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广东物理试卷自主命题以来,近四年广东卷总体结构稳定。试题依据课程标准,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守正创新,引导学生夯实基础、提高能力、发展素养。广东物理试卷包括7道单选题、3 道多选题、2 道实验题和3 道计算题,总共 15 道题。其中,选择题的数量和分值保持不变,2道实验题和3 道计算题的分值亦基本不变,偶有微调。自2023年起,广东卷解答题负荷有所增加,3道计算题均包含3个小问,难度设计具有一定梯度,凸显了试题的选拔功能。
2024年广东高考物理试题继承了多年来广东试题突出的优点,也有非常明显的、积极的变化。其中有两个显著的变化:一是以组合题的形式出现。如实验题考查的是《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的三个必做实验,第14题分别以汽车安全带和安全气囊为背景命制两个独立的小题,这样的命题风格比较新颖,是2024年试题比较显著的变化。这体现了试题能尽量覆盖到更多的必备知识。二是在单选题、多选题、实验题和计算题都设置了区分度较明显的试题,试题在数学运算上明显加强,文字量相比于2023年也有接近250字的增加,这在阅读速度和提取关键信息上也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广东卷问题与情境的结合度不断提升,不满足于常见情境设置, 增加了陌生情境,考查学生的临场思维能力。试题从自然现象、 生产实践、 科技发展和学习探究中广泛选材, 提炼出新颖情境, 充分考查学生分析、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2023年试题第3题 “铯原子喷泉钟”、 第7题“行星凌日”、 第9题“电子墨水”和 第13题“驻波声场中的小气泡”的情境,2024年第4题 “电磁俘能器”、 第12题“太阳光自动跟踪系统”、第13题“差压阀”这些并不是学生常见的情境,属于陌生情境, 这些情境考查了学生考场上的独立思考、 多角度多层次解决问题的高阶思维能力。广东卷也聚焦真实问题,如2023年第2题“机器人检测故障”、第5题“医用回旋加速器”、 第15 题 “药品自动传送系统”,2024年第8题“污水处理”、第14题“汽车的安全带和安全气囊”这些真实情境,关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求,关注物理学的进步带给社会的变化,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近四年广东卷考查内容总体上结构、主次关系稳定。力学和电磁学分值均维持在40分左右,凸显了力学、电磁学在高考物理中的核心地位。热学、光学分值相对较低,处于高考物理中的次要地位。在前两年,热学与光学在试卷中的位置固定于选做题。在取消选做题的近两年广东卷中,热学、光学考査所处位置也相对固定,热学均在解答题第一题,光学与机械振动和机械波均在选择题。
近几年广东卷物理试题落实了考查必备知识的任务,试题尤其重视对关键能力的全面考查,对各个层次的人才都有较好的选拔功能。基于上述分析,对高三一轮复习备考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重视考情分析,务必回归教材:教材是落实物理课程育人功能的直接课程资源,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深刻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有许许多多与生活、生产实际和新科技相联系的问题情境。备考要聚焦课标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回归课本,做到各个击破、全面复习、不留盲点,尤其要用好教材上的习题。教材的习题都是专家精心挑选的,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可以有效检测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思想方法的掌握情况。本书中“链接教材·夯基固本”这一板块详细列出了必备知识、易错点以及教材习题衍生,这一部分可以作为课前预习,对于大家回归教材很有帮助。
2.备考要认真研究历年高考真题:分析广东卷的命题特点,收集高考信息,准确把握备考方向,精准定位,高效施策。广东卷强调在深刻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注重通用方法,备考时要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掌握得扎扎实实、清清楚楚,主动探究深层次的知识,每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每一个规律成立的前提、每一个公式中的物理量都要明确。在本书中精选了大量的高考真题,对于这些真题同学们要用心琢磨,反复练习,真题就是最好的练习题。
3.重视模型建构,提升建模能力:在一轮备考中我们要做到训练有素,对于不同的模型,采用怎样的处理方式,要能够准确反应。同时注重模型的迁移能力,因此大家在利用典型例题以及拓展时就要更加关注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变形,不断提升举一反三、类比的能力。在解答真实问题情境的试题时,正确建模,将真实问题转化为熟悉的物理模型是关键。因此备考一是要梳理常见的物理模型的特征和适用条件;二是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能够准确解读题目中的关键词(如“静止、缓慢、缓缓、恰好、刚好”等),并对关键词进行信息加工,获取隐藏条件或信息;三是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比如画好运动过程分析图、受力分析图等。
4.重视实验复习,培养创新能力:广东卷实验题均是“出于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都是以教材实验为基础进行创新,要注意基本仪器的读数,注重对实验原理的分析和推导,对于复习过程中遇到的典型实验创新习题,可以借助软件或者实验室相关设备复现,提升自己做实验时的“现场感”。
5.提升阅读的速度和准确度:不排斥大篇幅的展示一个知识点或者一个规律的应用情境,要有意识加强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可以适当了解一些高新科技。本书中“教考衔接课”就是个很好的栏目,可以帮助同学们了解一些知识背景。
6.规范作答,利用好每一道题:要认真对待所做的每一道模拟题、真题,既要抽丝剥茧寻找问题的最优解,又要认真做好题后反思,而且要及时翻看,不断扫清盲点和弱点。要注意培养答题的规范性,不跳步、不漏步,要尽可能减少非智力因素失分,提高复习效率。
3 / 3自2021年广东物理试卷自主命题以来,近四年广东卷总体结构稳定。试题依据课程标准,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守正创新,引导学生夯实基础、提高能力、发展素养。广东物理试卷包括7道单选题、3 道多选题、2 道实验题和3 道计算题,总共 15 道题。其中,选择题的数量和分值保持不变,2道实验题和3 道计算题的分值亦基本不变,偶有微调。自2023年起,广东卷解答题负荷有所增加,3道计算题均包含3个小问,难度设计具有一定梯度,凸显了试题的选拔功能。
2024年广东高考物理试题继承了多年来广东试题突出的优点,也有非常明显的、积极的变化。其中有两个显著的变化:一是以组合题的形式出现。如实验题考查的是《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的三个必做实验,第14题分别以汽车安全带和安全气囊为背景命制两个独立的小题,这样的命题风格比较新颖,是2024年试题比较显著的变化。这体现了试题能尽量覆盖到更多的必备知识。二是在单选题、多选题、实验题和计算题都设置了区分度较明显的试题,试题在数学运算上明显加强,文字量相比于2023年也有接近250字的增加,这在阅读速度和提取关键信息上也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广东卷问题与情境的结合度不断提升,不满足于常见情境设置, 增加了陌生情境,考查学生的临场思维能力。试题从自然现象、 生产实践、 科技发展和学习探究中广泛选材, 提炼出新颖情境, 充分考查学生分析、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2023年试题第3题 “铯原子喷泉钟”、 第7题“行星凌日”、 第9题“电子墨水”和 第13题“驻波声场中的小气泡”的情境,2024年第4题 “电磁俘能器”、 第12题“太阳光自动跟踪系统”、第13题“差压阀”这些并不是学生常见的情境,属于陌生情境, 这些情境考查了学生考场上的独立思考、 多角度多层次解决问题的高阶思维能力。广东卷也聚焦真实问题,如2023年第2题“机器人检测故障”、第5题“医用回旋加速器”、 第15 题 “药品自动传送系统”,2024年第8题“污水处理”、第14题“汽车的安全带和安全气囊”这些真实情境,关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求,关注物理学的进步带给社会的变化,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近四年广东卷考查内容总体上结构、主次关系稳定。力学和电磁学分值均维持在40分左右,凸显了力学、电磁学在高考物理中的核心地位。热学、光学分值相对较低,处于高考物理中的次要地位。在前两年,热学与光学在试卷中的位置固定于选做题。在取消选做题的近两年广东卷中,热学、光学考査所处位置也相对固定,热学均在解答题第一题,光学与机械振动和机械波均在选择题。
近几年广东卷物理试题落实了考查必备知识的任务,试题尤其重视对关键能力的全面考查,对各个层次的人才都有较好的选拔功能。基于上述分析,对高三一轮复习备考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重视考情分析,务必回归教材:教材是落实物理课程育人功能的直接课程资源,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深刻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有许许多多与生活、生产实际和新科技相联系的问题情境。备考要聚焦课标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回归课本,做到各个击破、全面复习、不留盲点,尤其要用好教材上的习题。教材的习题都是专家精心挑选的,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可以有效检测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思想方法的掌握情况。本书中“链接教材·夯基固本”这一板块详细列出了必备知识、易错点以及教材习题衍生,这一部分可以作为课前预习,对于大家回归教材很有帮助。
2.备考要认真研究历年高考真题:分析广东卷的命题特点,收集高考信息,准确把握备考方向,精准定位,高效施策。广东卷强调在深刻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注重通用方法,备考时要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掌握得扎扎实实、清清楚楚,主动探究深层次的知识,每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每一个规律成立的前提、每一个公式中的物理量都要明确。在本书中精选了大量的高考真题,对于这些真题同学们要用心琢磨,反复练习,真题就是最好的练习题。
3.重视模型建构,提升建模能力:在一轮备考中我们要做到训练有素,对于不同的模型,采用怎样的处理方式,要能够准确反应。同时注重模型的迁移能力,因此大家在利用典型例题以及拓展时就要更加关注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变形,不断提升举一反三、类比的能力。在解答真实问题情境的试题时,正确建模,将真实问题转化为熟悉的物理模型是关键。因此备考一是要梳理常见的物理模型的特征和适用条件;二是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能够准确解读题目中的关键词(如“静止、缓慢、缓缓、恰好、刚好”等),并对关键词进行信息加工,获取隐藏条件或信息;三是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比如画好运动过程分析图、受力分析图等。
4.重视实验复习,培养创新能力:广东卷实验题均是“出于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都是以教材实验为基础进行创新,要注意基本仪器的读数,注重对实验原理的分析和推导,对于复习过程中遇到的典型实验创新习题,可以借助软件或者实验室相关设备复现,提升自己做实验时的“现场感”。
5.提升阅读的速度和准确度:不排斥大篇幅的展示一个知识点或者一个规律的应用情境,要有意识加强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可以适当了解一些高新科技。本书中“教考衔接课”就是个很好的栏目,可以帮助同学们了解一些知识背景。
6.规范作答,利用好每一道题:要认真对待所做的每一道模拟题、真题,既要抽丝剥茧寻找问题的最优解,又要认真做好题后反思,而且要及时翻看,不断扫清盲点和弱点。要注意培养答题的规范性,不跳步、不漏步,要尽可能减少非智力因素失分,提高复习效率。
1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