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沈子福归江东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鉴赏诗歌通过比喻来抒情的表达技巧。
掌握送别诗中有关“柳”的意象的含义。
体会盛唐送别诗的特点
2重点难点
鉴赏诗歌通过比喻来抒情的表达技巧。
掌握送别诗中有关“柳”的意象的含义。
3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送沈子福归江东
一:由复习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导入新课。
二:指导学生学习《送沈子福归江东》
(一)题解:简介背景
王维大约在开元二十八、二十九年(740、741)知南选,至襄阳(今属湖北)。他集子里现存《汉江临眺》、《晓行巴峡》等诗,可见他在江汉的行踪不止襄阳一处。沈子福,不详。长江从九江以下往东北方向流。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看诗题和头两句的意思,这诗当是作者在长江上游送沈子福顺流而下归江东之作。别本也作《送沈子福之江东》。
(二)基本解读诗歌内容
诵读
(通过读来把握诗歌的感情)
1、指导学生诵读诗歌,要求注意节奏和感情。
2、教师示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感受诗人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
3、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
4、指名学生诵读
品析
(要求学生通过讨论几个问题来分析把握诗歌内容)
教师提问:
1、找出诗歌中有关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事件的词。
2、诗中写哪些景物、事物?(意象)
3、诗中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4、作者在诗中抒发了什么感情?是如何抒发的?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并明确问题
第一句点明送别之地:渡头。渡头是送客之地,杨柳是渡头现成之景。唐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里写杨柳,不仅写现成之景,更是烘托送别气氛。行
客已稀,见境地的凄清,反衬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第二句点出“归江东”的题意。罟(gǔ古)师,渔人,这里借指般夫。临圻,当指友人所去之地。前两句以显出送行与分别已在眼前。
第三、四句,
友人乘船而去,诗人依依不舍,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满人间,春光荡漾,桃红柳绿,芳草萋萋。这时,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
惜别之情,就象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诗人忽发奇想: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象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着你归去吧?
鉴赏(要求学生侧重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提示:
先指导学生复习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知识,然后要求学生从抒情手法方面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提问:王维的送别诗善于借景抒情,这首诗中,景物描写与作者的感情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明确:“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通过奇妙的联想,将自然界的春色与心灵中的感情联系起来,将自己对朋友的无限依恋
惜别之情比喻成眼前无边无际的、无处不在的春色。即景寓情,借景喻情,情与景妙合无间,极其自然。抒难写之情如在眼前,将抽象的惜别之情写成了可见可触的形象,而且仿佛友情绵长,从江南江北充满于天地之间。
三、拓展:(比较阅读,体会盛唐送别诗的特点并且掌握送别诗中有关“柳”的意象的含义。)
1、比较阅读《送沈子福归江东》与《送元二使安西》中对“柳”的描写。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复习阅读《赠汪伦》《别董大》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总结:写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这是盛唐诗歌的特色。
3、由本诗其中的关键词语是“杨柳”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所学的诗词,整理出有关含有“柳”的意象的诗词,掌握送别诗中有关“柳”的意象的含义。
在别离诗词的意象群中,“长亭、南浦、杨柳、美酒”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意象。而“柳”出现的频率最高、蕴蓄的离思最深,因而也最为引人注目。“柳”者,留也。这一字音上的联系,已足以使柳获得别离文学作家的青睐,更何况那长条依依的体形活脱就是一种款款惜别的天然姿态。于是“柳”就有了惜别的意义在里面。它常常出现在送别诗里。这些诗歌里,“柳”就是思念,柳就是离情别意。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易生速长,用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四、总结:小结本节的的内容重点
本诗在抒情手法上借景喻情,将自然界的春色与心灵中的感情联系起来,将自己对朋友的无限依恋
惜别之情比喻成眼前无边无际的、无处不在的春色。即景寓情,,情与景妙合无间,极其自然。
在别离诗词的意象群中,
“柳”出现的频率最高、蕴蓄的离思最深,因而也最为引人注目,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意象。。
五、布置作业;
1、默写本诗。
2、通过联想和相象,将诗歌改写成一个送别的场面描写。
3、课后收集整理历代以“柳”为送别意象的诗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