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题乌江亭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8 题乌江亭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5 22:19: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杜牧诗三首生平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诗人。杜牧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时考中进士,任弘文馆校书郎。不久,任江西、宣歙、淮南等节度使幕僚,以后历任监察御史、司勋员外郎及黄州、池州、睦州、湖州刺史,终中书舍人。杜牧对政治、军事都有颇为卓著的见识,曾联系时事研经读史,注《孙子兵法》,可惜不为统治者所用。
创作
杜牧擅长诗文,力倡“文以意为主”之论,诗风豪爽清丽,尤工绝句。后人为了区别于杜甫,称其为小杜,又为了区别于李白、杜甫,称杜牧与李商隐为小李杜,足见杜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杜牧小介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A?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
B、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
C、诗人写作的目的?(述己志——知人;忧天下——明世)
D、写作技巧? 咏史诗鉴赏步骤:学习《题乌江亭》 1、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吟咏了哪段历史?你从诗歌哪些地方知道的?
2:对项羽的选择,作者的态度是什么?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项羽乌江自刎。题目,江东子弟。 ——不是英雄所为。“包羞忍耻是男儿”?因为只有能“包羞忍耻”以图东山再起才是英雄所为。可惜的是项羽一直到死也不知总结教训,只是归于“时不利”,确实有愧于其“英雄”之名。2、??作者议论的依据是什么?3、??诗人写这一历史人物的目的何在?为什么会千古流传?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里表达了诗人对项羽刚愎自用的批评。诗人对历史事实作出了假设,表达了自己的批判、惋惜之意,亦有与项羽惺惺相惜之情。借古抒怀。
?????此诗通过议论表达了一个人生哲理,即成就大事不可意气用事,应能忍辱负重,不为一时失败所挫,其中说明了“败不馁”的道理,具有相当积极意义。
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肯:怎肯)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自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对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行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回答了杜枚的提问,说明楚霸王因为当时政治军事上的一系列错误才导致了军事上的失败,当时的处境已无回天之力。就算项羽回到江东,只怕也难以招集人马卷土重来。 B、为什么三位诗人对项羽之死有如此不同的评价?A、李清照 王安石的观点是什么?杜枚乃世家子弟,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政治经济,准备入辅为相。杜枚早年仕途不顺,中年时历经磨难,所以,在他看来,只要以平常心看待胜败,“包羞忍辱”,总结失败的教训,必能“卷土重来”。 ????王安石 他是宋朝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他担任宰相期间,推行新法,革新政治,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新法触动了贵族官僚和大地主的利益,他们联合起来反对新政,革新失败。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产生了这种看法:形势逼人,就算重头再来,但因失败已成定局,无人支持,是无法转败为胜的。
李清照则希望以王者的不屈,桀骜的霸气,来唤醒南宋帝王的尊严,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华清宫在长安东25公里临潼县城南骊山下,唐贞观十八年(644)太宗皇帝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唐玄宗于开元十一年(723)修建行宫,“治汤井为池,环山列为宫室,又筑罗城,置百司及十宅”。原名温泉宫,天宝六载(747)改名华清宫,长生殿就在此宫内,玄宗和杨贵妃曾在这里寻欢作乐。
安史之乱后,华清宫遭到了破坏,多年过后,杜牧经过这里时,早已冷落残败。面对断壁残垣,诗人回忆史事,感慨万千,写下这三首七绝。 四、自主阅读《华清宫绝句》 按照以上步骤鉴赏
A?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
B、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
C、诗人写作的目的?
D、写作技巧?批评帝王们的骄奢淫逸此诗以小见大,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统治者荒淫骄奢的生活的讽刺。
借古讽今板书设计《题乌江亭》项羽——诗人——不是英雄败不馁借古抒怀述己志《过华清宫绝句》杨贵妃—荒淫误国—借古讽今忧天下早雁问题一: 秋高气爽时节,本是大雁翱翔长空、无拘无束之时,可诗中却用“惊”“哀”来形容,为什么?问题二:颔联中,诗人写汉代的“仙掌”、“长门”,对写景有什么作用?问题三:本来春回大地,正是雁儿飞回家乡的好时节,可诗人为什么劝雁儿留在南方?问题四:综观全诗,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些流离失所的雁儿们持什么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请说出理由。 此诗作于唐武帝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回纥部族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掳掠,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诗人当时在黄州任上,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的命运充满关切。农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故此时南飞的大雁为“早雁”,诗人目送征雁,触景感怀。《早雁》一诗表面写雁,实际写人,这是一种什么手法?你能再举出相似的例子吗?明确:表面上似乎句句写雁,实际上,却句句写时事,句句写人,即把逃避回纥南侵的边民写作四散的早雁。这是象征的表现手法。通过写边地人民的苦况,既有对人民的同情,又隐含着对朝廷未能抵抗强敌、安抚百姓的不满,表现了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早雁》一诗表面写雁,实际写人,这是一种什么手法?你能再举出相似的例子吗?明确:屈原以香草美人等美好事物象征自我高尚情操的先河,以后很多咏物诗都运用了象征手法,以物自喻,表达诗人心志。 南宋诗人郑思肖的《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以傲霜独立、至死不堕的菊花,象征坚守大义、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鸽子、橄榄枝之于和平,松菊之于高洁,杨柳之于离别等等。“雁”意象的寓意1、借雁抒离思之情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渔家傲》范仲淹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2、借雁叹孤寂之苦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苏轼《卜算子》
孤雁不饮啄,飞鸿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杜甫《孤雁》“雁”意象的寓意3、借雁表凌云壮志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