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节妇吟 教学设计 (2)

文档属性

名称 10 节妇吟 教学设计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5 22:14: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节妇吟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通过《节妇吟》《近试上张籍水部》进一步学习比兴手法
2体会语言表达的含蓄委婉的技巧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诗歌鉴赏的技巧,也积累了一定的诗歌鉴赏的经验,但对酬赠诗这种诗歌体裁还不甚了解,特别是这种诗歌常见的比兴手法,虽然在高一时在课本中学到过,但仍然不理解、不能灵活运用,本节课将“比兴手法”作为一个教学的重难点,将两首运用这种手法的诗歌放在一起来讲,第一首作为鉴赏示例,第二首作为拓展阅读,从而让学生能够牢固掌握这种艺术手法。
3重点难点
通过《节妇吟》《近试上张籍水部》进一步学习比兴手法
4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课前预习
韵译《节妇吟》,检查学生理解课文的情况,把握重点字词
活动2【导入】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在唐代,诗歌更是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唐人以诗会友,以诗言志,比如,要感谢一个人,拒绝一个人,或请求一个人给自己帮助,人们往往信手就写一首诗,把自己的意思委婉曲折地表露出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两首诗。
活动3【导入】解题
节,就是节操、气节。节妇就是守女性之“贞节”的女子。即女子对她的丈夫无条件的忠贞。吟,即吟咏。表明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节妇,还表明这是一首古体诗,“吟”是古体诗诗题的标志之一。
活动4【活动】朗诵
师范读一遍,全班诵读一次,师指导(指出重点字词的读音,指导诵读方法,节奏、重读音节、音调起伏变化等)后一生范读一次,全班再跟读一次
活动5【讲授】疏通文意:
1、师问:我们课前已经韵译了这首诗,同学们对这首诗的基本内容也了解了,那么这首诗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请一位同学来回答)
学生回答,老师概括一个男子赠送一对明珠给一个有妇之夫,这位妇人接受了明珠,后来又把明珠还给了这个男子。所以诗是围绕“赠珠——受珠——还珠”的线索来展开的。
2、问:节妇在拒绝君的追求时,她给出了哪些理由呢?
学生边读诗句,教师边点拨。读到两句就停下来。
齐读“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师生互动:这两句写什么?你明明知道我有丈夫,你还送我一对明珠。这是不是拒绝的理由?——是,我有丈夫。
问:那诗中还有哪些句子也提到了这个理由呢?““事夫誓拟同生死”、“何不相逢未嫁时?”
“事夫誓拟同生死”——写出了对丈夫的忠贞不二,至死不渝;(板书:事:侍奉;拟:打算)
“何不相逢未嫁时?”一句言外之意是什么?——我如果还没嫁人,我就选你;但是现在我已出嫁,就没有再次选择的权利了,正所谓“一女不事二夫”。
明确:理由一:我已出嫁,要守节。接着读,“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师生互动:“感”是什么意思?——感谢、感激;“红罗襦”指什么?——红色的短袄。为什么要“系在红罗襦”而不把它放在梳妆盒?(提问一生回答)——睹物思人。
明确:这两句写我很感激君,还把他送的明珠系在短袄上,每天睹物思人。接着读:“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师生互动:我家的高楼连着园林耸立着,我的丈夫手持剑戟,在哪里守卫?——“明光里”,明光殿,汉代宫殿名,这是以汉代唐的写法,唐代的诗作中经常用汉代的宫殿名来代指唐代。
“高楼连苑起”:写出楼宅的奢华,为什么能够住在这样的豪宅里呢?(看下一句)——丈夫在皇宫当差,保卫着皇宫的安全,他的职位很重要。
师明确:理由二:丈夫英勇神武,供职朝廷师小结:女主人公拒绝良人追求的理由是(投影)
我已出嫁,要守节 我为丈夫而自豪。
活动6【讲授】分析鉴赏
(一)质疑辨难:
1、本诗题为“节妇吟”,但你认为节妇的所思所想真的符合女性之“节”,从情感上讲,她对君的追求到底持什么态度(提示:抓住描写我的动作、情态、心理的词语来分析)
师提示:解读诗歌,我们首先要从语言入手,把握诗歌的形象,进而理解诗歌的主题。
讨论,提问学生回答。
点拨:“君知”“赠”,两句间加上一个关联词,就是“还”——对“君”的感激(“君知”“赠”,君明知我是有夫之妇,还赠送我一对明珠,更可见她对我的缠绵之意,);(“感”“系”)——对“君”的感激;“还”——拒绝;“双泪垂”“何不”——对拒绝“君”而感到遗憾、哀伤。)
明确:态度:感激、拒绝并感到遗憾和哀伤
师问:如果君看到这首诗,他还会因求爱被拒而恼羞成怒吗?为什么?
明确:不会。节妇对君的拒绝很委婉,使君容易接受。
师讲:正所谓:“话有三说,巧说为妙”,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也需要讲究这种语言的委婉含蓄的艺术,这不是教你圆滑,这是为了让对方更乐于接受你的观点,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师讲:所谓的“节妇”并不是真的节妇,这首诗也并不是一首情诗,那么它到底要写什么呢?那我们要理解一首诗的主题,除了要抓住语言,分析意象,我们还要抓住一些外围信息,如文下的注释。把文下注释①和资料信息齐读一遍。
(二)技巧分析及主旨归纳
过渡: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不是一首情诗,而是“文昌的却聘之作”。文昌,即张籍,他推辞谁的招聘?——李师道。从注释中我们知道李师道是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很强,他们招揽文人,以增强与朝廷抗衡的实力。一来借文人的名气增强声势;二来借文人的笔作战斗的武器。如果我接受他,那就为虎作伥了,所以我要拒绝。我是“假托节妇言之”。那么
1、文中的妾、君、良人与张籍、李师道、皇帝分别是如何对应起来的?(投影)(分组讨论)
主人公:妾——
第三者:君——
“我”丈夫:良人——
理由:节妇之节——
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
主人公:妾——张籍
第三者:君——李师道
“我”丈夫:良人——皇帝(国家的统一)<适当点拨>
理由:节妇之节——臣子之节
思考:两组人物内在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能对应起来?
一生回答。
师明确:作者张籍借妾来自比,妾要忠于丈夫而拒绝君的追求,就好像自己要忠于皇上而拒绝李师道的邀请,他们其实都是要遵守节义,节妇之节(烈女不更二夫)和臣子之节(忠臣不事二君,)
2这种委婉的写法从表现手法上看叫做什么啊?——比兴手法
(师解说:比兴,通俗地讲,即比喻和起兴。 对“比喻”我们比较熟悉,再讲讲“兴”,就是起兴,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而“兴”中往往有“比喻”,所以合称“比兴,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再看这首诗,张籍将自己、李师道、皇帝分别比喻为节妇、君和良人;他物指节妇对君求爱的拒绝,所咏之词指自己拒绝李师道的邀请。比兴手法真正要表现的是所咏之词这一部分,而所咏之词与他物两者之间必须有内在的联系,这里即是指对原配或旧主的忠诚。
问:那么张籍为什么不严辞拒绝李师道的邀请,而要委婉拒绝呢?
让学生谈。
师明确:言辞拒绝与委婉拒绝效果是不一样的。前者可能招来杀身之祸,后者,李师道看到了张籍对自己的感激、为拒绝而遗憾哀伤,他也会消了怒气的。为此,张籍才要假托节妇来讨好奉承他,这样才能保住性命。所以才有评论说“徒令千载之下,增才人无限悲感”。自古以来,文人纵使有满腹才华也敌不过政治力量强大的军事家、野心家,反而要讨好他们以求自保,这是手无寸铁的文人的悲哀。
3、《节妇吟》塑造了一位既重情又知义的节妇形象,全诗以比兴手法,将节妇自比,暗示了自己不攀附权贵、反对盘镇割据和维护国家统一的政治志向和节操。
4、酬赠诗特点小结(师生互动):1、表达委婉曲折;2、常用比兴手法
5、请一生朗读本诗
活动7【活动】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近试上张籍水部》,进一步了解比兴手法的运用。
1、齐读
2、我们读一首诗,首先要抓住——诗题,齐读诗题“近试上张籍水部”,这个诗题告诉我们这首诗写的时间是“近试”,即临近科举考试,赠送对象是“张籍水部”,即张籍,水部是张籍当时任的官职。朱庆馀临近考试时写了这首诗敬奉张籍。
师讲:临近考试,为什么要写诗给张籍呢?唐代应试举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目的是希望声名传人主考官耳中。张籍时任水部员外郎,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奖掖后进闻名于士子之中。本诗是一首干谒请托诗。即希望张籍能够提拔自己。
3、整体把握:这首诗写的时间、人物、事件是什么?——(提问一生回答)洞房花烛夜的第二天晨起时一对新婚夫妇的对话。
4、手法探究:(鉴赏提示)此诗题目与诗的内容看似无关,实则有着密切关系。这就要读出诗中比兴手法所蕴含的寄托意义。
讨论:A诗中的新娘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等描写来分析)
生思考回答:“红烛”“妆罢”烘托出新娘子的美丽、妩媚。
“低声”写出其温柔、羞涩
“待晓”“入时无”写出要去见公婆的紧张。
明确:诗中的新娘子是一个美丽、温柔、羞涩的女子,她因为要去拜见公婆而紧张。
B诗中的新娘、夫婿、公婆和张籍、朱庆馀、主考官分别是如何对应起来的?
新娘——
夫婿——
公婆——
生思考回答(全班一起说)
明确:新娘——朱庆馀
夫婿——张籍
公婆——主考官
画眉深浅入时无——诗文能否得到主考官的赏识
师讲:诗中,朱庆馀询问张籍对自己诗文的看法,他把自己比喻成一个美丽、温柔的新娘,可见他对自己的才华很赞赏,但是他不知道能否得到主考官的赏识,所以,就借问张籍,他把自己比作一个精心打扮、准备去拜见公婆的新娘,新娘要见公婆前的那种紧张不安与考生考前的心理是一样的,新娘迫切希望得到公婆的认可,就犹如考生希望文章得到主考官的青睐一样。所以,他这样运用比兴手法来问就很委婉巧妙,让人过目难忘,也能够显示出自己的过人之处。后来,朱庆馀也成功地中了进士。
活动8【导入】小结
比兴手法的鉴赏技巧小结(投影)
1、从语言入手,概括形象的特征;
2、知人论世,熟悉背景和作者;
3、运用联想,读出比兴之外的深意。
活动9【作业】作业布置
1、阅读《酬朱庆馀》,品味诗歌的立意构思,鉴赏其比兴手法的运用。
2、整理必修课本中学过的运用比兴手法的诗句,进一步理解其特点及作用。
3、完成评测练习
活动10【讲授】教学反思
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本节课教学目标定位在1通过《节妇吟》《近试上张籍水部》进一步学习比兴手法;2体会语言表达的含蓄委婉的技巧,其实,在我的心里还有另外两个目标,就是“好用”“有趣”,“好用”体现在通过这节课传授比兴手法的鉴赏技巧,从而在诗词鉴赏、语言运用题和作文当中能恰当作答。“有趣”体现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中获得审美的愉悦。所以,我选择了这两首诗,一者诗意较浅白,理解难度较低,学生参与鉴赏的积极性高;二者贴近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三是两首诗都用到了比兴手法,有利于拓展迁移,巩固认识。合理的目标定位,使我备起课来能够比较顺畅,重点更能够突出了。
活动11【讲授】板书设计
附:板书酬赠诗二首赏析正板书:
语言形象主题
节妇:感、系、知、还、感激、拒绝却聘
泪垂、何不遗憾、哀伤
新娘:妆罢、低声、待晓、入时无美丽、温柔、羞涩、紧张请托干谒副板书:
委婉含蓄
比兴手法