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从军行(其一) 教学设计 (2)

文档属性

名称 6 从军行(其一) 教学设计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5 21:58: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从军行(其一)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感受边塞诗歌的意境特点,了解边塞诗的独特意象。
2、把握边塞诗的常见情感内容。
3、掌握边塞诗中常见的艺术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归纳边塞诗的特点。
2、结合拓展练习,让学生运用边塞诗的一般鉴赏方法去鉴赏边塞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戍守边疆将士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学情分析
本节课所授课的班级是高二文科班,高二级的学生已在必修课中学习了几个诗歌单元,他们对中国古典诗歌已经有了一定了解和阅读能力。所以在这个专题的学习中就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重点难点
1、边塞诗的主要特点和鉴赏方法。
2、边塞诗中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资料导入
通过朗读回顾,感知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其三
活动2【讲授】边塞诗与边塞诗人
所谓“边塞诗”是以反映边界战争和边塞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唐时开始兴盛。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
活动3【讲授】鉴赏《从军行》(其一)
1、知人论世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盛唐诗人。王昌龄以七绝见长,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其边塞诗既多且好,尤其善于多方面表现征戍者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豪迈与悲壮的深沉风格。
2、朗读并思考
①思考讨论:诗中那些意象体现出边塞诗的特点?
明确:烽火城、海风秋、羌笛、关山月
②思考并讨论: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寂寞孤独、思念亲人
③思考并讨论:这首诗如何抒写戍边将士的思亲之情,有何效果?
明确:第三句是实写戍卒吹笛思亲,第四句是虚写闺中少妇闻笛而念远之愁。虚实结合借闺中之思表达戍边之人的思亲之情。
活动4【讲授】手法探究——虚实结合
1、什么是“虚实结合”: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虚实结合可以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强化诗歌感情。
“实”
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虚”
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在诗歌中,“虚”常包括四类: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②回忆之境
③未来之境
④从对方的角度来写
2、虚景与实景的关系:
①二者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突出中心
②二者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突出中心
3、结合学过的诗歌作品了解这一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例: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诗歌中关于虚实结合手法问题的答题步骤
问题示例:诗中如何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分析这首诗?
答题思路步骤:①指出实景、虚景
②点手法:实景与虚景的关系(虚实结合、以虚衬实)
③效果:a.前后对比,突出主旨、情感(
b.互相映衬,烘托渲染情绪)
活动5【讲授】高考边塞诗的设题特点
1、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有哪些?
例: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04年江苏卷)
2、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例:①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②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09年全国卷Ⅱ)
3、这类诗常见表现手法有哪些?
例:
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11年浙江卷)
“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07年山东卷)
活动6【讲授】归纳边塞诗的主要鉴赏角度
1、感受意境,抓取意象
2、整体感受,把握情感
3、感知诗句,体会手法
活动7【讲授】归纳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1、边塞诗中的主要意象
①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②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戈矛剑戟、斧钺钩叉、雁飞鹰扬
、飞箭走马

③地名:胡、羌、羯、夷指少数民族、轮台
、龟兹(qiū
cí)、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
④乐器和歌曲:羌笛、琵琶、笛、芦管、号角、鼓;关山月、行路难、折杨柳;
⑤人物:单于、将军、战士、征人。
2、边塞诗中的主要内容情感
①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报效祖国的激情。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②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愁别恨。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③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④有表现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⑤有表达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满。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杜甫《兵车行》)
2、边塞诗中的主要手法
①融情于景、以景衬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
②对比: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③比喻: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
④虚实结合: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王昌龄)
⑤用典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
活动8【练习】拓展练习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注释:貂锦,指战士,刘禹锡《和白侍郎送令狐相公镇太原》:“天兵十万貂锦衣。”
1、诗中哪些意象体现出边塞诗的特点?
明确:诗中体现边塞诗特点的意象有匈奴、貂锦、胡尘、无定河
2、前两句描写一个怎样的场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描写出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誓扫”、“不顾”,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
3、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①主要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②前两句写战争残酷致使战士葬身沙场,是实写;后两句写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为虚写。
③虚实结合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现了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同情。
活动9【作业】作业布置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凉州词(其一)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2)本诗运用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