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轻肥 课件+教案 (4)

文档属性

名称 7 轻肥 课件+教案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5 20:53:17

文档简介

轻肥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白居易及其诗作。
2.学习白居易诗歌《轻肥》的讽刺手法。
3.掌握对比手法的答题步骤。
2学情分析
1.本班学生学习自主性较高,因此学生课前预习做得比较充分,然后通过小组展示、师生点评等形式来完成,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也能提高课堂的效率。
2.学生高一以来就学习了很多诗歌,对诗歌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一些浅显的诗歌基本能够读懂,但是在答题方面不规范,导致失分比较严重,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是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规范学生的答题。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让两个学生到黑板展示自己的答案,然后对比分析,一起归纳答题方法和步骤。
3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的讽刺手法。
2.掌握对比手法的答题步骤。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白居易《轻肥》
我们在学习杜甫诗歌的时候可能听说过这么一个歌谣:“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杜甫是唐朝诗人中关心百姓疾苦的典范,其实唐朝还有一位诗人,对百姓的关心绝不逊色于杜甫,他就是——白居易。
活动2【讲授】白居易《轻肥》
二、检查课前预习
先一起看看同学们预习的情况,请1—4组每组派一个代表上黑板完成相关的课前预习的题目。其他同学看看黑板同学们展示的答案。
朱绂(fú)紫绶(shòu)樽罍(léi)九酝(yùn)
果擘(bāi)脍切(kuài)衢州(qú)2、词语解释
意气:神态脍:切细的肉是岁:这一年
3、试解释题目的意思。
乘肥马,衣轻裘”之意。指豪华生活。
4、试给课文分层,并概括意思。
第一层(前八句)赴宴时的情形
第二层(中间六句)宴会的场面
第三层(最后两句)百姓的处境
5、我们一起来读一遍这首诗,《轻肥》预备起——
三、课堂检测
我们先看第一层,赴宴时的情形
(一)赴宴时(前八句)
1、谁“乘肥马,衣轻裘”?去哪?
明确:内臣,也就是宦官。去赴军中宴。
2、找出描写宦官赴宴时的词语。
明确:骄、夸赴、走马去入云、“满”、“照”、“皆”、“或”、“如云
3、从这些词语当中我们可以看得出他们以什么态度去赴宴?
明确:意气骄满路——直接写出了他们骄横的神态。
夸赴军中宴——自夸得意之辞,我们此刻要去赶赴的是赫赫有名的神策军的宴会,这不是普通的宴会,是禁军举行的宴会,一般人是没有机会参加)的给人一种盛气凌人、耀武扬威的感觉
走马去入云——马跑得很快,尘土飞扬,旁若无人的骄横跋扈、趾高气扬、气焰嚣张
“满”、“照”、“皆”、“或”、“如云”等字,形象地说明赴军中宴的宦官是一大帮。
4、宦官不过是皇帝的家奴,凭什么如此跋扈呢(小组讨论,时间是两分钟,等一下派代表来回答,看看哪个小组表述得更好,更全面)
明确:让两个学生口述,然后全班同学一起评价。
原来这些宦官居然都穿着朱绂和紫绶,做了高官,大权在握,怎能不骄?这里语含讽刺,暴露了贞元、元和之际宦官、藩镇、官员相互勾结的畸形的社会现实。
(过渡:这一层中传神地刻画了宦官们赴宴时的骄横跋扈的神态,他们来到宴会又会怎样呢?一起来读一下第二层。)
(二)宴会中(中间六句)
1、喝什么?吃什么?
明确:美酒、各种精美罕见的食品
2、请用一个词语概括宴会的热闹场面。
明确:豪华奢靡(“九酝”、“八珍”、“洞庭橘”、“天池鳞”等描绘出宦官们丰盛的筵席,写尽他们的奢侈。)
3、宦官们吃饱喝足之后的神态是怎样的?
明确:“心自若,气益振”
4“心自若”,宦官们凭什么心安理得,觉得这种享受是理所当然的?(小组讨论)
军中宴会果然非同一般,喝的是精心酿造的醇香美酒,吃的是宫廷中送来的山珍海味,手上剥的是太湖出产的精品贡橘,筷子夹的是难得一尝的天池海鲜。极力渲染"军中宴"的豪奢排场,与他们在都市上狂奔走马的行径相互呼应,足见这群"内臣"的有恃无恐,为所欲为,已经到了不分场合,登峰造极的地步了。山吃海喝,脑满肠肥,一方面是平民百姓的食不果腹,走投无路问题就在这里但他们本人却是浑然不知,以为这一切豪华的排场、所有非分的享受都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反衬出他们的骄横,他们一旦掌握大权,小人得志,就会无法无天,骄横跋扈。
5、“食饱”二句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
明确:呼应首句,写内臣赴宴时已是“骄满路”,如今酒酣足食,更是不可一世了。
(过渡: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内臣行乐图,已具有暴露意义。然而诗人的目光并未局限于此,而是把这种现象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中,让读者去评判。所以最后两句笔锋一转。)
(三)最后两句
1、作者笔锋一转,以一幅怎样的画面结束全诗。
明确:描绘了一幅惨烈的画面。
这一年江南发生大旱,农作物颗粒无收,许多人都饿死,最后没有办法,只能够吃人充饥。
2、你是否在哪部文学作品中或电影中曾经看到这样的画面?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我们一起看一下与我们这首诗相关的两幅画。
再一起来朗读这篇文章
探究
本诗采用什么艺术手法?(两个学生上来展示答案,然后比对参考答案,归纳答题步骤)
参考:这句诗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用重笔转折,直赋其事。
诗中把宦官、权贵们相互勾结、极度奢靡的生活与百姓惨不忍睹的悲惨处境作对比。
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表现对宦官的骄横跋扈的痛恨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
归纳诗歌答题模式:分析表现技巧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特点”“艺术手法”,或“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应答分析: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4.答题步骤:
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手法;
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五、课堂小结
本诗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对宦官的骄横之态作了深刻的讽刺和揭露,集中暴露了官场的腐败,权贵们的骄横奢侈及其对劳苦民众的多重欺压。他们才是这场悲剧的幕后操纵者,他们才是这个社会真正的食人者。
六、堂上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观祈雨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注:水庙:龙王庙,即求雨的场所。
问:这首诗是用什么手法表达什么主题?
明确:1、运用对比的手法。
2、前两句“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写了庄稼枯死,便只能见“土”;树上无叶,只能见“条”,百姓内心焦急,到龙王庙祈雨的春旱景象。三四句“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写的是朱门贵族在品味管弦,欣赏歌舞,“犹恐春阴”者,则仅仅是怕丝竹受潮,声音哑咽而已。一方是惟恐不雨;一方却“犹恐春阴”。
3、通过大旱之日两种不同生活场面、不同思想感情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表达了作者对封建贵族的不满和对劳苦民众的同情。
课件23张PPT。轻 肥白居易
一、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
1、了解白居易及其诗作。
2、学习白居易的新乐府诗的现实写法,及其讽喻诗的社会批判性。
教学重点:
1、学习白居易诗歌《轻肥》的讽刺的手法 。
2、学会对比手法的答题步骤。 走近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又称醉吟先生。 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后因上书言事,为当政者所恶, 贬为江州司马。历任忠州、杭州、苏州刺史,官终刑部尚书。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其文学见解主要表现在《与元九(元稹)书》中,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论诗强调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诗歌现存有三千多首,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在唐代诗人中数量最多,其诗歌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大体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是其讽喻诗的代表,思想倾向鲜明,对当时的社会问题,作了较深刻的揭露和批判。《长恨歌》、《琵琶行》这两篇长篇叙事诗是感伤诗的代表。
白居易的诗以平易通俗著称。善于叙述,语言浅易,相传老妪能解。世称“元(稹)白体”。
白居易诗歌的特点是:
1.通俗易懂、雅俗共赏
2.常用对比手法
3.注重人物刻画
“白诗四最”:
唐代传诗最多、最通俗易懂
讽喻诗最多、流传最广自读课文,完成课前预习部分。
(小组呈现学习结果)
第一组:字音辨识
第二组:词语解释
第三组:解释题目含义
第四组:给课文分层并概括意思
本诗可分三层:
第一层(前八句)赴宴时的情形
第二层(中间六句)宴会的场面
第三层(最后两句)人民的处境二、课堂研讨(一)赴宴时的情景思考:1、谁“乘肥马,衣轻裘”?去哪?
宦官,赴军中宴
2、找出描写宦官赴宴时的词句。
骄、 夸赴、走马去如云
“满”、“照”、“皆”、“或”、“如云”
3、从这些词语当中我们可以看得出他们以什么态度去赴宴?
明确: 骄——直接写出了他们骄横的神态。
夸赴——盛气凌人、耀武扬威
走马去如云——骄横跋扈、趾高气扬、气焰嚣张
“满”、“照”、“皆”、“或”、“如云 ”等字,形象地说明赴军中宴的宦官是一大帮,一大帮宦官去赴宴,也写出了他们耀武扬威;

2、宦官不过是皇帝的家奴,凭什么如此跋扈呢?(小组讨论) 明确:原来这些宦官居然都穿着朱绂和紫绶,做了高官,不是大夫就是将军,大权在握,怎能不骄?这里语含讽刺,暴露了贞元、元和之际宦官、藩镇、官员相互勾结的畸形的社会现实。(二)宴会中 (中间六句) 1、喝什么?吃什么?
明确:九酝 、八珍、洞庭橘、天池鳞
2、请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宴会的热闹场面。
明确: 豪华奢靡
3、宦官们吃饱喝足之后的神态是怎样的?
明确: “心自若,气益振”
4、宦官凭什么“心自若”?“心自若”说明了什么?
明确:反衬了宦官的骄横。
5、“食饱”二句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
明确:呼应首句,写内臣赴宴时已是“骄满路”,如今酒酣足食,更是不可一世了。(三)是岁江南旱, 衢州人食人! 1、最后两句作者笔锋一转,以一幅怎样的画面结束全诗?
? 描绘了一幅惨烈的画面。
这一年江南发生大旱,农作物颗粒无收,许多人都饿死,最后没有办法,只能够吃人充饥。
2、你是否在哪部文学作品中或电影中曾经看到这样的画面?
明确: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歌舞升平江南旱灾请赏析这首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
合作探究:怎么写的?请赏析这首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步骤一)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
(步骤二)诗中把宦官、权贵们相互勾结、极度奢靡的生活与百姓惨不忍睹的悲惨处境作对比。
(步骤三)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表现对宦官的骄横跋扈的痛恨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诗歌答题模式:分析表现技巧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特点”“艺术手法”,或“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步骤:
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手法;
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点手法+析手法+明效果四、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观祈雨》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注:水庙:龙王庙,即求雨的场所。
这首诗是用什么手法表达什么主题?答:1、运用对比的手法。
2、前两句?写了庄稼枯死,便只能见“土”;树上无叶,只能见“条” ,百姓内心焦急,到龙王庙祈雨的春旱景象。三四句写的是朱门贵族在品味管弦,欣赏歌舞,“犹恐春阴”者,则仅仅是怕丝竹受潮,声音哑咽而已。一方是惟恐不雨;一方却“犹恐春阴” 。
3、通过大旱之日两种不同生活场面、不同思想感情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表达了作者对封建贵族的不满和对劳苦民众的同情 。
作业
1、熟读本诗。
2、找出更多对比的诗歌,试分析诗歌如何通过对比表达的情感.
3.预习李商隐的《贾生》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提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4分)五、 课后作业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产生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步骤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