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
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了解诗歌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
2、
赏析李诗的艺术特色,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2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刚刚进入高二的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知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平,但是在主动鉴赏、探究方面还是有很大的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力求层层设问,或者由浅入深,化抽象为具体的探究文章的主题和细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3重点难点
(1)重点:把握诗的内容和形式,整体感悟诗的意境。
(2)难点: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兴趣,先声夺人。用余光中《寻李白》这首诗中的几行诗托出这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盛唐第一诗人李白,“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活动2【讲授】简介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生于中亚碎叶城,五岁时随父亲迁居绵州彰明县青莲乡。有《李太白集》,存诗九百多首,诗多浪漫主义色彩,有“诗仙”之誉。
活动3【讲授】写作背景
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推荐,被征召入京。他以为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时机到了,于是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踌躇满志。
到了长安,却被任命为翰林待诏,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干。由于他蔑视权贵,不趋炎附势,招致权贵们的攻击和谗毁。不到三年,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离开长安,与杜甫、高适游山东,在兖州话别,临行作本诗。
活动4【讲授】解题
“梦游天姥”--------内容
“吟”
--------体裁
“留别”
--------目的
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
临别赠友表心情之作,又名为《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活动5【讲授】整体感知
1、播放音频,注意字音
正音
天姥
瀛洲
语
天台山
剡溪
渌水
脚著
谢公屐
殷岩泉
澹澹
石扉
訇然
鸾
怳惊起
2、学生齐读,把握节奏活动6【讲授】理清思路
①入梦的原因是:
海客谈瀛洲……欲倒东南倾
②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
我欲因之梦吴越
③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④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活动7【讲授】研读第一部分:梦因
问题1: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问题2:除了瀛洲外,还提到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夸张、衬托,突出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活动8【讲授】研读第二部分:梦境
1、朗读思考:梦境中共描绘了几幅图景?
剡溪美景、天姥奇景、洞天仙境2、鉴赏第一幅图景:剡溪美景
思考1:“飞”“送”运用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夸张、拟人。不用“走”,而用“飞”,想象大胆,语带夸张;以“送”写月,仿佛是月亮有情,陪伴诗人来到剡溪。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思考2:诗人为何提到“谢公”?
李白借谢灵运来写自己,也表达了自己要效仿谢灵运寄情山水、鄙弃俗世。3、鉴赏第二幅图景:天姥奇景
谢公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
青云梯:高峻陡峭的山路
殷:形作动,震荡
栗、惊:使动,使……战栗、使……惊恐
青青:黑沉沉的
澹澹:水波摇动的样子
4、鉴赏第三幅图景:洞天仙境
天马行空、瑰丽奇幻
活动9【讲授】 研读第三部分:梦悟
1、重点字词
怳:忽然
向来:觉醒以前的仙境
且:将要
安能:怎么能
2、态度
(1)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感慨世事虚幻无常,流露人生如梦的感伤情绪。
(2)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显露出诗人逃避现实的消极遁世的无奈。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表明诗人追求个性自由、蔑视权贵的性格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活动10【讲授】课文总结
全诗通过梦游的描绘,写出了作者憎恶黑暗现实、追求自由乐土的理想,表现了作者蔑视权贵的精神。
消极因素:流露出人生如梦和逃避现实的思想,表现出消极的一面。这是作者在当时社会里陷入重重矛盾之后无可奈何的解脱。
活动11【讲授】艺术手法
1、构思奇特
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
2、想象丰富
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3、语言灵活
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通俗平易,兼用长短句,打破了“七言”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