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诗的背景,透过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2、品味诗人的“炼字”,学习作者的笔法。
3、体会作者的情感及诗歌深刻的主题。
2重点难点
1、品味诗人的“炼字”,学习作者的写法。
2、体会作者的情感及诗歌深刻的主题。
3知识链接
即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4鉴赏方法
1、知人论世2、理解诗歌——抓意象、意境,缘景明情3、归纳思想情感——抓诗题、诗眼,知情感4、鉴赏艺术手法——炼字、修辞、表现手法、语言风格
5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导入新课
从古到今,人类就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朋友,那就是月亮。它给暗夜的人以光明,给身世凄凉的人以温暖;给独处者以勇气;给失意者以关怀。正因为这样,它引发了人们无尽的想象,滋长成丰富而又迷人的中国月文化。在以往的悠悠岁月里,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惆怅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洒脱,月圆这一自然景观引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不尽遐思,他们把明月当作传情达意的物象,逐月抒怀,千种思绪,万般情怀自然涌上心头,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咏月诗《月夜》。
活动2【练习】二、课前预习
疏通字音,理解下列字词。
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qiāng)村,杜甫在长安。
闺中:内室。
怜:想。
未解:尚不懂得。
香雾:雾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所以说“香雾”。
清辉:阮籍诗《咏怀·其十四》“明月耀清晖。”
云鬟(huán):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依虚幌(huǎng):帷幔。
活动3【讲授】三、知人论世
1、杜甫其人
杜甫(712—770), 字子美, 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青少年时期,怀有远大理想,但他仕途不得志,一生贫困潦倒,饱经忧患。 曾经在长安困顿十年,安史之乱起,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是我国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杜甫的诗歌多是体现忧国忧民的情感,安史之乱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其诗中有反映,故称“诗史”。明清文人推崇杜甫为“诗圣”,他的作品风格沉郁顿挫。
2、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 (756)。当年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接着进入长安,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在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陕西延安),准备赶至灵武为平叛效力,但不幸被叛军所俘,掳往长安。因杜甫原无官职,便未受囚禁。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这首诗。
活动4【活动】四、赏析诗歌
(一)理解意思
1、这首诗歌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首联:想象妻子在家望月怀人。
颔联:儿女太小,未解相思。
颈联:想象妻子月下徘徊的情景。
尾联:渴望团圆的愿望。
(二)归纳思想情感
1、诗歌之中有两个相互照应的一诗之眼的词语,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中蕴涵的感情?
明确:
“独看”和“双照”是这首诗的诗眼。
“独看”从对面着想,虽只写妻子的“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但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蕴含其中;“双照”兼有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并把希望寄于不知何时的“将来”。
双照”泪痕才干,表达诗人希望尽早结束这种两地思念的痛苦生活。“独看”泪痕不干也就包含其中了。
“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渴望和平的生活,包含战乱之中广大人民的共同心声。
2、请结合诗句,概括诗歌的主要情感。
明确:
(1)写诗人陷于长安时对家人的思念。
(2)渴望夫妇二人能共倚薄幔,同庆团圆,共诉离情。
(3)对战争离乱的厌恶,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诗中所写的个人于亲人离散的痛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中人民的悲苦生活。其中写夫妇、父子之爱已与忧国忧民、悯时伤乱之情融为一体,这就是文学的典型性。
(三)鉴赏艺术手法
1、颔联中哪些字用得好?
明确:
怜:怀念,怜惜。忆:思念,想念。
远远想起在家中的小儿女,他们天真幼稚,未谙世事,还不懂得想念在长安的父亲,也不理解望月思亲的母亲,只会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儿女虽在身边,妻子只能“独看”。
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2、有人说“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这一联中有两个字用得格外形象生动,含蓄凝练,你认为是哪两个字,并简要说明理由。
明确:
“湿”,沾湿。“寒”,生出寒意。
“湿”、“寒”写出妻子梳成环形的头发被秋夜的雾露沾湿,那洁白如玉的手臂也被清冷的月光映照,生出了寒意,可见看月之久,思情之深。
“湿”和“寒”的表象是诗人的想象和联想,其实是写诗人看月之久,忆妻之深的痛苦现实。明写妻子思夫之深,暗写杜甫思妻之切。
(炼字:字义+结合句子分析+诗人情感)
活动5【活动】五、合作探究
1、《月夜》中望月之人是谁?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
闺中的妻子。
想象(或以虚写实/对写法)。
不说自己在长安望月思念妻子,却说妻子在鄜州望月怀念自己,比直写自己思念之情多了曲折含蓄;更能表现诗人对妻儿的思念之痛,牵挂之深。构思奇特,让人回味无穷。
(手法:①先要点明手法;②再结合诗的内容分析怎样用这种手法;③再点明这样写的效果。)
“对写法”有以下几个特点:
(1)撇开自己不写,从对方入手落墨。以退为进,情感表达更加含蓄,韵味悠长;
(2)由实到虚,虚实相生。诗人神驰千里,多由眼前的实景,一下子跳转到千里之外。以虚衬实,饶有趣味;
(3)多用于表达游子离人思乡怀远的情感。
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活动6【讲授】六、课文小结
此诗艺术构思巧妙,以“月”为线索,贯通全诗,采用借景抒情、暗示手法望月怀人,通过写诗人对妻子的思念,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痛苦,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活动7【测试】七、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1、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抱膝灯前影伴身”中刻画的场景,并分析其中蕴含的感情。
明确:
诗人双手抱膝,坐在渐渐昏暗的残灯下,只有影子和自己为伴。这句话写出诗人的孤寂之感,思家之情。
2、“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一句抒发感情的方法奇特,为后人所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明确:
诗人运用想象,巧借家人坐在灯前,诉说远行人直到深夜的情景,更加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之深,也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
课件19张PPT。 月 夜 杜甫 1、了解诗的背景,透过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2、品味诗人的“炼字”,学习作者的写法。
3、体会作者的情感及诗歌深刻的主题。学习目标:
f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huánhuǎng月夜
杜甫1、杜甫其人 杜甫(712—770), 字子美,
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青少年时期,怀有远大理想,但他仕
途不得志,一生贫困潦倒,饱经忧患。
曾经在长安困顿十年,安史之乱起,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是我国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杜甫的诗歌多是体现忧国忧民的情感,安史之乱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其诗中有反映,故称“诗史”。明清文人推崇杜甫为“诗圣”,他的作品风格沉郁顿挫。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 (756)。当年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接着进入长安,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在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陕西延安),准备赶至灵武为平叛效力,但不幸被叛军所俘,掳往长安。因杜甫原无官职,便未受囚禁。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这首诗。背景简介:(一)理解意思赏析诗歌1、这首诗歌写了什么内容?首联:想象妻子在家望月怀人。
颔联:儿女太小,未解相思。
颈联:想象妻子月下徘徊的情景。
尾联:渴望团圆的愿望。(二)归纳思想感情1、诗歌之中有两个相互照应的一诗之眼的词语,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中蕴涵的感情?赏析诗歌 “独看”和“双照”是这首诗的诗眼。
“独看”从对面着想,虽只写妻子的“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但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蕴含其中;“双照”兼有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并把希望寄于不知何时的“将来”。
双照”泪痕才干,表达诗人希望尽早结束这种两地思念的痛苦生活。“独看”泪痕不干也就包含其中了。 作者在半年以后所写的《述怀》诗中说:“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 ;“寄书问三川(鄜州的属县,羌村所在),不知家在否” ;“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 由此可见, “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渴望和平的生活,包含战乱之中广大人民的共同心声。2、请结合诗句,
概括诗歌的主要情感。赏析诗歌(1)写诗人陷于长安时对家人的思念。
(2)渴望夫妇二人能共倚薄幔,同庆团圆,共诉离情。
(3)对战争离乱的厌恶,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诗中所写的个人于亲人离散的痛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中人民的悲苦生活。其中写夫妇、父子之爱已与忧国忧民、悯时伤乱之情融为一体,这就是文学的典型性。 赏析诗歌(三)赏艺1、颔联中哪些字用得好?怜:怀念,怜惜。忆:思念,想念。 远远想起在家中的小儿女,他们天真幼稚,未谙世事,还不懂得想念在长安的父亲,也不理解望月思亲的母亲,只会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儿女虽在身边,妻子只能“独看”。 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赏析诗歌2、有人说“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这一联中
有两个字用得格外形象生动,含蓄凝练,
你认为是哪两个字,并简要说明理由。 “湿”和“寒”的表象是诗人的想象和联想,其实是写诗人看月之久,忆妻之深的痛苦现实。明写妻子思夫之深,暗写杜甫思妻之切。 “湿”,沾湿。“寒”,生出寒意。 “湿”、“寒”写出妻子梳成环形的头发被秋夜的雾露沾湿,那洁白如玉的手臂也被清冷的月光映照,生出了寒意,可见看月之久,思情之深。炼字:字义+结合句子分析+诗人情感合作探究1、《月夜》中望月之人是谁?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想象(或以虚写实/对写法)。 不说自己在长安望月思念妻子,却说妻子在鄜州望月怀念自己,比直写自己思念之情多了曲折含蓄;闺中的妻子。 更能表现诗人对妻儿的思念之痛,牵挂之深。构思奇特,让人回味无穷。手法:①先要点明手法;②再结合诗的内容分析怎样用这种手法;③再点明这样写的效果。“对写法”有以下几个特点: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多用于表达游子离人思乡怀远的情感。 (2)由实到虚,虚实相生。诗人神驰千里,多由眼前的实景,一下子跳转到千里之外。以虚衬实,饶有趣味;(1)撇开自己不写,从对方入手落墨。以退为进,情感表达更加含蓄,韵味悠长; 此诗艺术构思巧妙,以“月”为线索,贯通全诗,采用借景抒情、暗示手法望月怀人,通过写诗人对妻子的思念,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痛苦,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小结1、炼字精准。一二联中,“怜”、“忆”与“今夜”、“独看”联系起来看,则意味相当深厚。明月每月可见,特写“今夜”,又是“独看”,可以想见有往日的“同看”和将来的“同看”。将来的“同看”由结句点明,而往日的“同看”通过这二联和相关材料的分析可以了解清楚:安史乱前,杜甫曾困守长安十年,其间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共同度过的。这期间夫妻二人一定曾共同看过明月,留下的记忆应是很深刻的。当长安沦陷后,一家人逃到羌村,与妻子同看明月也一定会回忆起在长安时看明月的情景,一定是不胜酸楚的 !而如今,妻子一人在羌村“独看”明月又是“忆长安”,这“忆”不仅是辛酸,更是忧虑和惊恐的。那么,往日与妻子在羌村看月而“忆长安”,尽管百感交集,但毕竟二人团聚;如今只有妻子一人“独看”月而“忆长安”,“小儿女”们又天真幼稚,哪能为其分忧解难呢?此一“怜”字,可谓饱含深情,感人至深。
2、艺术构思巧妙。以“月”为线索,采用了暗示手法,将“独看”和“双照”作为全诗诗眼,虚实结合,表达主题效果显著。艺术特色拓展延伸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1)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抱膝灯前影伴身”中刻画的场景,并分析其中蕴含的感情。
(2)“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一句抒发感情的方法奇特,为后人所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1)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抱膝灯前影伴身”中刻画的场景,并分析其中蕴含的感情。 诗人双手抱膝,坐在渐渐昏暗的残灯下,只有影子和自己为伴。这句话写出诗人的孤寂之感,思家之情。(2)“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一句抒发感情的方法奇特,为后人所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诗人运用想象,巧借家人坐在灯前,诉说远行人直到深夜的情景,更加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之深,也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19课后作业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1、完成《全优课堂》第12页的练习。
2、积累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