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市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4玄类说:“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鉴真说:“请人不去,我即去耳。”
从唐代两位高僧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唐朝
七年级历史试题
A.崇尚武力的彪悍民风
B.高度发达的海外贸易
D.领先世界的思想文化
本卷共6页,满分100分,和道德与法治同场考试。考试时间共120分钟
C.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已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注意事项:
上意超的手套法出后,必频用B始大等生丽文新分对位的春美标子徐不。为
知青丝暮成雪。”这是唐诗中的名句,其最符合下列哪位诗人的风格
C.韩愈
D.柳宗元
高戏动,光用牌度接干本、养达涂天它器安状子:非达择题多套必须使用累色套学块写在
A.李白
B.杜甫
答题卡历史部分对应的区域内,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6.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拉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3.考试结来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之句:当时有谚语日“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以上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A.崇文抑武的方针
B.武将专横跋扈
、
单项选辉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
C.官僚机构的膨胀
D.财政入不敷出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是小历同学在学习《隋朝统一与灭亡》时的部分笔记,据此可知隋朝
7,宋朝一代名臣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对后世影响深远。我们应
北朝
产东魏北齐
该学习他怎样的高尚情怀
北魏
→西魏→北周
Cs81年2m
A.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
B.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的坚强意志
宋之齐→梁→陈
(589年)
南朝
C.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
D.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
A.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
B.扩大了国家疆域版图
C.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
D.促进了南北文化交流
8.经典古籍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三字经》中有“元灭金,绝宋世…
2.“隋朝大运河的开凿突破我国东西水系自然地理的限制,解决了开辟水源和改
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的描述。下列选项中符合材料所描述的历
造地形等难题;其卓越运输能力,体现了当时土地测量和水利水运等科技成就和
史史实的是
创新能力。”上述评价大运河的角度主要是
A.蒙古族灭金,赵匡胤建立宋朝
A.开凿大运河的难度
B.开凿大运河的智慧
B.元朝灭南宋,朱元璋建立明朝
C.开通大运河的影响
D.开通大运河的意义
C,朱元璋灭金和宋,建立了明朝
3.与下示知识结构图最符合的主标题是
D.元朝灭金政权,并建都于金陵
农业:发明并推广曲辕犁和筒车
9.2025年3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
一丝织业:蜀锦冠于全国
会议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会上指出:“台湾地区在联合国的唯一称谓就是‘中国台
主标题:▲
手工业
陶瓷业:如冰如玉的青瓷
湾省'。台湾从来不是一个国家,过去不是,今后更绝无可能。”他的讲话着重强
造船业:颜具规模
调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的中央王朝
是
一商业: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会
A.唐朝繁荣的社会经济
B,宋朝繁华的都市生活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C.明朝突出的科技成就
D,清朝成熟的商业网络
七年级历史试卷第1页(共6页)
七年级历史试卷第2页(共6页)潜江市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A 4.C 5.A 6.A
7.D 8.B 9.D 10.C 11.B 12.D
二、非选择题
1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14分)
(1)民族政策: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2分)史事: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2分)
(2)历史事件:澶渊之盟。 (2分)
影响: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促进了民族关系发展和经济文化交流。 (2分)
(3)变化:派遣官员、驻扎军队、整顿地方;(任意两点即可,2分)
意义:奠定了此后百年大一统疆域的稳定。(2分)
(4)认识: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各民族长期的相互交流和交融中,共同进步,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意对即可,2分)
14.【古代科技的发展变化】(18分)
(1)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一点2分,6分)
历史意义:
印刷术:为人们学习和掌握知识提供了更加方便和广泛的途径,也促进了文化和艺术的交流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学术进步和文化知识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指南针:帮助中国的航海家们在远洋航行中找到正确的方向,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
火药:推动了火器和军事技术的发展,使得战争方式从近战到远程战争的转变,这种转变又引起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革。(任选一项发明写出历史意义,意近即可,2分)
(2)①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
②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一点2分,其他意对答案可酌情给分,4分)
(3)发展趋势:从先进转为落后,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2分)
理解:闭关锁国政策的制定;受封建制度、科举制度(八股取士)的束缚;人才培养不能和社会生产相结合,推动社会发展。 (2分)
(4)注重发展经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重视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等。(意对即可,2分)
15.【古代经济格局的变化】(16分)
(1)趋势:南方人口增长,北方人口减少;(2分)
因素:经济重心南移。(2分)
(2)表现:商贸城市兴起、专业市镇的形成;(4分)
商帮:晋商或徽商。 (2分)
(3)概况: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意思相近亦可,4分)
因素:地理位置优越 (2分)
16.【古代对外交往】(16分)
档次 要求 分数
第一档 观点明确,论证充分,有一个或两个及以上史实且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结论升华。 12——16分
第二档 观点较明确,论证选择一个史实但阐述不清。 6——11分
第三档 照抄材料只有论题而无阐述;阐述不明确或偏离材料,逻辑混乱。 3——5分
第四档 只有观点但不明确或偏离材料;只有论述但逻辑混乱且没有观点 0——2分
答案示例:
【示例一】
观点: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4分)
论述:唐朝中日之间进行了频繁的交流,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唐朝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总之,鉴真东渡、玄奘西行说明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促进了中外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传播、交流。 (12分)
【示例二】
观点:明清时期中外关系的新特点:友好交往与冲突并存(4分)
论述:1405年——1433年,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这次远航,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亚非海上交通线,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明朝戚继光领导抗倭战争,这场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收复台湾,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总之,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说明中外之间既有友好交往的一面,也有武力冲突的一面。(12分)
【示例三】
观点:开放国兴,闭关国衰(4分)
论述:宋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宋朝鼓励海外贸易,设立市舶司,促进了与其他各国的经济往来,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或唐朝对外开放的史实)清朝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设“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总之,从宋朝到清朝对外政策对比可以看出:打开国门,对外开放,有利于国家发展;封闭自守,与世隔绝,国家会走向衰落。(12分)
备注: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所示例为参考答案,不作为评卷唯一答案,其他意思相近或言之有理的答案酌情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