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让学生从诗歌背景的介绍和同类诗歌的比较鉴赏中理解诗歌深厚的情感内涵。
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自主探究及迁移拓展掌握诗歌独特的表现手法。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诗歌。
2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诗歌基础知识薄弱,本课立足于本班学生实际,重点抓意象,进而分析情感。注重曲笔手法。
3重点难点
诗歌独特的表现手法。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月夜》
月在古典诗歌中可以说是用得最频繁的一个意象,“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亲人得团聚,几家飘散在他州。”远离亲友,漂泊在外的游子总是通过那一轮明月千里寄相思。望月思亲成为古典诗歌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知道有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有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张若虚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有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等,关于望月思亲的诗,不胜枚举。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杜甫的《月夜》,看看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这首诗中是怎样望月思亲的。(诵读诗歌)
活动2【讲授】《月夜》
二、背景介绍
此诗写于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的第二年。战乱伊始,杜甫携带妻儿、颠沛流离躲避战乱。这年的8月,杜甫终于将家安顿在鄜州。他又决定只身西进,追随刚刚在灵武(今宁夏)继位的唐肃宗,以报效国家。不幸的是,中途被叛军所俘,押回已经沦陷的长安。因杜甫原无官职,便未受囚禁。但身陷贼手,前途未卜;家寄异地,祸福难料。在一个中秋前后的明月之夜,诗人望月生情,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便提笔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诵读诗歌)
三、整体感知
古人评诗常有“诗眼”之说,所谓“诗眼”是作品中最能表现意境或主旨的关键词语.请指出《月夜》中的“诗眼”.
“忆”。
既然“忆”是诗眼,是理解整首诗的关键,也就是说它能串联起整首诗,那我们就围绕着这个“忆”字来整体感知一下这首诗。
请大家思考:是谁在忆,是怎样忆的?
(1)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这一联的关键词是什么?
首联,设想妻子望月怀人的忧心。诗人本是在长安望月,如果从自己方面落笔,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客中只独看”。但他为何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呢?
明确:
诗人忧虑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挂念。所以神驰千里之外,推己及人,设身处地地揣测妻子的情境,虽只写妻子的“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但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蕴含其中;这样诗人对妻儿的挂念、关爱、忧虑之情跃然纸上。
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当然是独自看月。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下联紧承而出。
(2)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远在長安的我,也想起可爱的孩子们,他们太小了,还不懂得思念离家的父亲呢!
明确:颔联不写妻子是如何的思念自己,却写小儿女因为太小,他们还不懂父亲不在身边的悲苦,这就更加令人可怜。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未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独看”。
(2)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这是整首诗中意境最优美,辞采最清丽的抒情句子。请同学们描述一下它的意境。
明确:遥想远方的你,在闺中独自看月,夜深不寐,清凉的雾气沾湿了你的发髻,清冷的月光寒彻了你的玉臂。
颔联联想妻子望月之久,忆夫之深,以至鬓湿臂寒。通过对想象中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
(4)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够一起倚窗望月,让月光照干彼此思念的泪痕。
这一联的关键词是什么?和首联哪一个词对应?
明确:双照。当想到妻子因牵挂而忧心忡忡、凄然泪下的时候,诗人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忆之苦”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双照”而泪痕才干,那么“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包含在内了。独看是现实,双照是希望。
“双照”与“独看”对举成文,由此时的想象转入对将来的想象,将团聚的希望寄托于将来。
四、比较鉴赏
v比较下面两首诗在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诵读诗歌)
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小结:月夜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
(一)
深厚的情感内涵
本诗通过写诗人陷于长安时对妻子的思念,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痛苦,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诗中所写的个人与亲人离散的痛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中广大人民的悲苦;诗人的思亲念远之情,已与忧国忧民之情融为一体。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具有广阔的概括性和典型意义。
(二)
独特的表现手法
《月夜》在中国诗歌史上,堪称一首匠心独运的作品,它完全摆脱现境,采用纯从对面落笔的表现手法。诗歌写思念亲人,但并不直接从自己方面来写,而是别出心裁从思念对象一边落笔,从头至尾细致熨帖地描摹自己想象中的对方的景况。而自己的无限深情都从这一系列想象描写中流泻而出,达到了抒情的极致。
前人评价:“心已神驰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
小结:望月怀远,这在古典诗歌中是一个烂熟的题目。在杜甫生活的盛唐时期,这类题材早经许多作者吟咏,要出新意颇不容易。为什么这一首五律能够脱颖而出,成为同类题材作品中千古独步的名篇呢?我想,主要是上述两个因素,深厚的情感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
五、合作探究活动
改写诗歌:从正面落笔的角度来表达诗人对妻子的牵挂。
先小组讨论,然后每组派代表上黑板上去写,最后让学生自己比较改诗与原诗在表情达意上的不同,进一步体会“对面落笔”的好处。
参考:今夜长安月,客中只独看。
可叹庭前柳,未解忆鄜州。
凉雾白头湿,清辉瘦臂寒。
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
明确:原诗比改诗含蓄,原诗比改诗情感深厚。
小结:对面写来的表现手法
所谓“对面写来”,就是诗人在抒发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时,不从正面直接抒写自己的思念,而是别出心裁地变换抒情的角度,去揣测、设想所思之人正在如何思念自己。这种表现想象中的对方对自己的思念,比那些单纯写自己本身的思念更翻进了一层,显得委婉曲折,含蓄蕴藉,颇具艺术感染力。
六、迁移拓展:
下面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月夜》相比,有什么相同之处?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七、
要点和学法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月夜,主要是要掌握两个要点,一是情感内涵,一是表现手法。情感内涵比较好把握,我们重点要掌握的是表现手法。
那么,我们对这两个要点的学习是通过哪些方法得来的呢?
首先是诵读。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上的妙处只有在多次的诵读之后才能体会和领悟。其次是“知人论世”,也就是说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必须要结合诗人的经历、写作的背景;还有比较鉴赏,有些诗歌单独不容易看出它的特色,通过类似诗歌的比较,往往能较快地找到突破口;最后是自主探究,有些问题必须要通过自己动脑、动手,去操作和思考,才能发现问题,更好地理解问题,才能有更深刻的印象。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很好地运用这些方法。
八、背诵诗歌
九、作业:
借鉴《月夜》写思念的“对面写来”的表现手法,尝试从父母的角度写写他们对自己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