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其一)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⑴注意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
⑵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
⑶了解诗中情景交融和曲笔的表达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中戍边将士为守卫边疆、报效国家而不能回家的怀乡思亲之情。
2学情分析
学生没有系统的学习过边塞诗,不能较好的体会边塞诗的境界和主题,不能很好的通过意象去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诗中情景交融的手法
2,边塞诗歌中音乐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
1,诗中曲笔的运用。
2,如何鉴赏边塞诗。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回忆背诵上学期学过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从而引出“边塞诗歌”主题。
活动2【讲授】边塞诗产生的背景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
从唐太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一段时间内,唐朝国力空前强大,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每一个文人都有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抱负,是为“大唐气象”。更有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
活动3【活动】边塞诗的主要内容
①表现战士英勇作战,保家卫国的豪迈、奔放、一往无前的主题。“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②对将帅腐败无能的讽刺,表现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愤懑压抑。“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③战士归家无门的悲哀,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④边塞风光。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⑤边境环境的恶劣,战士戍边的艰辛。“眼见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草生时。莫言塞北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
⑥对战争的厌恶。“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活动4【讲授】介绍作者及解题
1、介绍作者:王昌龄,字少伯,太原人。其诗含蓄、深婉、浑厚、明快。开元十五年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天宝元年迁江宁丞,后迁龙标尉,故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其边塞、闺怨诗轰动一时,有“诗家夫子”的称号。其七绝与李白齐名,被世人誉为“七绝圣手”。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明人辑有《王昌龄集》。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
2、解题:
从军行:乐府古题,多用来描写军旅生活。王昌龄的这组《从军行》一共七首。
活动5【活动】教学过程
1、朗读诗歌。
学生集体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2、鉴赏诗歌
1)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景,用自己的话表述。
提示: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一位守卫边疆的战士独自一人在烽火城吹羌笛,在悲伤悠扬的羌笛声中思念自己的妻子的场景。
2)
这首诗在写思乡之情有什么特点?
提示:借景抒情,借音乐抒情。借音乐抒情在边塞诗中是比较常见的。比如“羌笛何须怨杨柳”中的《折杨柳》和“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的《梅花落》。
3)
环境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有什么作用?
(幻灯片显示)
提示:烽火城(重要的边防城镇,偏僻)
黄昏(暮色思乡
淡淡哀愁)
海风秋(悲秋情节
凄凉)
羌笛(别离乡情
幽怨凄凉)
关山月(关塞山川
距离远)
总结:环境描写对人物内心心理活动起了烘托作用,更加加深主人公内心相思的情绪。
4)如何借音乐抒情?
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那幽怨、凄苦的笛声触动了戌边将士浓厚的思乡之情。
5)诗最后一句运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
提示:这种抒情方式叫“曲笔抒情”,是古代诗人常用的一种抒情方式。前面学过杜甫的《月夜》也用了这种手法,也叫“傍笔”“主客移位”和“借此说彼”。
曲笔抒情的表达效果:
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刻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感人的力量了。
6)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能结合诗句分析一下吗……
(幻灯片显示)
提示:寂寞
孤独
思归
①从情点入手,把握诗歌大概的情感。
情点是诗歌中透露思想感情的字眼。情点直接而明确的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把握住情点可以快速把握诗歌的大意。
本诗的情点是“愁”。
②从意象入手,把握诗歌具体的情感。
意象是蕴含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诗歌往往要写景状物,也一定要表达思想感情。
黄昏:思家。“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 王风 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秋:思乡。“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江上秋风动客情”
羌笛:笛声哀怨凄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管悠悠霜满地”
关山月:乐府歌曲名,“关山月,伤离别也。”
总结:诗人通过写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表现了征人思念亲人、怀念乡土的感情.诗人写了边塞的苍茫荒凉,衬托戌边将士的寂寞孤独。征人在相思,征人的妻子也正在万里之外,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思念着征人。
7)这首诗是如何表现主题的?
提示:这首诗抒情方式较有特色。前三句叙事,后一句抒情。叙事连贯性较强,实写所见所闻,真实感人;而抒情则虚写,宕开一层,写征人家中妻子的思念之情。这也是暗示的表现方法。
8)边塞诗的鉴赏要点:(幻灯片显示)
①抓住诗中所描绘的边塞风貌(景和人),注意景和情的关系。
②把握时代特征,理解所描写事物的特征。
③推敲作品中所蕴含的不同思想。
活动6【练习】思考练习
从军行(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比较两首诗在抒情上各有什么特色?在环境与心理描写上又有什么不同?
活动7【测试】背诵
当堂背诵诗歌
活动8【作业】扩展阅读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题作《闺怨》,有“怨”必有“愁”。诗的开头却出其不意地从题意的反面入手,独劈蹊径,以退为进用反说起笔,说这位与丈夫阔别,独处深闺的少妇,似乎已经习惯了躲在这与世隔绝的封闭式的小圈子里,反而精神麻痹,已“不知愁”了。当她“春日凝妆上翠楼”之后,“忽见陌上杨柳色”,明显地感到了良辰美景的巨大诱惑力,触景生情,油然而生出青春难再,红颜易逝的闺怨之情:悔不该让夫从军以求功名,却辜负了这番良辰美景。一个“悔”字道出了这位少妇的“闺怨”浓愁。先说春色撩拔得少妇春心荡漾而“不知愁”,以乐景起笔,反衬出愁怨,以反起强化题旨,使得行文波澜起伏,跌宕生姿,更令醒目。总之,这首诗不说别而别情自露,不言愁而愁绪倍增,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