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雁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杜牧的生平经历、作品风格、创作背景、创作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充分理解杜牧诗歌的艺术特点。
2.领悟杜牧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把握杜牧诗“雄姿英发、俊爽疏朗”风格特点。
2学情分析
在分层教学中,平衡班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偏低,因此应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能力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从而为学生学会鉴赏诗歌奠定基础。
3教学重难点
1.把握杜牧诗歌“雄姿英发、俊爽疏朗”的特点,品味诗歌意境,学习和理解杜牧诗歌的鉴赏方法。
2.如何理解杜牧的诗境。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新课导入---知人论世解诗人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居长安下杜樊乡,因称“杜樊川”。唐文宗大和进士,又登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为弘文馆校书郎,入江西、宣歙观察使幕和淮南节度使幕,后入朝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曾任黄州、池州、湖州等地刺史,人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
杜牧诗以七言律绝见长,俊爽圆淳,风流华美,气势豪宕而情韵缠绵,并常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描写之中。他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献诗启》)。咏史诗成就颇高,其中多有诗人深沉的历史感慨。
杜牧诗在文学思想方面主张文章须有充实的内容,反对追求形式的文风。他说:“凡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意全胜者,辞愈朴而文愈高;意不胜者,辞愈华而文愈鄙。”(《答张充书》)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杜牧的诗歌在晚唐极负盛名,最擅长抒情写景的绝句,词句淡雅,意境深远,为后人传诵。他第一个大量用七绝写咏史诗,用史论笔法,寓褒贬议论于含蓄诗味之中,极大地发挥了绝句体的妙用,创作了许多有“二十八字史论”之誉的咏史作品。杜牧的纪行、写景诗作颇多佳作,他善于选择清新明朗的景物抒写情怀,用色彩鲜明的语言,创造出情景交融的优美诗境。杜牧受时代风气的影响,比较注重辞采,同时又与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舒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前人曾用“俊爽”二字概括杜牧的诗歌风貌。
活动2【讲授】(二)课文简析
早雁
1.写作背景简介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回纥部族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掳掠,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诗人当时在黄州刺史任上,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命运充满关切。农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故称此时南飞的大雁为“早雁”,此处用为象征手法。
2.基本解读题解: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感怀,因以“早雁”为题,托物寓意,以描写大雁四散惊飞,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作者对他们寄予了深切同情。
这首诗借写早雁,表达自己对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的关切,暗含了对统治者的不满。(主旨)
首联“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想象雁遭射击四散哀鸣的情景。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这里泛指北方边地。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常借秋天狩猎之机,乘中原地区军民并无防范情况时突然袭击,其罪魁祸首当然是其贵族统治者。“云外惊飞”,点明秋高气爽时节,本是大雁翱翔长空、无拘无束之时,却因战乱不得不极力高飞以避祸,一“哀”字,写出了大雁群飞无序之状和叫声凄惨。
颔联“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想象雁失群后南飞途中情形。当大雁飞过长安上空时,景象凄凉,令人心碎:在清凉的月色下,汉宫中当年汉武帝所建承露盘上的仙掌孤单地高高耸立,形单影只;当年陈皇后幽居的长门冷宫里,灯光黯淡,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陆续传来。
颈联“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是说必须要知道胡人的骑兵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明春雁儿们又怎能随着春风一一重返故乡呢?这是劝早雁既已到了南方,即使到了春天也不要忙于回去。据《资治通鉴》载,回鹘南侵时,唐朝廷“诏发陈、徐、汝、襄阳等兵屯太原及振武、天德,俟来春驱逐回鹘”。这里的“春风”含有对朝廷的军事努力效果的怀疑和微讽。
尾联“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告知雁儿们,不要厌恶南方人迹稀少的地方,因为这里食物充分,菰米和莓苔处处都有。潇湘,潇水,湘水,均在湖南。相传深秋北雁南飞到衡山回雁峰就不再南飞,潇湘一带是大雁过冬的地方。
活动3【活动】翻译全诗
参考译文:
八月秋半的边地,胡人拉满了弓弦,惊散了雁群,哀哀飞往云天外。月明夜,孤雁掠过承露仙掌,哀鸣传至昏暗的长门宫前。要知道,北方正烽烟遍地,再不能随春风回归家园。请莫嫌弃潇湘一带人烟稀少,水边的菰米绿苔尚可免受饥寒。
活动4【讲授】写作特点
象征方法的运用。表面写雁,实为写人,即把逃避回鹘南侵的边民写作四散的早雁。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全诗通过写雁来写边地人民的苦况,既有对人民的同情,亦隐含着对朝廷未能抵抗强敌、安抚百姓的不满。
《早雁》是一首托物寓意的诗歌,采用象征手法,借写“早雁”往南飞翔的“四散哀鸣”的痛苦状况,表达自己对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的关切,同时暗含对统治者的不满。其抒情特点是全篇运用比兴,风格可谓深曲含蓄。诗歌字面上句句写雁,实质上处处写离散的民众和时事。前两联写雁之南征,后两联想雁之北返,说尽流民奔逃的哀苦,感情博大深沉,笔触细腻哀丽。
活动5【练习】默写
补写出下列空缺处的名句。
古代诗人往往借助一定的意象表达情意。如杜牧在《早雁》中“金河秋半虏弦开,。”两句,就借用大雁惊飞的意象比喻逃避回纥南侵的边地人民。而《小松》一诗中,作者又借用小松以“时人不识凌云木,。”委婉地表达对时人的批判之意。
活动6【测试】鉴赏诗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闻砧①孟郊
杜鹃声不衰,断猿②啼不切。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
杵③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由。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归。
注:①砧:古代妇女捣衣用的砧板。②断猿:即断肠之猿。③杵:古代妇女捣衣用的棒槌。
(1)本诗开头“杜鹃声不衰,断猿啼不切”,语言浅白而内涵丰富,请联系下文作简要赏析。
(2)后四句主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活动7【作业】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早雁》。
2.预习《过华清官绝句三首(其一)》和《题乌江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