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8张PPT。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积累·识记无题二首(其一)
说说李商隠(提示:可以从诗人称号、诗歌艺术特点、诗歌作品等方面回忆)李商隐,字_____,号______,今河南人。诗与______齐名,又与_______并称,其诗多抒写时代乱离的感慨和个人失意的心情,构思缜密,词采缤纷,意境深远,尤以无题和咏史最为出色。哀怨的基调和迷离的意境是李商隠诗歌突出的特点。有《____________》.义山玉谿生杜牧温庭筠李义山诗集积累·识记李商隐是唐室宗亲,然而因为年代久远,家境已经十分贫寒;他少既有才华,早年受知于令狐楚,又得令狐父子之援举进士。次年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并娶其女为妻。但当时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激烈,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则属李党。李商隐此举被视为投靠王茂元,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指责为“放利偷合”,此后一生在牛、李两党的倾轧中度过,困顿凄凉,终年四十六岁。 锦 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哀怨的基调:
迷离的意境:温故·知新诗歌多抒写时代乱离的感慨和个人失意的心情。诗歌在情景叙写上常常打破时空次序,虚实结合,营造的是一种朦胧的境界。无题二首(其一)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朗读·背诵1、你最喜欢本诗哪些诗句?说说你的理由。
(提示:可以从诗句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诗歌形象等方面去分析)思考·探讨2、诗歌中哪些诗句的情景是回忆想象的?哪些是眼前真实的情形?思考·探讨实景:写作时真实情形
虚景:回忆或想象中的景象
首联:触景生情、借助映衬、烘托气氛、美景衬哀情尾联: 内心的怅惘与身世飘蓬的感叹交汇、内涵和意蕴得到扩大和深化颈联: 美景衬哀情、落寞抑郁、变幻迷离
颔联:比喻、一退一进、间隔与沟通、怅惘与慰藉、微妙矛盾
你认为本诗是写什么呢?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理解.政治上的失意爱情偷情与知己的交往首联由追忆写起。
昨夜:星辰、风 幸福时光
追忆往事
画楼、桂堂
(蕴涵着诗人对韶光易逝、盛筵难再的感慨)颔联写相思之情。
无飞翼 突出身受阻隔的痛苦
比兴手法
悲喜交集
有灵犀 表明心有默契的喜悦
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体验与理解。彩凤比翼双飞,是美满爱情生活的象征;以灵犀比喻双方情感的相通,展现心灵的感应和情意的契合,虽然二人各在一方,但心却是息息相通。颈联描写昨晚宴会情景
隔座送钩、分曹射覆 宴会游戏
酒暖 暖度感觉
环境气氛
温和安逸
灯红 色调热烈
暗示当时诗人的甜蜜欣漾的情态。(亦可理解为今晚的宴会,以热闹情景反衬诗人内心的寂寞.)尾联叙述 天亮分别
“应官”也就是应付官差,包含着无可奈何、百无聊赖的心境。
一个“嗟”字写出了人居下位,身不由己之感,充满了理想破灭之感。
“蓬”是一种很小很轻的草,随风四处飘转,所以,在古代诗歌中,常以它来比喻飘零的生活,李商隐在这里也通过这一意象揭示了自己的人生境况。 小结·拓展1、借助标题、注释、背景等理解抒情主体形象及作者意图。
2、从语言入手,抓住关键词句,辨明诗歌感情基调。
3、从情景上的虚实把握诗歌意境。
(鉴赏、积累李商隠的其他诗歌)从诗歌的语言和情景入手鉴赏诗歌:
无 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拓展·阅读李商隐的无题诗无题诗是李商隐独创的抒情诗体,也是他
在唐诗发展中最大的贡献之一。
·寄托在有无之间
·高度的概括性
·创造性地运用了比兴手法
·善于用典示例 李商隐的无题诗,绝不仅是个体诗问题也是他诗作的思想艺术特征高度的艺术表现,最能充分体现他的艺术风格,李商隐前后共创作了近一百首无题诗,约占他诗作总数的六分之一。
只要一读到无题诗,很快就会觉察到它的深沉感伤的气息。浓烈而凄清构成了无题诗的情感基调。所谓浓烈,是说它绝不作浮泛的情语。它将既深且专的情剖露于人,将最痴情处指点于人。这是用整个的青春与生命去追求的爱,是刻骨铭心、绝不自解也无法解脱的生死恋。可以说,它达到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的极致。所谓凄清,就是说,无论诗中的相思与追求是怎样的一往情深、缠绵萦回,那结果却总是伤怀,总是无望,总是迷茫!当人们读到他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谁又能不为这种凄婉又真挚的爱情追求所打动呢? 试论李商隐的无题诗 这种基调除了有着时代内涵外,还打上了诗人自己的烙印。我们知道,李商隐的个人生活是很不幸的。他热爱妻子王氏,然而婚后他辗转奔波,夫妻长年分居。正届中年,妻子溘然病逝,更使他蒙受了巨大的痛苦。正是这种个人的不幸与社会上的爱情悲剧互相融汇,互相吞吐,才形成了无题诗特有的情感基调。
因此,多数无题诗并不注重爱情事件的交代与勾勒,它抒发的是一种纯粹的情致。这种情致是从社会的爱情现象和个人爱情体验中蒸腾升华而出的。它不像奔泻的湍流,而像停涵的清潭。它已经久久地在诗人心中积蓄着、蕴涵着,终于因为某一种契机的引发,便涓涓汩汩,闪着波光水影,蜿蜒流出了。它略去了爱情的线索,隐去了主人公的身份,将非情的形迹都脱略殆尽。虽然,它也经常指点某些细节,但那井非为了介绍事实,而是为了剖露一片心灵。更多的,则是化用典故、烘托背景或者隐约暗示,来向你传达一种心灵的感觉。 这里又涉及到无题诗艺术风貌中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即通过闪烁不定的意象组合来传达情感。如果说意境是诗歌中情景统一的多项的复合体,意象则是指诗中含有特定情感与物象的单项的个体。通常,诗中的意象融合成一个意境,从而表现出情景交融的诗荚。然而无题诗的情况有点特别。前人评《燕台四首》时曾说:“语艳意深,人所晓也。以句求之,十得八九,以篇求之,终难了了。”也就是说,虽然单句的意思十之八九能懂,然而却难以把它们组成统一的意境,难以把握全诗总的题旨。我们只能透过那闪烁不定的意象去体味、探求它所蕴涵的情感。 无题诗中主要包含两个大的意象群类。一类是从神仙世界、历史传说中摄取的,一类是从现实生活(主要又是女子的生活)中提出的。前者如蓬山、瑶台、青鸟、紫鸾、仙郎、玉女、宓妃、莫愁一类;后者如凤尾罗、碧文帐、金翡翠、绣芙蓉、碧鹦鹉、红蔷薇一类。这里应该指出,无题诗中神仙一类的意象远远多于同时代的其他爱情诗。而这类意象常常可作多种解释(既可视为仙境、亦可喻为道观、又可象征宫廷),这也是无题诗意旨隐约迷离的原因之一。
因此,无题诗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便是这样一个寓意隐约、深浅不一的意象群体。它那么神妙,那么奇特!每个意象都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各自闪动着谤人的光彩;同时,诗人又将它的婉曲细微的意脉悄悄地隐伏,甚至融化在那联缀群星的杳远的夜空之下了。
这就是无题诗独特的艺术个性。深沉的社会蕴涵、浓烈而凄清的情感基调、闪烁不定的意象特征,以及精整工巧的语言风姿,共同构成了无题诗沉博绝丽的特质,使它成为唐代诗苑中的一束幽艳别致的“秋花”。 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贾生写作特点:1、托古讽今,言有尽而意无穷。
从表面看,诗人是讽汉文帝,实际上是托古讽今,晚唐许多皇帝崇佛信道,服药求仙,以求长生,而不问民生疾苦,而更难礼贤下士。诗人怜贾谊也正是自怜。
2、细节描写生动传神。
“夜半虚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
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维妙维肖,
这种善于选取典型细节,善于“从小物寄慨”的艺术手
段,正是李商隐咏史诗的绝招。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
的渲染,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
到了最高处。
3、用词精炼含蓄,耐人寻味。
“可怜”一词,貌似轻描淡写,却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 “虚” ,空自、徒然之意。虽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对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可谓举重而若轻。如此推重贤者,何以竟然成“虚”?诗人引而不发,给读者留下了悬念,诗也就显出跌宕波折的情致,而不是一泻无余。柳
这是咏柳寄慨之作,其中隐含诗人身世之感。(主旨
后二句“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以春日之柳的繁华得意对比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重在写秋柳的凄凉情形。柳在春日是那样地风光无比,受人瞩目,而眼下时值深秋,它又如何愿意面对夕阳西下、寒蝉凄切的凄凉处境呢!“清秋”,秋色已深。“肯”,岂肯,不太愿意,既是反诘,又是感叹。写作特点:
此诗全篇无一“柳”字,却又是句句写柳;句句写景,可又是句句含情;句句咏物,可又是句句写人,其中隐含诗人身世之感。也有人认为诗中表达的是对先荣后悴人事的感喟,或对官场上只知上进而不知后退者的讥刺。
诗中虚词运用精妙。“如何”、“肯”连用,加强了反诘语气,使诗人的感叹更为悲怆而深沉。“已”、“又”,层层推进,正是“数虚字转折唱叹,弦外有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