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恒星即使在两个旋臂之间,也像流水一样漂浮在我们的四周——气势磅礴的自身发光的星球,有些虽然像肥皂泡一样脆弱,却又大得可以容得下1万个太阳或1万亿个地球;有些小如一座城池,但密度却比铅大100万亿倍。有些恒星跟太阳一样是孤独的;多数恒星有伴侣,通常是成双成对,互相环绕。但是那些星团不断地从三星系逐渐转化成由数十个恒星组成的松散的星团,再转化成由百万个恒星组成的璀璨夺目的大球状星团。有些双星紧靠在一起,星体物质在它们之间川流不息,多数双星都像木星与太阳一样分离开来。有些恒星——超新星——的亮度跟它们所在的整个星系的亮度一样;有些恒星——黑洞——在几千米以外就看不见了。有些恒星的光彩长年不减;有些恒星闪烁不定,或以匀称的节奏闪烁着。有些恒星稳重端庄地转动着;有些恒星狂热地旋转着,弄得自己面貌全非,成了扁圆形。多数恒星主要是以可见光或红外光放出光芒;其他恒星也是X光或射电波的光源。发蓝光的恒星是年轻的星,会发热;发黄光的恒星是常见的星,它们已经到了中年;发红光的恒星常常是垂亡的老年星;而发白光或黑光的恒星则已奄奄一息。银河里大约有4000亿个各种各样的恒星,它们的运转既复杂又巧妙。对于所有这些恒星,地球上的居民到目前为止比较了解的却只有一个。
(摘编自卡尔·萨根《宇宙的边疆》)
材料二:
如果有一天早上日出时醒来,发现一丝云彩都没有的天空是漆黑的,或是黄的或绿的,我们都会理所当然地大吃一惊。洛杉矶和墨西哥城的居民们对褐色的天空已经变得习以为常,而伦敦与西雅图的市民却习惯于看见灰色的天。
蓝天是什么呢?1957年8月,人类第一次上升到蓝天之上并四处眺望。一位退休的空军军官、内科医生西蒙斯成为有史以来上升到最高处的人。他独自驾驶一个气球飞到30千米之上,并且透过气球的厚玻璃窗瞥见一个不同的天空。西蒙斯回忆说,那是暗黑和深紫色的天空。他已经到达地面上看见的蓝色被太空的完全漆黑所取代的过渡区域。
自从西蒙斯那次几乎被人们遗忘的飞行以来,许多国家的人都飞到过大气层之上。人类(包括机器人)多次在太空的直接体验清楚地说明,即使在白昼,天空也是黑的。
白昼天空的蔚蓝色,显然与大气有某种关系。可是当你向餐桌对面望去,你的同伴不会是蓝色的。天空的蓝色必定不是一点点空气,而是大量空气造成的。如果你从太空仔细地观看地球,就会看到有一条薄薄的蓝带把地球围住,这便是低层大气。在这条带的顶部,你可以看出蓝天逐渐消退成漆黑的太空。这就是西蒙斯第一次进入的过渡区。在常规的太空飞行中,你从蓝带的底层出发,起飞后几分钟就完全穿过它,然后进入无边无际的空间,在那里如果没有精心研制的生命维持系统,连吸一口空气也办不到。人类生命的存在实在有赖于蓝天。
我们在白天看见天空是蓝的,是因为我们头上和周围的大气在反射太阳光。在一个无云的夜晚,天空是黑的,这是因为没有一个很强的光源被大气反射。不知怎么的,大气总喜欢向我们反射蓝光,这该如何说呢?
太阳的可见光包含多种颜色——紫、蓝、绿、黄、橙、红——它们对应于波长各不相同的光。紫光与蓝光波长最短,而橙色与红色光波的波长最长。我们看出来的颜色,便是我们的眼睛和头脑“读”出来的光的波长。
当光谱中所有这些彩虹颜色像在太阳光里那样混合起来,就几乎成为白光。这些光波在8分钟内穿越1.5亿千米,一齐从太阳传到地球。它们射进主要由氮和氧分子组成的大气,有些波被空气反射回太空,有些在到达地面之前被反射到各个方向。大气对光波的这种全方位反射,叫作“散射”。
但是空气分子对各种光波的散射情况是很不相同的。波长越短的光(如紫光和蓝光)比起波长较长的光(像橙色与红色的光),越容易被散射。当我们在无云的白昼抬头仰望并赞美蓝天时,我们看到的是被优先散射的短波太阳光。这种散射称为瑞利散射,用以纪念对这种现象首先做出合理解释的英国物理学家瑞利。
那么落日为什么是红的呢?因为大气层是固态地球用重力吸引住的在其四周的一个气体薄层,在日落或日出时,太阳光斜穿大气层要比在中午直穿大气层经过更长的路程。由于紫波与蓝波在更长的过程中比太阳当顶时被散射得更多,我们望着太阳时看到的只是剩余部分,即阳光中几乎没有散射掉的波段,尤其是橙色和红色的光。这样,蓝天形成了红的落日。
地球上天空的蓝色与大气的成分关系不大——只要大气不吸收光线,氧和氮分子都不吸收可见光,它们只把光散射到其他方向上去。然而有些别的分子却能“吞食”光线。汽车引擎和工业燃烧产生的氮的氧化物真的会吸收光,因此它们是烟雾中暗棕色的来由。吸收和散射一样,也能使天空变色。
其他的星体,如水星、地球的月亮以及其他行星的大多数卫星都是很小的星体:它们的重力很微弱,因此他们不能保留自己的大气,于是大气会慢慢地向太空流散。这样一来,近乎真空的空间会延伸到他们的表面。太阳光在传播途中既不被散射也不被吸收,会毫无阻拦地射到它们的表面。这些星体的天空是漆黑的,甚至在正午也是这样。
(摘编自卡尔·萨根《暗淡蓝点·神圣的黑暗》,叶式辉、黄一勤译)
1.阅读材料一判断下列关于恒星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恒星是能发光的星球,发红光的恒星大多是垂亡的老年星;发白光或者黑光的恒星则是衰老到奄奄一息的星。
B.从发光形式看,多数恒星主要以可见光或红外光的形式发出光芒,而另一部分只以X光或射电波的形式发光。
C.超新星的亮度与所在星系相当,而黑洞在数千米外就难以观测;有的恒星常年明亮,有的闪烁或节律发光。
D.恒星中的双星占多数,且大部分是分离的;有的恒星和太阳一样孤独,有的恒星因疯狂旋转而把自己弄得面目全非。
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在地面上看到的天空颜色与西蒙斯在30千米之上看到的不同,说明人们看到的天空颜色与观察的高度有关。
B.早晚时,太阳光斜穿大气层,紫波与蓝波被散射得更多,留下的主要是橙色和红色的光,所以朝阳和落日多是红的。
C.氮的氧化物会吸收光,从而成为烟雾中暗棕色的来由,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废气污染严重的城市的天空都是暗棕色的了。
D.与地球相比,一些很小的星体重力很微弱,无法保留住自己的大气,故而这些星体的天空即便在正午也是漆黑的。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与《宇宙的边疆》一样,以说理为主,穿插了一些生动有趣的叙述,与说明性文字配合自然,延续了卡尔·萨根一贯的语言风格。
B.材料一中“像流水”和“像肥皂泡”都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前者突出恒星朝同一方向移动的特点,后者突出了有些恒星的脆弱。
C.在无云的夜晚,我们看到天空是漆黑的,在黑色天空的背景上,星星看起来要亮一些,也更为清楚,这符合材料二所提到的瑞利散射原理。
D.作者在材料二详细介绍了天空呈现蓝色、深紫色、黑色的原因,这让我们认识到,根据已有的观测经验,应可预测出其他星球天空的颜色。
4.美国《每日新闻》曾称赞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有三只眼睛,一只眼睛探索星空,一只眼睛探索历史,第三只眼睛探索社会现实”。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草绳
沈从文
今年镇上雨水特别好。如今雨又落了整三天。
水位由滩上移到堤坝上来了,沿河两岸多添了一些搬罾人。大家只愿水再涨一点。河里水再涨,到把临河那块沙坝全体淹没时,河里水,能够流到大杨柳桥下,则沙湾人会高兴得饭也忘记吃,是一定的吧。
水再大一点,进了溪里桥洞时,只要是会水,就可以得到些例外的利益。然而水却并不能如大家的意思,涨到河码头木桩标示处,便打趣众人似的就止了。
①人人都失望。
桥头的老兵做了梦,梦到是水还要涨。在一个早上,他走到各处熟人家中把那再要涨水的梦当成一件预言的说了。当然人人都愿意这梦是灵验。
“得贵伯,是有的。”说话的是个沙湾人,叫二力,十六岁的小个儿猴子,同得贵打草鞋为生。这时得贵正在一个木制粗糙轮上搓一根草绳。这草绳,大得同小儿臂膊,预备用来捉鱼。
房子中,墙上挂了一盏桐油灯,发着黄色的光圈。左角墙上悬了一大堆新打的草鞋,另一处是一个酒葫芦同旧蓑衣。门背后,一些镰刀,一些木槌子……
二力蹲坐在房中的一角,用一个硬木长棒槌击打刚才编好的草鞋,脱脱脱的响。那木槌,上年纪了,在上面还返着光,如同得贵的秃顶那模样。
得贵一只强壮的手抓住那转轮木把,用力摇,另一只手则把草捏紧送过去。绳子便越来越长了。②木轮的轧轧转动声,同草为轮子所挤压时吱吱声,与二力有节奏的硬木棒槌敲打草鞋声,合奏成一部低闷中又显着愉快的音乐。
“得贵伯,我猜这是一定会有的。”
二力说得是明日河中的大水。若是得贵对老兵的话生了疑惑时,这时绳子绝不搓得这么上劲的。
“我想我们床后那面网应当早补好,”二力大声说,且停了敲打,“若是明天你老人家捕得一匹牛;——就是猪也好——可以添点钱,买只船;——不,我想我们最好是跳下水去得了一只牛,以外还得一只船,把牛卖去添补船上的家伙,伯伯你掌艄;我拦头,就是那么划起来;——以后镇天不是有鱼吃?”
得贵把工作也稍稍慢住下来:“我跌到斤丝潭里去谁来救援?”
二力知道是逗他。却说道:“伯伯你装痴!你说我!我是不怕的,明天可泅给你看。”
“伯伯这几年老了,万一吃多了酒一不小心?你能救你伯伯吗?”得贵说了就哈哈大笑,如同一个总爷模样的伟大……然而得贵如今却是一个打草鞋度日的得贵。也许是运气吧。那老兵说得贵晚运是在水面上,这时节,运,或者就在恭候主人的,是以得贵想起“晚运”不服老的兴奋着搓绳,高兴的神气,二力也已看出了。
“我想——”二力说,又不说。
“我想我们还应当有一面生丝网,不然到滩上去打夜鱼可不成。”
“我想,”这小猴又说,“我们还应有些大六齿鱼叉才好。”
“还有许多哩。”得贵故意提出,好让二力一件一件数。
“我们要有四匹桨,四根篙,两个长杆小捞兜。一个罩鱼笼……得贵伯,你说船头上是不是安一个夜里打鱼烧柴火的铁兜子?”
“自然是要的。”
“我想这真少不了,不然,那怎么烧柴火。但愿得来的船是家具完全,一样不必操心,只让我们搬家去到上面住。”
“为伯伯去打点酒来吧。一斤就有了。不要钱。你去说是赊账,到明天一起清。”
二力就站起来伸了一个大懒腰,用拳自己打自己的腿。走到得贵那边去,把盘在地下的粗草绳玩笑似的盘自己的身。
“这么粗,吊一只大五舱船也够了。我想水牯也会吊得住。小的房子也会吊得住。”
“好侄子,就去吧,不然夜深别人铺子关门了。你可以到那里去自己赊点别的东西吃。就去吧。”
二力伸手去取那葫芦,又捧葫芦摇,继递与得贵:“请喝干了吧,剩得有,回头到她那去灌酒又要少一点,那老苗婆——我想她只会要这些小便宜。”
得贵举葫芦朝天,嘴巴逗在葫芦嘴,像亲嘴一个样。③啯弄啯弄两大口,才咽下,末了用舌子卷口角的残沥,葫芦便为二力攫过来,二力开门就走了。
绳子更长了,盘在地下像条菜花蛇。得贵仍然不休息,喝了两口“水老官”,力气又强了。
得贵期望若是船,要得就得一只较大一点的,这里能住三个人就更好——这正派人还想为二力找一老婆呢。
打了八年草鞋的得贵,安安分分做着人,这八年中得了沙湾人正派的尊敬,侄儿看看也大了,自己看看是老了,天若是当真能为正派人安排了幸福,直到老来才走运,这时已是应当接受这晚运的时节了。
不久又听到巷口狗乱吠,二力转家了。
“伯,听人说沿河水消一点了。”
④得贵听到只稍稍停转手中木轮子。
“我想这不怕,这里天空有星子,西边天是黑得同块漆,总兵营一带总是在落吧。
二力把绳子试量,到三丈长了,得贵还不即住手。
二力把一只草鞋槌来槌去也厌了,又来替得贵取草。仍然倦,就埋身子在另一草堆里做那驾渔船做当拦头工的梦去了。
听到碉堡上更鼓打四下,何处有鸡在叫了,得贵的手还在转轮木把子上用劲转。轮子此时声音已不如先前,像是在呻吟,在叹气,说是罢罢罢,算了吧,算了吧……
为了老兵的梦,沙湾的穷人全睁眼做了一个欢乐的好梦,但是天知道,这河水在一夜中的消退!老兵为梦所诳——他却又诳了沙湾许多人。河里的水偏是那么退得快,致使几多人第二天在原地方搬罾也都办不到,这真只有天知道!老兵简直是同沙湾人开了一个大玩笑,得贵为这玩笑几乎累坏了。
从此那个正派人还是做着保留下来的打草鞋事业,待着另一回晚运来变更他的生活。
至于关心的人想要知道那根九丈十丈长的粗草绳以后的去处,可以到河边杨柳桥去看,那挂在第四株老树上做秋千,沙湾人小孩子争着爬上去荡的,可不就是那个么?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得贵与《边城》中的“祖父”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本分、正派,对后辈满怀无私的爱。
B.老兵为梦所诳,又诳了沙湾许多人,得贵也为此累坏了,对于老兵,带有深深谴责的意味。
C.“草绳”增添了文本的乡土气息,它既是得贵的谋生之物,也寄寓了他对改变生活的奋争。
D.为了例外的利益,只愿水再涨一点,甚至高兴得饭也忘记吃,侧面反映出沙湾人的生活现状。
6.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语义上与上段文字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语气和表达的感情就更加强烈。
B.句子②抒彩浓郁,“低闷”与“愉快”形成张力,生动地描摹出得贵的内心感受。
C.句子③细节传神,“末了用舌子卷口角的残沥”,形象刻画出得贵贪图小利的形象。
D.句子④写得贵听到“河水消一点了”的反应,“稍稍停转”以动作来传达内心的波动。
7.文本中频频出现“梦”,围绕“梦”来讲故事,产生了怎样的叙述效果?请简要分析。
8.有评论说《草绳》“带着悲剧色彩”,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结合本文说明。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后唐庄宗,承武皇之遗业,假大义、挟世仇,以与梁人百战而夷之,乃有天下。可谓难且劳矣。然有二臣焉:其为韩、彭者,李嗣源;为寇、邓者,郭崇韬也。嗣源居不赏之功,挟震主之威,得国兵之权,执之而不释也。庄宗无以夺之,而稍忌其逼。崇韬常有大功于国,忠而可倚,而嗣源之所畏者也。庄宗苟能挟所可倚而制所可忌,则嗣源虽怀不自安,而有顾惮,非敢辄发也。庄宗知其所忌,而不知其倚,故崇韬以忠见疏,谗疾日急,卒以谗死。庄宗不知崇韬之死已去嗣源之畏。故邺下之变,嗣源以一旅之众,西趋洛阳,如蹈无人之境,其迁大器易若反掌。盖嗣源有韩、彭之逼而不践其祸者,庄宗无高祖之略故也。崇韬有寇、邓之烈,而不全其宗者,庄宗无光武之明故也。
(节选自何去非《何博士备论·郭崇韬论》)
材料二:
成而不倾,败而不亡,存乎其量之所持而已,智非所及也。量者心之体,智者心之用。用者用其体,体不定,则用不足以行;体不定而用或有所当,惟其机也。机者发而可中而不足以持久虽成必败苟败必亡。故曰非智所及也。项羽、李存勖战而必胜,犯大敌而不挠,非徒其勇也,知机之捷亦智矣,然而卒以倾亡者,岂智之遽穷乎?项羽不足以持败,一摧于垓下,遂愤恚失守而自刭,量不足以胜之也。藉令戢悻悻之怒,渡江东以为后图,韩、彭、英布非不可移易而必忠于汉者,收余众,间群雄,更起而角死力,汉亦疲矣。羽可以居胜而不可以持败,故败则必亡,存勖可以忍败,而不足以处胜,故胜则必倾,一也。卒为嗣源所迫,身死国亡,量不足以受之也。藉令忍沾沾之喜,以从容论功而行赏,人且喻于君臣之义,虽有大勋,亦分谊所当尽,嗣源虽挟不轨之心,无有为之效命者,自敛雄心以俯听。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后唐纪》)
9.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机者A发而可B中C而不足D以持久E虽成F必败G苟败H必亡
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才,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乃瞻衡宇”的“乃”意义不同。
B.释,放下,与成语“如释重负”“手不释卷”的“释”意义相同。
C.见,表示被动,与《陈情表》中“慈父见背”的“见”用法相同。
D.“岂智之遽穷乎”与《兰亭集序》“夫人之相与”的“之”用法相同。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崇韬可与东汉的寇恂、邓禹相比,对后唐贡献极大,但结局却大不相同,非但自身难保,甚至不能保全自己的宗族,这与庄宗听信谗言有关。
B.像西汉的韩信、彭越那样立下大功,拥有震慑君主威望的李嗣源,虽然内心不安分,又掌握着国家军队大权,但终因有所顾忌,不敢发动叛乱。
C.王夫之认为,项羽如果能收敛愤恨的怒气,渡过长江,收拢剩余的军队,离间韩信、彭越等各路英雄,再次起兵拼死较量,结局或许就不同了。
D.对于后唐庄宗李存勖能够打败仇敌拥有天下,何去非与王夫之两人在文中都做了正面的肯定,也对其最终倾覆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1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崇韬常有大功于国,忠而可倚,而嗣源之所畏者也。
(2)卒为嗣源所迫,身死国亡,量不足以受之也。
13.对后唐庄宗身死国灭的原因,何去非与王夫之的看法各不相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琴诗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
韦应物
凿崖泄奔湍,称古神禹迹。
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
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
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
贻之道门旧【注】,了此物我情。
【注】道门旧:佛门旧友,这里指深上人。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诗巧妙使用归谬法,对琴声的产生进行探讨,与《石钟山记》中“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的理性精神是一致的。
B.韦诗中“雷转空山惊”以夸张手法突显水石相激的声势,与《蜀道难》“砯崖转石万壑雷”同属以声衬静的手法。
C.苏诗语言简洁直白、富有思辨性,韦诗“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等诗句语言质朴、自然流畅而又含蓄蕴藉。
D.韦诗结尾以“了此物我情”收束全篇,表达诗人希望深上人能解决自己的疑惑,苏诗则以问作结,引发读者思考。
15.两首诗均通过“声”的生成探讨哲理,但表达技巧和表达的哲理各有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传统文化讲座上,老师讲解古代“孝治”思想时,引用李密《陈情表》中“ , ”两句,来说明晋武帝对天下老人的关怀,与《论语》“老者安之”的理念相呼应。
(2)小李在拟写杭州研学报告时,引用了柳永《望海潮》中“ , ”两句来表现古杭州商业的兴盛。
(3)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用“ , ”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与诗人当时的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4)草木枯荣常令人联想到生命的轮回或世事的无常,如“ , ”就用植物的繁茂生长反衬出人事变迁的沧桑之感。
五、文言小题
17.下列选项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进不入以离尤兮 犹可说也
B.蒲苇纫如丝 虽趣舍万殊
C.扈江离与辟芷兮 门衰祚薄
D.吾今且报府 来吾道夫先路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所以游目骋怀 寓形宇内复几时
B.以致其性焉尔 往往而是
C.至于顿丘 宁溘死以流亡兮
D.空中而多窍 问征夫以前路
19.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名我固当 ②逆以煎我怀 ③固前圣之所厚 ④步余马于兰皋兮 ⑤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⑥敛裳宵逝
⑦头上玳瑁光 ⑧事不目见耳闻 ⑨垣墙周庭 ⑩齐彭殇为妄作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A.①⑧/②④⑩/③⑤⑦/⑥⑨/ B.①⑦ /②④⑧/③⑤/⑥⑨/⑩
C.①⑦⑨/②④/③⑤⑩/⑥⑧/ D.①⑦⑨/②④/③⑤/⑥⑧ /⑩
20.对下列各句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渐见愁煎迫 ②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③将有事于西畴
④明月半墙 ⑤乐夫天命复奚疑 ⑥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⑦俯察品类之盛 ⑧长余佩之陆离 ⑨吾又何能为哉
⑩死生亦大矣
A.①/②⑥/③④/⑤⑨/⑦⑧/⑩ B.①/②⑩/③⑥/④/⑤⑨/⑦⑧
C.①⑤⑨/②⑥/③/④/⑦⑧/⑩ D.①/②⑩/③/④/⑤⑨/⑥⑦⑧
2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钟山记》中,“元丰”是年号纪年法,“丁丑”与“是月丁未”(《登泰山记》)都是用干支法来纪日。
B.《登快阁》“朱弦已为佳人绝”一句,借“伯牙绝弦”的典故慨叹世无知己,与尾联“此心吾与白鸥盟”形成情感呼应。
C.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指服丧一年。古代以关系亲疏确定丧服和服丧的时间。大期功,服丧九月;小期功,服丧五月。
D.黍离之悲,出自《诗经·王风》,指故国残破的悲思。《毛诗序》称,周大夫写了《黍离》一诗表达对故都倾覆的忧伤。
六、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当短视频的自动播放吞筮午夜,②微信提醒不断轰炸,③朋友圈点赞成了虚拟世界的勋章。④在数字技术 A 的今天,⑤手机已从单纯的工具变成了生活的主人,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唉声叹气,⑦坚强与脆弱,⑧独立与依赖构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⑨这些情感与思绪的交织,⑩年轻人们意识到这个问题亟待解决。
有人尝试卸载应用、关闭推送,甚至勇敢地“数字罢工”,却总是在短短几天后 B 。于是,一种更为温和的方式——“数字轻戒断”悄然流行起来,许多年轻人借此在虚拟与现实之间寻找平衡,重新夺回生活的主动权。
真的需要“数字轻戒断”吗?答案或许是肯定的。轻戒断不仅仅是行为上的调整,还是一种内心的重构。有人感慨:“当我试图彻底断开时,反而被一种 C 的空虚包裹——那些原本被手机填满的碎片时间,突然暴露出从未察觉的空洞;而当我学会适度断连时,才发现生活中还有更多值得把握的细节与温度。”在这种不断试探和调整中,年轻人找回了被遗忘的现实触感,也重拾自我认同的力量。
22.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的“寻找”构词方式相同的一项( )
A.缩小 B.蛰居 C.祭奠 D.吃饭
2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4.文中第一段有三处错误,涉及错别字、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语病等,请写出序号并加以改正。
2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同时出现“或许”和“肯定”,二者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观点及理由。
七、作文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心理健康蓝皮书》指出:“调整认知角度,以应对压力,面对不可改变的现实,寻找并接纳积极意义,将挫折视为成长机会。”
精神胜利法源于鲁迅笔下的经典人物阿Q,表现为通过虚假优胜,自轻自贱,转移痛苦和历史遗忘来应对现实。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你是如何看待精神胜利法的?是自我救赎,还是逃避现实?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福建省龙岩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B 2.C 3.A 4.①卡尔 萨根带着读者探索恒星的形态和寿命,探索天空的色彩等,这是他的“第一只眼睛”;②卡尔 萨根以1957年人类第一次上升到蓝天之上的所见所闻,带我们领略人类探索蓝天的历史,这是“第二只眼睛”;③卡尔 萨根从蓝天和大气成分的关系,引导我们去关注环境问题,进而关注社会,这是“第三只眼睛。”
5.B 6.C 7.①老兵“水还要涨”的梦,让沙湾人由“失望”又重燃希望,得贵叔侄也因此打草绳做着“得利益”的美梦,最后因河水的消退而美梦破灭,行文跌宕起伏,故事一波三折;
②以“梦”展开故事,串联起散乱琐碎的细节,使故事脉络清楚;
③“梦”象征着希望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具有诗意化、抒情化的效果。 8.观点一:同意。
①生活贫困,生存艰难。得贵以打草鞋为生,沙湾人会因涨水而高兴,希望得些“例外的利益”;
②寄托晚运,无可奈何。得贵只能将生活的改善寄托在交晚运、涨大水上;
③命运弄人,希望落空。得贵彻夜打草绳,但河水消退,美梦落空。
观点二:不同意。
①美好人性,脉脉温情。得贵二力叔侄感情深厚,得贵想着得了利为二力娶媳妇,二力愿意尽力保护落水的得贵;
②苦中作乐,满怀希望。叔侄彻夜打草绳,对即将到来的“好运”无限憧憬,满怀希望。美梦落空后,将草绳做秋千供人休闲。
9.CEG 10.C 11.B 12.(1)郭崇韬常常对国家有大功,忠诚且值得倚仗,而且是李嗣源所畏惧的人。
(2)(李存勖)最终被李嗣源逼迫,身死国灭,是气量不足以承受胜利。 13.①何去非认为后唐庄宗不明智也没谋略。他有可以信赖依靠的郭崇韬却听信谗言杀害了他,以致李嗣源没有了可忌惮的人而轻松夺取皇位。
②王夫之认为庄宗气量不足,胜利后就得意忘形,最终引发李嗣源兵变。
14.B 15.表达技巧:
①苏诗连用两个“何不”反问,逻辑推理层层追问。
②韦诗以“奔湍”写景起兴,将“静”与“惊”进行对比,引发理性思考,情景理交融。
哲理:
①苏轼强调琴与指缺一不可,揭示事物相互依存的哲理。
②韦应物聚焦水本静、石无声,揭示对立统一中的“物我之情”。
16. 凡在故老 犹蒙矜育 市列珠玑 户盈罗绮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17.C
18.A
19.D
20.B
21.C
22.C 23.A.无孔不入 B.难以为继 C.前所未有 24.①“筮”改为“噬”。
⑦“坚强与脆弱”后的逗号,修改为顿号。
⑨改为“在这些情感与思绪的交织下”。 25.不矛盾。
①“肯定”指年轻人需要“数字轻戒断”,“或许”表示“数字轻戒断”应当视情况而定。
②“或许”和“肯定”同时出现,表现了观点的严谨性,为引出下文“‘数字轻戒断’适度断连”的观点做铺垫。
26.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