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通过自主预习,能说出什么是人典、事典和语典。
(2)借力课堂研学,会什么是正用或是反用历史典故。
2.过程和方法
(1)能慧眼识典故,掌握用简练的语言描绘典故的方法。
(2)能够用形象化的语言讲述边塞诗中的典故,说出其妙在何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阅读唐代边塞诗,培养诵读唐代经典诗歌的兴趣。
(2)分析边塞诗中的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在高一诗歌阅读的基础上,获取一定的鉴赏知识积淀,借力“必修1”到“必修5”诗歌单元的篇章学习,孩子们对唐宋时期的文学作品有了直观的体验,但是他们对更深一层“诗歌用典”了解并不多。这些典故是理解诗歌作品的关键,所以面向学生进行备课,我将重心放在“唐代边塞诗的用典技巧分析”上,是开展课堂教学的首义。
3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讨论研学问题,能让学生分析《塞下曲》中典故的类型及正、反和明、暗使用情况。
(2)挖掘《塞下曲》中典故的使用效果,分析边塞诗中的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教学难点
(1)通过朗读,利用文学积累,让学生能慧眼识典故,掌握用简练的语言描绘典故的方法。
(2)能够用形象化的语言讲述边塞诗中的典故,鉴赏其审美,培养诵读唐代经典诗歌的兴趣。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教师:大家好,请坐!我们在高二下学期已经学过3首唐代的边塞诗了我们在这节课主要是集中来赏析边塞诗中的典故。今天要学习的课题就是“唐代边塞诗用典技巧赏析”,以即将要学习的《塞下曲》为例。为更好地学习,现在我们先看一首诗,大家是否熟悉。(ppt展示)学过吗?
学生齐:学过!
教师:大家一起读一遍吧!
学生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使至塞上》
活动2【讲授】二、预习检测
【课前预习】
教师:准备《<塞下曲>研学案》助学资料
学生自主学习。
一、什么是典故和典故的分类
(一)什么是典故
本义:故,故事,成例,典故指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旧事旧例。来源于《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今义:“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
《现代汉语词典》)
“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辞海》)
现在我们所说的典故,指的多是狭义的典故,也就是“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
(二)典故的分类
1.人典
指历史人物典故。如三顾茅庐——刘备;指鹿为马——赵高;望梅止渴——曹操;纸上谈兵——赵括;破釜沉舟——项羽。诗歌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中就用了项羽这一人物。
2.事典
事典指引用古代故事或某人生平事迹以丰富诗意的写法。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秋思》)”中的“燕然未勒”就化用了“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的历史故事。
3.语典
语典指变化前人词语,但沿用前人诗意的写法。如“老骥思千里,饥鹰待一呼(杜甫《赠韦左丞丈济》)”就化用了曹操《短歌行》里“老骥付枥,志在千里”一语。
设计意图:这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内容的创设,典故的分类是进行边塞诗教学的第一步,有利于学生对号入座。
教师:布置《<塞下曲>研学案》典故用法内容
学生自主学习。
二、典故的用法
(一)正用
与反用
即丝毫未改典故原意;但又有所变化;反用即不赞成典故中的原意,提出相反的看法。但是诗歌中的典故有很多都是混合使用的。
(二)明用与暗用
明用指能看出典故的原本的语句,而暗用则是指用典比较隐晦,人们须从典故字面意思与推测其原典意义,进而理解诗歌的创作意旨。
设计意图:这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内容的创设,典故使用方法的掌握是进行边塞诗诗歌鉴赏的技巧,对学生进行技巧鉴赏起着基础性作用。
教师:设置研学问题,引导学生组内研讨。
【课堂研学】
《塞下曲》
预习检查与研学问题的提出:
1.作者简介
李益(约748—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四年(768)登进士第,两年后,登制科举,授郑县主簿。大和初,以礼部尚书致仕。李益诗名在当时就极高,诗作多被画工入画或度为乐曲,流播一时。有《李益集》,《全唐诗》编诗二卷。
活动3【活动】三、研学问题
2.研学问题:本诗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这一研学问题,重在锻炼学生的整体把握诗歌写作技巧的能力。典故的使用在本诗中表现十分明显:四句四典故,句句有深情。
活动4【练习】四、引导总结
4.拓展知识——写出两句表现“边塞诗主题:对战争持积极向上的态度,表现建功立业的报国激情。”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建构意义形成系统:边塞诗中用典的艺术效果。
5.小结:典故使用的艺术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典故的使用效果是进行兴趣教学的重要一步,凝炼、储蓄地表达诗人在边塞诗中的情感是本诗四个典故的要旨所在——建功边塞、人得其用。
活动5【测试】五、拓展堂练
【拓展练习】
学生自主完成课堂拓展练习,形成能力:第2题。
教师引导检测:
二、(09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设计意图:练习是创设是在对本课“典故使用技巧”教学重点的检测手段,学生可利用对《军城早秋》第二题“飞将”、“匹马还”两典的鉴赏来巩固所学。
活动6【作业】六、作业布置 形成能力
根据今天学习的典故学习知识,完成研学案第7页《军城早秋》第一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