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夜 教学设计 (1)

文档属性

名称 3 月夜 教学设计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5 21:2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月夜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引导学生学会自主赏析诗词的意境,;
(二)情感目标:学生体会作者在各自不同的社会环境;
(三)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这首诗歌学习,除了掌握诗
2学情分析
(1)在学习上两极分化日益明显。
(2)偏科现象严重。
(3)孤独感和焦虑感较强。
3重点难点
A、教学重点:了解诗歌一些鉴赏知识;体恤人民疾苦,升华爱国主义情感。
B、教学难点:古今对比,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
查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字;
课前背诵全文。
查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字;
课前背诵全文。
活动2【导入】导课
1.听歌
《国家》,
2.讲述爱国的一些故事(“唇亡齿寒”故事;招聘故事)
活动3【讲授】学授新课
1、学生回答象中的杜甫;
2、老师补充介绍杜甫其人鲜为人知的故事。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伟大现实主义诗人,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青年时代漫游各地,33岁时遇“赐金放还”的李白,两人同游梁宋之地。后入长安,困顿十载。安史之乱后,杜甫落入叛军之手,后脱逃奔赴肃宗行在,任左拾遗。后因得罪肃宗被贬,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工部”。入蜀后于
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前后住了四年,写诗240余首。765年携家经水路出蜀,飘泊于荆、湘,以舟为家。770年病逝于湘江舟中,卒年59岁。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他有立登要路、致君尧舜的崇高理想,但命运多舛,一生坎坷。他的诗歌忧国忧民,真实感人,诗中描绘了战乱时期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故称“诗史”,诗歌在创作上各体兼工,风格沉郁顿挫,被后人称为“诗圣”。在盛唐诗坛上与李白齐名,合称“李杜”,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忧国忧民名言: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第一首: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天宝十五载(756)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这首诗即是困居长安时所作,表达了对离乱中的妻子家小的深切挂念。
鄜州:现陕西省富县。
云鬟:妇女的鬓发。
清辉:指月光。
双照: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首联:设想妻子望月怀人的忧心。诗人本是在长安望月,但他忧心的不仅是困居长安、生死未卜的处境,而且是挂念远在鄜州的妻儿。自己独在长安,当然是“独”看月,而妻子有儿女在身旁,为何也是“独”看呢?下联紧承而出。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颔联:紧承上联,是流水对,直写儿女之“未解”,是“不忆而忆”,翻进一层。诗人不写自己对妻儿的牵挂,也不写妻子是如何的思念自己,却写因儿女太小,他们还不懂父亲不在身边的悲苦,这就更加令人可怜。“未解忆长安”有双重含意:一是儿女太不懂得想念在长安的父亲,一是儿女们不理解望月思亲的母亲。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颈联:通过想象,形象地写出了妻子望月之久。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愈久而忆愈深,特别是在如此兵荒马乱之时,想到丈夫陷贼于长安,该是怎样的忧心如焚!(大“家”不保,小“家”也不存,有国才有家呀!)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尾联:回到诗人眼前望月场景,表达诗人对战乱局势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当想到以上情景,特别是妻子深夜难眠,为自己的处境而担忧时,诗人不免伤心落泪。诗人希望尽早结束这两种两地思念的痛苦生活,“双照”而泪痕才干,那么“独看”而泪痕不干就再明白不过了。
活动4【活动】小结、总结


望月怀思,自古皆然。但这首诗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怀妻,却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又以儿女(因为年幼)“未解母亲忆长安”之意,衬出妻之“孤独”凄然,进而盼望聚首相倚,双照团圆。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痛苦之情。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写离情别绪,感人肺腑。(同时也表达了国与家的关系,国家安定,社会和谐,才有幸福的家)又呈吴郎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穷困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任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大历二年(767年),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他住在成都西郊瀼西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住,就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这位亲戚一来就在草堂周围插上篱笆,禁止外人打枣。老妇人跑来向杜甫诉苦,杜甫就写下了这首诗来劝告吴郎。
注释:
任:放任,听凭。
宁:哪里。
转:反而。
防:提防。
征求:指官吏征收的苛捐杂税。
多事:多心。
远客:指吴郎。
便:马上。
探究鉴赏:
1、陕西有民歌唱道“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
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就《又呈吴郎》这首诗分析说明。
2、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不但自己任她扑枣:“堂前扑枣任西邻”,还劝吴郎不要插上篱笆不让老妇人打枣:“便插疏篱却任真”,艰难岁月,大家要互敬互爱。(就是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温总理的乘除法,每个人的善心一小步,就是社会文明的一大步)
3、诗的尾联“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忧国忧民,他想到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以至痛心流泪。(就是核心价值观中爱国)
4、对吴郎,他也不是横加指责,而是现身说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用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措词委婉,入情入理。
5、解释颈联中的“虽”“多”二字。
这一联的意思是:那寡妇一见你插篱笆就以为你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但你一进草堂就忙着插篱笆,就使她当真了。“虽”与“却”构成转折关系,侧重点在后句,委婉地对吴郎提出了批评。
第三首: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岳阳楼,在巴陵县(今湖南岳阳)西城上。本诗作于代宗大历三年(768)冬。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诗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忧患联系起来,把对寂寞的身世感慨和壮阔的自然景色相映衬,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
自安史之乱后,诗人流离失所,长期漂泊于西南一带。自大历三年(768)正月,诗人从夔州出峡,漂泊江湘一带,至此邂逅心仪已久的岳阳楼。登楼眺望,触景生情,忧从中来。于是,这首有着宏阔气象的借景抒情“登楼诗”于该年冬诞生了。了解这一背景,有助于我们读懂领悟本诗的思想感情。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首联以登楼能偿宿愿为喜。“昔闻”指诗人青年时代,正值“开元盛世”,到处歌舞升平。闻洞庭之名,可惜未能一游;如今呢,祖国山河残破,而诗人也到了暮年,历尽坎坷,却有幸登楼,怎能不百感交集呢?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颔联赞颂洞庭湖的波涛浩荡,气势磅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开了吴楚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漂浮在湖水中一般。
只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逼真地描画了出来。联想到曹操咏海的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壮阔相同而心情各异。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颈联写亲朋音信皆无,自己寄居一叶扁舟。(沉郁之叹)不是登临的喜悦,而是寄托着怀才不遇、漂泊天涯之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尾联写当时吐蕃侵扰西北边疆,诗人凭栏遥望北方,想到国难家仇,忧国忧民,因而悲从中来。作者开阔的胸襟与颔联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气象上下衬托。诗人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想的仍是国事,为之流涕。(一个颠沛流离一样生活的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充满着爱国主义情感)
讲述爱国的故事,国民党一败将逃南非的事......
总结全文:
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古今对比
古代:腐败、黑暗、民不聊生。
忧国
现在:公平、正义、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国家强大。
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邓小平——主权问题是不能谈判的,1997年7月1日,我们中国将收回香港…
江泽民——
三个代表
朱容基——我将准备一百副棺材,其中也给我准备一副…
胡锦涛:八荣八耻
习近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同学们分析天下形势,珍惜现在的幸福,也要明确我们肩负的历史重任,热爱祖国,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活动5【活动】读《少年中国说》——梁启超
读《少年中国说》——梁启超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