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边塞诗用典技巧分析——从<塞下曲>说起》教学设计
一、概述
1.课名:《塞下曲》“126学案导学
自主探究”课,是在学习了唐诗《从军行》、《蓟中作》和《热海行》之后设计的一节研讨课。
2.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1第一元的课文,是一组关于唐代经典诗歌阅读的系列篇目,有基本阅读《王维诗四首》、《李白诗四首》和《杜甫诗五首》四篇,“扩展阅读”陈子昂等创作的《即景抒情诗》和孟浩然等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几篇经典诗歌从王维、孟浩然到李白、杜甫,从吟咏风景秀美的山水田园到高歌慷慨激昴的大漠雄关,再现诗国的云蒸霞蔚。本课选取《塞下曲》作为唐诗用典的范作,分析事典、语典和人典背后的沁人心脾的情感,体会唐诗中不乏绝唱的盛唐气象,不仅使得学生的心灵得到洗礼,而且使得其文化审美得到陶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通过自主预习,能说出什么是人典、事典和语典。
(2)借力课堂研学,会什么是正用或是反用历史典故。
2.过程和方法
(1)能慧眼识典故,掌握用简练的语言描绘典故的方法。
(2)能够用形象化的语言讲述边塞诗中的典故,说出其妙在何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阅读唐代边塞诗,培养诵读唐代经典诗歌的兴趣。
(2)分析边塞诗中的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在高一诗歌阅读的基础上,获取一定的鉴赏知识积淀,借力“必修1”到“必修5”诗歌单元的篇章学习,孩子们对唐宋时期的文学作品有了直观的体验,但是他们对更深一层“诗歌用典”了解并不多。这些典故是理解诗歌作品的关键,所以面向学生进行备课,我将重心放在“唐代边塞诗的用典技巧分析”上,是开展课堂教学的首义。
四、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重点:
(1)讨论研学问题,能让学生分析《塞下曲》中典故的类型及正、反和明、暗使用情况。
(2)挖掘《塞下曲》中典故的使用效果,分析边塞诗中的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教学难点
(1)通过朗读,利用文学积累,让学生能慧眼识典故,掌握用简练的语言描绘典故的方法。
(2)能够用形象化的语言讲述边塞诗中的典故,鉴赏其审美,培养诵读唐代经典诗歌的兴趣。
教学资源
1.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1教材,《唐代边塞诗用典技巧分析》研学案。
2.研学讨论1-8小组,语文阅读教学多媒体控制平台,学生展示专用小黑板。
六、教学环节与活动
开
始
结
束
【课前预习】
教师:准备《<塞下曲>研学案》助学资料
学生自主学习。
一、什么是典故和典故的分类
(一)什么是典故
本义:故,故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成例,典故指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旧事旧例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来源于《后汉书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今义:“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
《现代汉语词典》)
“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辞海》)
现在我们所说的典故,指的多是狭义的典故,也就是“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
(二)典故的分类
1.人典
指历史人物典故。如三顾茅庐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刘备;指鹿为马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赵高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望梅止渴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曹操;纸上谈兵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赵括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破釜沉舟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项羽。诗歌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中就用了项羽这一人物。
2.事典
事典指引用古代故事或某人生平事迹以丰富诗意的写法。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秋思》)”中的“燕然未勒”就化用了“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的历史故事。
3.语典
语典指变化前人词语,但沿用前人诗意的写法。如“老骥思千里,饥鹰待一呼(杜甫《赠韦左丞丈济》)”就化用了曹操《短歌行》里“老骥付枥,志在千里”一语。
设计意图:这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内容的创设,典故的分类是进行边塞诗教学的第一步,有利于学生对号入座。
教师:布置《<塞下曲>研学案》典故用法内容
学生自主学习。
二、典故的用法
(一)正用
与反用
即丝毫未改典故原意;但又有所变化;反用即不赞成典故中的原意,提出相反的看法。但是诗歌中的典故有很多都是混合使用的。
(二)明用与暗用
明用指能看出典故的原本的语句,而暗用则是指用典比较隐晦,人们须从典故字面意思与推测其原典意义,进而理解诗歌的创作意旨。
设计意图:这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内容的创设,典故使用方法的掌握是进行边塞诗诗歌鉴赏的技巧,对学生进行技巧鉴赏起着基础性作用。
教师:设置研学问题,引导学生组内研讨。
【课堂研学】
《塞下曲》
预习检查与研学问题的提出:
1.作者简介
李益(约748—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四年(768)登进士第,两年后,登制科举,授郑县主簿。大和初,以礼部尚书致仕。李益诗名在当时就极高,诗作多被画工入画或度为乐曲,流播一时。有《李益集》,《全唐诗》编诗二卷。
2.研学问题:本诗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这一研学问题,重在锻炼学生的整体把握诗歌写作技巧的能力。典故的使用在本诗中表现十分明显:四句四典故,句句有深情。
4.拓展知识——写出两句表现“边塞诗主题:对战争持积极向上的态度,表现建功立业的报国激情。”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建构意义形成系统:边塞诗中用典的艺术效果。
5.小结:典故使用的艺术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典故的使用效果是进行兴趣教学的重要一步,凝炼、储蓄地表达诗人在边塞诗中的情感是本诗四个典故的要旨所在——建功边塞、人得其用。
【拓展练习】
学生自主完成课堂拓展练习,形成能力:第2题。
教师引导检测:
二、(09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设计意图:练习是创设是在对本课“典故使用技巧”教学重点的检测手段,学生可利用对《军城早秋》第二题“飞将”、“匹马还”两典的鉴赏来巩固所学。
七、教学评价
利用《唐代边塞诗用典技巧分析——从<塞下曲>说起》课价评价表,收集学生调查问题,结合调查饼图,进行课程的综合评价。
由《使至塞上》创设典故情境
自主学习《研学案》,预习检查
研学问题探索:一句话概括《塞下曲》典故
小组讨论展示
步步深入(典故的正反用)
建构意义、形成系统:典故的使用效果
训练拓展、形成能力:《军城早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