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青树下的小学》备课素材(导学案+说课稿+预习卡)

文档属性

名称 1《大青树下的小学》备课素材(导学案+说课稿+预习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7 21:45:54

文档简介

类文阅读-1大青树下的小学
小岛岛(节选)
吴 然
“一小一小,小岛岛!”
下关一小,我的母校。我的母校,是个小岛岛。
西洱河从这儿流过。西洱河分出的“子河”,从这儿流过。你是西洱河与“子河”之间的一个小岛岛。
你有石板的小桥,铁(铸 筑)的桥栏光滑乌亮。你有卵石(砌 沏)的河岸,有垂到河面的岸柳。柔软的柳条像孩子的小手,它给西洱河抓痒,给“子河”抓痒。它逗得西洱河笑个不停,逗得“子河”(纽 扭)弯了腰。你有鲜艳的荷池,在红的荷花和绿的荷叶间,有彩色的蜻蜓在飞,有金色的蜜蜂在飞,有花蝴蝶在飞。你有花岗石的台阶,有对大石狮子。我喜欢骑在石狮背上,我想象它能把我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有大理石(壤 镶)嵌的花坛,花坛上,有时山茶花开放,有时蝴蝶花开放,有时金盏花开放……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花开放;一种花谢了,一种花又开了。有多少(挎 跨)着书包的娃娃,就有多少迎着太阳开放的花。小岛岛,我的母校,你是花朵的学校。
小岛岛,我的母校。我喜欢你石板的小桥,喜欢你乌亮的桥(栏 拦)。我喜欢你的岸柳,你的荷池,你的石狮子,你的花坛和花朵们。啊,我喜欢我们的教室,西洱河的波光,映在它的天花板上。我想捧住这些晃动的波光,这些晃动的波光,时时勾起我奇异的想……
1.在文中括号正确的字下面画“_____”
2.第4自然段中没有的修辞手法是( )
A.设问 B.排比 C.拟人
3.模仿选文内容,用“有时……有时……有时……”造个句子。
4.概括选文最后一段的中心思想。
参考答案
1.铸 砌 扭 镶 挎 栏 2.A
3.天上的白云变化多端,有时像洁白的小绵羊,有时像柔软的棉花糖,有时又像皑皑的白雪。
4.示例:通过描写对学校景物的热爱,充分表达了作者热爱母校之情。
学校旁边一条河(节选)
吴 然
苍山十八溪的水,流到洱海里。西洱河,你流着洱海的水,你从我们学校旁边流过。
你有一河的绿波翠浪,你是一条美丽的河。我看见你的波光,映在我们教室的墙壁上,映在天花板上。你使我们的教室更加明亮。
我喜欢站在你卵石砌的河岸,看着你——一朵浪花追着一朵浪花,每朵浪花上,都闪耀着一颗太阳。河面上驶出渔家的篷船,船头站着黑亮的鱼鹰。倏(sōu shū)地一下,鱼鹰潜入河底,叼起一尾银亮的细鳞鱼。看那渔家小姑娘,她捉住鱼鹰的时候,把鲜艳的影子投到你的清流里。西洱河,你清凉,你透明,绿丝线般的水草,随着你的水波荡漾。那是你长长的秀发吗 西洱河!
苍山十八溪的水,流到洱海里。西洱河,你流着洱海的水,你从我们学校旁边流过。
你呵呵的笑声,传出你的快乐。夏天,我们追逐(zú zhú)着、欢蹦着、叫喊着跳入你的清波,把水花溅得老高!潜到水底去,给学校那只灰猫抓一尾鱼,或者给女同学们捞一捧贝壳,捞一捧彩色卵石。
我喜欢仰面朝天地躺在你的河面上,任你漂载着、漂载着,从黑龙桥的桥洞穿过。你的岸柳,低垂在水面。从柳荫下穿过时,我让柳丝轻轻地拂(fó fú)着我的面颊。
有时候,我们组织比赛,看谁游得最快。我们在水里游,岸上的伙伴们喊加油。调皮鬼们,总喜欢偷偷地去拉同伴的腿,让他呛一口水。喷鼻声、笑声、追打声……
啊,西洱河,一整个夏天,你盛(chéng shèng)满了我们的欢乐,你是一条快乐的河。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2.从选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追赶--( ) 喜爱--( ) 快乐--( )
3.“仰面朝天”的意思是 。写出两个带有“朝天”的词语: 朝天 朝天
4.下列句子意思与选文不同的是( )(填序号)
A.洱海的水流到西洱河里。
B.绿丝线般的水草像西洱河长长的秀发。
C.苍山十八溪的水,从我们学校旁边流过。
D.西洱河是美丽、快乐的河。
5.文中反复说“苍山十八溪的水,流到洱海里。西洱河,你流着洱海的水,你从我们学校旁边流过”。这样写的作用和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shū zhú fú chéng
2.追逐 喜欢 欢乐
3.脸朝上平卧或身向后摔倒的样子 四脚 热火
4.C
5.通过运用反复的句式,在浓烈的抒情和回环的往复中强化对童年的深情回望和对西洱河的热爱。1 大青树下的小学
预习目标一: 掌握字词 音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画出来。 扬起(yánɡ yán) 汉族(hàn  hànɡ) 凤尾竹(fèn fènɡ) 绒球(rǒnɡ rónɡ) 墙面(qián qiánɡ) 晃动( huànɡ huǎnɡ)
形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让下面的事物更有新鲜感。 ( )课文 ( )游戏 ( )孔雀舞 ( )的小鸟 ( )的枝干 ( )的老师
义 3.根据意思,写出课文中对应的词语。 平坦的场地。 ( ) 经历了久远年代的。 ( ) (3)一种观赏价值较高,宜作庭院丛栽的植物。 ( )
预习目标二: 整体感知 4.回顾课文内容,说说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的地方,选一选。(填序号) 5.把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习目标三: 思考质疑 6.对于课文我还有不懂的问题。
拓展资料 7.了解少数民族。 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的服装特点。 8.推荐阅读 绘本《阿诗玛: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绘本典藏》
日积月累 9.我认为有新鲜感的词语: 10.我认为有新鲜感的句子:1《大青树下的小学》导学案
课题 大青树下的小学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绒、汉”等6个生字,学写“坡、球”等10个生字,会写“山坡、敬礼”等11个词语。 采用多种方法理解“坪坝、凤尾竹”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尝试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学习抓住印象深刻的场景和词句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了解边疆小学的特点,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4.学习课文写法,抓住校园生活的一个场景,写一段话。
教学重难点 学习边读边想象画面和抓住印象深刻的场景交流感受的阅读方法,了解边疆小学的特点,体会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
课前准备 查找有关少数民族服饰、风情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师生) 2.预习生字,制作生字卡片。(学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观察比较,揭示课题(用时:8分钟) 1.出示课文插图。鼓励、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学校与自己的学校的区别。 2.导入新课,设疑引读。 3.引导学生浏览课文,思考提出的问题。 4.引导学生交流对我国各民族的认识。教师适时出示课后资料袋,简介几个少数民族。 1.交流汇报。 (1)图中的校园里有小动物,我们的校园里没有。(2)图中学生的穿戴和我们不同。 2.朗读课题,交流自己特别想了解的问题,如:这是一所怎样的小学?这些穿戴不同的学生来自哪里?这所学校在什么地方? 3.带着问题浏览课文。结合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小组讨论:这所学校里的学生都来自哪些民族?这所学校在什么地方? 4.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你对我国各民族的了解。 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资料袋的内容及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了解一些少数民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用时:20分钟) 1.出示自学提示,引导自主学习。 (1)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 字音,读通课文,画出生字组成的词语,标好自然段序号。 (2)自主认读生字表中的生字,然后同桌之间相互检查读得是否准确。 (3)相互交流识记生字的好办法。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相机正音:“绒、扬、凤、墙、晃”是后鼻音。(2)出示课文中生字组成的词语,指名学生朗读并正音。引导学生进行形声字归类,通过一定的规律识记字形,认读字音。 (3)指导学生再读课文,达到熟练、流畅的程度。 1.根据要求,开展自主学习。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标好自然段序号。 (2)自主认读生字和词语,读不准的做 好标记,对照拼音再读或者请教小组同学。 (3)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2.在教师的组织下展示自学成果。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朗读生字词语,进行生字归类,熟记字音、字形。(3)在教师指导下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直到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1.在评价识字效果时,教师应肯定预习的重要性,并检测预 习情况。 2.教师要重视识字和写字训练,教给学生识记生字的方法。3.教师要突出多种形式的朗读,在反复朗读中培养学生的 语感。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8分钟)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这所边疆小学的哪几个场景。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顺序。 3.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 1.默读课文,感知文章各个部分的内容。 2.了解课文写了各民族小学生在边疆小学里学习的情景。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边疆小学的学生在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边疆小学的同学们上课、下课的情景。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结尾点题,抒发了对民族小学的热爱之情。 3.在教师的引领下朗读课文。 在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的叙述顺序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使学生体会课文是按“上学的路上—来到学校—上课—下课—文末点题”这样的顺序写的。
四、指导书写,布置作业(用时:4分钟) 1.指导学生认真阅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把握书写注意点。 2.指导学生认真书写生字。 1.认真阅读田字格中的生字,交流书写注意点。2.练习书写生字词语。 教师要注重学生书写前的观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回顾交流,导入新课(用时:6分钟) 1.引导学生复习生字词语。 2.引导学生说说读了课文之后这所学校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1朗读课文中的生字词语。 2.各自交流自己对这所学校的印象。 教师要引导学生交流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不断提高学生的品悟能力和交流能力。
二、自主品读,体悟特色(用时:25分钟) 1.引导学生围绕“边疆小学的哪一个场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学习全文。 2.组织学生交流。 场景一:上学场景 引导学生围绕第1自然段,抓住具体的语言文字交流“上学场景”令你印象深刻的原因。 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 场景二:上课场景 (1)引导学生围绕第3自然段,抓住具体的语言文字交流“上课场景”令你印象深刻的原因。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小猴子好奇地听着,听完了它们会说些什么?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场景三:下课场景 引导学生交流“下课场景”令你印象深刻的原因。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交流自己的课间活动,体会融洽快乐的氛围。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以感受作者的赞美之情。 4.进行思维拓展,体会课文结尾省略号的作用。 1.自主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语句。 2.在教师的组织下交流阅读的感受体会。 场景一:上学场景 读后交流印象深刻的原因,交流过程中抓住课文中的三个“从”、三个 “有”、三个“向”,从上学路上的景色、学生的服饰及学生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体会边疆小学的特点和小朋友们的活泼可爱。 (2)反复朗读语段,边读边说说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场景二:上课场景 交流自己印象深刻的原因。交流过程中抓住“不同民族、同一间教室、一起朗读”来体会这是一个团结和谐的学校;抓住“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奇地听着”体会课堂的精彩、同学们的认真。 想象说话。 有感情地朗读。 场景三:下课场景 交流自己印象深刻的原因。交流过 程中抓住“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看热闹”体会同学们的团结、欢乐及校园的和谐融洽。 交流自己课间的活动是怎样的,并说说课间活动时的心情及感受。 (3)带着这样的心情朗读课文。 3.反复诵读,体会边疆小学的和谐,感受作者对边疆小学的赞美。 4.充分发挥想象,想一想结尾处还能再接着说点什么。 1.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阅读、体会,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感受。 2.在体会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窗外的情景,在朗读中要表现出人物、动物和景物的和谐美。指导学生朗读时声音可以轻缓些,节奏慢一些。3.在教学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对“铜钟”“凤尾竹的影子”的描写,体会作者对边疆小学的难忘和怀念的情感。可以播放铜钟悠悠不绝的声音,展现凤尾竹的影子绵绵萦绕的情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表达感受。 4.教师要强化对学生语言表达的指导,如想象小猴子会说些什么,边读边说说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等,不断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三、朗读全文,积累背诵(用时:5分钟) 1.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2.指导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 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从而保证训练不落空。
四、回顾课文,开展活动(用时:4分钟) 1.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对边疆小学的感受。2.引导学生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 1.谈一谈自己是否喜欢这所学校,为什么喜欢。2.学生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可以用日记的方式来记,也可以用列表格的方式来记。 教师可以结合综合性学习的相关活动内容和要求,引导学生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大青树下的小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描写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的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课文层次清晰、段落分明。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再写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文字点题。学习本课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早晨、绒球花”等词语,并能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且积累好词佳句。
3.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情。(重点)
2.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的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主要采取想象感悟法、朗读感悟法、品词析句法这三种教学方法。运用想象感悟法可以挖掘教材的空白处,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在研读中通过换位思考体验人物的内心,丰满任务在学生心中的形象,真正做到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同时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运用朗读感悟法可以以读激情,以读促悟,以情助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运用品词赏析法可以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加以揣摩、推敲、咀嚼,感悟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
五、说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出示民族小学内学生穿戴不同的场景的图片,我问学生:图片上的小学和我们的小学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应该很快的发现穿着不同等等。那我们一起去看看大青树下的小学是怎么样的呢?(板书:大青树下的小学),生读题。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准生字词,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思考我们的民族小学都写了什么呢?
等学生读完之后,我课件逐组出示词语。
然后,请学生说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大青树下的小学?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我总结概括:课文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再写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文字点题。
(三) 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
首先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上学路上和来学校时所看到的句子。之后学生汇报,我总结并逐句出示句子:
第一句:……走来了许多小学生……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
齐读句子,问学生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小学生很多,小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我继续追问你从哪里可以看出?再抓住“有……,有……,有……,还有……。”让学生再次体会小学生的多。然后我出示:下课了,操场上可热闹了。有……有……有……还有……。在顺势引导学生用“有……,有……,有……,还有……。”造句,更深刻的体会民族学校的学生多,而且都来自不同的民族。
第二句:大家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
齐读句子,问学生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大家都非常友好等)我继续追问从哪里可以看出?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我抓住“大家”指的是谁?(各民族的小学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个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
第三句: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
齐读句子:问学生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词语体会到得?结合课文上下文理解“绚丽多彩”的含义,并引导学生用“绚丽多彩”说一句话。
第四句: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齐读句子:问学生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体会到?
再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各民族直接的友爱,读出校园中穿戴不同,美丽的场景,读出同学们快乐的心情。引导学生更深切感受大青树下的小学里各民族小学生的团结友爱,和学校的美丽。
这个环节,我利用勾圈画点的方法结合充分的读,让学生以读激情,以读促悟,以情助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并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上课的情景
然后在引导学生一起去看看民族小学上课的情景又是怎么样的呢?
在刚才的课文内容的概括的基础上,学生已知晓文章的脉络。所以我在这个环节引导学生用横线迅速画出能概括民族小学上课的情景的句子。学生汇报,我出示句子:大家一起读课文,声音真好听!
然后我继续追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声音真好听?学生交流汇报,我逐句出示:
第一句: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齐读句子:圈出描写窗外环境的词语(安静)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从哪里可以体会到“声音真好听”呢?(……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同学们能不能读出窗外的安静呢?齐读句子,指名读。
第二句: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
齐读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同学们的声音真好听?
再次齐读描写上课情景的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同学生好听的声音,读出周围环境的安静。通过多次的读,引领学生感悟民族小学里学生上课的认真,读书声的好听……
3.课堂练笔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课文插图,看到插图,你想说些什么呢?那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可以写一写校园的环境是怎么样的,同学们上课的情景是怎么样的等等?这个环节,不仅给学生提供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平台,也深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思想情感的升华。
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民族小学上学路上的快乐,上课时的安静;那下课后又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下节课一起来学习。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谈谈我的板书,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精华的体现,针对这篇课文,我采用了词语式板书。首先整体概括了课文写了上学的路上,上课时,下课后的情景,然后提炼出上学路上孩子们是快乐的,上课时周围是安静。这样,这则板书就成了理清课文脉络的载体,可以一目了然地理清课文内容,领悟文章的重点。
1大青树下的小学
上学路上 快乐
上课时 安静
下课后 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