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妇吟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够正确读写并解释诗中的词语;了解酬赠诗的基本特点。
2、过程和方法:进一步学习比兴寄托手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化解生活尴尬的交际技巧;理解比喻创新是诗意创造的主要路径,而新奇的比喻产生于独特的生活体验和激情。
2学情分析
学生语文基础较差,阅读面较窄。
3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1,2)
1、知识与能力:能够正确读写并解释诗中的词语;了解酬赠诗的基本特点。
2、过程和方法:进一步学习比兴寄托手法。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酬赠诗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毛诗序》有言:“诗言志”,也即是说人们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心志,而在唐代,诗歌更是渗透到人们生活的任何一个领域。比如,要感谢一个人,要拒绝一个人,要请求一个人给自己帮忙,人们往往都愿意拿起笔来,信手写就一首诗,把自己的意思委婉曲折地表露出来,交与对方。而这一类诗歌,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酬赠诗”。我们以前也学过此类的诗歌,比如李白的《赠汪伦》、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等。
活动2【讲授】预习 导学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良人执戟明光里
事夫誓拟同生死
唯梦闲人不梦君
若为化得身千亿
明确:
良人:古代妇女对丈夫的称呼
拟:打算
闲人:不相干的人
若为:怎么能够
活动3【活动】研读《节妇吟》
1、介绍作家张籍;解题(什么是“节妇”?)。
见课文注释
2、整体感知:齐读,并概述诗歌中的故事情节。
(1)是写了一对青年男女在互赠礼物吗?
明确:“互赠”就是一个人先赠送礼物给另一个人,另一个人出于礼节,再回赠礼物给对方。而本文是男子赠珠给女子,女子先是接受了,后来又把珠子还给了女子。
(2)那么女子为何要还珠给男子呢?是他不喜欢这个男子呢,还是有别的原因?
明确:因为她是一个已婚妇女!本文讲述的是一个男子,热烈地恋爱着一个已结婚的女人.因而赠送她两颗明珠。这个女人对这个男子也有爱情,但她不能离弃她的丈夫。对这个矛盾,她就作出了这样的处理。把明珠收下,“系在红罗襦”,是表示接受了他的爱情。终于又把明珠还给他,是表示自己既已结婚,就不应当背弃丈夫,改适他人。
3、把握了故事情节后,请具体结合诗句分析其中蕴含的感情:诗歌中的节妇,面对“应该忠于良人”,但又“感激君”的矛盾,做出了接珠然后又还珠的选择,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一方面,让“君”知道我的困境,从而使他可以体谅我;另一方面,让他看到我对他的尊重,而不至于自尊心受损,进而恼羞成怒。
4、那么,这位女主人公在拒绝第三者的追求时,她给出了哪些理由呢?请你结合诗句回答。
明确:何不相逢未嫁时?(我已出嫁,要守节。)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我的丈夫也很优秀。)
5、教师小结并提问:到这里,我们似乎已经读懂了这首诗——它写的是一个守节的女子对第三者的婉言拒绝。可是,回头一看,作者张籍!张籍分明是位男性,为什么要在诗中把自己写成一个女子呢?而且,他的第三者又是谁呢?我们可以结合资料信息和课本注释来思考一下。
明确:这不是一首情诗,而是作者借以拒绝藩镇首领李师道的明志之作。即,张籍婉言拒绝了李师道的邀请。
6、分析这首诗的深层含义:从刚才的结论可以看出,原来我们刚才所谓读懂的只是表现的东西,只是这首诗的一张皮!那么,下面我们结合这个认识重新来看这首诗,看看这表层内容与实质内容之间是怎样对应的。
(1)诗中的节妇,“良人”和那个“君”分别喻指谁?
“珠”是又喻指什么?
明确:分别指诗人张籍自己、皇帝(国家,国家的统一)、对方李师道。“珠”喻指李司空对张籍的招揽。
(2)本诗的表层意义和深层含义分别指什么?
明确:表层意义:守节女子对第三者的婉言拒绝。深层内涵:张籍对藩镇首领李师道的邀请的委婉谢绝。
(3)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节妇形象?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态度?
明确:这首诗通过刻画女主人公受珠而又还珠时的心理,塑造了一位顾全名节、对丈夫忠贞不渝的女子形象。本诗用了暗示的手法或比兴手法,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拒绝李师道的拉拢,主张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
板书:
节妇吟
故事情节:赠珠——接珠——还珠
比
节妇形象——遵守妇道,对丈夫忠贞不渝。
兴
张籍自己——拒绝拉拢,主张中央集权。
活动4【练习】填空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填空)标题中的“乐天”是指__________
,诗题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5【测试】拓展练上张水部①
酬朱庆馀
朱庆馀张籍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注:①本诗是一首干谒请托诗。干谒,是唐代举子向有权势或有名望的人投递诗文以求提拔或奖掖的行为。朱庆馀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
1、在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运用上这两首诗有相同之处,请作简要分析。
活动6【作业】课后作业
与浩初上人①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鋩,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注释:柳宗元早年参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这首诗便是他任柳州刺史时所作。
①“浩初上人”,潭州(今湖南长沙)人,龙安海禅师的弟子,作者的朋友。时从临贺到柳州会见诗人。
本诗的用了多种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