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题李凝幽居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4 题李凝幽居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5 21:54: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题李凝幽居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掌握鉴赏即景抒情诗的方法
2、掌握古典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知识,能读懂一些浅显的诗歌。但是对于诗歌中很重要的景情关系,则掌握得并不好。虽然知道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些诗歌鉴赏术语,但对如何由景悟情,则仍然需要指导。
3重点难点
通过对诗歌意境的分析把握诗人情感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
关于为什么要写诗,古人曾经这样论述:
“诗者,志之所在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毛诗序》)
“诗者,吟咏性情也”。(宋代严羽《沧浪诗话》)
诗歌现代汉语释为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
可见,写诗是为了抒发感情的。读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领悟诗人的感情。如何领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即景抒情诗中的一首《题李凝幽居》,通过学习这首诗来把握如何鉴赏即景抒情诗。
活动2【讲授】诗歌引路
1、学生鉴赏本诗。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何以见得?【学生讨论,回答】
可能出现的问题:诗句理解不对,意象找得不全,意象特点概括不对,意境(画面)特点说不出
提醒:题目、尾联——直接抒情(把握情感字词)
意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注意意象修饰词语、传统意象、炼字、用“这首诗描写了
的景色,抒发了
的感情。”归纳本诗
这首诗描写了李凝居所的幽静迷人的景色,抒发了向往隐居生活之幽情。
全诗紧扣“幽”字,层层铺垫,将诗人归隐志向表达得水到渠成。
活动3【活动】说说鉴赏即景抒情诗的方法
【明确】
(1)从题目、尾联悟情——直接抒情(抓情感词)(2)从意象、意境析景悟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3)从意象修饰词析景悟情
(4)从写景技法析景悟情
写景技法(动静、声色、正侧、点面、虚实……)
景情关系(乐景衬哀情、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
活动4【活动】迁移拓展
1、【说一说】结合所学鉴赏方法,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下列诗句。
(1)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王维《送沈子福归江东》)
(2)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4)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2、【说一说】再进一步,结合所学鉴赏方法,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下列两首诗。
(5)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柳宗元《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6)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谢浑《谢亭送别》)
活动5【测试】鉴赏表达
(1)请利用所学鉴赏方法,赏析这首诗中的景和情。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活动6【作业】
1、阅读下面的古诗,说说其情与景的关系。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2、《金榜》P16(三)《暮过山村》(四)《湖口望庐山瀑布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