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雨辋川庄作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提升切入诗歌的能力。
2.复习巩固理解诗歌的方法。
3.体会王维诗歌的意境,感悟其中表达的情感。
2学情分析
一、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高一教材中的王维诗歌《山居秋暝》,也在《唐宋散文选读》中读过风格情趣相似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对于王维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二、本班学生诗歌理解能力普遍偏弱,特别对于一些高一基础薄弱的同学,很多过去的鉴赏知识与鉴赏技能都已淡忘,对诗歌的理解,很多都还停留在要么直接看不懂,要么只看懂大概,还没有很好地养成细致地找寻切入点,耐心地分析文本,用心思考感悟的习惯。而作为本节课讲授重点的王维诗歌《积雨辋川庄作》,从题目、作者、注释到文本都具有切入点清晰,文本易懂,情感抒发较直接的特点,因此可以借由此诗来训练巩固读诗的方法。
3重点难点
1.提升切入诗歌的能力。
2.感悟诗歌中的丰富情感。
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熟悉的字与熟悉的人
导入词:大家应该都有过面对一群陌生人的经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往往都会从中找到自己感觉最熟悉的人,或者人身上自己感觉熟悉相似的点进行切入,进而加入这个群体。读诗也是一样,无论是默写还是读诗时的理解,往往会被一些不熟悉的字影响,但实际上,读诗遇到不懂的字词,特别是百思不得其解的字词,可以先跳过,因为大部分诗的大部分情感,都是可以从诗中自己熟悉的字词中找到答案的。例如《积雨辋川庄作》这首诗,我们在默写中易错的字有“藜”“黍”“菑”,很多同学会因为这些字而对整首诗望而却步,实际上,我们要理解这首诗,可以先抛开这些生字,从我们熟悉的字词上入手。
活动2【活动】第一印象
活动开场词:如果我们在陌生人里遇到了一个心仪的对象,我们应该如何接近他/她呢?很明显,第一步首先要对其有一个整体的第一印象,这一印象也决定了你对这个人能否深入理解。下面,我们来朗读诗歌,在读的过程中体会,这首诗给你怎样的第一印象?
活动内容:朗读诗歌,整体感知,并由学生说明自己的第一印象。
活动3【讲授】切入诗歌
(一)从标题切入
提问:1.从标题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这首诗应该是什么题材?怎样看出?
——时间、地点、季节、作诗缘由
——山水田园诗。从“积雨”、“庄”(景物特色)、“辋川”(学过的关于王维的知识)看出。
2.只看标题,你觉得诗歌可能有哪些感情?
——“积雨”可能是喜雨,也可能是愁雨;“辋川庄作”可能有山水田园之乐(可提示《过故人庄》)。
(二)从作者切入
学生都很熟悉王维,这里可以捎带提一下《山居秋暝》,基本明确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清新闲适”“富有禅意”的特点。(“富有禅意”这一点,程度较好的同学应该还能记得,在理解上可能有难度,暂且在这一环节提及一下,之后根据学生掌握诗歌程度可大略提及,暂不作为教学重点。)
(三)从文本切入
1.让学生找出诗歌每一联只看字面意义就能懂的字。(以下列出大致的字词,具体根据课堂情况调整)
首联:雨、空林、烟火、蒸、炊
颔联:水田飞白鹭
夏木
黄鹂
颈联:山中、静、观(某种植物)、松下、清、折(某种植物)
尾联:与人争、罢、何事、相疑(顺带复习“相”的意思)
2.根据列出的字词,逐步一一直接体会诗歌意境与感情。
3.小结
(1)意境:宁寂安逸的田园气息,恬静优美的自然风关,清幽闲适的山中生活[结合之前的“作者切入”和诗歌前两联(至少是第二联)排除掉“寂寞”的情感,且明确之前在“标题”切入中关于情感的理解]
(2)感情:
①山水田园之乐(前两联,“对山居风景的喜爱”)[这一点较容易得出]
②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从第三联得出,第四联虽难于理解,但从“争”“罢”“何……相疑”也可以笼统看出一种与世无争的闲逸心境)[这一点相对难以得出,但由此可以让学生懂得细致体会诗歌,领悟多重情感的重要性]
(四)从注释切入
结合注释中的典故理解尾联。
(五)总结
本节课学到的诗歌切入方法。
1.从标题、作者切入,尽可能摄取关于时间、地点、基调、写作缘由等信息,判断诗歌题材,且结合题材与作者风格推断感情。(就如同了解心仪对象的身份、年龄、职业、家境等外部信息)
2.从文本中“筛选”出字面意义清晰直接的字词,仔细揣摩,由之大致领会意境与情感。(如同了解心仪对象的性格,揣摩其心思,增进感情)
3.从注释切入,辅助理解诗歌。(如同从心仪对象的朋友、家人口中获得一些额外的信息,帮助了解)
4.在意境、情感之外,注意诗歌的语言和手法(由此引入下一环节)
活动4【练习】新的拓展与思考
(一)请学生阅读诗歌《辛夷坞》,并用本节课训练巩固的方法进行理解。
(二)思考:王维诗歌中除了山水田园之乐和归隐之志之外,还有怎样的心境?
活动5【讲授】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