序者的作用更为明显。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与各大国首脑会晤增多,倡导建立了各种不同层次的战略伙伴关系。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成为安理会维和行动出兵最多的国家之一,为推动重大地区冲突的公正合理解决作贡献。在经济领域,面对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国主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并积极加入到国际经济体系当中。2003年,当中国首次以组织、策划、发展者的身份参与世界上第一个全球性经济发展宣言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劳斯 罗 克莱因说,这是“中国第一次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扮演领导者的角色”。
——摘自徐蓝《中国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关系演变:回看历史启示未来》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实际成为战后国际秩序的积极倡导者和认真实践者的表现。
(2) 根据材料二,简述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秩序建设的时代背景。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参与国际秩序建设的现实意义。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宋代思想文化较之唐代有了巨大的革新发展,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成就是儒学复兴。在佛教强有力的挑战和思想的滋养下,儒学否极思变。宋初思想家通过讲论的形式阐释经书义理,力求把握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他们通常以“理”概括精神,将忠君观念提到“天理所在”,成为元明清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的思想大背景。与儒学复兴运动相适应,两宋文学出现“重心下移”的发展趋势。“说话”成为广受市民欢迎的文学形式之一,元明以来的部分章回小说就是在宋代话本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南宋与金对峙期间,双方竞相改进火药性能,成熟的指南针技术通过对外贸易不断外传,成为促成“地理大发现”的重要因素。宋代思想文化可谓人文鼎盛,为中华文明体系贡献了很多核心元素。
——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
(1) 根据材料,概括宋代思想文化革新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背景。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思想文化革新发展的深远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英国的环境危机也悄然向他们逼近。由于蒸汽机的作用,工厂得以汇合集中起来,形成巨大而黝黑的工业城市,导致城市环境的恶化。人们居住的大小城镇充满令人厌恶的景象和气味。空气不断处在污染状态中,大批人体弱多病,无精打采,养成了对烈酒和麻醉剂的嗜好,这些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许多受河流污染的民众自发组织起来,要求议会立法,呼吁全社会关注河流污染问题。而钢铁业的突飞猛进直接导致对森林的大肆砍伐。 1831年英国成立中央卫生委员会,政府还在各地设立了卫生医官,1876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河流防污法》。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工厂企业也在不断改进自己的生产方式,以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19世纪晚期,英国出现了煤烟减排运动,人们重新思考人类与技术、环境之间的关系。
——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等
(1) 根据材料,概括英国工业革命期间环境危机的表现。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英国环境治理的有利因素。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民意调查是了解公众对政治、经济、社会等问题观点和态度的调查方法,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表 2为1942年《大刚报》开展的一次民调的部分内容:
序号 民调问题 民调结果
1 你认为中国抗战究竟能不能得到最后胜利? 能:99.5%,不能:0.5%
2 你主张联合各国应该先以全力解决德国,还是先以全力解决日本? 德:30.6%,日:69.4%
3 在联合各国未以全力打击日本之前,你认为我们要不要先行反攻? 要:50.8%,不要:48.2%
4 你认为在抗战胜利以前,有无召集国民大会之必要? 有:57.5%,无:42%
5 一旦获得最后的胜利,我们应否与日本平等相处? 应:58%,否:41.6%
——摘编自杨天宏《近代中国的民调主旨与问卷设计分析》
提取材料中民调问题及其结果的信息,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大量骨耜的出土,特别是大型骨耜的坚硬耐用和适应长时间劳作,表明当时已有较为发达的农业生产活动。同时,小型骨耜由家畜骨骼制成,反映了家畜饲养与农耕活动的结合,这是原始农耕文化的重要特征,A正确;
题干中并未直接提及家庭式劳作的普及情况,无法从出土骨耜的信息中直接推断出这一点,排除B;
虽然题干提到了用于祭祀活动的特殊骨耜,但这并不足以证明礼乐制度得到了发展。礼乐制度更多关联于周代社会的等级规范和仪式活动,与大汶口遗址的时期不完全吻合,排除C;
大汶口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尚未进入奴隶制社会,因此D选项明显不符合历史背景,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了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答案】D
【解析】汉武帝削弱诸侯王国势力的主要措施是推恩令、附益之法等,与河西地区设郡县、修防御设施无关,A错误;
西域正式纳入中央管辖是在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设立后,汉武帝时期的河西举措是为控制河西走廊,尚未直接管辖西域,B错误;
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以张骞通西域为标志(公元前138年起),而题干举措是丝绸之路开通后为巩固交通线、保障安全实施的,并非开通的初衷,C错误;
河西地区是汉与匈奴争夺的战略要地,设郡县、修塞鄣烽燧可构建防御体系,都尉管理屯垦能增强军事后勤能力,直接服务于抵御匈奴的目标,与史实完全契合,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了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3.【答案】C
【解析】题干中“辽东鲜卑慕容氏政权安置汉族流民”,体现的是汉族向少数民族政权控制区域迁移,而非少数民族内迁,A错误;
材料中未提及门阀士族(如世代为官的大家族)的相关信息,主要围绕鲜卑政权对汉族流民的安置和农业推广,与门阀士族无关,B错误;
鲜卑政权任用汉人“教以农桑”,将汉族的农业生产技术等华夏文明元素传播到其控制区域,且流民归附者众多,说明华夏文明在新区域得到推广,C正确;
孝文帝改革发生在5世纪的北魏,而题干时间是西晋元康四年(294年),两者时间相差近200年,不存在影响关系,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了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4.【答案】B
【解析】A.地方行政效率显著提高:材料描述了唐代民户申报“手实”和各县核验、上报的过程,虽然这体现了一定的行政组织性,但并未直接说明地方行政效率因此“显著提高”。此选项不够直接相关,可排除。
B.注重基层社会治理:材料中提到的民户向乡里申报“手实”,以及各县依据这些申报进行核验和上报,显示了对基层社会情况的细致掌握和管理。这种从基层开始的信息收集和逐级上报机制,正是注重基层社会治理的体现。此选项正确。
C.通过上计考核地方官员:材料描述的是民户申报和县、户部处理户籍信息的过程,并未提及这一过程用于“考核地方官员”。此选项与材料内容不符,可排除。
D.中央财政权力下移:材料中提到的是户籍信息的收集和上报流程,这更多体现的是中央对基层信息的掌控,而非财政权力的下移。此选项与材料内容不相关,可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答案】C
【解析】A.“一条鞭法”的推行:“一条鞭法”是明朝中后期的赋税改革,虽然对经济发展有一定影响,但题干中强调的是漳州市镇因对外贸易而发展,与“一条鞭法”无直接关联。因此,A项不符合题意。
B.地域商帮的兴起:地域商帮的兴起确实促进了商业活动,但题干中明确提到的是漳州因作为民间对外贸易港口而市镇数量大增,这表明市镇的发展与对外贸易的直接关系更为密切。因此,B项不是最佳选项。
C.地处中外交流前沿:根据题干,漳州月港被选为民间对外贸易港口,这一地位使漳州成为中外交流的前沿地区。随着对外贸易的增加,市镇数量大幅增长,直接反映了对外贸易对当地经济的推动作用。因此,C项符合题意。
D.朝贡贸易的兴盛:朝贡贸易是官方主导的贸易形式,而题干中强调的是民间对外贸易,两者性质不同。因此,D项与题干描述不符。
故选C。
本题考查了明清商业,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明清商业,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答案】A
【解析】A.谋求维护国家利益:从清政府提出租借条件(不得再提领土要求)和翁同龢的“三不”原则来看,清政府在努力限制列强的领土扩张和侵犯,明显是在谋求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此选项符合题意。
B.力图缓解列强在华的矛盾:虽然翁同龢提议召开和平会议,但会议的主要目的是限制列强对中国的侵犯,而非直接缓解列强间的矛盾。此选项不完全符合题意。
C.积极融入国际市场:题目描述的是清政府在应对外部领土威胁时的反应,并未涉及融入国际市场的相关内容。此选项与题意不符。
D.依据国际法开展外交活动:虽然清政府的行动有一定的国际法意识,但题目主要反映的是清政府在维护国家利益方面的努力,而非其外交活动的整体依据。此选项不完全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国际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国际法,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1915年因日本提出“二十一条”,中国掀起了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题干时间是1916年6月,正处于抵制日货运动高峰期,“龙虎人丹”作为国货,打出“请认明中国人丹”的广告,明显是受提倡国货运动的影响,利用这一潮流来推销产品,B项正确;
广告内容未体现对日本独占中国企图的揭露,排除A项;
这则广告主要目的是推销产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增强民族意识,但远未达到促进中华民族新觉醒的程度,C项夸大了广告的作用,排除C项;
广告重点强调“中国人丹”,主要意图并非单纯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而是借国货概念推销产品,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可从时代背景、广告本质、选项逻辑三个维度分析解读。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和阅读史料、历史解释能力。
8.【答案】C
【解析】战略大转移(长征)始于1934年10月,而材料时间是1933年8月,此时尚未进入长征准备阶段,A错误;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于1931年11月,材料时间为1933年,“建立”这一动作已完成,毛泽东的讲话显然不是为了这一目的,B错误;
1933年处于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围剿”时期,军事斗争激烈,毛泽东强调建立经济建设物质基础、推销公债、发展合作社等,正是为了保障战争物资供应,应对残酷的军事斗争,与背景高度契合,C正确;
大生产运动主要开展于1941年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与1933年中央苏区的时间和地点均不相符,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9.【答案】D
【解析】全方位外交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外交策略,强调与不同社会制度、发展水平的国家建立关系,而 1963-1965 年处于冷战时期,中国外交侧重支持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并非“全方位”,A错误;
求同存异方针在 1955 年万隆会议上提出,核心是搁置分歧、寻求共同利益,而材料中声明均聚焦“反对侵略”“支持正义斗争”,未体现“求同存异”的协商性,B错误;
睦邻友好侧重与周边国家建立友好关系,但材料中涉及的越南、巴拿马、阿拉伯国家、多米尼加并非均为中国邻国(如巴拿马、多米尼加位于美洲),C错误;
材料中越南反对美国侵略、巴拿马争取国家主权、阿拉伯国家团结、多米尼加反对美国武装侵略,均属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范畴,中国的声明明确表达了对这些运动的支持,与材料完全契合,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10.【答案】C
【解析】1982年深圳特区刚起步,“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是 20 世纪末的目标,此时远未实现,且材料未涉及生活水平的描述,A错误;
报告团成员为餐厅员工、工厂司机等普通从业者,报告主题聚焦“合格驾驶员”“优秀服务员”,强调的是立足本职岗位,与“自主创业”无关,B错误;
组建先进人物事迹报告团,通过普通职业者的优秀事迹进行宣传,意在弘扬敬业、奉献等精神,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与材料举措的目的一致,C正确;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1982年深圳的这一举措属于精神层面的引导,并非推动改革全面展开的直接因素,时间和性质均不匹配,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11.【答案】B
【解析】A.厉行文化专制:题干中并未提及对文化的严格控制或单一化,而是强调了多神信仰中的特定神祇地位,因此A项不符合题意。B.维护国家统一:汉谟拉比通过列举多个城市及地区的主神,并特别强调巴比伦城保护神的至高地位,实际上是在构建一种超越各个城市和地区的共同信仰体系,以此来加强国家的凝聚力和统一性。这种做法符合维护国家统一的政治目的,因此B项是合适的解释。C.宣扬法律至上:虽然题干提到了《法典》,但主要内容是关于神的权力分配,而非直接宣扬法律的至上性,因此C项不是最佳选项。D.推行城市自治:题干中明确提到汉谟拉比在强调巴比伦城保护神的特殊地位,这更多体现的是中央集权的倾向,而非城市自治,因此D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古巴比伦王国和《汉谟拉比法典》,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古巴比伦王国和《汉谟拉比法典》,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罗马帝国在行省人口和财产普查实施中,针对每个家庭人口和财产具体情况的差异,以法律对申报内容的要点做出细致的规定。通过编订人口和财产普查申报书、目录、摘要等文书档案,建立起清晰的、可以有效查索的税收征收凭据”并结合所学可知,罗马帝国通过细致的人口和财产普查,以及编订清晰的文书档案来管理税收,这显示了其地方治理体系的细致和完备性,D正确;
题目描述的是罗马帝国对行省人口和财产的细致管理,这反而显示了中央政府对行省的严格控制,而非行省的独立性,排除A;
虽然法律对申报内容做出细致规定,但题目主要强调的是通过这些规定来有效管理税收,而非特别强调保护私有财产,排除B;
题目中并未提及赋税的轻重,而是侧重于描述如何通过法律和文书档案来清晰管理税收,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古代罗马帝国,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古代罗马帝国,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3.【答案】A
【解析】A.大西洋贸易的兴盛:16世纪下半叶正值新航路开辟后,大西洋贸易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美洲的许多特产如辣椒、烟草等开始大量传入欧洲。大西洋贸易的兴盛为这些美洲作物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符合题干描述的现象。符合题意。
B.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16世纪下半叶,农业机械化水平尚未达到能够显著影响作物种植和贸易的程度。此选项与题干描述的现象无直接关联。排除。
C.传统欧亚商路受阻:传统欧亚商路的受阻主要指的是丝绸之路等因奥斯曼帝国崛起而受到的影响,这更多导致欧洲寻求新的通往亚洲的贸易路线,如新航路的开辟。但它并不直接解释为何美洲的辣椒能在欧洲广泛流行。排除。
D.欧洲出现了价格革命:价格革命是指新航路开辟后,贵金属流入欧洲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它主要影响的是欧洲的经济结构和货币体系,与辣椒在欧洲的流行无直接联系。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了新航路开辟,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新航路开辟,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4.【答案】B
【解析】A.与欧洲的文物保护理念冲突:题干中并未提及埃及与欧洲在文物保护理念上的直接冲突,此选项不够直接相关。
B.从文化遗产中寻找国家认同:扎格鲁尔强调古埃及文明作为现代埃及国家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表明他希望通过挖掘和保护文化遗产来强化埃及人的国家认同感。此选项与题干信息高度吻合。
C.通过自主考古揭示历史真相:虽然自主考古可能有助于揭示更多历史真相,但题干中扎格鲁尔的主要动机并非单纯追求历史真相,而是强调文化遗产对国家身份的意义。此选项不够准确。
D.完全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题干中并未提及自主考古活动与推翻英国殖民统治的直接关联,此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
故选B。
本题考查了非洲民主运动,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非洲民主运动,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答案】B
【解析】A.外向型经济模式成为主导:题目描述的是出口商品比重的变化,并未直接说明外向型经济模式是否成为主导。此选项不能直接从题目信息中得出,故A错误。
B.本土制造业能力有所提升:从图表中可以看出,1980年至2000年间,拉丁美洲的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有所上升。工业制成品比重的上升通常意味着本土制造业能力的提升,因为更多的产品是在本地加工后出口,而不是仅仅出口原材料。此选项与题目描述相符,故B正确。
C.摆脱了对国际资本的依赖:题目中并未提及拉丁美洲对国际资本的依赖情况,这一结论无法从题目信息中直接得出。故C错误。
D.出口商品的品种较为单一:题目描述的是出口商品比重的变化,并未涉及出口商品的品种数量或多样性。因此,无法从题目信息中判断出口商品品种是否单一。故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发展中国家成就,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发展中国家成就,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6.【答案】【小题1】表现:-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该原则与联合国倡导的理念一致,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赢得第三世界国家的认可和友谊,在外交上开启“面向东方”的新局面,扩展外交舞台。-在联合国舞台上反对美苏霸权主义,倾听和反映发展中国家声音
【小题2】时代背景:-对世界主题作出正确论断,认识到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性。-冷战结束,国际格局发生变化。-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
【小题3】现实意义:-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为中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争取权益提供借鉴和支持。-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互利共赢。-增强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解析】(1)表现:根据材料“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带来了中国与国际秩序之间关系的巨大变化。中国批判两个超级大国控制或由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并不反对联合国所代表的国际政治秩序。中国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联合国倡导的维持世界和平与安全,尊重基本人权和自决原则等理念是一致的。也正因为如此,中国赢得了第三世界国家的认可和友谊,从而开启了“面向东方”的外交新局面。当1972年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时,中国的外交舞台就从东方扩展到了整个世界,走出了冷战的阴影。在此后一段时间里,中国以鲜明的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的姿态出现在联合国舞台上,特别注意倾听、反映发展中国家的声音。可以说,中国作为一个被排斥在国际体系之外的大国,却实际成为战后国际秩序的积极倡导者和认真实践者”可概括出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该原则与联合国倡导的理念一致,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赢得第三世界国家的认可和友谊,在外交上开启“面向东方”的新局面,扩展外交舞台。-在联合国舞台上反对美苏霸权主义,倾听和反映发展中国家声音。
(2)时代背景:根据材料“1978年中国的对外政策开始了引人注目的调整,这一调整主要是基于对当时世界主题的正确论断。冷战结束后,中国作为参与建设国际秩序者的作用更为明显。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与各大国首脑会晤增多,倡导建立了各种不同层次的战略伙伴关系。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成为安理会维和行动出兵最多的国家之一,为推动重大地区冲突的公正合理解决作贡献。在经济领域,面对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国主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并积极加入到国际经济体系当中。2003年,当中国首次以组织、策划、发展者的身份参与世界上第一个全球性经济发展宣言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劳斯 罗 克莱因说,这是“中国第一次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扮演领导者的角色”可概括出对世界主题作出正确论断,认识到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性。-冷战结束,国际格局发生变化。-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
(3)现实意义:结合所学可概括出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为中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争取权益提供借鉴和支持。-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互利共赢。-增强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故答案为:
(1)表现:-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该原则与联合国倡导的理念一致,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赢得第三世界国家的认可和友谊,在外交上开启“面向东方”的新局面,扩展外交舞台。-在联合国舞台上反对美苏霸权主义,倾听和反映发展中国家声音。
(2)时代背景:-对世界主题作出正确论断,认识到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性。-冷战结束,国际格局发生变化。-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
(3)现实意义:-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为中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争取权益提供借鉴和支持。-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互利共赢。-增强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本题考查了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7.【答案】【小题1】表现:-儒学复兴,以“理”概括精神,将忠君观念提升至“天理”高度。-文学发展呈现“重心下移”趋势,“说话”成为市民喜爱的文学形式,且为后世章回小说奠定基础。-科技方面,火药性能不断改进,指南针技术通过对外贸易外传,推动了“地理大发现”。
历史背景:-唐代以来儒学受到佛教挑战,自身面临危机,需要进行变革复兴。-宋初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需要强化思想统治,为儒学复兴提供了政治需求。-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促使文学向适应市民需求的方向发展。-宋代科技发展迅速,海外贸易繁荣,为指南针等技术的外传创造了条件
【小题2】深远影响:-思想方面,儒学的复兴和发展,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的正统思想,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基础,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伦理道德等产生了深远影响。-文学方面,“说话”的兴盛促进了市民文化的繁荣,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形式借鉴。-科技方面,火药性能的改进推动了武器的发展和战争方式的变革;指南针的外传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和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总体而言,宋代思想文化革新发展使中华文明体系更加丰富完善,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解析】(1)表现:根据材料“宋代思想文化较之唐代有了巨大的革新发展,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成就是儒学复兴。在佛教强有力的挑战和思想的滋养下,儒学否极思变。宋初思想家通过讲论的形式阐释经书义理,力求把握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他们通常以“理”概括精神,将忠君观念提到“天理所在”,成为元明清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的思想大背景。与儒学复兴运动相适应,两宋文学出现“重心下移”的发展趋势。“说话”成为广受市民欢迎的文学形式之一,元明以来的部分章回小说就是在宋代话本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南宋与金对峙期间,双方竞相改进火药性能,成熟的指南针技术通过对外贸易不断外传,成为促成“地理大发现”的重要因素。宋代思想文化可谓人文鼎盛,为中华文明体系贡献了很多核心元素”可概括出儒学复兴,以“理”概括精神,将忠君观念提升至“天理”高度。-文学发展呈现“重心下移”趋势,“说话”成为市民喜爱的文学形式,且为后世章回小说奠定基础。-科技方面,火药性能不断改进,指南针技术通过对外贸易外传,推动了“地理大发现”。
历史背景:-唐代以来儒学受到佛教挑战,自身面临危机,需要进行变革复兴。-宋初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需要强化思想统治,为儒学复兴提供了政治需求。-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促使文学向适应市民需求的方向发展。-宋代科技发展迅速,海外贸易繁荣,为指南针等技术的外传创造了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深远影响:思想方面,儒学的复兴和发展,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的正统思想,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基础,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伦理道德等产生了深远影响。-文学方面,“说话”的兴盛促进了市民文化的繁荣,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形式借鉴。-科技方面,火药性能的改进推动了武器的发展和战争方式的变革;指南针的外传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和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总体而言,宋代思想文化革新发展使中华文明体系更加丰富完善,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故答案为:
(1)表现:-儒学复兴,以“理”概括精神,将忠君观念提升至“天理”高度。-文学发展呈现“重心下移”趋势,“说话”成为市民喜爱的文学形式,且为后世章回小说奠定基础。-科技方面,火药性能不断改进,指南针技术通过对外贸易外传,推动了“地理大发现”。
历史背景:-唐代以来儒学受到佛教挑战,自身面临危机,需要进行变革复兴。-宋初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需要强化思想统治,为儒学复兴提供了政治需求。-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促使文学向适应市民需求的方向发展。-宋代科技发展迅速,海外贸易繁荣,为指南针等技术的外传创造了条件。
(2)深远影响:-思想方面,儒学的复兴和发展,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的正统思想,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基础,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伦理道德等产生了深远影响。-文学方面,“说话”的兴盛促进了市民文化的繁荣,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形式借鉴。-科技方面,火药性能的改进推动了武器的发展和战争方式的变革;指南针的外传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和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总体而言,宋代思想文化革新发展使中华文明体系更加丰富完善,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题考查了宋明理学、宋元文学艺术,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宋明理学、宋元文学艺术,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8.【答案】【小题1】英国工业革命期间环境危机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工厂大量集中,导致城市环境恶化,人们居住的城镇充满了难闻的气味和景象;其次,空气污染严重,导致许多人身体虚弱,甚至养成了对烈酒和麻醉剂的依赖;最后,随着钢铁业的快速发展,森林被大量砍伐,河流也受到了严重污染
【小题2】19世纪英国环境治理的有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政府开始重视环境保护,成立了中央卫生委员会,并在各地设立卫生医官,同时通过了《河流防污法》等法律法规来加强环境治理;其次,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工厂企业也在不断改进生产方式,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减少了环境污染;最后,民众环保意识的觉醒和煤烟减排运动的兴起,也推动了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此外,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发展也为环境治理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持
【解析】(1)根据材料“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英国的环境危机也悄然向他们逼近。由于蒸汽机的作用,工厂得以汇合集中起来,形成巨大而黝黑的工业城市,导致城市环境的恶化。人们居住的大小城镇充满令人厌恶的景象和气味。空气不断处在污染状态中,大批人体弱多病,无精打采,养成了对烈酒和麻醉剂的嗜好,这些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许多受河流污染的民众自发组织起来,要求议会立法,呼吁全社会关注河流污染问题。而钢铁业的突飞猛进直接导致对森林的大肆砍伐。1831年英国成立中央卫生委员会,政府还在各地设立了卫生医官,1876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河流防污法》。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工厂企业也在不断改进自己的生产方式,以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19世纪晚期,英国出现了煤烟减排运动,人们重新思考人类与技术、环境之间的关系”可概括出英国工业革命期间环境危机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工厂大量集中,导致城市环境恶化,人们居住的城镇充满了难闻的气味和景象;其次,空气污染严重,导致许多人身体虚弱,甚至养成了对烈酒和麻醉剂的依赖;最后,随着钢铁业的快速发展,森林被大量砍伐,河流也受到了严重污染。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19世纪英国环境治理的有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政府开始重视环境保护,成立了中央卫生委员会,并在各地设立卫生医官,同时通过了《河流防污法》等法律法规来加强环境治理;其次,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工厂企业也在不断改进生产方式,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减少了环境污染;最后,民众环保意识的觉醒和煤烟减排运动的兴起,也推动了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此外,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发展也为环境治理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持。
故答案为:
(1)英国工业革命期间环境危机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工厂大量集中,导致城市环境恶化,人们居住的城镇充满了难闻的气味和景象;其次,空气污染严重,导致许多人身体虚弱,甚至养成了对烈酒和麻醉剂的依赖;最后,随着钢铁业的快速发展,森林被大量砍伐,河流也受到了严重污染。
(2)19世纪英国环境治理的有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政府开始重视环境保护,成立了中央卫生委员会,并在各地设立卫生医官,同时通过了《河流防污法》等法律法规来加强环境治理;其次,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工厂企业也在不断改进生产方式,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减少了环境污染;最后,民众环保意识的觉醒和煤烟减排运动的兴起,也推动了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此外,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发展也为环境治理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持。
本题考查了工业革命,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工业革命,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9.【答案】民意调查中的抗战与国民心态。
1942年,《大刚报》所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不仅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对抗战的坚定信念,还折射出民众对于战后世界格局的期待与担忧。这次民调,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去窥探那个动荡年代的国民心态与历史脉络。
首先,从民调问题一“你认为中国抗战究竟能不能得到最后胜利?”中,我们可以看到高达99.5%的民众坚信中国能够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这一数据背后,是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展现出的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人民已经经历了长达十年的艰苦抗战,尽管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民众对抗战胜利的信念却从未动摇。这种信念,正是支撑中国人民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问题二“你主张联合各国应该先以全力解决德国,还是先以全力解决日本?”中,69.4%的民众选择先解决日本。这一选择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深恶痛绝,以及希望尽快结束抗战的迫切愿望。与此同时,也体现了民众对于国际形势的一定认知,他们明白德国虽然强大,但日本才是对中国威胁最大的敌人。
问题三“在联合各国未以全力打击日本之前,你认为我们要不要先行反攻?”的民调结果显示,支持和反对的比例相差无几。这反映了当时民众对于抗战策略的分歧与思考。一方面,民众渴望早日反攻,收复失地;另一方面,他们也明白在国际形势未明朗之前,盲目反攻可能会带来更大的损失。这种分歧与思考,正是那个时代中国人民智慧与勇气的体现。
问题四和问题五则涉及到了抗战胜利后的政治构想和国际关系。民众对于是否召集国民大会、是否与日本平等相处等问题表达了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不仅反映了民众对于未来国家发展的期待,也体现了他们对于国际关系的深刻认识。
综上所述,这次民意调查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当时民众心态的珍贵资料,还为我们揭示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脉络。通过这次民调,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坚定信念、勇敢抗争以及对于未来的美好期待。
【解析】本题较开放,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民意调查是了解公众对政治、经济、社会等问题观点和态度的调查方法”以及表格的内容可概括出民意调查中的抗战与国民心态。然后结合《大刚报》所进行的民意调查所体现的抗战与国民心态进行概括。
故答案为:
民意调查中的抗战与国民心态。
1942年,《大刚报》所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不仅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对抗战的坚定信念,还折射出民众对于战后世界格局的期待与担忧。这次民调,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去窥探那个动荡年代的国民心态与历史脉络。
首先,从民调问题一“你认为中国抗战究竟能不能得到最后胜利?”中,我们可以看到高达99.5%的民众坚信中国能够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这一数据背后,是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展现出的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人民已经经历了长达十年的艰苦抗战,尽管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民众对抗战胜利的信念却从未动摇。这种信念,正是支撑中国人民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问题二“你主张联合各国应该先以全力解决德国,还是先以全力解决日本?”中,69.4%的民众选择先解决日本。这一选择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深恶痛绝,以及希望尽快结束抗战的迫切愿望。与此同时,也体现了民众对于国际形势的一定认知,他们明白德国虽然强大,但日本才是对中国威胁最大的敌人。
问题三“在联合各国未以全力打击日本之前,你认为我们要不要先行反攻?”的民调结果显示,支持和反对的比例相差无几。这反映了当时民众对于抗战策略的分歧与思考。一方面,民众渴望早日反攻,收复失地;另一方面,他们也明白在国际形势未明朗之前,盲目反攻可能会带来更大的损失。这种分歧与思考,正是那个时代中国人民智慧与勇气的体现。
问题四和问题五则涉及到了抗战胜利后的政治构想和国际关系。民众对于是否召集国民大会、是否与日本平等相处等问题表达了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不仅反映了民众对于未来国家发展的期待,也体现了他们对于国际关系的深刻认识。
综上所述,这次民意调查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当时民众心态的珍贵资料,还为我们揭示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脉络。通过这次民调,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坚定信念、勇敢抗争以及对于未来的美好期待。
本题考查了抗日战争,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抗日战争,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