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题乌江亭 教学设计 (2)

文档属性

名称 8 题乌江亭 教学设计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5 22:08: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题乌江亭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学习并运用咏史诗的鉴赏方法。
2、学习并理解诗人杜牧借古抒怀的情怀,明白“败不馁”的人生道理,树立学习和生活的信心。
3、背诵《题乌江亭》。
2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并运用咏史诗的鉴赏方法。
2、学习诗人杜牧借古抒怀的情怀,明白“败不馁”的人生道理。
3学情分析
1、所带班级学生已经是高二年级理科学生,自主意识比较强。经过高一的语文学习,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知识水平,但整体学习能力弱。课堂上勇于独立发言的学生比较少。
经过前一单元的古诗的学习,学生有一定的倦怠感。对诗歌的学习,大多数学生表现出兴趣不大。所以在上课前播放电影《鸿门宴》的歌曲,在轻松的氛围中让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导入中,让学生在已学课文《鸿门宴》的基础上进一步谈谈自己心目中的项羽,而且在背景介绍的环节插入《史记》中《项羽本纪》中项羽与乌江亭长的对话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项羽,这样既注重学生知识的迁移,又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意。
2、在上一节课中,学生刚刚学习了杜牧的咏史诗《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了解咏史诗的学习方法和步骤。本节课将结合《题乌江亭》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咏史诗的鉴赏方法来自主学习诗歌,教师适当点拨。
在拓展与探究的环节中,列举了另外两首写项羽的诗歌,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来理解诗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白,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这体现了人们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感受,表现了人们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学生在诗歌中学习诗人杜牧借古抒怀的情怀,明白“败不馁”的道理。关于人生哲理“败不馁”,这正是所教学生所需要的精神品质。所教学生有的因为学习上遇到困难,有的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认为自己比别人差而感到自卑,遇到不懂的问题不敢向老师或同学请教,不敢积极大胆去表现和锻炼自己。结合诗歌,教师鼓励学生、引导学生正确地给自己定位,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看待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从而给自己正确定位,鼓励学生勇于克服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大胆表现自我,树立学习和生活的信心。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情境引入:
同学们,我们学过文言文《鸿门宴》。请大家想一想、说一说自己心目中的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请两个学生说一说。)
那么,诗人杜牧对项羽的评价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牧的诗歌——《题乌江亭》。
活动2【讲授】背景介绍
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杜牧结束在南方十余年的漂泊生涯后,由宣州赴京时渡江经过乌江亭,写了这首诗。“乌江亭”即现在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旧传是项羽自刎之处。
项羽几乎靠一己之力,打垮了秦帝国的主力军队,号令天下。而如今,刘邦携天下之众围攻他,而项羽却四面楚歌。
我们可以借助司马迁在《史记 项羽本纪》中的一段文字来了解当时的情景。这里涉及到项羽和乌江亭长两个人物,请两个同学分别朗读乌江亭长和项羽这两个角色的对话,其他同学做旁白。
项羽率28骑垓下突围后,来到乌江边,乌江亭长泊舟于江岸,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羽笑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请两个同学将这段对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学生翻译,教师点评。)
教师:项羽没有客观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而是把失败归咎于天命,就自刎而死了。后人在那里建有项羽衣冠亭,并塑像纪念。诗人看到乌江亭,想到西楚霸王项羽心生感慨,便写下了这首咏史诗。
同学们,我们知道: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或写作背景以及相关的历史资料,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这种鉴赏方法叫“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之一。
活动3【活动】朗读全诗,整体把握:
1、先请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然后学生朗读诗歌,再请其他学生点评。
2、听音频朗读,请学生点评。
3、指导全班朗读。
活动4【活动】回顾学习方法:
杜牧创作了大量的七言咏史诗,他善于运用历史资料重新发表自己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独特见解和感慨,十分有新意,有“二十八字史论”的美誉。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牧的咏史名篇之一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学习了咏史诗鉴赏步骤,请同学们回忆这种方法,请一个同学把方法写到黑板上,其他同学将方法写在语文积累本上。(请学生板书,教师点评。)
咏史诗的鉴赏步骤:
1、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
2、诗人的观点是什么?从哪些关键词句表现出来?
3、诗人写作的目的是什么?(述己志,借古抒怀——知人;忧天下,借古讽今——明世)
4、用了哪些写作技巧?
活动5【活动】自主学习:
今天我们借助咏史诗的鉴赏方法来学习《题乌江亭》:
(一)请同学们自读诗歌,了解诗意,在小组里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诗吟咏了哪段历史?你从诗歌哪些地方知道的?
2、首句化用了一句熟语,这句熟语是什么?
3、对项羽的选择,作者的态度是什么,你从诗中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4、从全诗来看,作者议论的依据是什么?
5、从诗中看,诗人心目中的项羽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6、诗人写这一历史人物的目的何在,你认为这首诗为什么会千古流传?
(二)全班讨论并交流:
1、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吟咏了哪段历史?你从诗歌哪些地方知道的?
提示:项羽乌江自刎。题目,江东子弟。
2、首句化用了一句熟语,这句熟语是什么?
提示:化用了“胜败乃兵家常事”。“事不期”字面意思是“这种事往往是难以预料的”,换句话来说就是,目前的失败并不意味着最终的失败。
3、对项羽的选择,作者的态度是什么,你从诗中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提示:
作者认为项羽的选择不是英雄所为。例如诗句“包羞忍耻是男儿”。
这句是说具有忍辱负重的品性的大丈夫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男子汉。因为只有能“包羞忍耻”等待机会重头再来,这才是英雄所为。可惜的是项羽遭受失败就放弃了,含羞自刎,而且到死也没有客观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将失败归于“时不利”。从这个角度来看,项羽确实有愧于其“英雄”之名。
4、从全诗来看,作者议论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教师继续问:这最后一联概括了谁的话语?
提示:概括了当年在乌江边劝说项羽过江的亭长说的话。
5、从诗中看,诗人心目中的项羽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提示:从诗中看,诗人心目中的项羽应该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应当“包羞忍耻”,听从忠言,回到江东,以待东山再起,卷土重来。
6、诗人写这一历史人物的目的何在,你认为这首诗为什么会千古流传?
提示:
诗人试图用另外一种思路来思考,假如项羽能一时忍辱负重,过江重新招兵买马,说不定还能卷土重来,这是一首颇有创意的史论诗。
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颜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里也反映了他听不进亭长的忠言,刚愎自用。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实不明智。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够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也许胜负之数还有变数。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
教师小结:诗人遗憾的是项羽听不进忠言,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里表达了诗人对项羽刚愎自用的批评。这首诗借古抒怀,诗人重评历史,对历史事实作出了假设,表达了自己的批判、惋惜之意,还有与项羽惺惺相惜之情。
继续问:有没有同学想过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人生哲理呢?(请学生讨论并回答。)
提示:这首诗通过议论表达了一个人生哲理,即成就大事不可意气用事,应能忍辱负重,不为一时失败所挫,其中说明了“败不馁”的道理,具有相当积极意义。
教师追问:大家觉得“败不馁”的人生哲理对同学们有什么现实指导意义呢?
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点拨:作为一名学生,因为不懂知识、没有技能才到学校学习知识和技能。从无知到有知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是很正常的事。我们不要因为学习上遇到困难,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就认为自己比别人差而感到自卑。我们要客观地寻找其中的原因,需要正确地给自己定位,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看待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要敢于向老师或同学请教不懂的问题,要敢于积极大胆去表现和锻炼自己,我们要树立学习和生活的信心。学习是富有挑战的,生活更是多姿多彩的,它们正等待着同学们的加入!
教师小结:通过学习诗歌,同学们应该知道朗读这首诗应该读出诗人的情感——批判、惋惜。
全班再读诗歌。
活动6【活动】拓展与探究:
(一)对于项羽在乌江自刎,后人纷纷发表自己的议论。
比如:王安石的《题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肯:怎肯)
还有: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自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
问:1、王安石、李清照的观点是什么?
提示:
(1)李清照对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行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肯定了项羽的气节。
(2)王安石认为楚霸王因为当时政治军事上的一系列错误才导致了军事上的失败,项羽已经无法扭转失败的局面。就算项羽回到江东,只怕也难以招集人马东山再起。
2、为什么三位诗人对项羽之死有如此不同的评价?
提示:杜枚是世家子弟,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政治经济,有抱负,好言兵,自诩济世之才。杜枚早年仕途不顺,中年时历经磨难,所以,在他看来,只要以平常心看待胜败,“包羞忍辱”,总结失败的教训,必能“卷土重来”。(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也可有其他解释。)
而王安石是宋朝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他担任宰相期间,推行新法,革新政治,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新法触动了贵族官僚和大地主的利益,他们联合起来反对新政,革新失败。所以王安石因为形势逼人,他认为即使自己重头再来,无人支持,他的失败也是无法转败为胜的。
李清照则希望以南宋帝王能够有项羽的不屈、桀骜的霸气来抵制外族的侵略,不要苟且偷生。所以全诗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小结:这三位文人都结合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感受于诗歌中。同时,我们也发现不同的人对于同一题材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理解,从而有不同的见解。这不但体现了人们不同的艺术技巧,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同学们,时隔千年,你们想对项羽说些什么呢?请写下你的想法,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字)。
请学生思考并写下自己的想法。
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可将学生作品用投影展示),全班同学交流,教师点评。
活动7【讲授】总结:
今天,我们借助咏史诗的鉴赏方法学习了诗歌《题乌江亭》。《题乌江亭》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忍辱负重和总结失败的教训而奋发图强,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
同学们学习这首诗还明白了想要成就大事,不可意气用事,应能忍辱负重,不为一时失败所挫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正确地给自己定位,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看待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拥有“败不馁”的健康心态,踏平坎坷,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
活动8【活动】朗读并背诵
全班同学齐读全诗,当堂背诵诗歌。
活动9【作业】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
1、时隔千年,你想对西楚霸王项羽说些什么呢?请写下你的想法,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字。
2、请以
“败不馁”为论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二)选做题(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选做):
1、《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和《题乌江亭》都是咏史诗。请结合有关资料信息说说二诗在立意与表现方法方面的不同之处。
2、可查找其他文人写项羽的诗歌作为积累或者积累杜牧的咏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