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塞下曲 课堂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6 塞下曲 课堂实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5 20:46: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唐代边塞诗用典技巧分析——从<塞下曲>说起》文字实录
教师:同学们!
学生:老师好!
教师:大家好,请坐!我们在高二下学期已经学过3首唐代的边塞诗了我们在这节课主要是集中来赏析边塞诗中的典故。今天要学习的课题就是“唐代边塞诗用典技巧赏析”,以即将要学习的《塞下曲》为例。为更好地学习,现在我们先看一首诗,大家是否熟悉。(ppt展示)学过吗?
学生齐:学过!
教师:大家一起读一遍吧!
学生齐: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使至塞上》
教师:好!这首《使至塞上》,大家在初二的时候学过。现在老师想问,在这首诗中,为什么“燕然”这个词,用红笔标出来?有同学可以说出它有什么来历吗?
学生1:它指的是地点.
教师:指的是什么地点?
学生:边塞!
教师:这个学生回答非常好。那具体来讲,它讲的是汉朝名将燕然山记功的故事,在这里就是指前线。这节课,我们就用来学习大唐边塞诗中像“燕然”这样的典故。
学生齐:看ppt

教师:下面大家看一下幻灯片,本节课的鉴赏要点。
学生:默读。
教师:针对这些知识,在我给大家准备的《研学案》中有助学资料,大家昨天已完成。现在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三个题目:
我们学过的边塞诗人有


等。
李益是中唐时期有名的边塞诗人,字
,是陕西姑臧人(今甘肃武威人)。
“定远何须生入关”出自《
》。
学生2:
……高适
岑参
王昌龄;
学生3:
……君虞,《后汉书》。
教师:好,是这本书中的《班超传》非常准确,好,请坐!
学生:鼓掌。
教师:大家看,李益是陕西人,这个地方在唐代经常发动战争,作者是亲眼目睹过战争的发生的,所以他写出来的诗歌也就更加真实、生动。
学生翻书。
教师:板书“塞下曲”。好,同学们早读时背了这首诗,根据大家反馈情况,一个问题就来了,大家看ppt:
齐读《塞下曲》,思考这首绝句中的典故都有哪些?请联系诗歌主题,分别用一句话(不超过10个字)概括。
学生:讨论做过的预习题。
教师:大家注意哦:不超过10个字,进行概括。现在请同学们齐读这首诗。
学生齐读:《塞下曲》: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教师:这首诗中有很多故事。历史故事在典故人分类中是什么类型的典故。
学生4:事典。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非常好,是事典。另外,还有引用诗歌语句的叫——语典。
板书:典故的分类
人典
事典
语典
教师:
那么:问题就出来,这三类典故在《塞下曲》中是怎样体现的?现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3分钟。
教师:《研学案》中有一个“鉴赏本诗中您认为最明显的艺术特点”研学问题,大家在讨论中做好记录。等会小组展示时会用到。
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教师巡查、解决组间疑难问题。
第三组代表:老师怎样概括这些典故?限制字数的情况下。
教师:你们想一下:概括一个事实需要什么要素?
学生、老师:时间、人物、事件等。
教师:抓住这三块,联系诗歌主题。看一下诗歌要表达什么。
小组讨论
教师:现在就由第二组的同学为大家展示他们小组讨论的结果.,好,有请江立潍同学代表他们组上讲台进行讲解.
学生5(江立潍):上讲台进行讲解,板书.
教师:可选择最明显的一个典故
学生5:作者用伏波将军战死沙场的故事,表现了诗人希望杀敌报国,镇守边疆的雄心.
教师:她讲到了典故中最重要的内容,同时也联系《塞下曲》的主题,说出了伏波将军这个典故的表达效果。大家觉得怎么样?
学生:自由鼓掌。
教师:江立潍同学抓住了李益创作此诗的主旨,很好。其他同学有没有疑问要问的?他们小组准备得很充分的。
学生6:我觉得,她在讲的过程中,用了很多典故,论据显得过多,没必要这样吧?
学生5:我们组认为,这不是多余。像伏波将军这样的典故,使诗歌读起来更加有文采。
教师:好。其他同学有没有问题了?针对第二小组的展示。
学生思考,小声讨论。
教师:在典故的概括和讨论的主题之间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7(黄梓杰):伏波将军宁愿战死沙场,而不是战死沙场。我学得这个地方不妥。
学生五:在板书中更正“宁愿战死沙场”
学生7(黄梓杰):他们小组还有一个地方
,就是题目要求不超过10个字,江立淮同学在展示的过程中已超出了题目要求。
学生5:这个地方,改为:伏波将军宁愿马革裹尸。
教师:好,已经很将近答案了。
现在由第二小组这位男生补充一下。
学生8:按题目的要求,我觉得伏波将军这个典故,从分类上讲应当是属于“人典”。
教师:好,分类正确。另外,“杀敌报国”属于典故中的什么类型?
学生齐:事典。
教师:对,这样一来,我们看一下,这首诗的本句就属于人典和事典的综合使用了。
学生:自由记笔记。
教师:下面,有请第二小组的代表回到自己位置。掌声欢送!
学生鼓掌。
教师引申: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典故使用的效果是什么?典故的使用,其作用是由典故的本身意思延伸出来的。下面同学们看一下。《从军行》其四“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个典故给你带来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是直接抒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教师:对。另外,“楼兰”与《塞下曲》中的典故一样,都是历史事物
,那么,同学们现在看一下幻灯片,思考一下其他三个典故的使用特点吧。
PPT
教师引导:班超年老思归,晋军大败秦国,薛仁贵三箭退敌军,层层递进,深入地表达了作者宁愿战死沙场,视死如归以及希望国家重要良将的强烈愿望。
学生:拿出研学案,针对“研学问题1”进行红笔更正。
教师:四个典故是怎样使用的呢?怎样来鉴赏?
学生思考。
教师:现在,同学们将《研学案》取出,看一下第2页最上面的内容,齐读一下“典故的用法——正用和反用,暗用和明用”。
学生齐读:《研学案》此页资料。
教师:现在小组间讨论一下,这四个典故哪些是正用,哪些是反用?
学生:自由发言、讨论1分钟。
教师:是否改变了典故的原意是我们判断的依据。现在第六小组的林士雅同学回答。
学生9(第6组林士雅):1、3、4句是正用,第2句是反用。
教师:第四句中的典故,薛仁贵三箭定天山,正是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国需良将镇守边关,所以同林士雅同学说的一样是正用。而汉朝定远侯班超年老想回家,是作者反对的做法,所以说是反用典故。第6组林士雅同学回答非常好,请坐。
学生:掌声。
教师:现在我们归纳一下,在《塞下曲》中,四个典故反映的是作者勇力杀敌
的思想感情。那么,作者没有直接说,而是借助历史故事来表达,这种用法有什么样的效果?
学生10:间接抒情。
教师:好,也就是更加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情感了。
学生:是
教师:那么,一首绝句中包含四个典故,内容更加丰富了。可以说,典故的使用让诗歌的语言更加怎样呢?
学生11:丰富。
教师:换另外一个词:凝练,是不是更好呢?
学生七嘴八舌:嗯。
教师板书:典故的使用效果:使诗歌语言凝练,更加含蓄地表达情感。
学生:做笔记。
教师:好了,下面同学们拿出《研学案》,翻到第6页,做一个《军城早秋》的第2题。
给大家4分钟的时间。
学生:做课堂拓展练习《军城早秋》。
教师:好,时间到。下面由23号同学分享一下他理解。
学生12:我觉得诗人用了“飞将”李广的典故,表现了面对强敌奋力追击,不畏牺牲、保卫边境的精神。
教师:好,保卫边境、奋力杀敌可以。这位同学说了汉朝大将李广“善射箭”的典故,不简单。请坐!
学生鼓掌。
教师:总结一下,这节课学习典故的使用,典故的使用最终目的是能够凝练、储蓄地表达作者的情感,这也是《塞下曲》诗歌鉴赏的重要抓手,望同学们多思考,好好掌握。
学生:自由作笔记,复习。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边塞诗中的典故的分类,以典故的使用效果。今天的作业
根据今天学习的典故学习知识,完成研学案第7页《军城早秋》第一题。
下课!
学生齐:老师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