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夜 教学设计 (5)

文档属性

名称 3 月夜 教学设计 (5)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5 21:29: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月夜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诵读《月夜》,疏通文意,掌握诗歌表达思念妻子的情感。
2.了解诗歌鉴赏中曲笔的含义、作用。
2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已学习了很多的关于诗歌的表现手法,但曲笔这种手法未曾接触。所以本次教学的任务是让基本掌握曲笔这种手法,透过曲笔,感受杜甫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3重点难点
掌握判断曲笔的方法,并体会作者运用曲笔的表达效果。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课文导入
古代,文人骚客由于种种原因,背井离乡,在羁旅途中常常想念自己的家人、情人、朋友。当他们无处申诉的时候,往往会通过写诗表达自己内心的相思之情,于是涌现了大量表达自己相思情感的诗句。
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凤求凰·琴歌》“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共同特点:直接抒情。把心中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把心中的爱恨情仇强烈地表现出来。
中国人表达情感,有一些是直接抒情,但更多的是内敛的、含蓄的,他们不喜欢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是委婉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
活动2【讲授】初读感知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正音
鄜(fū)州云鬟(huán)何时倚(yǐ)虚幌(huǎng)
(2)背景介绍
《月夜》写于天宝十五年(756年),天宝十五年六月,安史叛军攻陷潼关,杜甫带着妻儿逃到鄜州;八月,杜甫听说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只身前往投奔,希望被重用而有所作为,没想到半途却被安史叛军俘虏,押解到长安。当时,他的处境该是何等的困窘、艰难。
(3)朗读赏文
学生齐读
教师泛读
学生模仿读
活动3【讲授】诗歌鉴赏
(1)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问题1:题目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如果诗人从自己方面落墨,一入手就应该写“今夜长安月,客中只独看。”对比这两句诗,哪句较好?
作者由自己独看长安月而思妻,推想妻子独看鄜州月而思夫。诗一开端,就把笔墨用在描绘妻子的形象上。他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所以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问题2:为什么作者不从自己的角度落笔,而是把描写角度转向妻子?
曲笔: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艺术手法,指诗人不直抒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情感来写出自己的情感。用曲笔来抒写感情,可以使诗歌的抒情更为婉转、含蓄、意境深邃,倍增哀乐。
清代施补华曾鉴赏过这首诗,认为此诗“可谓无笔不曲”。
许昀又言:“不言我思家人,却言家人思我;又不直言思我,反言小儿女不解思我,而思我者之苦衷已在言外。”
所谓“曲”,就是这首诗不径言直说自己的思乡之情,不浅言明说自己的怀人之意,而是从他人、他处、他时着笔,委曲迂回地叙写了相思之苦,怀人之切,曲尽其妙,而思意更浓。这正是《月夜》这首诗在构思上的独特之处,也是这首诗至今仍脍炙人口的主要原因。
(以对方写自身)
(2)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问题1:后人评论此诗无笔不曲,那颈联如何用曲笔描写诗人对妻子的想念呢?我们一起来品读。在杜甫的笔下,她的妻子是怎样的?
诗人跨越空间界限和妻子近距离接触,细致地描绘了妻子的美::通过嗅觉闻到了头发溢出的清香,通过视觉看到了头发被露水弄湿、清澈的月光照着妻子如玉的双臂上,通过触觉感受到了妻子手臂的冷,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位美丽的女性独倚门栏、哀望明月、思念亲人的意象,这么一位美艳贤良的妻子怎么不叫人爱怜和思念呢
问题2:“云鬟”、“玉臂”这些词汇,在杜诗中确实罕见,但用在此处,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杜甫诗歌中关于妻子的诗句: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何日兵戈尽,飘飘愧老妻。——《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其二
妻孥隔君垒,拨弃不拟道。——《雨过苏端》
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北征》
诗人想象月下的妻子容颜美丽,形象动人:“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头发梳理得很美,故称之为“云鬟”,而且还涂之以膏油,闪着光亮,散着芳香,因而才有“香雾”。娇嫩白皙的手臂,显露在月光之下,如凝脂似白玉,其人之美可以想见。尽管家人失散,杜甫却没有把妻子写成蓬头垢面,衣衫破旧,更没有写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而写得如此风姿绰约,美丽动人。其实当时诗人已经四十五岁,他妻子也不会过于年轻,所以越是把妻子写得容貌美丽,也越是显得自己思念之甚,由情深而言貌美,由貌美而显离愁,情越深则愁越苦。
问题3:为什么杜甫要在诗歌中把妻子写得如此之美?
其一,隐秘的温情。
杜甫一生中饱受漂泊沦落之苦,又常年遭受多重疾病的折磨,而妻子杨氏一直守在杜甫身边,不离不弃,同甘共苦,任劳任怨,实际上,妻子杨氏已成为诗人在孤独求仕的航程上的一个温暖港湾,所以,出于对妻子的一种隐秘的温情,“糟糠之妻”在杜甫眼中亦是美若天仙。
其二,人美情更浓。
本是表达妻子对诗人的思念,亦是表达诗人对妻子的思念,而思念之美,美在思念之人美,思念之人美更增思念之情浓。
其三,距离产生美。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也是诗人的想象———妻子望月怀人,思念之深,感情之浓,以至于在院中久久伫立,秀发被香雾沾湿,玉臂被凄清的月光照冷。这样的想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更创造出无穷的美感来:遥远的距离,浓厚的思情,让平日里见惯的“老妻”也变得迷人、动人。
(以美容写愁苦)
(3)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问题4:最后一句如何体现诗人的委婉思妻之情?
诗人更以日后夫妻重逢后的悲喜交集的情景,反射如今两地分离的痛苦:“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什么时候能够夫妻团聚,双双倚着薄帷,同看中天团圆之月,共享亲人团聚之乐,流尽悲泪绽放欢颜,散尽愁苦舒展笑容。想象未来相聚的欢喜情境,曲折地表达出迫切思念的感情。
(以未来写现在)
活动4【讲授】本诗总结
《月夜》一诗,通过以对方写自身、以美容写愁苦、以未来写现在的曲笔手法,委婉地表达出作者对身在远方妻儿的思念,可谓曲径通幽,把内心的真实情感向读者娓娓道来。
活动5【练习】练习巩固
练习一:请指出以下诗歌何处运用了曲笔,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练习二:请指出以下诗歌何处运用了曲笔,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活动6【讲授】本课总结
曲笔,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艺术手法,诗人不直抒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从对方着笔,展开联想和想象,借对方来写自己,表面上看是写对方,而实际是写自己,是通过对方来反照自己,用曲笔来抒写感情,可以使诗歌的抒情更为婉转、含蓄、意境深邃,倍增哀乐,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它的含蓄之美唤起了读者在阅读中的联想和想象,增强了读者的审美情趣。
活动7【作业】课外作业
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问题:找出本诗运用曲笔的地方,并对其进行不少于200字的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