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夜 教学设计 (2)

文档属性

名称 3 月夜 教学设计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5 21:28: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月夜
教学设计
1教育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2.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背诵课文。
2学情分析
学生对杜甫较熟悉,对时下热点新闻比较关注,所以把现实与诗歌联系起来,让学生重视经典,欣赏经典,提高鉴赏水平,并能理智对待现实中人们对名人恶搞的现象。
3重点难点
1.
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2.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月夜
2012网上热传的“杜甫很忙”一系列图片
2012年距杜甫诞辰整整1300年,可引入视野的“杜甫们”并不全是为了“纪念”,而是恶搞。瞧瞧,杜甫扛着枪,杜甫打着篮球——不变的只是他脸上悲怆的表情,可是这更平添了几分搞笑的趣味。“杜甫很忙”像是一场风暴,席卷了各大网络平台,全民大联欢,转载图片,更可以自己创作,硬生生把杜甫推向了所谓的时代潮流,成为一个卡通人物。
让我们还原古代真实的杜甫吧。
活动2【讲授】知人论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襄阳人。青年时代漫游各地。33岁遇李白,同游梁宋之地。
后入长安,困顿十载。安史乱起,落入叛军之手,后脱逃,任左拾遗。被贬后投严武,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严武死后,漂泊于蜀、鄂、湘一带,穷困潦倒,病痛缠身,于770年冬死于岳州舟中。
有致君尧舜的崇高理想,但命途多舛。
其诗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反映重大历史事件,提供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故称“诗史”。
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遣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为“诗圣”。
其诗风格沉郁顿挫。
活动3【讲授】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当年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接着进入长安,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在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准备赶至灵武为平叛效力,但不幸被叛军所俘,掳往长安。因杜甫原无官职,便未受囚禁。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这首诗。
活动4【活动】品读诗歌
1.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配乐朗诵诗文,(出示幻灯片)
学生听诗文,初步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2.
再读诗文,体会情怀
生自读诗文,师生共同探究诗文,
(1)理解首联: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思考:问:首联到底写谁看月,又是在思念谁呢?(抓住“鄜州、闺中”)
追问

怎么反而写妻子思自己呢?
明确:不说自己思家,却说家中妻子思念自己,更见思家心切。
追问: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借人映己
主客移位(曲笔、虚写)
课件展示
主客移位:明明主人公对对方有所举动,作者却不直接描述,而是从对方下笔,把深挚的情思表达得婉曲含蓄。
追问:自己独在长安,当然是“独”看月,而妻子明明有儿女在身边,怎么说是“独看”呢?我们来看颔联(2)理解颔联
明确:因为儿女还小,他们不懂得思念远在长安得父亲,也不理解母亲对父亲的思念,所以,妻子只能“独看”。这里用小儿女的不解忆衬托妻子的“独”。(3)理解颈联: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为什么会“湿”,为什么会“寒”?
明确:突出了妻子望月之久,思念之痴。不知不觉就已经夜深了。其实是烘托出自己对妻子家人的思念之切,表达对妻子的怜爱、体贴。(4)理解尾联: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期盼?
1、
希望尽快结束这种两地思念的痛苦生活,(盼团圆)
2、
表达诗人对战乱局势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盼和平)活动5【活动】再读诗歌,品艺术特色
本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艺术特点:
1.炼字精准
2.虚实结合
活动6【练习】拓展阅读
在古代诗歌中,还有不少像《月夜》一样采用借人映己、虚实结合诗歌,请你举一例来阐述。
活动7【作业】课后作业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高考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写得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