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花的学校》备课素材(导学案+说课稿+预习卡)

文档属性

名称 2.《花的学校》备课素材(导学案+说课稿+预习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7 21:47:54

文档简介

2 花的学校
预习目标一: 掌握字词 音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画出来。 荒凉(hānɡ huānɡ) 笛子(dí dǐ)罚款(fǎ fá)轰鸣( hōnɡ hǒnɡ) 假(jiǎ jià)如这个周末妈妈不体假(jiǎ jià),就不能带我去动物园了。
形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让下面的事物更有新鲜感。 ( )的东风 ( )风笛 ( )功课 ( )荒野 ( )大手 ( )双臂
义 3.根据意思,写出课文中对应的词语。 (1)雷发出的巨大声音。 ( ) (2)拟声词,形容风吹叶子的声音。 ( ) (3)荒凉的野外。 ( )
预习目标二: 整体感知 4.了解课文内容,完成下花的学校作息时间表。 时段活动花儿课间花儿上学花儿放假花儿回家急急忙忙 扬起双臂
预习目标三: 思考质疑 5.对于课文我还有不懂的问题。
拓展资料 6.了解把事物当作人来写的手法。 7.推荐阅读 《新月集》《飞鸟集》
日积月累 8.我认为有新鲜感的词语: 9.我认为有新鲜感的句子:类文阅读-2花的学校
金色花
泰戈尔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 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吗?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 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 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1.从选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摇晃——( ) 偷笑——( ) 忽然——( )
2.写出像“笑嘻嘻”这样形容笑的ABB式词语,至少写三个。
3.选文写了“我”幻想的与妈妈的三次嬉戏,请找一找,再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4.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我”对妈妈有着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摇摆 匿笑 突然
2.示例:笑眯眯 笑呵呵 笑哈哈
3.第一次嬉戏,是在母亲祷告时,“我”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第二次嬉戏,是在母亲读《罗摩衍那》时,“我”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第三次嬉戏,是在母亲拿了灯去牛棚时,“我”突然跳到母亲跟前,恢复原形。
4.文中的“我”是一个天真可爱而又稍带顽皮的孩子。“我”对妈妈有着深深的爱。
上学一路歌
傅永健
春天上学,走一路,看一路野花。黄的是蒲公英,紫的是二月兰。一边走,一边看,弄得满身香。
夏天上学,走一路,蹚(tāng táng)一路溪水。小溪从山上流下来,我们随着它跳过山石。我们唱着歌,伴随着叮咚叮咚的水声到了学校。结果,教室的地上满是湿鞋印。
秋天上学,走一路,吃一路野果。我们吃落在地上的青皮核桃,砸核桃弄得手指像黑炭条,洗也洗不掉。我们摘酸枣吃,哪棵树上的红,就摘哪棵树上的。今天不红,明天就红了。
冬天上学,走一路,滑一路冰。小溪变成了长长的大滑梯。我们或者站,或者坐,往冰上一冲,要么让小伙伴帮忙一推(tuī duī),便从自己家门口一直滑到了学校。一路嗒(dā tá)嗒嗒!嗒嗒嗒!睁开眼睛,好像(座 坐)汽车;闭上眼睛,好像坐飞机。“到了!到了!”伙伴们互相提醒着,以免坐过“站”。跑进校门,大伙又都怪学校太近太近……
1.用“_____”画出括号中正确的读音或汉字。
2.同学们在上学的路上看见了哪些花?( )(多选)
A.牵牛花 B.蒲公英 C.野菊花 D.二月兰
3.根据短文内容连线。
春天 来滑冰
夏天 吃野果
秋天 看野花
冬天 蹚溪水
4.文中写了孩子们秋天上学,吃了哪些野果?
5.冬天,孩子们把小溪当成了 。
6.我们一起感受了孩子们一年四季上学的欢乐。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参考答案
1.tāng tuī dā 坐
2.BD
3.春天——看野花 夏天——蹚溪水 秋天——吃野果 冬天——来滑冰
4.核桃 酸枣
5.大滑梯
6.示例:我最喜欢冬天了;因为冬天可以堆雪人、打雪仗、滚雪球,太有意思了!2《花的学校》导学案
课题 花的学校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轰、荒”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假”,会写“轰、响”等12个字,会写“轰响、阵雨”等 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等情景。 3.能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能仿照“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的表达写句子。
教学重难点 通过抓住重点词语,边读文边想象,体会诗歌语言的形象、生动。
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字词,朗读课文,搜集泰戈尔的资料及儿童诗。(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揭示课题,引导质疑(用时:3分钟) 1.激趣引入,板书课题。 2.引导质疑。 3.简要介绍作者。 1.齐读课题。 2.根据课题,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3.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了解本文选自泰戈尔的散文诗集《新月集》。在诗集中,诗人热烈地歌颂了童真与母爱。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用时:15分钟) 1.指导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2.检测生字掌握情况。(1)同桌互相考一考。 (2)摘苹果游戏检查。荒 笛 罚 假 裳 (3)读词语卡片,指导学生学习多音字“假”。3.指名读文,检查课文朗读情况,师生评价。 4.理解词语,侧重理解“簌簌”。 5.出示练习,指名补充完整。 走过( )吹着( ) ( )的东风 ( )地响雷云拍着( ) 扬起( ) 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圈出生字,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借助拼音读一读生字,口头给生字组词。 (1)同桌互相考一考生字,注意倾听。 读一读苹果上的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荒”和“裳”是后鼻音;“笛”和“罚”读第二声。 (3)“假”表示“照规定或经过批准 暂时离开工作、学习场所的时间”时,读第四声,如“请假、放假、病假”;表示“不真实的,不是本来的,跟‘真’相对”等时,读第三声,如“真假、假话”。 分自然段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从字音、停顿、语调方面进行评价。 找一找自己不理解的词语与同学交流。 5.补充填空,积累优美的词语。 1.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读情况相机指导重点字的读音:“裳”在“衣裳”中读轻声;“假”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jià。 2.引导学生读好长句子,读好带问号的句子,注意语气。3.在理解“簌簌”时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听到的树叶抖动的声音是怎样的,从而理解“簌簌”。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0分钟) 1.组织学生自由读课文。 2.小组合作读课文。 3.指名读。 4.引导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在小组里分自然段轮读课文。 3.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根据课文,发挥想象,描述自己看到的画面。 1.强调学生在读课文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倾听,帮助纠正字音。 2.鼓励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的景物展开想象,描述画面,有的放矢。
四、指导书写,积累词语(用时:12分钟) 1.出示本节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指名读。 落 荒 笛 舞 狂 罚 假 互 所 够 猜 扬 臂 2.指导观察,运用三点关注法:看结构,看笔画,看部件。 3.教师范写重点字。 4.重点指导“舞、假、臂”。5.积累词句。 1.读一读生字,口头给生字组词。 2.观察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一看结构,整体把握,明确大小宽窄;二看笔画,精细观察,写好主笔画;三看部件,合理安排,想好空间布局。)3.观看教师范写,掌握生字书写时的笔顺及结构安排。 4.注意“舞”的笔顺规则,上部三个横画中第三横最长,四个竖画向中心聚拢。“假”第三、四、五画的笔顺是横折、横、竖,整个字各部分都要写得紧凑些。“臂”上部略扁,下部第一笔是竖,要写直。 5.积累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正确、工整地抄写在积累本上。 教师指导书写生字时,先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关键笔画所在的位置及书写特点。教师示范书写时,要引导学生认真观看教师的执笔姿势、运笔动作,感受汉字的结构美。学生动笔前,端正书写姿势——头正、肩平、腰直、足安。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复习引入,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 1.引导学生认读词语。荒野 口笛 罚站 真假放假 衣裳 2.说一说文中的花孩子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开火车读词语,把词语读正确。 2.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一说花孩子们的特点。 1.针对学生掌握不好的词语进行重点指导。 2.学生可能会说花孩子们可爱、欢快、活泼等特点,应引导学生说出根据。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用时:20分钟) 1.学习第1、2自然段的内容。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想象画面。 (2)引导学生圈出描写“花” 的词语。 (3)指导朗读。 2.学习第3~6自然段。 (1)引导学生自主说画面,圈画描写花的有新鲜感的词语。 (2)交流汇报。(3)指导学习第6自然段。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看到了哪些画面。 (4)指导朗读第3~6自然段。 3.指导学习第7~9自然段。 (1)默读第7~9自然段,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小组交流提出的问题。 4.想象训练:花孩子们还会做哪些有趣的事情? 理解第1、2自然段的内容。 抓住“跳舞”“狂欢”“阵雨落下”“走过荒野”“吹着口笛”等词语想象画面。 (2)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边朗读边想象画面:花随风摆动,似乎在欢快地跳着舞,他们在开舞会。 (3)用轻快、活泼的语调朗读第1、2自然段。 2.理解第3~6自然段。 (1)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语句。(2)结合自己画的语句进行汇报: 文中的孩子想象花孩子们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雨天放假了,他们急着要回家呢。 (3)默读第6自然段,抓住关键词语想象画面。 (4)多种方式朗读第3~6自然段。 3.学习第7~9自然段。 (1)一边读一边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提问。 (2)在小组里交流对问题的理解。 4.大胆进行想象,想一想先说什么,再说什么,然后用几句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1.在想象花孩子们冲出地面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体会,如“互相碰触”写出了树枝互相碰触的样子;“簌簌地响”体现了绿叶被风吹动的声音;而“紫的、黄的、白的”更体现了花孩子们的颜色鲜艳;“冲”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花孩子们着急的样子。2.学生进行提问时,提示学生边读边根据课文内容提问题,可以问文中的花,可以问自己,也可以问作者,把问题简单地写在书上。 3.想象训练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三、练笔提升,激发想象(用时:10分钟) 1.照样子,写一写。 例: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清风一吹,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蝴蝶一来,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展示评议。 1.先想一想,再动笔写下来。 2.(1)把自己的仿写读给小组里的同学听,听一听他们的意见,恰当修改。 (2)读给全班同学听。 要在评议中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以鼓励为主。评议时重点关注是否展开了想象。
四、拓展阅读,激发兴趣(用时:7分钟) 1.拓展阅读泰戈尔的《金色花》《同情》。 2.积累背诵。 1.自由读一读。 2.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背诵。 教师可进行朗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喜爱读儿童散文诗。《花的学校》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流畅的笔触,勾画出甜美纯净的儿童世界。顽强活泼而且具有丰富细腻想象力的孩子,在看到六月里雷电交作、风雨交加之后青草地上冒出的花儿时,就在自己想像的天空里自由驰骋起来。他把未冒出地面得花儿想象成地下学校上学的孩子们,在墙角旮旯冒出来的零星小花是犯错误被罚站的小孩儿,大雨来时,花儿们便衣着鲜艳地冲出学校度假了,而花儿们这么急切地生长是因为要回家找它们的妈妈。作者巧妙地从孩子的眼中叙出花儿们的活泼、可爱、美丽、向上,充满了儿童情趣。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朗读指导,读出花孩子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勇敢坚强、活泼向上、童真童趣。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认读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2.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和丰富细腻的想象,培养学生的质疑、表达、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养成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重点)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重点)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难点)
4.体会课文丰富细腻的想象。(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的伊始通过“说说自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的谈话式导入,激发学生对花儿学校的兴趣。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鼓励学生自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标出小结,进行质疑。旨在引导学生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引导学生抓住要点、抓住关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种质疑能力对学生的阅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细读解疑,深入理解。
引导学生通过细读文本,解决疑问,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情感体验,结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结合活动与练习中的“默读课文,讨论及交流”和想象涂画的内容,体会花儿们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积极向上。
品读感悟,积累语言。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并积累文中的好词、好段。力争熟读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
拓展想象:想一想,在花儿学校里还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说一说,写一写,小练笔。看谁想得奇妙,写得美妙。
感悟积累:轻声朗读课文,再次体会课文优美的意境。熟读课文一、二、六自然段,背诵下来,积累优美的词语。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希望你们也能用童心感受生活,用你们童真童趣的语言记录这美丽的世界。
五、说板书设计
把课文的内容用精炼、简洁的词语进行概括性地说明。这样,简单明了。条理性强,脉络清晰,有助于学生理清文章线索。既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又反映了作者的写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