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
教学设计
1新设计
1.
感受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并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2。指导齐读。在听读中感受;在朗读中沉浸。
2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情分析
1、知识。我校的学生都是好的学校选拔后剩下来的学生,可以说是有一定希望
2、情感。农村的学生对某些学科的认知缺少很多实践基础,特别是涉及到现代科学的学科,缺少直观和现实的体现,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个性心理。我校的学生来自乡村的各个村屯的学校,学生个性心理差异较大,多数学生缺少自我学习的意志,长期的环境影响,使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已经失去了信心,有的根本不学习,学生情绪低落
4、环境。我校的学生都农民家庭出身,家庭的文化环境、物质环境都比较差
4重点难点
借助注释和课后练习,以及相关资料,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5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怀。
范读,或者放录音;
指导齐读。
在听读中感受;
在朗读中沉浸。
带动学生积极的主体体验,更好、更快地走进文本。
描述诗人形象
提问:用几句话描述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提示:外貌、动作、语言等。)
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与想象。
朗读。
朗读。
诗歌是形象的,也是个性化的;读诗首先也应该是感性的,想象是读诗不可缺少的环节。
理解诗人的悲慨。
补充注释与背景资料,更好读懂全诗。
(①幽州:郡名,唐属河北道,治蓟,故城在今北京市西南。幽州台:即蓟丘、燕台。因燕昭王置金于台延天下士,又称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德胜门外。②者:古音“诈”,与“下”押韵。③涕:眼泪。)
(背景资料略)
理解诗句的内涵。
背诵。
(作者以北方苍茫广阔的原野为背景,俯仰古今,视通万里,抒发天地之大、知音难觅的孤苦悲痛的情感,感喟岁月无情时不我待。全诗呈现出苍凉悲壮的气氛。)
知人论世;
推敲词句;
仔细品味。
初识盛唐气象
借助前人评论,感受诗歌的阔大的境界,雄浑的格调。
(韩愈:“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柳宗元:“张说工著述,张九龄善比兴,兼备者子昂而已”;马端临:“惟诗语高妙,其他文则不脱偶俪卑弱之体”;胡应麟:“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胡城亨:“大泽一呼,为众雄驱先。”)
理解评论。
回忆境界宏大的唐诗。
背诵本诗。
读出文化,读出经典的价值。
思路点拨
1.
朗读全诗,感受、沉浸;
2.
画出诗人登临幽州台的情景,或者将诗歌改写为一个故事、一篇散文。
3.
班级交流,互相评议。
4.
找朋友:从登高抒怀、怀才不遇、陈子昂的诗作等不同角度为《登幽州台歌》找“朋友”。
5.
加深体验,强化感受。
练习举隅
1.
默写《登幽州台歌》。
2.
划出朗读时的停顿节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3.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是《登幽州台歌》的同时之作,诗中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了无限钦羡。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宫亲师事之。燕昭王还接受郭隗建议,筑黄金台以延请天下奇士。未几,招来了乐毅等贤豪之士,国势骤强。《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诗前有序,序中写道:“丁酉岁(697),吾北征。出自蓟门,乃观燕之旧都,其城池霸迹已芜没矣。乃慨然仰叹,忆昔乐生、邹子群贤之游盛矣。因登蓟丘,作七诗以志之……”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登幽州台歌》主旨的理解。
4.
有人说陈子昂这首感伤之作是由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触发的,但是可以引导我们从哲理的高度来思索人生的奥秘,从诗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宇宙的伟大与永恒。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说说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