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道超车】暑期助读学案八上2《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原案版+答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弯道超车】暑期助读学案八上2《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原案版+答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8 08:58:0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助读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以及空间站的相关知识。
2. 掌握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对接及航天员入驻空间站的过程。
3. 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品味其准确简洁的语言。
学法指导:
1.按新闻的“六要素”“五结构”结合旁批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通过分析标题、梳理结构来进行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温故知新。
一、知识储备
(一)作者档案
余建斌,浙江慈溪人,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记者。获工学学士和文学硕士学位。2005年8月进入人民日报,现主要从事科技领域的新闻报道。
(二)背景链接
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这是一个重大历史时刻和难忘瞬间。为此人民日报社派出3名记者组成航天报道一线团队,奔赴一线采访。
这些记者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两地进行了多天前期采访。在通宵达旦的值守中,见证和记录中国航天大事件,并第一时间精心撰写稿件,展现了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三)知识链接
1.空间站。
定义:一种在近地轨道长时间运行,可供多名航天员巡访、长期工作和生活的载人航天器。
主要作用:用于开展微重力环境下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多学科实验;为新技术验证和空间应用提供平台;作为人类进一步迈向深空的重要中转站和前沿基地。
2.核心舱。
是空间站的关键舱段,相当于空间站的 “大脑”,具备长期自主飞行能力,可支持航天员长期驻留,还能承担空间站组合体控制和管理等任务。
3.在轨驻留。
指航天员在航天器(如空间站)处于太空轨道运行期间,在其中停留生活和开展工作的状态 。
4.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
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二、字词积累
(一)字音、字形
载人(zài) 获悉(xī) 预定(yù) 轨道(guǐ) 交会(huì)
节点(jié diǎn) 驻留(liú) 机械(xiè) 关键(jiàn)
(二)理解词语
1.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 ):动词,获得消息,知道某种情况。
( ):名词,结构各段之间相连的地方。
( ):名词,比喻事物最关紧要的部分;对事情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2.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指飞船在无需地面人员干预的情况下,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迅速、准确地与目标飞行器对接。
三、整体阅读
(一)文题解说
本文的标题是复合型标题,由引题和正题两部分组成。请你体会标题中的关键词,说说标题好在哪里。
明确:“顺利进驻”“首次”“自己”等关键词点明了新闻的关键信息,突出了中国航天克服困难、独立自主取得的成就,客观叙述中包含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引题“神舟十二号三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讲的是新闻事实;正题“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聚焦新闻点,醒目夺人。引题和正题相互配合,共同起到了传递信息和吸引读者的作用。
(二)文本解读
★任务一:阅读“消息”,认识结构
1.找出六要素,理解新闻事件。
阅读课文,你能梳理出其中的新闻要素吗?请你在文中勾画出相关内容,并用表格的形式进行梳理。
何时
何地
何人
何事
如何
2.分析结构层次,学会读新闻。
读标题,能迅速抓住主要内容;读导语,能较详细了解新闻要素(内容概述);读主体,能细致全面了解新闻内容。
标题 导语 主体 结语 背景
神舟十二号三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3.本则消息的写法相对自由,请你具体分析它是按怎样的顺序行文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
★任务二:品味语言,体味特点
本则消息是关于航天科技的报道,专业性强,表述需准确,但又要让读者看得明白。请你再读课文,赏析以下语句。
1. 准确性。
(1)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
明确:
(2)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于北京时间6月17日15时54分,采用……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
明确:
?
(3)这是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后,首次与载人飞船进行的交会对接。?
明确:
(4)在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明确:
2. 简洁性。
(1)“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 3 名航天员送上太空”。
明确:
(2)后续,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明确:
3. 庄重性。
全文语言正式、庄重,如 “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用语严谨,符合新闻报道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能够体现出这一事件的重大意义。
★任务三:再读课文,见识写法
全流程纪实,逻辑缜密。
文章按“发射一对接一进驻”的时间轴线展开,并通过“预定 轨道”“三舱组合体”等技术术语与节点舱、核心舱等空间站结构的描述,系统化展现 航天工程的严谨性,使读者对空间站运行形成清晰认知。
核心场景聚焦,详略得当。
文章重点截取最具标志意义的三个场景:载人飞船发射、自主快速交会对接、航天员开舱进驻。尤其对聂海胜等航天员“先后进入核心舱”的细节进行特写,将复杂科技工程转化为具象化历史画面,强化事件里程碑意义。
数据化表达,凸显科技质感。
作为科技新闻报道,文章大量使用精准数据和专业表述,既体现航天任务的高度精确性,又以可量化的信息增强说服力。同时通过“节点舱舱门”“前向端口”等空间站实体部件的描写,打破公众对航天器的抽象认知,实现科技叙事的具体化、可视化。
四、深入探究
1.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这一事件有什么重大意义?在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
课文语句:“北京时间17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从科技发展角度,这标志着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掌握了空间站建设和运营的关键技术;从国家实力角度,展示了中国强大的综合国力;从民族精神角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有同学认为,课文标题是“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但是最后一段内容却介绍航天员乘组的后续工作,偏离了新闻的主要内容,有些多余。请谈谈你的看法。
四、随课练习
3.选词填空。
在 (A.神舟B.神州)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实现自主快速 (A.交汇 B.交会)对接后,航天员乘组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按程序完成各项准备后,先后 (A.开启 B.开起)节点舱舱门、核心舱舱门,北京时间17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 (A.标致 B.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4.请你为以下新闻拟写标题,要求概括主要事实,不超过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民日报北京1月9日电(记者余建斌)北京时间2023年1月9日13时4分,谷神星一号遥五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将搭载的科技壹号卫星、天启星座13星、天目一号气象星座01/02星、南通中学号卫星5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此次任务是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第5次飞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助读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以及空间站的相关知识。
2. 掌握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对接及航天员入驻空间站的过程。
3. 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品味其准确简洁的语言。
学法指导:
1.按新闻的“六要素”“五结构”结合旁批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通过分析标题、梳理结构来进行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温故知新。
一、知识储备
(一)作者档案
余建斌,浙江慈溪人,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记者。获工学学士和文学硕士学位。2005年8月进入人民日报,现主要从事科技领域的新闻报道。
(二)背景链接
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这是一个重大历史时刻和难忘瞬间。为此人民日报社派出3名记者组成航天报道一线团队,奔赴一线采访。
这些记者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两地进行了多天前期采访。在通宵达旦的值守中,见证和记录中国航天大事件,并第一时间精心撰写稿件,展现了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三)知识链接
1.空间站。
定义:一种在近地轨道长时间运行,可供多名航天员巡访、长期工作和生活的载人航天器。
主要作用:用于开展微重力环境下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多学科实验;为新技术验证和空间应用提供平台;作为人类进一步迈向深空的重要中转站和前沿基地。
2.核心舱。
是空间站的关键舱段,相当于空间站的 “大脑”,具备长期自主飞行能力,可支持航天员长期驻留,还能承担空间站组合体控制和管理等任务。
3.在轨驻留。
指航天员在航天器(如空间站)处于太空轨道运行期间,在其中停留生活和开展工作的状态 。
4.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
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二、字词积累
(一)字音、字形
载人(zài) 获悉(xī) 预定(yù) 轨道(guǐ) 交会(huì)
节点(jié diǎn) 驻留(liú) 机械(xiè) 关键(jiàn)
(二)理解词语
1.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 ):动词,获得消息,知道某种情况。
( ):名词,结构各段之间相连的地方。
( ):名词,比喻事物最关紧要的部分;对事情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2.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指飞船在无需地面人员干预的情况下,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迅速、准确地与目标飞行器对接。
三、整体阅读
(一)文题解说
本文的标题是复合型标题,由引题和正题两部分组成。请你体会标题中的关键词,说说标题好在哪里。
明确:“顺利进驻”“首次”“自己”等关键词点明了新闻的关键信息,突出了中国航天克服困难、独立自主取得的成就,客观叙述中包含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引题“神舟十二号三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讲的是新闻事实;正题“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聚焦新闻点,醒目夺人。引题和正题相互配合,共同起到了传递信息和吸引读者的作用。
(二)文本解读
★任务一:阅读“消息”,认识结构
1.找出六要素,理解新闻事件。
阅读课文,你能梳理出其中的新闻要素吗?请你在文中勾画出相关内容,并用表格的形式进行梳理。
何时 2021年6月17日
何地 酒泉—太空(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空间站)
何人 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名航天员
何事 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
如何 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
2.分析结构层次,学会读新闻。
读标题,能迅速抓住主要内容;读导语,能较详细了解新闻要素(内容概述);读主体,能细致全面了解新闻内容。
标题 导语 主体 结语 背景
神舟十二号三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航天 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人天和核心舱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3.本则消息的写法相对自由,请你具体分析它是按怎样的顺序行文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消息正文按时间顺序展开,依次介绍新闻事件的原委始末。这样的结构脉络清楚,方便读者对事件的过程获得清晰、完整的印象。
★任务二:品味语言,体味特点
本则消息是关于航天科技的报道,专业性强,表述需准确,但又要让读者看得明白。请你再读课文,赏析以下语句。
1. 准确性。
(1)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
明确:交代消息来源,增强消息的权威性、可靠性、准确性。
(2)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于北京时间6月17日15时54分,采用……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
明确:准确交代了神舟十二号升空及成功与天和核心舱对接的时间,“约”表示大概,体现了消息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3)这是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后,首次与载人飞船进行的交会对接。?
明确:“首次”表明这是第一次,揭示了这次交会对接的重要性。
(4)在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明确:逐一介绍航天员进入空间站的各个环节,让读者具体了解标题中的信息。“首次”点明了这次进入空间站的重大意义。
2. 简洁性。
(1)“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 3 名航天员送上太空”。
明确:“准确”“顺利” 简洁明了地表明了发射任务的顺利完成,没有多余的修饰和复杂的表述。
(2)后续,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明确:概述后续工作,文字简洁,信息完备。
3. 庄重性。
全文语言正式、庄重,如 “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用语严谨,符合新闻报道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能够体现出这一事件的重大意义。
★任务三:再读课文,见识写法
全流程纪实,逻辑缜密。
文章按“发射一对接一进驻”的时间轴线展开,并通过“预定 轨道”“三舱组合体”等技术术语与节点舱、核心舱等空间站结构的描述,系统化展现 航天工程的严谨性,使读者对空间站运行形成清晰认知。
核心场景聚焦,详略得当。
文章重点截取最具标志意义的三个场景:载人飞船发射、自主快速交会对接、航天员开舱进驻。尤其对聂海胜等航天员“先后进入核心舱”的细节进行特写,将复杂科技工程转化为具象化历史画面,强化事件里程碑意义。
数据化表达,凸显科技质感。
作为科技新闻报道,文章大量使用精准数据和专业表述,既体现航天任务的高度精确性,又以可量化的信息增强说服力。同时通过“节点舱舱门”“前向端口”等空间站实体部件的描写,打破公众对航天器的抽象认知,实现科技叙事的具体化、可视化。
四、深入探究
1.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这一事件有什么重大意义?在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
课文语句:“北京时间17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从科技发展角度,这标志着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掌握了空间站建设和运营的关键技术;从国家实力角度,展示了中国强大的综合国力;从民族精神角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有同学认为,课文标题是“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但是最后一段内容却介绍航天员乘组的后续工作,偏离了新闻的主要内容,有些多余。请谈谈你的看法。
预设:不多余。最后一段详细阐述了航天员乘组在进入天和核心舱后的工作计划,这些信息对于读者了解航天员在空间站的具体任务和目标至关重要,同时也展示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进展和成就,使报道内容更加完整和丰富。
随课练习
3.选词填空。
在 (A.神舟B.神州)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实现自主快速 (A.交汇 B.交会)对接后,航天员乘组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按程序完成各项准备后,先后 (A.开启 B.开起)节点舱舱门、核心舱舱门,北京时间17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 (A.标致 B.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答案:A. B. A. B.
4.请你为以下新闻拟写标题,要求概括主要事实,不超过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民日报北京1月9日电(记者余建斌)北京时间2023年1月9日13时4分,谷神星一号遥五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将搭载的科技壹号卫星、天启星座13星、天目一号气象星座01/02星、南通中学号卫星5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此次任务是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第5次飞行。
示例一:谷神星一号遥五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示例二:一箭五星,谷神星一号遥五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