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夜 教学设计 (4)

文档属性

名称 3 月夜 教学设计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5 21:28: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月夜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杜诗的“沉郁顿挫”和杜诗的“诗史”。
过程与方法:品味、鉴读;讨论,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学习杜甫胸怀天下的“仁爱”理念。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杜甫是唐诗的高峰,其现实主义作品常常让人看到现实的残酷,民众的心酸。本课选取了杜甫诗五首,绝大多数表现了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社会民生,也表现了杜甫作为一个儒者的心怀天下的“仁爱”思想。在教学中,重点是体会杜甫的“忧愁”,感知杜甫描绘的“哀民生之多艰”。诗歌鉴赏的难点是诗歌写作的技巧和手法的学习。本课将通过对《月夜》的学习,能够找出诗歌中的“诗眼”并进行分析;试着分析《哀江头》一诗中运用的对比、衬托、用典的写法;了解《蜀相》一诗中所运用的情景交融的手法;理清《又呈吴郎》一诗的思路用字的特色;感受《登岳阳楼》中“坼”与“浮”字所带来的艺术效果。本节课主要讲一个技巧——“诗眼”
4教学过程
活动1【活动】何日月更圆
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杜诗的“沉郁顿挫”和杜诗的“诗史”。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品味、鉴读;讨论,交流,理解,背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学习杜甫胸怀天下的“仁爱”理念。
【学习重难点】
重点:体会杜甫的“忧愁”,感知杜甫描绘的“哀民生之多艰”。
难点:诗歌的表达技巧——诗眼
预习案
一、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襄阳人。
青年时代漫游各地。33岁遇李白,同游梁宋之地。
后入长安,困顿十载。
安史乱起,落入叛军之手,后脱逃,任左拾遗。
被贬后投严武,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严武死后,漂泊于蜀、鄂、湘一带,穷困潦倒,病痛缠身,于770年冬死于赴岳州舟中。
2、相关助读资料:
①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当年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接着进入长安,杜甫带着妻小逃到廊州(今陕西富县),寄居在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陕西延安),准备赶至灵武为平叛效力,但不幸被叛军所俘,掳往长安。因杜甫原无官职,便未受囚禁。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这首诗。
②前人解读:诗有借叶衬花之法。如杜诗“今夜都州月,闺中只独看”,自应说闺中之忆长安,却接“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此借叶衬花也。总之古人善用反笔,善用傍笔,故有伏笔,有起笔,有淡笔,今人曾梦见否?(清李调元《雨村诗话》,上海文瑞楼石印本)
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清浦起龙《读杜心解》,中华书局1962年)
诗犹文也,忌直贵曲。少陵“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是身在长安,忆其妻在鄜州看月也。下云:“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用旁衬之笔;儿女不解忆,则解忆者独其妻矣。“香雾云鬟”、“清辉玉臂”,又从对面写,由长安遥想其妻在鄜州看月光景。收处作期望之词,“双照”紧对“独看”,可谓无笔不曲。(《岘佣说诗》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本)
③诗眼的内涵: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集中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诗歌意境,最精炼传神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诗、全联或全句的字词句。其中,位于某联、某句中最富有诗歌意境,最精炼传神的具有生动性或情趣性的字词句也叫做炼字。
二、字词积累:见《步步高》
三、自主探究:
1、用你的语言描述下月夜所写的几个画面?
2、读全文,那些句子,那些词语,你觉得写的非常妙,请用笔画出来,并和同学分享你的见解。
3、说说你对杜甫的感觉?请结合杜甫的作品。
探究案
请你试着用优美的句子翻译《月夜》。
参考:今晚鄜州的月亮高悬,
我的妻子只有一个人独自看着月亮。我怜惜远方幼小的孩子,他们还不晓得想念身陷长安的父亲。散发着幽香的雾气使妻子的头发被沾湿了,清朗的月光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什么时候才能一起倚靠在薄而透明的纱帷之下,月光照进来,将两人脸上的泪痕照干。
写作可以虚实结合,本诗歌虚写了什么,实写了什么?
参考:整首诗歌都是作者借助想象虚构的,因为月夜的妻子与他此刻相聚甚远。作者只能对月思人,虚写月下妻子怀己,实写自己望月思乡。
一首诗,一句诗,有的字词很关键,如同画龙点睛,我们称为“诗眼”。《月夜》的诗眼是什么?
①、诗眼的内涵: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集中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诗歌意境,最精炼传神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诗、全联或全句的字词句。其中,位于某联、某句中最富有诗歌意境,最精炼传神的具有生动性或情趣性的字词句也叫做炼字。
②、诗眼的位置:(1)在题目中:如《书愤》、《春夜喜雨》。(2)在诗句中:《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内容定位(寻找诗眼):体会意境,联想与想象。
(1)、看题目。
(2)、看作者。
(3)、看注释。
(4)、看内容。
(5)分析诗歌。
全诗的诗眼:独看,双照(另一种说法,有人将“忆”字作为全诗诗眼也可以,将“忆”字作为全诗诗眼是从整体出发,着眼于大局。将“独看”与“双照”作为全诗诗眼是从局部出发,着眼于具体)。
活用定位:移位意更深(此种诗眼更专业的说法叫做炼字。倘若考试时叫我们找出全诗诗眼,我们就找能集中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字或词。倘若是叫我们找出哪个字用得最好,那就是炼字)。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全联的句眼:湿,寒。
参考:湿:沾湿;寒:寒冷,这里的"湿"和"寒"都是使动用法。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雾气使妻子的头发被沾湿了,清朗的月光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明写妻子思夫之深,暗写杜甫思妻之切。
4、如果让你选择人生,你会在李白、杜甫、王维中选择那一个?你愿意成为杜甫那样的人吗?
参考
思考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圣人”?
训练案
1、阅读柳宗元的《江雪》,指出诗中的诗眼并结合全诗简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参考答案:本诗诗眼应为“独”字。从全诗意思看,它紧承前文“鸟飞绝”、“人踪灭”、“孤舟”,勾画出一幅“冰雪独钓图”:千山耸立,万径纵横,但山无鸟飞,径无人行,只有一只孤舟,一个孤独的垂钓者。从诗歌形象上看,“独”字准确形象的刻画出钓者远离尘俗,清高脱俗、傲岸不群的个性特征。(从本诗的写作背景看,“独”字准确的展示出作者“永贞革新”失败后连遭贬斥的孤独景况,也展现了作者始终顽强不屈的精神状态。)总之,“独”字笼罩全篇,堪为诗眼。
2、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襄邑道中
陈与义
□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你认为“□花两岸照船红”中的第一字用“扬、落、飞”中的哪个好,说说理由?
用“飞”字好。有“飞舞”、“纷飞”之义。动态描写,写出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情景,也为船中人眼中所见,衬托出行船之快。写出了诗人愉悦快乐的情趣。
“扬”与“落”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6)教学过程(见课件)
(7)板书设计
杜甫————诗圣
月夜——望月思妻——
时代动乱
----忧民忧君
忧国忧天下
诗眼---独看,双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