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不懂就要问》 备课素材(导学案+说课稿+预习卡)

文档属性

名称 3.《不懂就要问》 备课素材(导学案+说课稿+预习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7 21:39:04

文档简介

3*《不懂就要问》导学案
课题 不懂就要问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正确认读9个生字,认识1个多音字“圈”。 默读课文。积累有新鲜感的词语。 能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孙中山明知会挨打,还要向先生提问的原因。学习边读边思考。 4.知道不懂就问是人的美德,更是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懂得不懂就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来进行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不懂就问的故事;搜集孙中山的资料。(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介绍资料,激发兴趣(用时:3分钟) 1.课件出示孙中山的画像。2.简要介绍孙中山。 1.通过图片认识孙中山。 2.在小组内交流孙中山的资料,听取教师对孙中山资料的介绍。 教师在介绍资料时,要引导学生把资料内容转化成自己的语言。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用时:7分钟) 1.指导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2.出示字卡,指名认读,相机纠正字音。 3.课件出示词语,组织学生认读。 背诵 照例 圈出 段落 练习 糊里糊涂 吓呆 戒尺 厉声 挨打 清楚 4.理解词语的意思。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重点点拨“私塾”“糊里糊涂”“鸦雀无声”“霎时”“厉声”。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把自己不认识的字多读两遍。借助拼音自学生字。3.认读课件中的词语,要认清字形。开火车读,小老师领读4.(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一谈对词语的理解。 (2)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1.认读生字时,指导学生读好生字:“诵”的读音是平舌音;“楚”的读音是翘舌音,在“清楚”一词中读轻音;读准多音字“背、圈”。 2.在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来理解。如,寻找近义词来理解“霎时”;“鸦雀无声”可以运用表演法来理解;“私塾”可以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用时:18分钟) 1.指名读文,思考课文主要内容。 2.提出自学问题,引导学生小组交流: (1)私塾的先生怎样教书?(2)孙中山为什么要问先生问题?(3)同学们听了孙中山的提问是什么表现呢?从这里你能看出什么?(4)先生听了孙中山的提问后是什么表现呢?3.学生讨论后回答问题,教师相机点拨。 (1)理解重点句: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2)理解重点句:孙中山想:这 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3)出示重点句: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4)理解重点句: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4.分角色练习朗读。 1.分自然段读课文,抓住课文中的主要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根据自学提示在小组里交流,结合关键词语说一说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3.全班汇报,表达自己的看法。(1)阅读第1自然段,抓住“先生从来不讲”来了解事情的起因。 (2)抓住“糊里糊涂”理解不懂就要问的重要性;抓住“壮着胆子”体会孙中山大胆提问的好习惯。 (3)抓住“吓呆了”“霎时”“鸦雀无声”来体会同学们被吓坏了的情景。感受孙中山的勇敢。(4)抓住“厉声”体会先生的严厉,明确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先自己动脑思考然后再问。 4.分角色朗读课文,表现出人物说话时的勇气。 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可先给学生讲掌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提升概括能力。学生在汇报交流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来谈自己的感受。 3.分角色朗读时,鼓励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四、积累运用,尝试练笔(用时:12分钟) 1.交流学习生活中,自己不懂就问的事情。 2.写一写当时问的心情和内容。 3.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 1.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不懂就问的事情。 2.加上一些表示心情的词语,写一写当时问话的过程。 3.读一读自己写的内容。 4.读一读课文,把自己认为有新鲜感的词语摘抄下来。 写话时要以鼓励为主,可引导学生写出当时的心情,注意引号的用法。3*不懂就要问
预习目标一: 掌握字词 音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画出来。 圆圈(quān juàn)  羊圈(quān juàn)
形 2.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糊里糊涂  摇头晃脑  雅雀无声 (1)他背书总喜欢(    )。 (2)老师刚走进教室,教室里顿时(     )。 (3)这样(     )地背,有什么用呢?
义 3.根据词语的意思,在文中找出这些词语。 旧时先生对学生施行惩罚时所用的木板。( ) 形容说话声音严厉。 ( ) (3)对事物的认识模糊。 ( )
预习目标二: 整体感知 4.回顾课文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填空) 课文讲述了少年孙中山在( )学习时,因为不明白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壮着胆子( )的故事,赞扬了孙中山( )的精神,教育我们养成( )的学习习惯。
预习目标三: 思考质疑 5.对于课文我还有不懂的问题。
拓展资料 6.查阅资料,积累关于勤学好问的名言。 7.推荐阅读《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日积月累 8.我认为有新鲜感的词语: 9.我认为有新鲜感的句子:
起因
经过
结果《不懂就要问》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内容、作用和特点:
《不懂就要问》是三年级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它记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学习时请求先生讲解课文意思的一件事;介绍了他勇于提出问题,主张不懂就要问的认真学习的精神。它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教育性。目的是通过学生学习,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精神。它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写人不离开记事,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运用人物的语言和当时的环境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是课文突出的特点。由教材的地位和特点决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
2.教学目标:
在思想品德方面: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孙中山小时候勤学好问的精神。
在知识方面:理解课文内容,理解“私塾”、“吓呆”、“鸦雀无声”等词语。
在能力方面: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教学重难点:
理解“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句话的道理。
二、说教法
我在设计教学时,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设置了“以读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时,紧紧围绕 “读”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使学生读有所感,读有所悟,读有所得,真正尝到读的甜头。坚持以“启发式”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我从实际情况出发,采用直观演示、动作演示、生动语言、激励性的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自觉地获取知识。
三、说学法
1.看书学习的指导:通过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朗读课文的指导:通过对课文中一些句子进行指导朗读,初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小结学习自然段的方法,用迁移规律学习其他自然段,使学生弄懂学习自然段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我在教学《不懂就要问》前布置学生做以下预备工作:读一读,想一想课文主要写谁的一件什么事?再读一读,数一数这一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什么?我之所以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到这两点,是因为为了培养学生有预习的一般意义而且在教学中提高质量、增强密度。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从以下几点进行设计。
★以情激思。
运用情感教学,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处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积极主动性。
1.巧妙导入新课,激发阅读兴趣。
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孙中山先生的故事吗?”这样,学生的兴趣就来了,我接着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坐端正,仔细听,并想一想:课文除了写孙中山;还写了谁?文章主要写一件什么事?”学生一听就会连忙坐好,想听想学。这样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的兴趣也被激发了,为进一步阅读,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运用挂图、生动的语言、手势等贯穿于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便于接受。
如在教学每一段之前都设计了一些过渡语,设疑置趣、设疑置欲,自然地过渡。在教学第三自然段之前,我先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图画,仔细观察人物的动作、表情等,这样把学生的思维由课堂引到了孙中山在私垫读书的情景。使学生的学习处于兴奋状态,乐于学习和接受,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学中,通过做一做“摇头晃脑”、“拿着……”的动作表演,激发学生的情感。
★以读促思。
在教学中要巧设问题,引导思考,同时要体现一个“读”字,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整节课里,我让学生在读中思疑,读中释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总之,初读、细读、赏读,层层深入;个人读、分组读、齐读,形式多变;还要进行朗读方面的指导。如指导学生朗读“你会背了吗?”要读出生气而又大声的口气。“先生,你刚才讲的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要读出诚恳、迫切的心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读得有滋有味,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问”启思。
1.以“问”为线索,引导学生读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如在教学第三段时,首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每一句讲什么?这一自然段讲什么?”充分调动学生各个器官,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了学习自然段的方法。在学生朗读、议论后,再引导学生理解“这样胡里胡涂地背,有什么用呢?”的意思,最后找出孙中山的问话,并体会孙中山的精神。
2.扣“问”的过程,比较人物言行,培养勤学好问的习惯。
因为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是通过孙中山礼貌请问--先生厉声反问--孙中山从容答问--先生欣然解问--同学提出疑问--孙中山笑着答问的过程表现的。因此,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对孙中山、先生、同学三者对“问”的态度的比较,抓好描绘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等词的理解,体会孙中山勇于提问题,不懂就问的好品质。
3.抓“问”的因果,巧设课堂练习。
在学生初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抓“问”的因果,巧设练习,发展学生的思维。如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①孙中山壮着胆子问先生是因为 。②先生厉声反问孙中山是以为 ,后来收起戒尺是因为 ,结果先生答应了孙中山的要求,他讲得 ,大家听得 。
★渗透德育。
语文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本人也意识到思想教育不是呆板进行,应顺其自然,渗透在教学之中。因此,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联系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平时待人要有礼貌,勤学好问。在总结全文时,我还年出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读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通过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使学生懂得“不懂就要问”的道理 。类文阅读-3* 不懂就要问
程门立雪
北宋时期,有一个叫杨时的人非常(仰望 仰慕)大学问家程颐,便专从很远的地方跑去拜他为师,学习知识。
一个冬天的中午,杨时和同学游酢()在学习的时候遇到一个难题,他俩(争执 争吵)不下,最后决定一起去请教老师程颐。来到老师家门口的时候,他们发现老师正卧在床上午休。游酢正想走进去,杨时连忙拦住他说:“老师正在休息,我们不能打扰他,还是站在门口等一会儿吧!”
游酢觉得杨时的话很有道理,便和他一起站在门外等候。不一会儿,天上下起了大雪,他俩仍然站在门外等候。雪越下越大,一片片雪花飘下来,落到了他们的身上,他们不停地搓手跺脚(保暖 取暖)。没过多久,他们从头到脚都落满了雪花。
程颐醒后打开门,看到门前积雪已一尺深了,而杨时和游酢正浑身是雪地站在门口。程颐觉得他们很懂礼貌,心里非常(感激 感动)。
1.用“\”划去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
2.从哪里可以看出雪很大,他们立在雪地里很冷?
3.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杨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4.当程颐醒来看到杨时和游酢时,心里非常感动。这时他可能会怎么想呢?
参考答案
1.划去:仰望 争吵 保暖 感激
2.从“没过多久,他们从头到脚都落满了雪花”可以看出雪很大;从“他们不停地搓手跺脚取暖” 可以看出他们立在雪地里很冷。
3.我觉得杨时是一个勤学好问、尊师重道的人。
4.示例:这两个学生冒着雪等在门口,为了求知不畏寒冬,为了尊师不怕等待,真是不容易啊!我一定要好好教导他们!
柏拉图年少有宏志(节选)
有一次,柏拉图和小伙伴们一起上体育课。大家纷纷议论着新来的体育老师究竟什么样。
“听说新体育老师很厉害,我们要小心点。”有个小伙伴说。
“厉害怕什么,只要我们没有错,他就不会拿我们怎么样。”柏拉图反驳(bó)道。
上课了,只见一个身材高大的人走了过来。天哪,这就是我们的老师吗 大家心里都在嘀咕。“同学们,我是你们的体育老师,现在开始上课。”老师的声音很洪亮。
伙伴们都低着头,不敢看老师,生怕老师让他回答问题。只有柏拉图一个人,目不转睛地看着老师。
老师看看他,笑着说:“这位同学,请问你叫什么名字 ”柏拉图站起来说:“老师,我叫柏拉图。”
老师接着问他:“你知道为什么要学习体育吗 ”
“为了让自己有一个强健的身体。”“那么,为什么要有强健的身体呢 ”老师接着又问道。
“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本领。”
“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本领又有什么目的呢 ”
“成为优秀的人物,报效自己的国家。”
体育老师很高兴,满意地说:“你以后一定会很出色的。”
1.写出选文中词语的近义词。
究竟--( ) 反驳--( ) 强健--( ) 本领--( )
2.“宏志”一词让我们想到一个成语: 。它的意思是

3.下面对“目不转睛”的意思解释错误的是( )
A.眼珠子一动不动地注视。
B.眼睛直直地看着前方。
C.形容注意力集中。
4.根据文章内容说一说,大家对新来的体育老师究竟是什么样的态度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体育老师很满意柏拉图的回答,并且夸赞他,这是为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示例:到底 辩驳 强壮 本事
2.宏图大志 宏伟的计划,远大的志向
3.B
4.柏拉图面对体育老师理直气壮,毫不胆怯,别的小伙伴都有点害怕,小心翼翼。
5.柏拉图的回答展现出他是一个勇敢、有志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